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為何亂?高考加分如何規(guī)范?

字號:

北大和清華的狀元之爭尚風波未平,日前又有媒體報道近三成高考狀元靠加分獲得,把近年來人們高度關注的高考加分亂象問題再一次推向風口浪尖。去年有重慶市31名考生被披露民族身份造假;今年又有湖南省多名高考狀元被指為“武林高手”——他們依靠武術項目獲得10到20分的高考加分……高考狀元里“水分”之多似乎已不是一個偶然,足以令人對“高考加分”這項政策進行一番嚴肅的思考和追問。
     加分之“亂”
     據了解,教育部目前確定的高考加分項目只有14種,而全國各省、市、自治區(qū)的加分項目卻林林總總有近200種。在湖南省,今年的加分政策有7類,分20分;在海南,加分政策有24項;在新疆,7種情況考生加10分,體育突出加20分;在廣州,8種情況,涉及10余類考生可以獲得加分錄取。
     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一組數(shù)據:2009年,重慶市19.6萬考生中,獲得各種加分的高達7萬人,占35%以上。據對2008年北京市高考文史類考生成績分布分析,在考取600分以上的599名考生中,得到加分照顧的考生214人,比例高達35.7%.
     加分受益面越來越廣,且大多是高分學生或家庭經濟狀況良好的學生。有專家認為,加分政策“奉有余而損不足”的現(xiàn)狀將使考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于是,原本是匡扶公平的高考加分政策似乎變味了。采訪中,不乏見到如下事例:一些家長為了給子女加上關鍵的分數(shù),出盡百寶搏二級運動員證、搏武術加分;甚至有的中學為了升學率,也利用各種關系為優(yōu)秀學生爭取加分,希望押中“狀元”。
     中央教科所研究員儲朝暉介紹說:“近年來,三好學生、優(yōu)秀學生干部、學科競賽獲獎者、華僑、港澳臺學生、烈士子女、榮立二等功以上的退役軍人、報考農林、地質等特殊院校者,乃至‘實踐經驗豐富的優(yōu)秀青年及有特殊貢獻的公民’都開始享受降分投檔、高校審查錄取的政策優(yōu)惠。”
     對此,一位長期從事高考改革研究的老師這樣總結:“繁復的條文,政出多頭,操作有漏洞。”種種亂象,令許多公眾發(fā)出倡議:“取消加分,高考方能公平。”
     加分之“困”
     此前,教育部曾明確表示,對近年高考加分政策實施中存在的不規(guī)范、不合理甚至腐敗現(xiàn)象,必須認真清理。但“清理”與“亂象”卻長期并存,高考加分的政策困境又在哪里?
     “過多過濫。”21世紀教育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如是說,“高考加分政策的弊病,首先是由于地方可自行制定政策,導致加分項目過多,受惠面過大?!?BR>     而高校對于高考加分只能被動承認,也使得高考加分政策成為各地方追逐的對象。在2009年清華大學各學院的招生簡章里,有“承認各省高考加分政策”的字樣,在2010年招生簡章里,這句話前加上了“原則上”三個字。清華大學招生辦負責人表示,這“顯示了清華大學對于加分的態(tài)度”。
     華中師范大學考試研究院副教授但召彬認為,目前高考加分政策的問題是隨意性大,政策執(zhí)行缺乏監(jiān)督,缺乏公眾參與。同時,加分對象范圍界定模糊,各地方政策各自為政。
     湖北省教育考試院研究員胡向東分析道,高考加分的政策困境主要是高考負擔過重,當這種過重的負擔常以加分方式分擔時,便讓高考加分不堪重負,這也使得一些原本出發(fā)點良好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變形走樣,引起群眾不滿。
     胡向東說,高考除選拔功能外,在我國還被賦予了過大的政治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比如,高考要彰顯社會公平,對歷史遺留的和短期難以改變的一些“不公不平”之處,則先通過高考加分予以彌補;高考要承擔社會教化之責,因而“見義勇為”要通過高考加分來獎勵;艱苦行業(yè)吸引不來考生報考,通過加分招滿生源;為推進農村計劃生育,便對“農村獨生子女”進行加分;為了推行素質教育,則通過加分鼓勵德、智、體全面發(fā)展者……高考面臨的沉重負擔決定了高考加分的負擔同樣沉重,這么多的國家意志、地方政府意志甚至部門和行業(yè)的意志,通過高考加分來貫徹,操作簡便,當然會使相關部門趨之若鶩。而高考加分一旦走上“層次多樣、種類繁多”的“發(fā)展之路”,其功利性又十分明顯,自然亂象紛呈。
