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水景觀在水景設計中已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它具有靈活、巧于因借等特點,能起到組織空間、協(xié)調水景變化的作用,更能明確游覽路線、給人明確的方向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它的特性,有助于設計者更好的把握水景設計與設計意圖的表達。
關鍵字:風景園林 依水景觀 設計關系 環(huán)境
1.引言
水來自于大自然,她帶來動的喧器,靜的和平,還有韻致無窮的倒影[2].水是風景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她為植物、魚和野外生靈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觀設計元素中吸引力的一種,它極具可塑性,并有可靜止,可活動,可發(fā)出聲音,可以映射周圍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單獨作為藝術品的主體,也可以與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藝術品組合,創(chuàng)造出獨具風格的作品[1],因此水景在公共藝術的范疇里,應該占有一席之地。早期水景大多與藝術品相搭配,所以其演變也是傳統(tǒng)的、著重觀賞的雕塑或神像噴泉、水池,進入與抽象造型相結合的水景,再進入到與周圍環(huán)境相搭配的水景,以及能夠讓人親近接觸的親水性噴泉[3].
正是水的這些特性,才表達出園林中依水景觀的無窮魅力。作為園林中的獨特一景——依水景觀,與水景一樣也相應的有它獨特的觀賞價值。
2.依水景觀的審美特征
依水景觀是園林水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水的特殊性,決定了依水景觀的異樣性。在探討依水景觀的審美特征時,要充分把握水的特性,以及水與依水景觀之間的關系[3].利用水體豐富的變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依水景觀,園林小品中,亭、橋、榭、舫等都是依水景觀中較好的表現(xiàn)形式。
2.1 依水景觀的設計形式
2.1.1 水體建亭:
水面開闊舒展,明朗,流動,有的幽深寧靜、有的碧波萬頃,情趣各異,為突出不同的景觀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鄰水面,以細察漣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蕩,亭宜建在臨水高臺,或較高的石亟上,以觀遠山近水,舒展胸懷,各有其妙[5].
一般臨水建亭,有一邊臨水、多邊臨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環(huán)繞等多種形式,在小島上、湖心臺基上、岸邊石磯上都是臨水建亭之所[5].在橋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間層次。
2.1.2 水面設橋
橋是人類跨越山河天塹的技術創(chuàng)造,給人帶來生活的進步與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聯(lián)想,固有人間彩虹的美稱[5].而在中國自然山水園林中,地形變化與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橋來聯(lián)系交通,溝通景區(qū),組織游覽路線。而且更以其造型優(yōu)美形式多樣作為園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4].因此小橋流水成為中國園林及風景繪畫的典型景色。在規(guī)劃設計橋時,橋應與園林道路系統(tǒng)配合、方便交通;聯(lián)系游覽路線與觀景點;注意水面的劃分與水路通行與通航;組織景區(qū)分隔與聯(lián)系的關系。
2.1.2.1 水景中橋的類型及應用
步石
又稱汀步、跳墩子,雖然這是最原始的過水形式,早被新技術所替代,但在園林中尚可應用發(fā)揮有情趣的跨水小景,使人走在汀步上有腳下清流游魚可數(shù)的近水親切感。汀步最適合淺灘小溪跨度不大的水面。也有結合滾水壩體設置過壩汀步,但要注意安全。
梁橋
跨水以梁、獨木橋是最原始的梁橋。對園林中小河、溪流寬度不大的水面仍可使用。就是水面寬度不深的也可建設橋墩形成多跨橋的梁橋。梁橋平坦便于行走與通車[5].在依水景觀的設計中,梁橋除起到組織交通外,還能與周圍環(huán)境相結合,形成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耐人尋味。
拱橋
拱券是人用石材建造大跨度工程的創(chuàng)造,在我國很早就有拱券的利用。拱橋的形式多樣,有單拱、三拱到連續(xù)多拱,方便園林不同環(huán)境的要求而選用。在功能上又很適應上面通行、下面通航的要求。拱橋在園林中更有獨特造景效果。因此有“長虹偃臥,倒影成環(huán)”的描寫。如北京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玉帶橋是西堤上的高拱石橋,拱高而薄,恰如一條玉帶橫舞水面,它造型復雜、結構精美,在水面上映出婀娜多姿的倒影。
