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霆案”被稱為我國刑事司法進程中經(jīng)典案例,其引發(fā)的百家爭鳴般的全民大討論也實屬罕見。許霆案雖然至今已經(jīng)塵埃落定,但這個案件背后所反映出目的解釋方法在我國刑事司法實踐中遭遇忽視甚至被擱置這一現(xiàn)狀令人擔憂。法官在適用刑法審理案件過程中,不僅應當重視目的解釋方法的運用,而且應該在堅持主觀解釋論的原則的基礎之上嚴格適用目的解釋方法,以推進刑事司法法治化的進程。
關鍵詞:目的解釋,刑法適用,主觀說,客觀說,法治
許霆案從一開始吵得沸沸揚揚到最終塵埃落定,吸引了眾多的學者甚至平民大眾的關注與討論,前期主要是一些建設性的司法建議,而后期則集中于對刑事司法的反思,筆者認為后者的意義更為深遠與重要。有學者通過許霆案透視到我國的眾多司法解釋猶如一副戴在司法人員腳上的腳鐐,使得司法人員的辦案猶如“戴著腳鐐跳舞”,而無法自由伸展自己的舞姿,并造成辦案人員對上級司法機關和司法解釋的過度依賴。[1]筆者認為,當前司法人員辦案確如“執(zhí)鐐而舞”,然而這腳鐐卻并非來自司法解釋等規(guī)定,而是來自司法人員本身,他們只看到了法律文本,卻忽視了甚至不敢探究文本背后的立法目的,這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或“謹慎而淺顯”地固守法律文本的字面意思的司法方法,才是影響司法人員在審判過程中“規(guī)范舞蹈”的真正腳鐐之所在。因此,本文將以許霆案為例,著力闡釋目的解釋方法在我國司法適用過程中的必要性,在對各種刑法適用過程中的目的解釋方法的質(zhì)疑進行駁析的同時,針對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四種爭議提出本人關于刑法適用中目的解釋方法的立場選擇的觀點。
一, 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方法的涵義及淵源
(一)涵義
刑法中的目的解釋,是指根據(jù)刑法立法之目的闡明刑法規(guī)定之含義的方法。[2]也有學者認為刑法中的目的解釋指根據(jù)刑法規(guī)范所要保護法益的目的或?qū)崿F(xiàn)的宗旨而作出的解釋。[3]筆者認為,這兩種概括其實大同小異,或者說后者是前者的具體化,因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刑法的目的就是保護法益。”[4]只是這兩種定義均未明確指出目的解釋的主體,本文所講的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則僅僅指司法工作人員(具體說是法官)在刑事審判過程中根據(jù)刑法規(guī)范所要保護法益的目的闡明刑法規(guī)定之含義,并將其適用于司法過程中的一種方法。
(二)淵源
目的解釋方法濫觴于德國19世紀的學者耶林的巨著《法的目的》一書。書中指出,法律乃人類意志之產(chǎn)物,有一定之目的,故應受“目的律”的支配,與自然法則以因果律為基礎,有其必然因果關系截然有異。故解釋法律,必須先了解法律究竟欲實現(xiàn)何種目的,以此為出發(fā)點加以解釋,始能得其真諦。[5] 進入20世紀以后,目的解釋方法更是逐漸超越傳統(tǒng)的文義解釋、體系解釋和歷史解釋等方法成為青睞的解釋方法。如《德國刑法教科書》指出:“解釋方法的桂冠當屬于目的論之解釋方法,因為只有目的論的解釋方法直接追求所有解釋之本來目的,尋找出目的觀點和價值觀點,從中最終得出有約束力的重要的法律意思。從根本上講,其他的解釋方法只不過是人們接近法律意思的特殊途徑。”[6]由此可見,進行刑法解釋時,必須考慮刑法是為了實現(xiàn)何種目的,并必須進行適合其目的的解釋。
二,目的解釋方法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
目的解釋方法在中國的刑法理論中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例如有學者認為目的解釋方法僅作為刑法解釋的輔助方法。[7] 還有學者對目的解釋方法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可行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質(zhì)疑,如“目的解釋存在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法律的目的通常不是的,非但如此,各目的之間還常有沖突,這是因為人類需求是多樣的,矛盾的?!盵8]此外,還擔心“如果要求法官在解釋法律時,不是以法律規(guī)定為準,而是以立法者立法當時的意思為準,容易導致法官濫用司法權(quán)?!盵9]筆者認為,目的解釋方法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受到太久的遺忘,隨著我國刑事司法進程的發(fā)展,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方法在刑法適用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第一, 目的解釋應當在諸多解釋方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在通常情況下,目的解釋方法確實往往在窮盡文義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等方法之后考慮,但這并不意味著它的地位僅限于“輔助方法”,相反,不管解釋的方法有多少種,目的解釋方法應該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因為目的是所有法律規(guī)范與每條法律規(guī)則產(chǎn)生的根據(jù)與源泉,其他的解釋方法都應受目的解釋的規(guī)制與約束。
