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原告丁某
被告某紡織公司
2004年10月27日,被告某紡織公司的司機胡某駕駛本單位的小型貨車與原告丁某駕駛的輕便兩輪摩托車發(fā)生碰撞,造成原告丁某受傷(經鑒定為九級傷殘)、兩車損害的交通事故。2004年11月20日,被告某紡織公司作為肇事車主與原告丁某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雙方約定:由被告某紡織公司向原告丁某賠償41984.68元,當日支付完畢,以后互不追究。協議簽訂后,被告某紡織公司立即履行了協議約定的賠償義務。后原告丁某不滿足于賠償協議約定的數額,以上述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為由提出反悔,訴至法院。
[爭議]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原、被告雙方所簽定的賠償協議效力的認定上。
一種意見認為協議有效,理由是:基于侵權之債的債法特征,雙方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對賠償數額及范圍予以約定,只要是真實意思表示,協議內容也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法院對于協議的效力即應予以認定;
另一種意見認為協議無效,理由是:當不法行為人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的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義務并致他人損害以后,行為人應承擔侵權責任,而侵權責任是行為人對國家所負的責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保障的,它不取決于行為人的個人意愿。既然法律已經對賠償范圍及數額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受害人又主張權利的,法院應依據侵權所實際造成的損害給受害人以充分的補償,以衡平雙方的利益關系。
[評析]
侵權行為產生法律后果的界定是在審判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難題,對此,理論認識上的分歧存在著重于侵權行為所生之債,和偏重于侵權行為所生之責任的觀點,其實質都涉及到對侵權行為所生之債與責任的理解。筆者認為:
(一) 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是一種私法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實并由民事法律規(guī)范調整而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而導致民事法律關系的發(fā)生、變更、消滅即為法律事實,因此,侵權行為作為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并造成實際損害的違法行為,是受人意志支配所進行的能夠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事實。侵權行為發(fā)生后,因侵權行為受到損害的人,有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加害人有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亦即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形成了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
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包含以下三個要素:1、主體。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侵權損害賠償權利和義務的承受人,即雙方當事人,他們享有和承擔特定的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權利和義務。權利主體是受害人,義務主體是加害人。2、內容。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和加害人承擔的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受害人的權利,是受害人一方要求實現賠償以補償受侵害所造成的損失的可能性,權利的性質是請求權;加害人的義務是加害人為了滿足受害人補償損失的賠償請求權而履行賠償給付的必要性。3、客體。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賠償,即補償損害的財產給付。
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是一種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是直接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而產生,其目的是保護受損害的權利和恢復破壞了的社會和法律的秩序,本質上是一種私法關系。
(二) 侵權損害賠償具有債和責任的性質
關于侵權損害賠償的性質,有主張債權債務說、主張責任說,但事實上,侵權損害賠償具有債和責任的雙重性質。
1、侵權損害賠償的債的性質。
債為特定當事人之間得請求為特定行為的法律關系?!睹穹ㄍ▌t》第84條規(guī)定:“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guī)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鼻謾嘈袨榘l(fā)生后,受害人有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加害人有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這一因侵權行為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是侵權損害賠償之債。
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為法定之債,其發(fā)生并非基于行為人的意思,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通過法律規(guī)定加害人和受害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受害人的利益損失通過加害人履行給付義務得到補償。其設定理由,一方面在于彌補受害人因他人不法侵害而受的損害,另一方面對加害人予以懲戒。