浮橋
浮橋是在較寬水面通行的簡單和臨時性辦法。它可以免去做橋墩基礎等工程措施,它只用船或浮筒替代橋墩上架梁板用繩索拉固就成通行的浮橋。在依水景觀的設計中,它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但其重點不在于組織交通。由于它固而不穩(wěn),人立其上有晃悠動蕩之勢,給人以不安的感覺,利用浮橋的不穩(wěn)因素,可以與水的靜態(tài)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能激發(fā)人們勇于冒險、積極奮進的進取心。
吊橋
在急流深澗,高山峽谷,橋下沒有建墩的條件,如我國西南地區(qū),最宜建吊橋。它可以大跨度的橫臥水面,懸而不落[6].吊橋具有優(yōu)美的曲線,給人以輕巧之感。立于橋上,既可遠眺,又可近觀。輕巧的懸索吊橋隨著我國科技發(fā)展,今后在依水景觀的設計中,必將出現(xiàn)更多的具有優(yōu)美曲線、輕巧的吊橋。
亭橋與廊橋
這類即有交通作用又有游憩功能與造景效果的橋,很適合園林要求。如北京頤和園西堤上建有幽風橋、鏡橋、練橋、綠柳等亭橋。這些橋在長堤游覽線上起著點景休息作用,在遠觀上打破上堤水平線構圖,有對比造景、分割水面層次作用[6].桂林七星巖的花橋,這一長的廊橋是通往公園入口第一個景觀建筑。揚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橋是瘦西湖長軸上主景建筑。
2.1.3 依水修榭
榭是園林中游憩建筑之一,建于水邊,《園冶》上記載“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tài)”,說明榭是一種借助于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游憩建筑。其基本特點是臨水,尤其著重于借取水面景色。在功能上除應滿足游人休息的需要外,還有觀景及點綴風景的作用。
最常見的水榭形式是:在水邊筑一平臺,在平臺周邊以低欄桿圍繞,在湖岸通向水面處作敞口,在平臺上建起一單體建筑,建筑平面通常是長方形,建筑四面開敞通透,或四面作落地長窗。
榭與水的結合方式有很多種。從平面上看,有一面臨水、兩面臨水、三面臨水以及四面臨水等形式,四周臨水者以橋與湖岸相聯(lián)。從剖面上看平臺形式,有的是實心土臺,水流只在平臺四周環(huán)繞;而有的平臺下部是以石梁柱結構支撐,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底部,甚至有的可讓水流流入整個建筑底部,形成駕臨碧波之上的效果。
2.1.4 水面建舫
舫的原意是船,一般指小船。建筑上的舫是指水邊的一種建筑,在園林湖泊的水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形建筑。舫的下部船體通常用石砌成,上部船艙則多用木構建筑,其形似船[5].舫建在水邊,一般是兩面或三面臨水,其余面與陸地相連,是四面臨水,其一側設有平橋與湖岸相連,有仿跳板之意。它立于水中,又與岸邊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使空間得到了延伸,具有富于變化的聯(lián)系方式,即可以突出主題,又能進一步表達設計意圖。
2.2 水與山石之間的關系
2.2.1 石
在園林,特別在庭園中是種重要的造景素材?!皥@可無山,不可無石”,“石配樹而華,樹配石而堅”。今天,園林用石尤廣,能固岸,堅橋,又可為人攀高作蹬,圍池作欄,疊山構峒,指石為坐,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噴水成景。品石中較典型的有太湖石,黃石等[12].品石,在景石造型中,可作庭園的點綴,陪襯小品,也可以石為主題構成依水景觀的中心。在運用品石時,要根據(jù)具體素材,反復琢磨,取其形,立其意,借狀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增色景觀。
關鍵字:風景園林 依水景觀 設計關系 環(huán)境
1.引言
水來自于大自然,她帶來動的喧器,靜的和平,還有韻致無窮的倒影[2].水是風景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她為植物、魚和野外生靈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觀設計元素中吸引力的一種,它極具可塑性,并有可靜止,可活動,可發(fā)出聲音,可以映射周圍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單獨作為藝術品的主體,也可以與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藝術品組合,創(chuàng)造出獨具風格的作品[1],因此水景在公共藝術的范疇里,應該占有一席之地。早期水景大多與藝術品相搭配,所以其演變也是傳統(tǒng)的、著重觀賞的雕塑或神像噴泉、水池,進入與抽象造型相結合的水景,再進入到與周圍環(huán)境相搭配的水景,以及能夠讓人親近接觸的親水性噴泉[3].