以許霆案為例,法院將之定性為“盜竊金融機構(gòu)”,其實正是反映了司法機關僅僅將目光聚焦于法律文本,而無視立法原意甚至立法目的。正如趙秉志教授的分析,“從立法原意來看,97刑法典264條之所以規(guī)定‘盜竊金融機構(gòu),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作為可以適用死刑的加重情形之一,主要是為了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從這一立法原意出發(fā),應當對作為盜竊罪加重情形的‘盜竊金融機構(gòu)’作出嚴格的限制解釋,而不應將ATM機解釋成金融機構(gòu),也不宜把盜竊ATM機中的資金解釋成‘盜竊金融機構(gòu)’”。[10]由此,很多觀點試圖從文字含義或者從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去分析論證可以將ATM機認定為“盜竊金融機構(gòu)”,表面上似乎合乎語法與實際情況,但根本上卻違反了刑法的立法目的,違背了刑法保護法益、實現(xiàn)正義的宗旨。
重視目的解釋的決定性的作用,才能避免在司法過程中走上南轅北轍之迷途。
第二, 刑法的立法目的可以確定,并應該由適用者加以探究與確定。
前文所述的擔心“法律的目的不是的,各目的之間還常有沖突”其實混淆了法律的目的與適用者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刑法的目的具有性。因為立法目的反映了立法的原因,立法者把某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規(guī)定具體的犯罪構(gòu)成,必然出于某種特定的目的,如為了保護某種法益。
這不同于適用者(法官)的目的。法官的目的在不同的時期是多種多樣的,但目的解釋方法中的目的卻不是任意確定的目的,它應當是法律價值(正義等)支配下的目的,而不能是任意的目的。[11]當然,在發(fā)現(xiàn)和解釋刑法的目的則各具體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相對自由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刑法本身的立法目的就是難以捉摸或無法確定的,只是這里涉及具體的技術(shù)問題或者說是方法論的問題。有學者建議,對立法目的的探求途徑,最直接的方法是向立法者求證,間接的方法是通過查詢立法史資料,探尋立法的目的。[12]
無論如何,尋求立法目的都是法官的責任,其它法律關系的主體都不應承擔這個責任。詹姆斯·米爾斯在描繪一位成功的刑事辯護人馬丁·厄德曼的經(jīng)歷時,概括說:“他的律師生涯與正義無關”[13]可見,成文法的字面含義可能無法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復雜案件,甚至于與立法目的相背離,這正是目的解釋方法應用的必要性之所在。在司法過程中,作為中立的裁判者的法官才正是理解和確定立法目的的應然主體。
第三, 目的解釋方法不當然導致濫用司法權(quán),相反可以減輕或避免司法恣意。
筆者認為,擔心一旦要求法官以立法者立法當時的目的解釋法律就會導致法官濫用司法權(quán)是不成立的。因為任何一種解釋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法官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即使是字面解釋方法,法官仍可通過對文本的恣意理解而濫用。因為文字的出現(xiàn)本身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悲哀,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人們在理解與溝通出現(xiàn)障礙時才不得不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目的解釋方法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限制恣意,再現(xiàn)原意,實現(xiàn)正義。
以許霆案為例,一審法院作出“盜竊金融機構(gòu)”的認定與“無期徒刑”這樣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判決,很難否認一審法院的法官是“以法律規(guī)定為準繩”。但是這樣的判決是難以服眾的,因為它雖然并未濫用司法權(quán),卻有司法僵硬,將法律條文這樣立體化的依據(jù)平面化之嫌,即僅僅看到法律條文表面薄薄的一層,而無視底層厚重而深遠的立法目的與宗旨。相反,如果法官能夠認識到刑法264條背后“為了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這樣一個立法目的,其作出的審判認定與結(jié)果必然與之前大相徑庭。
三, 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方法的立場選擇
目的解釋根據(jù)主客觀立場的不同可以分為主觀說、客觀說、折中說,折中說又具體分為主觀為主折中說與客觀為主折中說。
激進的主觀解釋論的代表有李國如博士,他認為“刑法解釋觀念應采主觀說,即刑法解釋應以探求立法者指定法律時事實上的意思為目標”,而法官可以對法律條文進行客觀的、現(xiàn)在的解釋的觀點藏有一種“毒素”:法官可以借口法律的發(fā)展而對語詞的含義做不同的說明,這導致失去“預測可能性”。[14]這種絕對的堅持主觀解釋論的觀點而今為數(shù)甚少。
