1.企業(yè)合并中的會計問題是什么?
企業(yè)合并的問題,包括合并過程的會計處理和合并以后的會計處理。
合并過程的會計處理:購買性質的企業(yè)合并應采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股權聯合性質的企業(yè)合并應采用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
合并以后的會計處理:吸收合并和創(chuàng)立合并后的會計處理問題也仍然屬于傳統(tǒng)財務會計的范疇,沒有新的會計問題出現。
控股合并完成后,站在集團的角度看,會計不僅要以每一獨立的企業(yè)為單位進行核算,編制個別企業(yè)會計報表,還要以整個企業(yè)集團為服務對象,在個別企業(yè)會計報表的基礎上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無論從編制基礎看,還是從編制程序和編制方法看,都與個別企業(yè)會計報表不同,這是控制合并完成后面臨的新的會計問題。
2.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原則是什么
目的:(1)充分保護社會公眾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2)保障證券市正常秩序,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以保證所披露信息的質量,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可靠性;(2)相關性;(3)統(tǒng)一性;(4)時效性;(5)充分性;(6)重要性
3.投機套利與套期保值有何不同?會計上應如何處理?
答:區(qū)別:套期保值與投機套利的顯著區(qū)別在會計上表現為套期與被套期項目“息息相關”,甚至可將期視為被套期保值項目的附屬行為;而投機套利則是投資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獨立的,旨在牟利的行為。所以,從期貨會計的角度看,套期保值與投機套利對于持有期貨合約的結果,即損益的歸屬和處理有著本質的劃分。
套期保值會計將期貨合約的浮動盈虧和平倉盈虧都作為被套期保值項目賬面價值的調整。期貨合約產生的盈虧應當與相關價格繹被套期保值項目的影響相配比,在同一時期計入損益。這樣;三者對損益影響的相互抵消將使套期保值“鎖定成本或收益水平”的經濟實質得到反映。
投機套利期貨合約的買賣不存在相聯系、相配比的項目,因此,平倉時的已實現損益在當期予以確認。但對浮動盈虧是否確認為當期損益仍有爭議,國際上也存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一種是堅持市原則,將期貨合約浮動盈虧和平倉盈虧一視同仁,都作為已經實現的損益予以確認;另一種方法是堅持歷史成本原則,只確認平倉盈虧,對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仍作為未實現損益不予以確認,僅作表外披露。
4.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理論有哪些?主要不同點是什么?
答:有三種理論,其他分別是:所有權理論和經濟實體理論還有母公司理論。其區(qū)別在于:所有權理論強調的是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所有權,合并時按所持股權分別合并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而經濟實體理論認為是母子公司間存在控制與被控制關系,既然是控制關系,子公司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就是母公司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因此要全部合并進來,而母公司理論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在看重所有權和控制的同時,也強調少數股東權益,并作為一項負債來看待。目前國際會計準則及我國會計合并報表暫行規(guī)定都采用母公司合并理論。
5.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工作底稿時重點是什么?
重點是抵銷分錄,分別就之間往來\銷售及存貨固定資產,投資\收益等相互抵減,難點是固定資產和權益抵銷比較麻煩,其要點是要站在一個集團的角度編制報表,將相互間的全部對減抵減
6.股權取得日后要編制哪些合并會計報表?
答: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合并利潤分配表和合并現金流量表
7.股權取得日后連續(xù)各期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進行盈余公積抵銷時為什么要調整年初未分配利潤。
答:母公司、子公司編制個別會計報表都是根據當年發(fā)生的業(yè)務,然后年末根據總賬、明細賬編制個別會計報表。在編制個別會計報表時根本沒有涉及到上一年度的抵銷業(yè)務。這會造成本年的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潤數與上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潤數發(fā)生不等的情況。會造成本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潤數大于上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潤數。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進行調整,讓本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潤數等于上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潤數。
8.集團公司內部交易事項為什么要調整年初未分配利潤?
答:在首期存在期未存貨中包含有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情況下,對于第二期以個別會計報表為基礎編制的合并利潤分配表,其中的期初的期初未分配利潤必然與首期合并利潤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潤之間產生差額,該差額即為首期期末存貨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為了使第二期合并利潤分配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潤與首期合并利潤分配箐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潤數額一致。就必須將首期抵消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對第二期期初未分配利潤合并數額的影響予以抵消
9.合營企業(yè)與聯營企業(yè)、附屬企業(yè)三者之間的區(qū)別?