     而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什么?取消高考加分政策是否必要?真的能如網友所認為的那樣,“把高考重新拉回理性、公平的軌道”嗎?胡向東認為,高考加分的初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歷史也證明它曾發(fā)揮過良好的作用?,F(xiàn)在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還是由制度性缺陷造成的,完全可以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制度完善來克服,沒必要一棍子打死,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對照顧性加分,如少數(shù)民族加分等應予堅持,并在各種錄取方式中予以推行;對鼓勵性加分,則需要按照最近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進行重新審定,比如,《綱要》提出要“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形成“統(tǒng)一考試擇優(yōu)錄取”、“特長顯著自主錄取”、“全面發(fā)展推薦錄取”、“符合條件定向錄取”、“突出人才破格錄取”的多元錄取格局,鼓勵性加分就可以放在統(tǒng)一考試之外的錄取方式中予以體現(xiàn)。通過明確責任主體、完善操作程序、加強監(jiān)督檢查來重新厘定、執(zhí)行。
     加分之“解”
     正如專家所說,盲目取消加分政策并不能體現(xiàn)“公平”,那么,應該怎樣合理完善它呢?
     對于高考加分,但召彬認為有三句話可以概括:“初衷可嘉、過程異化,監(jiān)督缺乏”。他建議,應該從三個方面完善加分政策:首先是制度設計,建立完善的制度框架,在制定過程中,應舉行聽證,吸納公眾參與,同時,政策的制定權應由教育部統(tǒng)一規(guī)范,各地方政府不該有制定政策的權力。其次,應建立全方位的監(jiān)督制度,審查加分考生的資格,對加分考生進行公示。不但要有黨的監(jiān)察機關監(jiān)督,還要有社會監(jiān)督和媒體監(jiān)督。最后是加大打擊造假力度,發(fā)現(xiàn)一起,對造假者行政開除,還可以上升到法律程序。
     胡向東說,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情況復雜,又處于社會轉型時期,腐敗對高考的侵蝕愈演愈烈,要確保高考加分政策執(zhí)行不走樣,必須從政策制定、措施設計,到程序步驟、操作規(guī)范都予以明確規(guī)定。在具體政策制度制定時,要廣泛征求老百姓的意見和建議,盡可能照顧到最廣大的人民利益;要制定詳細的操作程序規(guī)范,使加分操作的每一步都具備“可追溯性”,都明晰可查,過程透明。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高考改革研究項目專家認為,規(guī)范高考加分已經成為共識,但如何從現(xiàn)實出發(fā)進行調整和改革,仍需要精心設計:
     首先,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如何改革、保留多少、如何加分等,應當有科學民主的決策程序。建議提高高考加分政策的決策權力,加分政策的方案應提交省人大審議和決定。
     其次,大幅度減少高考加分項目。建議對目前實行的各種加分項目進行效果評估,對那些已經明顯有違考試公正,或者雖有小利但弊大于利的項目,予以堅決取消。照顧性加分政策則應提高“靶向性”,幫助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第三,賦予高校自主承認高考加分的權力。在各地對現(xiàn)行的加分項目尚來不及進行評估和清理的情況下,如何保障今年的考生有一個相對公平的高考競爭環(huán)境,建議可賦予高校自主承認高考加分的權力,即高??梢圆怀姓J在教育部14種加分之外的地方加分項目,在其錄取程序中不考慮加分投檔或錄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