激進的客觀解釋論的代表有周折博士,他認為“主觀說既‘舍本’又‘逐末’”,完全背棄目的解釋的初衷??陀^說‘應運而生’,遵循‘變革的哲學’,是在目的解釋問題上應該堅持的立場?!癧15]這種觀點是對法的實用主義的公開承認與提倡,是對刑事司法改革的一種探索。
或許受中國傳統(tǒng)上“中庸之道”的影響,大部分學者都在堅持主觀解釋論或客觀解釋論的基礎上趨向折中,但究竟以主觀解釋論還是客觀解釋論為基本原則,則存在很大的爭議。
李?;劢淌谡J為,“在任何時候,刑法解釋都要首先考慮到揭示立法原意,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超越立法原意,將刑法規(guī)定的含義解釋為條文文字客觀上體現(xiàn)出的意思?!盵16]我國臺灣學者林山田教授認為,在刑法解釋中原則上應采主觀理論,惟若有足夠之理由證實立法當時之價值判斷顯因時過境遷,而與現(xiàn)階段之法律正義、社會境狀與時代精神不相符時,則應例外地采客觀理論。[17]在刑法學界,由于受罪刑法定原則的影響,傾向于主觀解釋論的折中者一直占大多數(shù)。
近幾年,傾向于客觀解釋論的呼聲漸漸升高,如作為代表之一的張明楷教授認為,“刑法解釋的目標應存在于刑法規(guī)范的客觀意思,而不是立法者指定刑法規(guī)范時的主觀意思或立法原意……不過,在根據(jù)文字的客觀含義只能得出荒謬的結(jié)論時,則應根據(jù)相關資料探求立法原意,使解釋結(jié)論明確、正當、符合刑法目的?!盵18]這種觀點主要堅持以客觀解釋為原則和基礎,只有當客觀解釋的結(jié)論荒謬時,才應采主觀解釋。有學者進一步提出,法律解釋的目的不在于探求歷的立法者事實上的意思,而在于探求和闡明內(nèi)在于法律的意義和目的。[19]根據(jù)這種觀點,法律內(nèi)部的合理意義和目的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法律解釋要在法律條文語義可能的若干種解釋中,選擇現(xiàn)在最合目的之解釋。
筆者認為,刑事立法解釋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造法的活動”,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刑事司法解釋在不違反刑法基本規(guī)定的情況下也是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法的活動”,但是適用刑法過程中的法官解釋卻不能主動地“創(chuàng)造法”,而只能被動地去發(fā)現(xiàn)立法者的原意。也就是說,在刑法適用過程中的目的解釋方法應該堅持主觀為主的折中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堅持主觀解釋立場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防止司法的恣意性。
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的基本原則,而堅持刑法規(guī)定內(nèi)容的明確性和確定性被認為是罪刑法定原則的核心。[20]罪刑法定的“確定性”或者“明確性”具體表現(xiàn)在司法過程中,要求司法者(法官)在刑法的適用過程中必須嚴格地按照刑法規(guī)定的內(nèi)容和立法者的立法目的適用法律。
進一步而言,法官在解釋刑法的時候,應該實事求是地探尋立法的目的,而不是棄之不顧地以審判時的現(xiàn)實目的隨意作出解釋。客觀解釋說主張忽視歷的立法者事實上的意思,而著力探求和闡明內(nèi)在于法律的現(xiàn)在目的,這其中包含著很大的危險性。很容易導致對罪刑法定原則的根本性違反和對司法法治的破壞。因為“法律的現(xiàn)在目的”是很模糊的,并且在未通過立法程序納入法律規(guī)范中之前,其正當性與合法性并不能得到肯定。
其次,客觀解釋論有將刑法本身的立法目的與刑法適用者的目的混淆之嫌,是將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方法架空或擱置的表現(xiàn)。
雖然伴隨新型的侵害法益的行為的出現(xiàn),刑法自身也需要發(fā)展,但是刑法改革的主體應該在于立法者,而非具體的司法人員。司法改革包括司法制度和司法機制的變革,卻不包括通過司法對刑法本身進行變革。司法人員始終應當作為“保守派”而非“激進派”,只有這樣,才能樹立法律的信仰。因此,即使法律自身的意義和目的會發(fā)生變化,立法當時的目的與原因也不會發(fā)生變化,法官在承擔法律解釋的任務時不應選擇自己認為現(xiàn)在最合目的之解釋而是應該尊重與遵守立法時的目的。反之,司法人員如果通過司法將自己現(xiàn)時對法律目的的理解強加于刑法本身,則是越俎代庖的行為。
最后,在特殊情況下,方可考慮在法律條文可能的語義范圍內(nèi),確認對現(xiàn)在法律適用合乎目的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特殊情況”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必須限于在立法者的“目的”無法認知或?qū)ΜF(xiàn)時問題未提供解決規(guī)范的場合。除此之外的其它情況下,則應該通過立法程序來發(fā)展法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刑法的安定性,也才能實現(xiàn)刑法的最終目的——保護法益。