1.合營企業(yè)不同于聯營企業(yè)。投資者對聯營企業(yè)只具有重大影響,即對被投資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只具有參與決策的權利,而不具有控制權;而合營者對投資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具有控制權,雖然這種控制權是共同控制。
2.合營企業(yè)不同于附屬企業(yè)即子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具有控制權,即使是非全資子公司,其他的投資者對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也沒有控制權。而在合營企業(yè)中,參與合營的各方對合營企業(yè)都具有共同的控制權。
合營企業(yè)與聯營企業(yè)、附屬企業(yè)三方主要區(qū)別——在于投資者對被投資企業(yè)的影響程度不同。
10.什么是共同控制經營、共同控制資產和共同控制實體?
共同控制經營涉及使用合營者的資產或其他資源,而不是建立一個公司、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實體,或是與合營者自身分開的財務結構。每一合營者使用自己的資產、設備和裝備,備有自己的存貨。也發(fā)生自己的費用和負債、籌集自己的資金。合營活動可以有合營者的雇員隨著合營者的類似活動同時進行。合營協議常常規(guī)定銷售共同產品的收入和共同發(fā)生的費用在合營者之間分配的辦法。
共同控制資產涉及合營者共同控制而且往往是共同擁有為合營提供或購置并且為合營所專用的一項或若干項資產。這些資產系用于為合營者獲取收益。每一合營者可以分取資產帶來的產品,并負擔協議規(guī)定的所發(fā)生的費用的份額。這些合營不涉及設立公司、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實體,或與合營者自身分開的財務結構。每一合營者通過自己在共同控制資產中的份額控制自己在未來經濟利益中的份額。
共同控制實體是一種涉及建立公司、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實體的合營,其中每一合營者擁有一份權益。除去合營者之間的合同規(guī)定確立了對實體經濟活動的共同控制之外,共同控制實體的營運方式與其他合營方式相同。
共同控制實體,控制著合營的資產,發(fā)生負債和費用并獲得收益。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和為合營活動籌集資金。每個合營者對共同控制實體的成果有一份所有權,盡管有些共同控制實體也涉及分享合營的產品。
共同控制實體是通過合營各方共同出資建立企業(yè),新建的企業(yè)是一個單獨的會計主體,獨立核算,投資各方對該企業(yè)實施共同控制。共同控制實體和其他企業(yè)一樣,根據有關國家的規(guī)定和國際會計準則,保持自己的會計記錄并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
企業(yè)合并的問題,包括合并過程的會計處理和合并以后的會計處理。
合并過程的會計處理:購買性質的企業(yè)合并應采用購買法進行會計處理;股權聯合性質的企業(yè)合并應采用權益結合法進行會計處理。
合并以后的會計處理:吸收合并和創(chuàng)立合并后的會計處理問題也仍然屬于傳統(tǒng)財務會計的范疇,沒有新的會計問題出現。
控股合并完成后,站在集團的角度看,會計不僅要以每一獨立的企業(yè)為單位進行核算,編制個別企業(yè)會計報表,還要以整個企業(yè)集團為服務對象,在個別企業(yè)會計報表的基礎上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無論從編制基礎看,還是從編制程序和編制方法看,都與個別企業(yè)會計報表不同,這是控制合并完成后面臨的新的會計問題。
2.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目的和原則是什么
目的:(1)充分保護社會公眾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2)保障證券市正常秩序,實現資源有效配置。
應遵循如下基本原則,以保證所披露信息的質量,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1)可靠性;(2)相關性;(3)統(tǒng)一性;(4)時效性;(5)充分性;(6)重要性
3.投機套利與套期保值有何不同?會計上應如何處理?
答:區(qū)別:套期保值與投機套利的顯著區(qū)別在會計上表現為套期與被套期項目“息息相關”,甚至可將期視為被套期保值項目的附屬行為;而投機套利則是投資的一種特殊形式,是獨立的,旨在牟利的行為。所以,從期貨會計的角度看,套期保值與投機套利對于持有期貨合約的結果,即損益的歸屬和處理有著本質的劃分。
套期保值會計將期貨合約的浮動盈虧和平倉盈虧都作為被套期保值項目賬面價值的調整。期貨合約產生的盈虧應當與相關價格繹被套期保值項目的影響相配比,在同一時期計入損益。這樣;三者對損益影響的相互抵消將使套期保值“鎖定成本或收益水平”的經濟實質得到反映。
投機套利期貨合約的買賣不存在相聯系、相配比的項目,因此,平倉時的已實現損益在當期予以確認。但對浮動盈虧是否確認為當期損益仍有爭議,國際上也存在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一種是堅持市原則,將期貨合約浮動盈虧和平倉盈虧一視同仁,都作為已經實現的損益予以確認;另一種方法是堅持歷史成本原則,只確認平倉盈虧,對持倉合約的浮動盈虧,仍作為未實現損益不予以確認,僅作表外披露。
4.合并會計報表的合并理論有哪些?主要不同點是什么?