正是水的這些特性,才表達出園林中依水景觀的無窮魅力。作為園林中的獨特一景——依水景觀,與水景一樣也相應的有它獨特的觀賞價值。
2.依水景觀的審美特征
依水景觀是園林水景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水的特殊性,決定了依水景觀的異樣性。在探討依水景觀的審美特征時,要充分把握水的特性,以及水與依水景觀之間的關系[3].利用水體豐富的變化形式,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依水景觀,園林小品中,亭、橋、榭、舫等都是依水景觀中較好的表現(xiàn)形式。
2.1 依水景觀的設計形式
2.1.1 水體建亭:
水面開闊舒展,明朗,流動,有的幽深寧靜、有的碧波萬頃,情趣各異,為突出不同的景觀效果,一般在小水面建亭宜低鄰水面,以細察漣漪。而在大水面,碧波坦蕩,亭宜建在臨水高臺,或較高的石亟上,以觀遠山近水,舒展胸懷,各有其妙[5].
一般臨水建亭,有一邊臨水、多邊臨水或完全伸入水中,四周被水環(huán)繞等多種形式,在小島上、湖心臺基上、岸邊石磯上都是臨水建亭之所[5].在橋上建亭,更使水面景色錦上添花,并增加水面空間層次。
2.1.2 水面設橋
橋是人類跨越山河天塹的技術創(chuàng)造,給人帶來生活的進步與交通的方便,自然能引起人的美好聯(lián)想,固有人間彩虹的美稱[5].而在中國自然山水園林中,地形變化與水路相隔,非常需要橋來聯(lián)系交通,溝通景區(qū),組織游覽路線。而且更以其造型優(yōu)美形式多樣作為園林中重要造景建筑之一[4].因此小橋流水成為中國園林及風景繪畫的典型景色。在規(guī)劃設計橋時,橋應與園林道路系統(tǒng)配合、方便交通;聯(lián)系游覽路線與觀景點;注意水面的劃分與水路通行與通航;組織景區(qū)分隔與聯(lián)系的關系。
2.1.2.1 水景中橋的類型及應用
步石
又稱汀步、跳墩子,雖然這是最原始的過水形式,早被新技術所替代,但在園林中尚可應用發(fā)揮有情趣的跨水小景,使人走在汀步上有腳下清流游魚可數(shù)的近水親切感。汀步最適合淺灘小溪跨度不大的水面。也有結合滾水壩體設置過壩汀步,但要注意安全。
梁橋
跨水以梁、獨木橋是最原始的梁橋。對園林中小河、溪流寬度不大的水面仍可使用。就是水面寬度不深的也可建設橋墩形成多跨橋的梁橋。梁橋平坦便于行走與通車[5].在依水景觀的設計中,梁橋除起到組織交通外,還能與周圍環(huán)境相結合,形成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耐人尋味。
拱橋
拱券是人用石材建造大跨度工程的創(chuàng)造,在我國很早就有拱券的利用。拱橋的形式多樣,有單拱、三拱到連續(xù)多拱,方便園林不同環(huán)境的要求而選用。在功能上又很適應上面通行、下面通航的要求。拱橋在園林中更有獨特造景效果。因此有“長虹偃臥,倒影成環(huán)”的描寫。如北京的玉帶橋、十七孔橋。玉帶橋是西堤上的高拱石橋,拱高而薄,恰如一條玉帶橫舞水面,它造型復雜、結構精美,在水面上映出婀娜多姿的倒影。
浮橋