然而即使是這種情況下,也不得作出對被告人不利的解釋。因為既然刑法是為了保護法益而制定,而法益的主體包括任何人,即使被告人(犯罪人)也不例外。正如李斯特所說,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21]這意味著刑法不僅保障一般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不受侵害,同時也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quán)益免受司法機關的恣意侵害。因此司法人員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分局現(xiàn)時的法律目的對被告人進行審判,但是仍然應當像受到“重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束縛一樣受“重目的不溯及既往”原則的約束,不能僅僅基于現(xiàn)階段“嚴打”的目的或者“懲罰新型犯罪”的目的而作出對被告人不利的解釋,相反,可以根據(jù)“寬嚴相濟”的目的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解釋。
綜上所述,在我國刑事司法過程中,法官在適用刑事法律時,目的解釋方法不僅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應該在堅持主觀解釋論的原則上得到合法而恰當?shù)膽谩?BR> 參考文獻:
[1]吳情樹、施琦,許霆案:刑事司法解釋過度化分析的一個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4):15-18另見吳情樹,從許霆案看刑事個案解釋的必要性[J],法治時評,2008,(5):120
[2]李?;郏谭ń忉屨揫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129
[3]肖中華,刑法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的具體運用[J],法學評論,2006,(5):14
[4] 張明楷,刑法理念與刑法解釋[J],法學雜志,2004,(4):12
[5]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63
[6][德]漢斯·梅因里?!ひ说?,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93
[7] 陳金釗,作為方法的目的解釋[J],學習與探索,2003,(6):37-38
[8]楊艷霞,刑法解釋的理論與方法——以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2007:257
[9]趙秉志,許霆案塵埃落定之后的法理思考[N],法制日報,2008,6,1
[10]聶洪勇,論刑法的法官解釋[A],刑事法學的當代展開[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168
[11] [美]博西格諾等,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78
[12]李國如,罪刑法定原則視野中的刑法解釋[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78
[13]周折,刑事政策視野中的刑法目的解釋[J],中外法學,2007(4):455-456
[14]梁根林,罪刑法定視域中的刑法適用解釋[J],中國法學,2004(3):123
[15]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0-41
[16]蔡軍,刑法解釋的基本立場分析[J],理論月刊,2006(9):100
[17]勞東燕,罪刑法定的明確性困境及其出路[J],法學研究,2004(6):81-83
[1] 吳情樹、施琦,許霆案:刑事司法解釋過度化分析的一個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4):15-18另見吳情樹,從許霆案看刑事個案解釋的必要性[J],法治時評,2008,(5):120
[2] 李?;?,刑法解釋論[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129
[3] 肖中華,刑法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的具體運用[J],法學評論,2006,(5):14
[4] 張明楷,刑法理念與刑法解釋[J],法學雜志,2004,(4):12
[5]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63
[6] [德]漢斯·梅因里?!ひ说?,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93
[7] 陳金釗,作為方法的目的解釋[J],學習與探索,2003,(6):37-38
[8] 楊艷霞,刑法解釋的理論與方法——以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2007:257
[9] 同8:140
[10] 趙秉志,許霆案塵埃落定之后的法理思考[N],法制日報,2008,6,1
[11] 陳金釗,目的解釋方法及其意義[J],法律科學,2004(5):41
[12] 聶洪勇,論刑法的法官解釋[A],刑事法學的當代展開[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168
[13] [美]博西格諾等,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78
[14] 李國如,罪刑法定原則視野中的刑法解釋[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78