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之法定性,應從以下兩方面予以理解:其一,債的發(fā)生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不問當事人有無發(fā)生債的關系的意思,在其設定上,體現了法律的干預。例如,現代產品責任,允許因產品的瑕疵和瑕疵產品以外的其他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如生產者、銷售者),提起侵權之訴,從而在合同上的補救之外為消費者提供了侵權法上的補救,此種補救方式并沒有考慮合同的相對性問題,更沒有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它完全是法律為保護廣大消費者利益,而對于責任關系進行干預的結果。其二,債的內容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即加害人負擔的債務為賠償受害人的全部損害,當事人預先作出的賠償責任的約定,因為在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的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強行性義務,同時違背了社會公共道德,所以是無效的。但是,法律對于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內容的規(guī)定,對于債務人來說,屬于強制性規(guī)定,而債權人則有處分自己權利的自由,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放棄自己的部分請求權,甚至放棄全部請求權。而且,法律關于法定之債的規(guī)定為實體規(guī)定,故法定之債的發(fā)生及內容不以得到訴訟上的確定為必要。法院對此種債務的履行并不主動干預。
2、侵權損害賠償的責任的性質
責任,指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應債權人的請求,國家以公力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強制。在債法上,責任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債務履行的擔保,二是指法律上的強制,此兩者之間存在有機聯系,即因為債務履行具有“擔?!保蚨攤鶆詹宦男袝r才可能發(fā)生“強制”。侵權行為發(fā)生后,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產生了侵權損害賠償之債,若加害方依債之本旨履行債務,即發(fā)生給付結果,滿足受害方需要,而實現債權,則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之關系消滅;但若加害人不履行債務,此時,作為債權人的受害人得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加害人的行為違法,并請求強制加害人履行債務。
3、債與責任的關系
侵權損害賠償的兩種性質,是先后兩個階段的不同性質,中間存在一個轉變的過程。
眾所周知,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是對違反義務人的制裁,也是義務履行的擔保。義務的發(fā)生或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或基于當事人依意思自由而自行設定。法律上規(guī)定的不得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權利,即為普遍的不特定義務,此稱為“第一次義務”。第一次義務的違反,亦即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將轉化為第二次義務,即違反不得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權利的義務轉化為損害賠償的義務,當事人之間亦產生請求賠償權利和給付賠償義務的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第一次義務和第二次義務的區(qū)別,在于第一次義務可能是針對不特定人的不作為義務,具有普遍性,而第二次義務已轉化為對于特定人的作為義務。
第二次義務已具有債務的全部特征,即它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發(fā)生以特定給付(請求賠償權利和給付賠償義務)為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加害人對于自己所負擔的債務有主動履行的可能,受害人也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權利,因此,雖然法律規(guī)定了責任方式和賠償范圍,但加害人如果主動給予受害人賠償,或者受害人自愿放棄損害賠償的請求,國家并不主動加以干預。只有在侵權債務人不履行第二次義務(債務),侵權債權人依其債權的強制執(zhí)行力請求國家保護時,才發(fā)生國家公力對私人債權債務關系的介入,以國家的強制力使侵權債務人履行債務,以救濟受害人受損的權益。 故,侵權行為(第一次義務的違反)首先產生的,是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在當事人之間產生賠償的權利義務關系,當侵權債務人不自覺履行賠償義務時(第二次義務的違反),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即轉化為侵權損害民事責任,法律賦予其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
由此可知,受害人實現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保護基礎在于責任關系,責任關系的存在,使得此種債權獲得了一種“法律上之力”。但責任效力的發(fā)揮,系以債務的不履行為條件,以債權人不受領給付為原因,亦即責任之發(fā)生,乃因給付無結果之客觀的事實而發(fā)生。
而且,因為國家公力的介入以債務人的債務不履行和債權人行使訴權為基礎,故責任成為人們恢復和實現人身和財產權利的民法上的最后救濟手段。
本案中,主張賠償協議無效的觀點,在其理由中談到責任的強制性,但從上面的闡述可以得知,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只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也是一種民事責任,而此種責任系建立在侵權債權人意思自由(注意:只是債權人)的基礎之上,更多體現的是威懾力,是一種間接的強制,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加害人可以自己主動承擔民事責任,無須強制機構的介入;其二,當事人可以就該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內容、承擔方式進行協商、調解與和解。因此,在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當事人雙方是可以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的,只要其雙方協商行為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法院對其效力即應予以認可。
(三)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
法院對前述人身損害賠償協議效力的認定,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即當事人雙方在簽定賠償協議后,原有的侵權損害賠償之債是否還存在,他們之間是否產生新的法律關系,新舊法律關系之聯系,以及消滅或者轉化的依據何在。
