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刑法規(guī)范體系中,刑法司法解釋雖然不是一種具體的法律淵源(法律表現(xiàn)形式),但是其指導刑事司法實踐的作用是巨大的。刑法司法解釋的大量出臺,對于統(tǒng)一法律適用標準,澄清刑事司法中的模糊認識,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其是否會對刑事法治的健康發(fā)展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對此,在學界尚存諸多疑問: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guī)范(即實定法規(guī)范)之間的關系如何?刑法司法解釋權是否會僭越刑法立法權?刑法司法解釋的范圍應如何界定?等等?,F(xiàn)行刑法司法解釋體制為我國法治所認可,而其存在確實符合中國現(xiàn)今的法制現(xiàn)狀,因而目前關于刑法司法解釋的首要問題不是否定或者重新配置司法解釋權,而是如何完善刑法司法解釋體制,并將法治原則貫穿始終。刑法司法解釋權歸屬于“兩高”,自1981年6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開始確立,因而刑法司法解釋權的合憲性不成問題;而如何行使這一權力,則必須以法治的視角予以認真審視。基于此,筆者認為,刑法司法解釋在制定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四條原則:
一、附屬性原則
所謂附屬性,就是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附屬于具體的刑。
法條文,刑法司法解釋的制定只能以現(xiàn)有刑法規(guī)范為惟一根據(jù)。這也可以看作是刑法司法解釋的一個特征。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guī)范本身的確切含義,是法律適用中的一種司法活動,因而不能創(chuàng)設新的罪刑規(guī)范,否則即屬于越權解釋。由于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guī)范之間具有附屬與被附屬的關系,而不具有任何獨立性可言,因而某一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建立依附關系。
堅持這一原則,對于解決刑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刑法司法解釋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之間建立附屬及對應關系,而其又是對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guī)范含義的澄清,因而刑法司法解釋一經(jīng)公布即應作為理解法律的根據(jù)。對于刑法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問題,堅持這一原則,即應以新的解釋作為理解法律的根據(jù),而無論具體案件發(fā)生在新解釋公布之前還是之后。換言之,就同一法條存在新、舊兩個解釋,而新、舊之間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即應一律以新解釋作為法律適用的根據(jù),從而否定刑法司法解釋在時間效力問題上應采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如此結論的理由在于:判斷某一特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根據(jù)是刑法的規(guī)定,而刑法司法解釋只是對刑法條文含義的闡明;新的司法解釋一經(jīng)公布,即替代了舊司法解釋而對該刑法條文產(chǎn)生依附性,因而適用法律時應以當下司法解釋的內容來理解法律。
二、謙抑性原則
所謂謙抑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制定的前提必須是當刑法具體條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嚴重歧義,或者需要制定刑法司法解釋來統(tǒng)一法律尺度時。在制定刑法司法解釋過程中保持一種謙抑的精神,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應當在自己的權限內來進行解釋,不能超出法律本身設定新的規(guī)范,另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嚴格出臺刑法司法解釋的程序,對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解釋。反之,對于已經(jīng)為刑法基本理論所公認,為司法實務所認同的問題,或者雖有爭議但是根據(jù)現(xiàn)有理論容易形成共識的問題,或者純粹屬于事實認定的問題,則沒有必要單獨制定司法解釋。例如“兩高”《關于對軍人非戰(zhàn)時逃離部隊的行為能否定罪處罰問題的批復》的內容,完全可以從刑法典第四百三十五條的規(guī)定邏輯地推出,因為該條第二款已經(jīng)明確地表述:“戰(zhàn)時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自然該條第一款即應指非戰(zhàn)時的情形。顯然該批復實質上只是重復了刑法的規(guī)定。
堅持謙抑性原則,對于解決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立法解釋的關系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司法解釋屬于司法權的權限范圍,立法解釋則屬于立法權的權限范圍,因而兩者的功能和對象及范圍應當不同?!稕Q議》第一條和第二條的規(guī)定:刑法立法解釋的前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刑法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二是“兩高”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而根據(jù)《決議》第二條的規(guī)定,刑法司法解釋的前提是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中應用刑法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對于屬于界定罪與非罪界限、量刑標準的問題,諸如犯罪定罪數(shù)額的確定等,即屬于刑法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應當由刑法立法解釋予以解決;而純粹屬于法律適用的問題,即對諸如具體罪狀的含義等,則應由刑法司法解釋來完成。