[15] 周折,刑事政策視野中的刑法目的解釋[J],中外法學,2007(4):455-456
[16] 李希慧,刑法解釋論[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81
[17]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M],臺興印刷廠股份有限公司,1996:111. 梁根林教授同意此種觀點,并指出“在必要和個別情況下才能采取客觀解釋方法”,見梁根林,罪刑法定視域中的刑法適用解釋[J],中國法學,2004(3):123
[18] 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0-41 楊艷霞博士也同意張明楷教授的觀點,參見楊艷霞,刑法解釋的理論與方法——以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2007:138
[19] 蔡軍,刑法解釋的基本立場分析[J],理論月刊,2006(9):100
[20] 勞東燕,罪刑法定的明確性困境及其出路[J],法學研究,2004(6):81-83
[21] 轉(zhuǎn)引自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9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
關鍵詞:目的解釋,刑法適用,主觀說,客觀說,法治
許霆案從一開始吵得沸沸揚揚到最終塵埃落定,吸引了眾多的學者甚至平民大眾的關注與討論,前期主要是一些建設性的司法建議,而后期則集中于對刑事司法的反思,筆者認為后者的意義更為深遠與重要。有學者通過許霆案透視到我國的眾多司法解釋猶如一副戴在司法人員腳上的腳鐐,使得司法人員的辦案猶如“戴著腳鐐跳舞”,而無法自由伸展自己的舞姿,并造成辦案人員對上級司法機關和司法解釋的過度依賴。[1]筆者認為,當前司法人員辦案確如“執(zhí)鐐而舞”,然而這腳鐐卻并非來自司法解釋等規(guī)定,而是來自司法人員本身,他們只看到了法律文本,卻忽視了甚至不敢探究文本背后的立法目的,這種“戰(zhàn)戰(zhàn)兢兢”或“謹慎而淺顯”地固守法律文本的字面意思的司法方法,才是影響司法人員在審判過程中“規(guī)范舞蹈”的真正腳鐐之所在。因此,本文將以許霆案為例,著力闡釋目的解釋方法在我國司法適用過程中的必要性,在對各種刑法適用過程中的目的解釋方法的質(zhì)疑進行駁析的同時,針對我國刑法理論中的四種爭議提出本人關于刑法適用中目的解釋方法的立場選擇的觀點。
一, 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方法的涵義及淵源
(一)涵義
刑法中的目的解釋,是指根據(jù)刑法立法之目的闡明刑法規(guī)定之含義的方法。[2]也有學者認為刑法中的目的解釋指根據(jù)刑法規(guī)范所要保護法益的目的或?qū)崿F(xiàn)的宗旨而作出的解釋。[3]筆者認為,這兩種概括其實大同小異,或者說后者是前者的具體化,因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刑法的目的就是保護法益。”[4]只是這兩種定義均未明確指出目的解釋的主體,本文所講的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則僅僅指司法工作人員(具體說是法官)在刑事審判過程中根據(jù)刑法規(guī)范所要保護法益的目的闡明刑法規(guī)定之含義,并將其適用于司法過程中的一種方法。
(二)淵源
目的解釋方法濫觴于德國19世紀的學者耶林的巨著《法的目的》一書。書中指出,法律乃人類意志之產(chǎn)物,有一定之目的,故應受“目的律”的支配,與自然法則以因果律為基礎,有其必然因果關系截然有異。故解釋法律,必須先了解法律究竟欲實現(xiàn)何種目的,以此為出發(fā)點加以解釋,始能得其真諦。[5] 進入20世紀以后,目的解釋方法更是逐漸超越傳統(tǒng)的文義解釋、體系解釋和歷史解釋等方法成為青睞的解釋方法。如《德國刑法教科書》指出:“解釋方法的桂冠當屬于目的論之解釋方法,因為只有目的論的解釋方法直接追求所有解釋之本來目的,尋找出目的觀點和價值觀點,從中最終得出有約束力的重要的法律意思。從根本上講,其他的解釋方法只不過是人們接近法律意思的特殊途徑。”[6]由此可見,進行刑法解釋時,必須考慮刑法是為了實現(xiàn)何種目的,并必須進行適合其目的的解釋。
二,目的解釋方法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適用
目的解釋方法在中國的刑法理論中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例如有學者認為目的解釋方法僅作為刑法解釋的輔助方法。[7] 還有學者對目的解釋方法在中國司法實踐中的可行性提出了根本性的質(zhì)疑,如“目的解釋存在一個無法克服的困難:法律的目的通常不是的,非但如此,各目的之間還常有沖突,這是因為人類需求是多樣的,矛盾的?!盵8]此外,還擔心“如果要求法官在解釋法律時,不是以法律規(guī)定為準,而是以立法者立法當時的意思為準,容易導致法官濫用司法權(quán)?!盵9]筆者認為,目的解釋方法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受到太久的遺忘,隨著我國刑事司法進程的發(fā)展,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方法在刑法適用中的重要性與可行性。