浮橋是在較寬水面通行的簡單和臨時性辦法。它可以免去做橋墩基礎等工程措施,它只用船或浮筒替代橋墩上架梁板用繩索拉固就成通行的浮橋。在依水景觀的設計中,它起到多方面的作用,但其重點不在于組織交通。由于它固而不穩(wěn),人立其上有晃悠動蕩之勢,給人以不安的感覺,利用浮橋的不穩(wěn)因素,可以與水的靜態(tài)形成強烈的對比,更能激發(fā)人們勇于冒險、積極奮進的進取心。
吊橋
在急流深澗,高山峽谷,橋下沒有建墩的條件,如我國西南地區(qū),最宜建吊橋。它可以大跨度的橫臥水面,懸而不落[6].吊橋具有優(yōu)美的曲線,給人以輕巧之感。立于橋上,既可遠眺,又可近觀。輕巧的懸索吊橋隨著我國科技發(fā)展,今后在依水景觀的設計中,必將出現(xiàn)更多的具有優(yōu)美曲線、輕巧的吊橋。
亭橋與廊橋
這類即有交通作用又有游憩功能與造景效果的橋,很適合園林要求。如北京頤和園西堤上建有幽風橋、鏡橋、練橋、綠柳等亭橋。這些橋在長堤游覽線上起著點景休息作用,在遠觀上打破上堤水平線構圖,有對比造景、分割水面層次作用[6].桂林七星巖的花橋,這一長的廊橋是通往公園入口第一個景觀建筑。揚州瘦西湖上的五亭橋是瘦西湖長軸上主景建筑。
2.1.3 依水修榭
榭是園林中游憩建筑之一,建于水邊,《園冶》上記載“榭者借也,借景而成者也,或水邊,或花畔,制亦隨態(tài)”,說明榭是一種借助于周圍景色而見長的園林游憩建筑。其基本特點是臨水,尤其著重于借取水面景色。在功能上除應滿足游人休息的需要外,還有觀景及點綴風景的作用。
最常見的水榭形式是:在水邊筑一平臺,在平臺周邊以低欄桿圍繞,在湖岸通向水面處作敞口,在平臺上建起一單體建筑,建筑平面通常是長方形,建筑四面開敞通透,或四面作落地長窗。
榭與水的結合方式有很多種。從平面上看,有一面臨水、兩面臨水、三面臨水以及四面臨水等形式,四周臨水者以橋與湖岸相聯(lián)。從剖面上看平臺形式,有的是實心土臺,水流只在平臺四周環(huán)繞;而有的平臺下部是以石梁柱結構支撐,水流可流入部分建筑底部,甚至有的可讓水流流入整個建筑底部,形成駕臨碧波之上的效果。
2.1.4 水面建舫
舫的原意是船,一般指小船。建筑上的舫是指水邊的一種建筑,在園林湖泊的水邊建造起來的一種船形建筑。舫的下部船體通常用石砌成,上部船艙則多用木構建筑,其形似船[5].舫建在水邊,一般是兩面或三面臨水,其余面與陸地相連,是四面臨水,其一側設有平橋與湖岸相連,有仿跳板之意。它立于水中,又與岸邊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使空間得到了延伸,具有富于變化的聯(lián)系方式,即可以突出主題,又能進一步表達設計意圖。
2.2 水與山石之間的關系
2.2.1 石
在園林,特別在庭園中是種重要的造景素材?!皥@可無山,不可無石”,“石配樹而華,樹配石而堅”。今天,園林用石尤廣,能固岸,堅橋,又可為人攀高作蹬,圍池作欄,疊山構峒,指石為坐,以至立壁引泉作瀑,伏池噴水成景。品石中較典型的有太湖石,黃石等[12].品石,在景石造型中,可作庭園的點綴,陪襯小品,也可以石為主題構成依水景觀的中心。在運用品石時,要根據(jù)具體素材,反復琢磨,取其形,立其意,借狀天然,方能“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的增色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