筆者認為,在侵權行為發(fā)生時,作為一種法律事實,依據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形成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受害人依據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可以要求加害人賠償其損失,當加害人不履行侵權債務時,受害人可以依據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請求國家保護,以國家強制力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但是,如果當事人雙方就侵權損害賠償自行達成一致協議,應視為雙方以協議(合同責任)排除法律規(guī)定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之適用,而由于雙方的契約行為,原有之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轉化為合同關系,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亦轉化為合同之債。債務人(原有侵權關系中之加害人)不履行合同債務,債權人(原關系中之受害人)即可追究對方之違約責任。原有之法定之債變更為意定之債。具體理由如下:
其一: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符合債的變更的要求。債之變更指的是不改變債的主體而僅改變債的內容的情形。其變更的要件有四:第一,原已存在債的關系;第二,原存的及變更后的債的關系應當均為有效;第三,須有債的內容的變更;第四,須依法定的方式。侵權行為產生的侵權損害賠償之債是法定之債,在賠償協議簽定之前即已有效存在,雙方在意思表示自由的基礎上協商賠償問題,且協議內容不具有違法性,故變更后的債之關系亦為有效。在債之內容上,原有債之內容由法律予以規(guī)定,當事人雙方卻以協議形式對賠償范圍、標準、方式等法定內容予以變更。在變更方式上,法定的變更方式有三種,一是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出現,二是依法院或仲裁機構的裁判而變更,三是由債的雙方當事人達成債的變更協議。顯然,這里屬于第三種情況。
其二: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變更并不與侵權之債的法定性相悖。正如前面所述,侵權之債作為法定之債,其法定性只是在于其債之發(fā)生及內容上,對于其變更則賦予侵害雙方以自由,尤其對于賠償請求權,作為受害人享有的權利,依據民法上自愿原則的要求,其本人可以對之予以處分,只要其處分行為沒有違反法律,沒有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不構成權利濫用,法律應對其行為給予肯定的評價。因此,侵權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并無理論上的障礙。
其三:原有之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發(fā)生了變更。法律事實(事件和行為)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原因,因此,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基于一定的事實可以使之發(fā)生變化,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變更可以是權利主體的變更,如財產損害和人身傷害因權利主體死亡,其繼承人繼承該索賠的權利;也可以是損害事實的變化而引起賠償標準的變化,如原來所造成的損害后果發(fā)展或擴大,引起賠償范圍的變更;請求權人對實體權利的處分亦可以引起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變更等等。侵權行為發(fā)生后,當事人雙方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協議,是一種合法行為,可以使原有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而且,作為民事法律關系核心的債權債務關系由原來的法定之債變更為意定之債,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自然轉化為合同關系。
因此,當事人雙方一旦就賠償問題依法達成協議,雙方之債權債務關系即不再受侵權行為法的調整,而是基于契約關系形成的合同之債,由合同法予以調整。隨著侵權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作為債之“擔保”與強制的責任亦由原來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轉化為合同之違約責任。
原告丁某
被告某紡織公司
2004年10月27日,被告某紡織公司的司機胡某駕駛本單位的小型貨車與原告丁某駕駛的輕便兩輪摩托車發(fā)生碰撞,造成原告丁某受傷(經鑒定為九級傷殘)、兩車損害的交通事故。2004年11月20日,被告某紡織公司作為肇事車主與原告丁某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雙方約定:由被告某紡織公司向原告丁某賠償41984.68元,當日支付完畢,以后互不追究。協議簽訂后,被告某紡織公司立即履行了協議約定的賠償義務。后原告丁某不滿足于賠償協議約定的數額,以上述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為由提出反悔,訴至法院。
[爭議]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爭議的焦點集中在原、被告雙方所簽定的賠償協議效力的認定上。
一種意見認為協議有效,理由是:基于侵權之債的債法特征,雙方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對賠償數額及范圍予以約定,只要是真實意思表示,協議內容也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法院對于協議的效力即應予以認定;
另一種意見認為協議無效,理由是:當不法行為人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的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的義務并致他人損害以后,行為人應承擔侵權責任,而侵權責任是行為人對國家所負的責任,是以國家強制力作保障的,它不取決于行為人的個人意愿。既然法律已經對賠償范圍及數額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受害人又主張權利的,法院應依據侵權所實際造成的損害給受害人以充分的補償,以衡平雙方的利益關系。
[評析]
侵權行為產生法律后果的界定是在審判實踐中經常遇到的難題,對此,理論認識上的分歧存在著重于侵權行為所生之債,和偏重于侵權行為所生之責任的觀點,其實質都涉及到對侵權行為所生之債與責任的理解。筆者認為:
(一) 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是一種私法關系
民事法律關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實并由民事法律規(guī)范調整而形成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是民法所調整的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在法律上的表現。而導致民事法律關系的發(fā)生、變更、消滅即為法律事實,因此,侵權行為作為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并造成實際損害的違法行為,是受人意志支配所進行的能夠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事實。侵權行為發(fā)生后,因侵權行為受到損害的人,有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加害人有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亦即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形成了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