第一, 目的解釋應當在諸多解釋方法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在通常情況下,目的解釋方法確實往往在窮盡文義解釋、體系解釋、歷史解釋等方法之后考慮,但這并不意味著它的地位僅限于“輔助方法”,相反,不管解釋的方法有多少種,目的解釋方法應該是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因為目的是所有法律規(guī)范與每條法律規(guī)則產(chǎn)生的根據(jù)與源泉,其他的解釋方法都應受目的解釋的規(guī)制與約束。
以許霆案為例,法院將之定性為“盜竊金融機構(gòu)”,其實正是反映了司法機關僅僅將目光聚焦于法律文本,而無視立法原意甚至立法目的。正如趙秉志教授的分析,“從立法原意來看,97刑法典264條之所以規(guī)定‘盜竊金融機構(gòu),數(shù)額特別巨大的,’作為可以適用死刑的加重情形之一,主要是為了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從這一立法原意出發(fā),應當對作為盜竊罪加重情形的‘盜竊金融機構(gòu)’作出嚴格的限制解釋,而不應將ATM機解釋成金融機構(gòu),也不宜把盜竊ATM機中的資金解釋成‘盜竊金融機構(gòu)’”。[10]由此,很多觀點試圖從文字含義或者從社會發(fā)展、經(jīng)濟發(fā)展的角度去分析論證可以將ATM機認定為“盜竊金融機構(gòu)”,表面上似乎合乎語法與實際情況,但根本上卻違反了刑法的立法目的,違背了刑法保護法益、實現(xiàn)正義的宗旨。
重視目的解釋的決定性的作用,才能避免在司法過程中走上南轅北轍之迷途。
第二, 刑法的立法目的可以確定,并應該由適用者加以探究與確定。
前文所述的擔心“法律的目的不是的,各目的之間還常有沖突”其實混淆了法律的目的與適用者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刑法的目的具有性。因為立法目的反映了立法的原因,立法者把某種行為規(guī)定為犯罪,并規(guī)定具體的犯罪構(gòu)成,必然出于某種特定的目的,如為了保護某種法益。
這不同于適用者(法官)的目的。法官的目的在不同的時期是多種多樣的,但目的解釋方法中的目的卻不是任意確定的目的,它應當是法律價值(正義等)支配下的目的,而不能是任意的目的。[11]當然,在發(fā)現(xiàn)和解釋刑法的目的則各具體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相對自由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刑法本身的立法目的就是難以捉摸或無法確定的,只是這里涉及具體的技術(shù)問題或者說是方法論的問題。有學者建議,對立法目的的探求途徑,最直接的方法是向立法者求證,間接的方法是通過查詢立法史資料,探尋立法的目的。[12]
無論如何,尋求立法目的都是法官的責任,其它法律關系的主體都不應承擔這個責任。詹姆斯·米爾斯在描繪一位成功的刑事辯護人馬丁·厄德曼的經(jīng)歷時,概括說:“他的律師生涯與正義無關”[13]可見,成文法的字面含義可能無法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復雜案件,甚至于與立法目的相背離,這正是目的解釋方法應用的必要性之所在。在司法過程中,作為中立的裁判者的法官才正是理解和確定立法目的的應然主體。
第三, 目的解釋方法不當然導致濫用司法權(quán),相反可以減輕或避免司法恣意。
筆者認為,擔心一旦要求法官以立法者立法當時的目的解釋法律就會導致法官濫用司法權(quán)是不成立的。因為任何一種解釋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法官的價值判斷與選擇,即使是字面解釋方法,法官仍可通過對文本的恣意理解而濫用。因為文字的出現(xiàn)本身是一種進步,也是一種悲哀,它在某種意義上是人們在理解與溝通出現(xiàn)障礙時才不得不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目的解釋方法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限制恣意,再現(xiàn)原意,實現(xiàn)正義。
以許霆案為例,一審法院作出“盜竊金融機構(gòu)”的認定與“無期徒刑”這樣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判決,很難否認一審法院的法官是“以法律規(guī)定為準繩”。但是這樣的判決是難以服眾的,因為它雖然并未濫用司法權(quán),卻有司法僵硬,將法律條文這樣立體化的依據(jù)平面化之嫌,即僅僅看到法律條文表面薄薄的一層,而無視底層厚重而深遠的立法目的與宗旨。相反,如果法官能夠認識到刑法264條背后“為了嚴格限制死刑的適用”這樣一個立法目的,其作出的審判認定與結(jié)果必然與之前大相徑庭。
三, 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方法的立場選擇
目的解釋根據(jù)主客觀立場的不同可以分為主觀說、客觀說、折中說,折中說又具體分為主觀為主折中說與客觀為主折中說。
激進的主觀解釋論的代表有李國如博士,他認為“刑法解釋觀念應采主觀說,即刑法解釋應以探求立法者指定法律時事實上的意思為目標”,而法官可以對法律條文進行客觀的、現(xiàn)在的解釋的觀點藏有一種“毒素”:法官可以借口法律的發(fā)展而對語詞的含義做不同的說明,這導致失去“預測可能性”。[14]這種絕對的堅持主觀解釋論的觀點而今為數(shù)甚少。
激進的客觀解釋論的代表有周折博士,他認為“主觀說既‘舍本’又‘逐末’”,完全背棄目的解釋的初衷??陀^說‘應運而生’,遵循‘變革的哲學’,是在目的解釋問題上應該堅持的立場?!癧15]這種觀點是對法的實用主義的公開承認與提倡,是對刑事司法改革的一種探索。
