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戰(zhàn)勝敵人的主要法寶有
A、群眾路線 B、統(tǒng)一戰(zhàn)線 C、武裝斗爭 D、獨立自主 E、黨的建設
2、下列是有關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策略路線及其變化的材料。(略)
3、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一篇重要文章上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
A、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B、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C、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
D、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
4、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中間勢力包括
A、民族資產階級 B、城市小資產階級 C、知識分子
D、開明紳士 E、地方實力派
5、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中國共產黨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會議是
A、古田會議 B、遵義會議 C、直羅鎮(zhèn)會議 D、瓦窯堡會議
6、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中心任務是
A、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 B、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
C、*八股以整頓文風 D、反對官僚主義以整頓作風
7、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fā)展的主觀條件有
A、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tǒng)治的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
B、第一次*的影響
C、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D、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E、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確
8、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有
A、八路軍 B、新四軍 C、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D抗日義勇軍 E、東江縱隊
9、下面是一組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材料(略)
10、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是指
A、進步勢力、中間勢力、頑固勢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產黨、國民黨、民主黨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產黨員、黨外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各占三分之一
11、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要實現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的條件有
A、率領同盟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
B、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對同盟者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C、對同盟者給予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給予政治教育
D、對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策略原則
E、堅持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
12、下面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的幾組材料:(略)
13、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所說的偉大的工程是指:
A、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奪取全國勝利 B、建立并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C、建設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 D、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國家、新社會
14、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主要特點有
A、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B、敵人的強大
C、人民軍隊的弱小 D、共產黨的領導 E、土地革命的開展
15、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認為正確地處理了這些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這些基本問題是
A、革命轉變問題 B、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 C、武裝斗爭問題
D、國家政權問題 E、黨的建設問題
16、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絕大多數來自農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
17、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的黨的優(yōu)良作風有
A、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 B、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
C、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 D、自我批評的作風
E、艱苦奮斗的作風
18、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其原因主要是
A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zhí)政黨 B黨的工作方式發(fā)生了變化
C全國大陸即將解放 D中國將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
19、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學風問題上曾經反對過的主要錯誤傾向是
A、投降主義 B、經驗主義 C、教條主義 D、冒險主義 E、機會主義
本章模擬題及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如果戰(zhàn)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這句話出自
A、《新民主主義論》 B、《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C、蔣介石在廬山的談話 D、《中國之命運》
2、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是指
A、進步勢力、中間勢力、頑固勢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產黨、國民黨、民主黨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產黨員、黨外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各占三分之一
3、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國共兩黨合作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提出的中心任務是
A、鞏固和平 B、實現抗戰(zhàn) C、爭取民主 D、改善民生
4、抗戰(zhàn)后期,在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上,提出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主張的中共代表是
A、毛澤東 B、周恩來 C、董必武 D、林伯渠
5、整風運動的方針是
A、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B、提高思想,純潔隊伍
C、弄清思想,團結同志 D、解放思想,暢所欲言
6、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舉行了政治局會議,確定了
A、對日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方針 B、以陜北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戰(zhàn)略方針
C、抗日反蔣的戰(zhàn)略方針 D、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方針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
A、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B、新三民主義
C、愛國主義 D、民族主義
8、標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的是
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人大代表大會
C、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 D、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9、毛澤東批評城市中心論,提出以鄉(xiāng)村為中心的文章是
A、《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B、《井岡山的斗爭》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對本本主義》
10、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中日雙方有相互矛盾的特點,其中最關鍵的特點是:
A、敵強我弱 B、敵小國我大國 C、敵退步我進步 D、敵寡助我多助
11、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所說的偉大的工程是指
A、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奪取全國勝利 B、建立并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C、建設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 D、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國家、新社會
12、黨的學風問題的核心內容是
A、群眾路線 B、批評與自我批評 C、理論聯系實際 D、作風上建設黨
13、下列著作中,毛澤東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的是