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包含以下三個要素:1、主體。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主體,就是侵權損害賠償權利和義務的承受人,即雙方當事人,他們享有和承擔特定的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權利和義務。權利主體是受害人,義務主體是加害人。2、內容。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侵權行為的受害人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和加害人承擔的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受害人的權利,是受害人一方要求實現賠償以補償受侵害所造成的損失的可能性,權利的性質是請求權;加害人的義務是加害人為了滿足受害人補償損失的賠償請求權而履行賠償給付的必要性。3、客體。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客體,是賠償,即補償損害的財產給付。
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是一種保護性民事法律關系,是直接根據法律的規(guī)定而產生,其目的是保護受損害的權利和恢復破壞了的社會和法律的秩序,本質上是一種私法關系。
(二) 侵權損害賠償具有債和責任的性質
關于侵權損害賠償的性質,有主張債權債務說、主張責任說,但事實上,侵權損害賠償具有債和責任的雙重性質。
1、侵權損害賠償的債的性質。
債為特定當事人之間得請求為特定行為的法律關系?!睹穹ㄍ▌t》第84條規(guī)定:“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法律的規(guī)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鼻謾嘈袨榘l(fā)生后,受害人有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的權利,加害人有賠償受害人損失的義務,這一因侵權行為在當事人之間發(fā)生的權利義務關系,就是侵權損害賠償之債。
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為法定之債,其發(fā)生并非基于行為人的意思,而是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通過法律規(guī)定加害人和受害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受害人的利益損失通過加害人履行給付義務得到補償。其設定理由,一方面在于彌補受害人因他人不法侵害而受的損害,另一方面對加害人予以懲戒。
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之法定性,應從以下兩方面予以理解:其一,債的發(fā)生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不問當事人有無發(fā)生債的關系的意思,在其設定上,體現了法律的干預。例如,現代產品責任,允許因產品的瑕疵和瑕疵產品以外的其他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與其無合同關系的第三人(如生產者、銷售者),提起侵權之訴,從而在合同上的補救之外為消費者提供了侵權法上的補救,此種補救方式并沒有考慮合同的相對性問題,更沒有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它完全是法律為保護廣大消費者利益,而對于責任關系進行干預的結果。其二,債的內容由法律直接規(guī)定,即加害人負擔的債務為賠償受害人的全部損害,當事人預先作出的賠償責任的約定,因為在本質上違反了法律規(guī)定的任何人不得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強行性義務,同時違背了社會公共道德,所以是無效的。但是,法律對于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內容的規(guī)定,對于債務人來說,屬于強制性規(guī)定,而債權人則有處分自己權利的自由,可以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放棄自己的部分請求權,甚至放棄全部請求權。而且,法律關于法定之債的規(guī)定為實體規(guī)定,故法定之債的發(fā)生及內容不以得到訴訟上的確定為必要。法院對此種債務的履行并不主動干預。
2、侵權損害賠償的責任的性質
責任,指債務人不履行債務時,應債權人的請求,國家以公力對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強制。在債法上,責任一詞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債務履行的擔保,二是指法律上的強制,此兩者之間存在有機聯系,即因為債務履行具有“擔?!保蚨攤鶆詹宦男袝r才可能發(fā)生“強制”。侵權行為發(fā)生后,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產生了侵權損害賠償之債,若加害方依債之本旨履行債務,即發(fā)生給付結果,滿足受害方需要,而實現債權,則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之關系消滅;但若加害人不履行債務,此時,作為債權人的受害人得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提起訴訟,請求確認加害人的行為違法,并請求強制加害人履行債務。
3、債與責任的關系
侵權損害賠償的兩種性質,是先后兩個階段的不同性質,中間存在一個轉變的過程。
眾所周知,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是對違反義務人的制裁,也是義務履行的擔保。義務的發(fā)生或基于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或基于當事人依意思自由而自行設定。法律上規(guī)定的不得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權利,即為普遍的不特定義務,此稱為“第一次義務”。第一次義務的違反,亦即侵權行為的發(fā)生,將轉化為第二次義務,即違反不得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權利的義務轉化為損害賠償的義務,當事人之間亦產生請求賠償權利和給付賠償義務的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第一次義務和第二次義務的區(qū)別,在于第一次義務可能是針對不特定人的不作為義務,具有普遍性,而第二次義務已轉化為對于特定人的作為義務。