或許受中國傳統(tǒng)上“中庸之道”的影響,大部分學者都在堅持主觀解釋論或客觀解釋論的基礎上趨向折中,但究竟以主觀解釋論還是客觀解釋論為基本原則,則存在很大的爭議。
李?;劢淌谡J為,“在任何時候,刑法解釋都要首先考慮到揭示立法原意,只有在絕對必要的情況下,才可以超越立法原意,將刑法規(guī)定的含義解釋為條文文字客觀上體現(xiàn)出的意思?!盵16]我國臺灣學者林山田教授認為,在刑法解釋中原則上應采主觀理論,惟若有足夠之理由證實立法當時之價值判斷顯因時過境遷,而與現(xiàn)階段之法律正義、社會境狀與時代精神不相符時,則應例外地采客觀理論。[17]在刑法學界,由于受罪刑法定原則的影響,傾向于主觀解釋論的折中者一直占大多數(shù)。
近幾年,傾向于客觀解釋論的呼聲漸漸升高,如作為代表之一的張明楷教授認為,“刑法解釋的目標應存在于刑法規(guī)范的客觀意思,而不是立法者指定刑法規(guī)范時的主觀意思或立法原意……不過,在根據(jù)文字的客觀含義只能得出荒謬的結(jié)論時,則應根據(jù)相關資料探求立法原意,使解釋結(jié)論明確、正當、符合刑法目的?!盵18]這種觀點主要堅持以客觀解釋為原則和基礎,只有當客觀解釋的結(jié)論荒謬時,才應采主觀解釋。有學者進一步提出,法律解釋的目的不在于探求歷的立法者事實上的意思,而在于探求和闡明內(nèi)在于法律的意義和目的。[19]根據(jù)這種觀點,法律內(nèi)部的合理意義和目的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法律解釋要在法律條文語義可能的若干種解釋中,選擇現(xiàn)在最合目的之解釋。
筆者認為,刑事立法解釋本身是一種“創(chuàng)造法的活動”,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刑事司法解釋在不違反刑法基本規(guī)定的情況下也是一定程度的“創(chuàng)造法的活動”,但是適用刑法過程中的法官解釋卻不能主動地“創(chuàng)造法”,而只能被動地去發(fā)現(xiàn)立法者的原意。也就是說,在刑法適用過程中的目的解釋方法應該堅持主觀為主的折中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堅持主觀解釋立場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防止司法的恣意性。
罪刑法定原則是刑法的基本原則,而堅持刑法規(guī)定內(nèi)容的明確性和確定性被認為是罪刑法定原則的核心。[20]罪刑法定的“確定性”或者“明確性”具體表現(xiàn)在司法過程中,要求司法者(法官)在刑法的適用過程中必須嚴格地按照刑法規(guī)定的內(nèi)容和立法者的立法目的適用法律。
進一步而言,法官在解釋刑法的時候,應該實事求是地探尋立法的目的,而不是棄之不顧地以審判時的現(xiàn)實目的隨意作出解釋。客觀解釋說主張忽視歷的立法者事實上的意思,而著力探求和闡明內(nèi)在于法律的現(xiàn)在目的,這其中包含著很大的危險性。很容易導致對罪刑法定原則的根本性違反和對司法法治的破壞。因為“法律的現(xiàn)在目的”是很模糊的,并且在未通過立法程序納入法律規(guī)范中之前,其正當性與合法性并不能得到肯定。
其次,客觀解釋論有將刑法本身的立法目的與刑法適用者的目的混淆之嫌,是將刑法適用之目的解釋方法架空或擱置的表現(xiàn)。
雖然伴隨新型的侵害法益的行為的出現(xiàn),刑法自身也需要發(fā)展,但是刑法改革的主體應該在于立法者,而非具體的司法人員。司法改革包括司法制度和司法機制的變革,卻不包括通過司法對刑法本身進行變革。司法人員始終應當作為“保守派”而非“激進派”,只有這樣,才能樹立法律的信仰。因此,即使法律自身的意義和目的會發(fā)生變化,立法當時的目的與原因也不會發(fā)生變化,法官在承擔法律解釋的任務時不應選擇自己認為現(xiàn)在最合目的之解釋而是應該尊重與遵守立法時的目的。反之,司法人員如果通過司法將自己現(xiàn)時對法律目的的理解強加于刑法本身,則是越俎代庖的行為。
最后,在特殊情況下,方可考慮在法律條文可能的語義范圍內(nèi),確認對現(xiàn)在法律適用合乎目的的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特殊情況”應當受到嚴格的限制,必須限于在立法者的“目的”無法認知或?qū)ΜF(xiàn)時問題未提供解決規(guī)范的場合。除此之外的其它情況下,則應該通過立法程序來發(fā)展法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刑法的安定性,也才能實現(xiàn)刑法的最終目的——保護法益。
然而即使是這種情況下,也不得作出對被告人不利的解釋。因為既然刑法是為了保護法益而制定,而法益的主體包括任何人,即使被告人(犯罪人)也不例外。正如李斯特所說,刑法既是“善良人的大憲章”,又是“犯罪人的大憲章”。[21]這意味著刑法不僅保障一般公民的合法權(quán)益不受侵害,同時也保障犯罪人的合法權(quán)益免受司法機關的恣意侵害。因此司法人員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分局現(xiàn)時的法律目的對被告人進行審判,但是仍然應當像受到“重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束縛一樣受“重目的不溯及既往”原則的約束,不能僅僅基于現(xiàn)階段“嚴打”的目的或者“懲罰新型犯罪”的目的而作出對被告人不利的解釋,相反,可以根據(jù)“寬嚴相濟”的目的作出對被告人有利的解釋。
綜上所述,在我國刑事司法過程中,法官在適用刑事法律時,目的解釋方法不僅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而且應該在堅持主觀解釋論的原則上得到合法而恰當?shù)膽谩?BR> 參考文獻:
