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考試“公共政策”課堂筆記2

字號:

第二章公共政策學的的學科要素
    1、公共政策學的學科概念的內涵1)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是公共組織,尤其是公共權力機關制定和執(zhí)行的公共政策。2)按照理性的原則來衡量,這門學科具有準科學的特征。3)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在國家、政府、政黨的職能活動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涉及并需要各個學科的各個知識領域,在學科內容上公共政策學具有跨學科或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特征。
    2、公共政策學的研究對象所包括的三個方面:研究對象、概念體系和研究方法。
    3、作為公共政策學研究對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個層次1)具體的個別的政策;2)政策群和政策鏈;3)政策一般。
    4、對政策系統的研究應予重視的四個突出問題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統中決策者的類別差異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與對象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體系統與政策支持系統的地位的相對性4)公共政策制定系統內部的結構
    5、科學的品格:1)第一個品格是理論假設與實踐經驗相一致,而且這種一致須經在相同的條件下反復、重復進行的檢驗都能夠得到證實。2)第二個品格是它是人類理性思維的產物。3)第三個品格是其理論結構具有邏輯完備性和邏輯一致性。4)第四個品格在于它注重簡單性原則。6、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方法所依據的認識論:1)經驗主義:(1)認為人的認識起源于感覺經驗,也就是感覺經驗是認識的真正源泉。(2)強調人的認識須從個別的、特殊的事物出發(fā)。(3)關于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4)強調歸納邏輯作為認識工具而具有的根本作用,忽視真理自身的邏輯一貫性。(5)關于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培根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程度上強調人的認識能力的有限性,是經驗主義的共同特征。2)理性主義:(1)認為人的認識起源于理性直觀而不是感覺經驗。(2)理性主義總是把一般而不是把個別作為認識的首要對象。(3)在是否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的問題上,理性主義持肯定態(tài)度。(4)理性主義是以演繹法為主線發(fā)展起來的。(5)關于認識主體的認識能力,理性主義認為真理的標準就是理性本身。3)邏輯經驗主義:(1)經驗證實原則。(2)以邏輯分析來補充實證經驗。(3)科學主義的科學觀。4)后現代主義:(1)對從伽利略開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機械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和科學觀進行了激烈的批評。(2)主張自然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3)對人文精神的呼喚。(4)重視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學主義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5)辯證唯物主義:(1)全面性,或者說由于它綜合了各種片面的認識中的正確的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最少片面性。(2)實踐性,或者說它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感性與理性、經驗與理論、個別與一般、整體與部分、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歸納與演繹的統一。
    6、模型的認識論意義:1)由于模型和原型具有相似性,可能通過解釋模型而認識原型的某種本質規(guī)定性,對所構模事物的運行結果和發(fā)展趨勢做出有效的預測。2)模型是進行科學抽象的重要工具。3)模型是研究過程中資料搜集和經驗觀察的指南。
    7、基于西方經驗的政策系統與過程理論模型:1)理想主義模型:2)漸進主義模型:林德布洛姆3)規(guī)范模型和混合掃描模型:4)政治系統模型:5)機構——制度模型:6)集團模型:7)精英模型:
    8、基于中國經驗的決策模型即“上下來去”模型
    9、華萊士科學環(huán):“科學環(huán)模型”標明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是理論~假設~觀察~概括或檢驗~新的理論這樣一個周而復始、無限循環(huán)的過程。
    10、從經驗觀察開始的研究過程的各個程序和步驟:以操作化方法進行經驗觀察~對觀察到的結果以量度、測定與分析的方法進行處理~經驗概括,這是一個進行經驗研究的過程,即以歸納法從事理論構建的過程,接著,在經驗概括當中或在這個基礎上,通過運用形成概念,建立命題、理論的方法~理論,這是一個進行理論研究的過程。
    11、從理論假設開始的研究過程的各個程序和步驟:對既有理論進行梳理,通過運用邏輯演繹方法~假設,這是一個進行理論研究的過程。接著,從假設出發(fā)~以操作化方法進行經驗觀察,這是一個以演繹法進行理論演繹的過程?;蛘?,在假設做出以后,通過運用檢查假設的方法~證實或證偽,然后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