答:有三種理論,其他分別是:所有權理論和經濟實體理論還有母公司理論。其區(qū)別在于:所有權理論強調的是母公司在子公司的所有權,合并時按所持股權分別合并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而經濟實體理論認為是母子公司間存在控制與被控制關系,既然是控制關系,子公司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就是母公司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因此要全部合并進來,而母公司理論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在看重所有權和控制的同時,也強調少數股東權益,并作為一項負債來看待。目前國際會計準則及我國會計合并報表暫行規(guī)定都采用母公司合并理論。
5.編制合并會計報表工作底稿時重點是什么?
重點是抵銷分錄,分別就之間往來\銷售及存貨固定資產,投資\收益等相互抵減,難點是固定資產和權益抵銷比較麻煩,其要點是要站在一個集團的角度編制報表,將相互間的全部對減抵減
6.股權取得日后要編制哪些合并會計報表?
答:合并資產負債表,合并利潤表,合并利潤分配表和合并現金流量表
7.股權取得日后連續(xù)各期合并會計報表的編制進行盈余公積抵銷時為什么要調整年初未分配利潤。
答:母公司、子公司編制個別會計報表都是根據當年發(fā)生的業(yè)務,然后年末根據總賬、明細賬編制個別會計報表。在編制個別會計報表時根本沒有涉及到上一年度的抵銷業(yè)務。這會造成本年的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潤數與上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潤數發(fā)生不等的情況。會造成本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潤數大于上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潤數。在這種情況下,就要進行調整,讓本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潤數等于上年合并會計報表中的年末未分配利潤數。
8.集團公司內部交易事項為什么要調整年初未分配利潤?
答:在首期存在期未存貨中包含有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情況下,對于第二期以個別會計報表為基礎編制的合并利潤分配表,其中的期初的期初未分配利潤必然與首期合并利潤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潤之間產生差額,該差額即為首期期末存貨中包含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為了使第二期合并利潤分配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潤與首期合并利潤分配箐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潤數額一致。就必須將首期抵消的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對第二期期初未分配利潤合并數額的影響予以抵消
9.合營企業(yè)與聯營企業(yè)、附屬企業(yè)三者之間的區(qū)別?
1.合營企業(yè)不同于聯營企業(yè)。投資者對聯營企業(yè)只具有重大影響,即對被投資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只具有參與決策的權利,而不具有控制權;而合營者對投資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具有控制權,雖然這種控制權是共同控制。
2.合營企業(yè)不同于附屬企業(yè)即子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具有控制權,即使是非全資子公司,其他的投資者對企業(yè)的經營決策和財務決策也沒有控制權。而在合營企業(yè)中,參與合營的各方對合營企業(yè)都具有共同的控制權。
合營企業(yè)與聯營企業(yè)、附屬企業(yè)三方主要區(qū)別——在于投資者對被投資企業(yè)的影響程度不同。
10.什么是共同控制經營、共同控制資產和共同控制實體?
共同控制經營涉及使用合營者的資產或其他資源,而不是建立一個公司、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實體,或是與合營者自身分開的財務結構。每一合營者使用自己的資產、設備和裝備,備有自己的存貨。也發(fā)生自己的費用和負債、籌集自己的資金。合營活動可以有合營者的雇員隨著合營者的類似活動同時進行。合營協議常常規(guī)定銷售共同產品的收入和共同發(fā)生的費用在合營者之間分配的辦法。
共同控制資產涉及合營者共同控制而且往往是共同擁有為合營提供或購置并且為合營所專用的一項或若干項資產。這些資產系用于為合營者獲取收益。每一合營者可以分取資產帶來的產品,并負擔協議規(guī)定的所發(fā)生的費用的份額。這些合營不涉及設立公司、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實體,或與合營者自身分開的財務結構。每一合營者通過自己在共同控制資產中的份額控制自己在未來經濟利益中的份額。
共同控制實體是一種涉及建立公司、合伙企業(yè)或其他實體的合營,其中每一合營者擁有一份權益。除去合營者之間的合同規(guī)定確立了對實體經濟活動的共同控制之外,共同控制實體的營運方式與其他合營方式相同。
共同控制實體,控制著合營的資產,發(fā)生負債和費用并獲得收益。它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簽訂合同和為合營活動籌集資金。每個合營者對共同控制實體的成果有一份所有權,盡管有些共同控制實體也涉及分享合營的產品。
共同控制實體是通過合營各方共同出資建立企業(yè),新建的企業(yè)是一個單獨的會計主體,獨立核算,投資各方對該企業(yè)實施共同控制。共同控制實體和其他企業(yè)一樣,根據有關國家的規(guī)定和國際會計準則,保持自己的會計記錄并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