[1]吳情樹、施琦,許霆案:刑事司法解釋過度化分析的一個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4):15-18另見吳情樹,從許霆案看刑事個案解釋的必要性[J],法治時評,2008,(5):120
[2]李?;郏谭ń忉屨揫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129
[3]肖中華,刑法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的具體運用[J],法學評論,2006,(5):14
[4] 張明楷,刑法理念與刑法解釋[J],法學雜志,2004,(4):12
[5]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63
[6][德]漢斯·梅因里?!ひ说?,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93
[7] 陳金釗,作為方法的目的解釋[J],學習與探索,2003,(6):37-38
[8]楊艷霞,刑法解釋的理論與方法——以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2007:257
[9]趙秉志,許霆案塵埃落定之后的法理思考[N],法制日報,2008,6,1
[10]聶洪勇,論刑法的法官解釋[A],刑事法學的當代展開[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168
[11] [美]博西格諾等,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78
[12]李國如,罪刑法定原則視野中的刑法解釋[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78
[13]周折,刑事政策視野中的刑法目的解釋[J],中外法學,2007(4):455-456
[14]梁根林,罪刑法定視域中的刑法適用解釋[J],中國法學,2004(3):123
[15]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0-41
[16]蔡軍,刑法解釋的基本立場分析[J],理論月刊,2006(9):100
[17]勞東燕,罪刑法定的明確性困境及其出路[J],法學研究,2004(6):81-83
[1] 吳情樹、施琦,許霆案:刑事司法解釋過度化分析的一個視角[J],中國刑事法雜志,2008,(4):15-18另見吳情樹,從許霆案看刑事個案解釋的必要性[J],法治時評,2008,(5):120
[2] 李?;?,刑法解釋論[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129
[3] 肖中華,刑法目的解釋與體系解釋的具體運用[J],法學評論,2006,(5):14
[4] 張明楷,刑法理念與刑法解釋[J],法學雜志,2004,(4):12
[5]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63
[6] [德]漢斯·梅因里?!ひ说?,德國刑法教科書,徐久生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193
[7] 陳金釗,作為方法的目的解釋[J],學習與探索,2003,(6):37-38
[8] 楊艷霞,刑法解釋的理論與方法——以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2007:257
[9] 同8:140
[10] 趙秉志,許霆案塵埃落定之后的法理思考[N],法制日報,2008,6,1
[11] 陳金釗,目的解釋方法及其意義[J],法律科學,2004(5):41
[12] 聶洪勇,論刑法的法官解釋[A],刑事法學的當代展開[C],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168
[13] [美]博西格諾等,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78
[14] 李國如,罪刑法定原則視野中的刑法解釋[M],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78
[15] 周折,刑事政策視野中的刑法目的解釋[J],中外法學,2007(4):455-456
[16] 李希慧,刑法解釋論[M],北京:中國公安大學出版社,1995:81
[17]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冊)[M],臺興印刷廠股份有限公司,1996:111. 梁根林教授同意此種觀點,并指出“在必要和個別情況下才能采取客觀解釋方法”,見梁根林,罪刑法定視域中的刑法適用解釋[J],中國法學,2004(3):123
[18] 張明楷,刑法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40-41 楊艷霞博士也同意張明楷教授的觀點,參見楊艷霞,刑法解釋的理論與方法——以哈貝馬斯的溝通行動理論為視角[M],法律出版社,2007:138
[19] 蔡軍,刑法解釋的基本立場分析[J],理論月刊,2006(9):100
[20] 勞東燕,罪刑法定的明確性困境及其出路[J],法學研究,2004(6):81-83
[21] 轉(zhuǎn)引自張明楷,刑法格言的展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9
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