A、《新民主主義論》 B、《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C、《<共產黨人>發(fā)刊詞》 D、《論人民民主專政》
14、毛澤東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的黨的會議是
A、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七屆三中全會
15、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fā)展的最根本原因是
A、相當力量紅軍的存在 B、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
C、共產黨的領導 D、國民革命的影響
16、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根本問題是
A、領導權問題 B、爭取多數、反對少數的問題
C、政策和策略的問題 D、政治綱領與路線問題
17、中國共產黨最早提出黨風的科學概念的文獻是
A、《關于糾正黨的錯誤思想》 B、《<共產黨人>發(fā)刊詞》
C、《改造我們的學習》 D、《整頓黨的作風》
18、人民軍隊十大軍事原則的核心是
A、集中優(yōu)勢兵力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B、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
C、力求在運動戰(zhàn)中殲滅敵人
D、善于利用兩個戰(zhàn)役之間和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
19、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心內容是
A、土地革命 B、武裝斗爭 C、黨的建設 D、鞏固農村根據地
20、毛澤東關于建黨思想最突出的特點是
A、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 B、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C、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 D、從作風上建設黨
(二)、多項選擇題
1、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主觀條件有
A、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大國
B、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xù)向前
C、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影響
D、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E、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
2、毛澤東關于中國紅色政權的總觀念包括
A、武裝斗爭 B、黨的建設 C、土地革命 D、發(fā)展經濟 E、根據地建設
3、毛澤東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的新的工作作風是
A、艱苦奮斗 B、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C、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D、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E、自我批評
4、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A、闡述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可能性
B、闡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性
C、批評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
D、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國的口號代替工農共和國的口號
E、強調共產黨要擔負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領導責任
5、1937年,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中央,提出將停止內戰(zhàn)、集中國力、一致對外等五項要求定為國策。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承諾
A、停止武力*國民黨政府的方針
B、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qū)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
C、特區(qū)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
D、停止沒收地主土地政策
E、改善人民生活
6、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關系是
A、階級斗爭服從民族斗爭 B、階級斗爭高于民族斗爭
C、階級斗爭是以民族斗爭的形式出現 D、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是一致的
E、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是完全對立的
7、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認為,中日雙方存在的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決定了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這四個特點是
A、敵強國我弱國 B、敵小國我大國 C、敵有備我無備
D、敵退步我進 E、敵寡助我多助
8、關于延安整風運動的報告有
A、《改造我們的學習》 B、《整頓黨的作風》 C、《*八股》
D、《愚公移山》 E、《關于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9、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斗爭的焦點是
A、和平 B、民主 C、軍隊 D、政權 E、團結
A、群眾路線 B、統(tǒng)一戰(zhàn)線 C、武裝斗爭 D、獨立自主 E、黨的建設
2、下列是有關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策略路線及其變化的材料。(略)
3、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一篇重要文章上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
A、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B、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C、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
D、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系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
4、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中的中間勢力包括
A、民族資產階級 B、城市小資產階級 C、知識分子
D、開明紳士 E、地方實力派
5、土地革命戰(zhàn)爭后期,中國共產黨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策略的會議是
A、古田會議 B、遵義會議 C、直羅鎮(zhèn)會議 D、瓦窯堡會議
6、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中心任務是
A、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 B、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
C、*八股以整頓文風 D、反對官僚主義以整頓作風
7、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與發(fā)展的主觀條件有
A、幾個帝國主義國家間接統(tǒng)治的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
B、第一次*的影響
C、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D、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E、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確
8、抗日戰(zhàn)爭時期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有
A、八路軍 B、新四軍 C、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 D抗日義勇軍 E、東江縱隊
9、下面是一組關于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材料(略)
10、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是指
A、進步勢力、中間勢力、頑固勢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產黨、國民黨、民主黨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產黨員、黨外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各占三分之一
11、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要實現對同盟者的領導必須具備的條件有
A、率領同盟者向著共同的敵人作堅決的斗爭,并取得勝利
B、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對同盟者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C、對同盟者給予物質福利,至少不損害其利益,同時給予政治教育
D、對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策略原則
E、堅持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
12、下面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共產黨關于革命道路問題的幾組材料:(略)
13、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所說的偉大的工程是指:
A、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奪取全國勝利 B、建立并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C、建設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 D、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國家、新社會
14、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主要特點有
A、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B、敵人的強大
C、人民軍隊的弱小 D、共產黨的領導 E、土地革命的開展
15、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的幾個基本問題,認為正確地處理了這些問題及其相互關系,就等于正確地領導了全部中國革命。這些基本問題是
A、革命轉變問題 B、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 C、武裝斗爭問題