三、明確性原則
所謂明確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應當語義明確,邏輯清晰,將被解釋對象的含義能夠準確、無歧義地表達出來。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guī)范的確切含義;語義含糊、邏輯不清的解釋內容顯然與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相違背。將明確性作為一條刑法司法解釋的原則,其價值自不待言;然而如何貫徹,確實并非易事,這主要涉及到制定刑法司法解釋的技術問題。目前關于刑法司法解釋的批評意見也多集中于某些解釋內容表述中的不確切問題。例如,《人民法院關于行為人不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愿發(fā)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罪問題的批復》中后半句“行為人確實不知對方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愿發(fā)生性關系,未造成嚴重后果,情節(jié)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其表述就易產(chǎn)生歧義:如果造成嚴重后果,或者情節(jié)超出“顯著輕微”程度的,是不是就可以適用刑法典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以**幼女型強*追究刑事責任?顯然不能,但是如此表述卻很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誤解。為保證刑法司法解釋的明確性,在努力提高制定解釋的技術水平的同時,應當盡可能開展較為廣泛的制定前的咨詢活動,以便集思廣益,避免可能存在的語義不確切等問題。
四、客觀解釋原則
所謂客觀解釋原則,是指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時應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的客觀含義為準,即將刑法條文現(xiàn)時的客觀意思作為理解刑法的根據(jù)??陀^解釋相對于主觀解釋而言,兩種解釋論爭訟已久,在不同國家的司法實踐中亦各領風騷。采取何種解釋論,必須與本國的立法體制、立法現(xiàn)狀相照應,脫離本國立法實際進行選擇則缺少說服力。在我國,刑法立法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全面的立法說明(草案說明的作用十分有限),探尋立法原意所依據(jù)的載體并不存在,因而堅持追求立法原意作為解釋根據(jù)的主觀解釋論,其解釋的根據(jù)及結論即難以讓人信服。堅持客觀解釋原則,就要求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應當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現(xiàn)時的一般含義為基本出發(fā)點,而不宜去推知立法者立法時的主觀心態(tài)。
堅持客觀解釋原則,也要求刑法司法解釋應當以刑法條文的字面含義為準,即堅持文義解釋優(yōu)先,反對超出被解釋對象的“可能含義”而進行擴張解釋。擴張解釋雖然有利于實現(xiàn)刑罰目的,但是擴張解釋的合法性卻值得懷疑,尤其是不利于行為人的擴張解釋極易導致侵犯人權的后果。在刑法司法解釋中,應當提倡將刑事政策貫穿于解釋的內容之中,但是不能因此作為擴大解釋的根據(jù);對于急需法律調整而現(xiàn)有法律沒有予以規(guī)范的問題,不能通過司法解釋來填補空白,而應當通過立法來解決。
一、附屬性原則
所謂附屬性,就是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附屬于具體的刑。
法條文,刑法司法解釋的制定只能以現(xiàn)有刑法規(guī)范為惟一根據(jù)。這也可以看作是刑法司法解釋的一個特征。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guī)范本身的確切含義,是法律適用中的一種司法活動,因而不能創(chuàng)設新的罪刑規(guī)范,否則即屬于越權解釋。由于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規(guī)范之間具有附屬與被附屬的關系,而不具有任何獨立性可言,因而某一刑法司法解釋的內容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建立依附關系。
堅持這一原則,對于解決刑法解釋的時間效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刑法司法解釋必須與特定刑法條文之間建立附屬及對應關系,而其又是對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guī)范含義的澄清,因而刑法司法解釋一經(jīng)公布即應作為理解法律的根據(jù)。對于刑法司法解釋的溯及力問題,堅持這一原則,即應以新的解釋作為理解法律的根據(jù),而無論具體案件發(fā)生在新解釋公布之前還是之后。換言之,就同一法條存在新、舊兩個解釋,而新、舊之間存在差異的情況下,即應一律以新解釋作為法律適用的根據(jù),從而否定刑法司法解釋在時間效力問題上應采用“從舊兼從輕”的原則。如此結論的理由在于:判斷某一特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的根據(jù)是刑法的規(guī)定,而刑法司法解釋只是對刑法條文含義的闡明;新的司法解釋一經(jīng)公布,即替代了舊司法解釋而對該刑法條文產(chǎn)生依附性,因而適用法律時應以當下司法解釋的內容來理解法律。