第二次義務已具有債務的全部特征,即它在加害人與受害人之間發(fā)生以特定給付(請求賠償權利和給付賠償義務)為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加害人對于自己所負擔的債務有主動履行的可能,受害人也有可能放棄自己的權利,因此,雖然法律規(guī)定了責任方式和賠償范圍,但加害人如果主動給予受害人賠償,或者受害人自愿放棄損害賠償的請求,國家并不主動加以干預。只有在侵權債務人不履行第二次義務(債務),侵權債權人依其債權的強制執(zhí)行力請求國家保護時,才發(fā)生國家公力對私人債權債務關系的介入,以國家的強制力使侵權債務人履行債務,以救濟受害人受損的權益。 故,侵權行為(第一次義務的違反)首先產生的,是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在當事人之間產生賠償的權利義務關系,當侵權債務人不自覺履行賠償義務時(第二次義務的違反),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即轉化為侵權損害民事責任,法律賦予其強制執(zhí)行的效力。
由此可知,受害人實現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保護基礎在于責任關系,責任關系的存在,使得此種債權獲得了一種“法律上之力”。但責任效力的發(fā)揮,系以債務的不履行為條件,以債權人不受領給付為原因,亦即責任之發(fā)生,乃因給付無結果之客觀的事實而發(fā)生。
而且,因為國家公力的介入以債務人的債務不履行和債權人行使訴權為基礎,故責任成為人們恢復和實現人身和財產權利的民法上的最后救濟手段。
本案中,主張賠償協議無效的觀點,在其理由中談到責任的強制性,但從上面的闡述可以得知,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只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也是一種民事責任,而此種責任系建立在侵權債權人意思自由(注意:只是債權人)的基礎之上,更多體現的是威懾力,是一種間接的強制,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加害人可以自己主動承擔民事責任,無須強制機構的介入;其二,當事人可以就該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內容、承擔方式進行協商、調解與和解。因此,在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當事人雙方是可以就賠償問題達成協議的,只要其雙方協商行為符合民事法律行為的要件,法院對其效力即應予以認可。
(三)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
法院對前述人身損害賠償協議效力的認定,帶來一個新的問題,即當事人雙方在簽定賠償協議后,原有的侵權損害賠償之債是否還存在,他們之間是否產生新的法律關系,新舊法律關系之聯系,以及消滅或者轉化的依據何在。
筆者認為,在侵權行為發(fā)生時,作為一種法律事實,依據法律的直接規(guī)定,在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形成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受害人依據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可以要求加害人賠償其損失,當加害人不履行侵權債務時,受害人可以依據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請求國家保護,以國家強制力使債務人履行債務。但是,如果當事人雙方就侵權損害賠償自行達成一致協議,應視為雙方以協議(合同責任)排除法律規(guī)定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之適用,而由于雙方的契約行為,原有之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轉化為合同關系,侵權損害賠償之債亦轉化為合同之債。債務人(原有侵權關系中之加害人)不履行合同債務,債權人(原關系中之受害人)即可追究對方之違約責任。原有之法定之債變更為意定之債。具體理由如下:
其一:侵權損害賠償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符合債的變更的要求。債之變更指的是不改變債的主體而僅改變債的內容的情形。其變更的要件有四:第一,原已存在債的關系;第二,原存的及變更后的債的關系應當均為有效;第三,須有債的內容的變更;第四,須依法定的方式。侵權行為產生的侵權損害賠償之債是法定之債,在賠償協議簽定之前即已有效存在,雙方在意思表示自由的基礎上協商賠償問題,且協議內容不具有違法性,故變更后的債之關系亦為有效。在債之內容上,原有債之內容由法律予以規(guī)定,當事人雙方卻以協議形式對賠償范圍、標準、方式等法定內容予以變更。在變更方式上,法定的變更方式有三種,一是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出現,二是依法院或仲裁機構的裁判而變更,三是由債的雙方當事人達成債的變更協議。顯然,這里屬于第三種情況。
其二:侵權損害賠償之債的變更并不與侵權之債的法定性相悖。正如前面所述,侵權之債作為法定之債,其法定性只是在于其債之發(fā)生及內容上,對于其變更則賦予侵害雙方以自由,尤其對于賠償請求權,作為受害人享有的權利,依據民法上自愿原則的要求,其本人可以對之予以處分,只要其處分行為沒有違反法律,沒有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不構成權利濫用,法律應對其行為給予肯定的評價。因此,侵權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并無理論上的障礙。
其三:原有之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發(fā)生了變更。法律事實(事件和行為)是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原因,因此,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基于一定的事實可以使之發(fā)生變化,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變更可以是權利主體的變更,如財產損害和人身傷害因權利主體死亡,其繼承人繼承該索賠的權利;也可以是損害事實的變化而引起賠償標準的變化,如原來所造成的損害后果發(fā)展或擴大,引起賠償范圍的變更;請求權人對實體權利的處分亦可以引起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的變更等等。侵權行為發(fā)生后,當事人雙方就賠償問題達成一致協議,是一種合法行為,可以使原有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而且,作為民事法律關系核心的債權債務關系由原來的法定之債變更為意定之債,侵權損害賠償法律關系自然轉化為合同關系。
因此,當事人雙方一旦就賠償問題依法達成協議,雙方之債權債務關系即不再受侵權行為法的調整,而是基于契約關系形成的合同之債,由合同法予以調整。隨著侵權之債向合同之債的轉化,作為債之“擔保”與強制的責任亦由原來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轉化為合同之違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