D、國家政權問題 E、黨的建設問題
16、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絕大多數來自農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
17、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的黨的優(yōu)良作風有
A、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 B、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
C、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 D、自我批評的作風
E、艱苦奮斗的作風
18、在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其原因主要是
A中國共產黨即將成為執(zhí)政黨 B黨的工作方式發(fā)生了變化
C全國大陸即將解放 D中國將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yōu)樯鐣髁x社會
19、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在學風問題上曾經反對過的主要錯誤傾向是
A、投降主義 B、經驗主義 C、教條主義 D、冒險主義 E、機會主義
本章模擬題及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如果戰(zhàn)端一開,那就地無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zhàn)之責任。這句話出自
A、《新民主主義論》 B、《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C、蔣介石在廬山的談話 D、《中國之命運》
2、抗日民主政權的三三制原則是指
A、進步勢力、中間勢力、頑固勢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產黨、國民黨、民主黨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產黨員、黨外進步分子、中間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各占三分之一
3、1937年2月,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國共兩黨合作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提出的中心任務是
A、鞏固和平 B、實現抗戰(zhàn) C、爭取民主 D、改善民生
4、抗戰(zhàn)后期,在三屆三次國民參政會上,提出結束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主張的中共代表是
A、毛澤東 B、周恩來 C、董必武 D、林伯渠
5、整風運動的方針是
A、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B、提高思想,純潔隊伍
C、弄清思想,團結同志 D、解放思想,暢所欲言
6、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舉行了政治局會議,確定了
A、對日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方針 B、以陜北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戰(zhàn)略方針
C、抗日反蔣的戰(zhàn)略方針 D、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策略方針
7、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是
A、中國共產黨最低綱領 B、新三民主義
C、愛國主義 D、民族主義
8、標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的是
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人大代表大會
C、國民黨五屆二中全會 D、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9、毛澤東批評城市中心論,提出以鄉(xiāng)村為中心的文章是
A、《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B、《井岡山的斗爭》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對本本主義》
10、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指出,中日雙方有相互矛盾的特點,其中最關鍵的特點是:
A、敵強我弱 B、敵小國我大國 C、敵退步我進步 D、敵寡助我多助
11、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fā)刊詞》中所說的偉大的工程是指
A、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奪取全國勝利 B、建立并鞏固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C、建設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 D、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國家、新社會
12、黨的學風問題的核心內容是
A、群眾路線 B、批評與自我批評 C、理論聯系實際 D、作風上建設黨
13、下列著作中,毛澤東正式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的是
A、《新民主主義論》 B、《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C、《<共產黨人>發(fā)刊詞》 D、《論人民民主專政》
14、毛澤東首次提出中國共產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的黨的會議是
A、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D、中共七屆三中全會
15、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fā)展的最根本原因是
A、相當力量紅軍的存在 B、中國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
C、共產黨的領導 D、國民革命的影響
16、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根本問題是
A、領導權問題 B、爭取多數、反對少數的問題
C、政策和策略的問題 D、政治綱領與路線問題
17、中國共產黨最早提出黨風的科學概念的文獻是
A、《關于糾正黨的錯誤思想》 B、《<共產黨人>發(fā)刊詞》
C、《改造我們的學習》 D、《整頓黨的作風》
18、人民軍隊十大軍事原則的核心是
A、集中優(yōu)勢兵力和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B、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
C、力求在運動戰(zhàn)中殲滅敵人
D、善于利用兩個戰(zhàn)役之間和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
19、實現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心內容是
A、土地革命 B、武裝斗爭 C、黨的建設 D、鞏固農村根據地
20、毛澤東關于建黨思想最突出的特點是
A、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 B、加強黨的組織建設
C、加強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 D、從作風上建設黨
(二)、多項選擇題
1、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的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fā)展的主觀條件有
A、半殖民地半封建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的大國
B、全國革命形勢的繼續(xù)向前
C、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影響
D、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E、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
2、毛澤東關于中國紅色政權的總觀念包括
A、武裝斗爭 B、黨的建設 C、土地革命 D、發(fā)展經濟 E、根據地建設
3、毛澤東指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思想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中國人民中產生的新的工作作風是
A、艱苦奮斗 B、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C、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D、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E、自我批評
4、毛澤東的《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A、闡述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可能性
B、闡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性
C、批評了黨內左傾關門主義和冒險主義
D、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國的口號代替工農共和國的口號
E、強調共產黨要擔負對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領導責任
5、1937年,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中央,提出將停止內戰(zhàn)、集中國力、一致對外等五項要求定為國策。在此基礎上,中共中央承諾
A、停止武力*國民黨政府的方針
B、工農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qū)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
C、特區(qū)實行徹底的民主制度
D、停止沒收地主土地政策
E、改善人民生活
6、抗日戰(zhàn)爭時期,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的關系是
A、階級斗爭服從民族斗爭 B、階級斗爭高于民族斗爭
C、階級斗爭是以民族斗爭的形式出現 D、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是一致的
E、階級斗爭與民族斗爭是完全對立的
7、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中認為,中日雙方存在的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決定了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戰(zhàn),這四個特點是
A、敵強國我弱國 B、敵小國我大國 C、敵有備我無備
D、敵退步我進 E、敵寡助我多助
8、關于延安整風運動的報告有
A、《改造我們的學習》 B、《整頓黨的作風》 C、《*八股》
D、《愚公移山》 E、《關于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9、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國共兩黨重慶談判斗爭的焦點是
A、和平 B、民主 C、軍隊 D、政權 E、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