二、謙抑性原則
所謂謙抑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制定的前提必須是當刑法具體條文已經(jīng)出現(xiàn)嚴重歧義,或者需要制定刑法司法解釋來統(tǒng)一法律尺度時。在制定刑法司法解釋過程中保持一種謙抑的精神,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應當在自己的權限內來進行解釋,不能超出法律本身設定新的規(guī)范,另一方面要求制定機關嚴格出臺刑法司法解釋的程序,對刑事司法實踐中存在較大爭議、具有普遍性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解釋。反之,對于已經(jīng)為刑法基本理論所公認,為司法實務所認同的問題,或者雖有爭議但是根據(jù)現(xiàn)有理論容易形成共識的問題,或者純粹屬于事實認定的問題,則沒有必要單獨制定司法解釋。例如“兩高”《關于對軍人非戰(zhàn)時逃離部隊的行為能否定罪處罰問題的批復》的內容,完全可以從刑法典第四百三十五條的規(guī)定邏輯地推出,因為該條第二款已經(jīng)明確地表述:“戰(zhàn)時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自然該條第一款即應指非戰(zhàn)時的情形。顯然該批復實質上只是重復了刑法的規(guī)定。
堅持謙抑性原則,對于解決刑法司法解釋與刑法立法解釋的關系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司法解釋屬于司法權的權限范圍,立法解釋則屬于立法權的權限范圍,因而兩者的功能和對象及范圍應當不同?!稕Q議》第一條和第二條的規(guī)定:刑法立法解釋的前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刑法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二是“兩高”的解釋如果有原則性的分歧。而根據(jù)《決議》第二條的規(guī)定,刑法司法解釋的前提是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中應用刑法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對于屬于界定罪與非罪界限、量刑標準的問題,諸如犯罪定罪數(shù)額的確定等,即屬于刑法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的問題,應當由刑法立法解釋予以解決;而純粹屬于法律適用的問題,即對諸如具體罪狀的含義等,則應由刑法司法解釋來完成。
三、明確性原則
所謂明確性,是指刑法司法解釋應當語義明確,邏輯清晰,將被解釋對象的含義能夠準確、無歧義地表達出來。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就是要澄清刑法條文所承載的刑法規(guī)范的確切含義;語義含糊、邏輯不清的解釋內容顯然與刑法司法解釋的目的相違背。將明確性作為一條刑法司法解釋的原則,其價值自不待言;然而如何貫徹,確實并非易事,這主要涉及到制定刑法司法解釋的技術問題。目前關于刑法司法解釋的批評意見也多集中于某些解釋內容表述中的不確切問題。例如,《人民法院關于行為人不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愿發(fā)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罪問題的批復》中后半句“行為人確實不知對方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愿發(fā)生性關系,未造成嚴重后果,情節(jié)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其表述就易產(chǎn)生歧義:如果造成嚴重后果,或者情節(jié)超出“顯著輕微”程度的,是不是就可以適用刑法典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以**幼女型強*追究刑事責任?顯然不能,但是如此表述卻很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誤解。為保證刑法司法解釋的明確性,在努力提高制定解釋的技術水平的同時,應當盡可能開展較為廣泛的制定前的咨詢活動,以便集思廣益,避免可能存在的語義不確切等問題。
四、客觀解釋原則
所謂客觀解釋原則,是指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時應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的客觀含義為準,即將刑法條文現(xiàn)時的客觀意思作為理解刑法的根據(jù)??陀^解釋相對于主觀解釋而言,兩種解釋論爭訟已久,在不同國家的司法實踐中亦各領風騷。采取何種解釋論,必須與本國的立法體制、立法現(xiàn)狀相照應,脫離本國立法實際進行選擇則缺少說服力。在我國,刑法立法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全面的立法說明(草案說明的作用十分有限),探尋立法原意所依據(jù)的載體并不存在,因而堅持追求立法原意作為解釋根據(jù)的主觀解釋論,其解釋的根據(jù)及結論即難以讓人信服。堅持客觀解釋原則,就要求制定刑法司法解釋應當以被解釋的刑法條文現(xiàn)時的一般含義為基本出發(fā)點,而不宜去推知立法者立法時的主觀心態(tài)。
堅持客觀解釋原則,也要求刑法司法解釋應當以刑法條文的字面含義為準,即堅持文義解釋優(yōu)先,反對超出被解釋對象的“可能含義”而進行擴張解釋。擴張解釋雖然有利于實現(xiàn)刑罰目的,但是擴張解釋的合法性卻值得懷疑,尤其是不利于行為人的擴張解釋極易導致侵犯人權的后果。在刑法司法解釋中,應當提倡將刑事政策貫穿于解釋的內容之中,但是不能因此作為擴大解釋的根據(jù);對于急需法律調整而現(xiàn)有法律沒有予以規(guī)范的問題,不能通過司法解釋來填補空白,而應當通過立法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