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31人造假之“過”豈能由一人來“受”

字號:

重慶高考(論壇)民族成分作假丑聞,因市招辦拒絕公布其他民族身份造假的學生,引來社會輿論的一片譴責之聲。到目前為止,31名高考民族成分造假的學生中,只有高考文科狀元何川洋的父親受到免職處理,母親被停職反省,何川洋本人也被北大、港大棄錄。而其他30名高考造假考生相關情況,則仍處重慶招辦重重“保護”之中,繼續(xù)與公眾在玩“躲貓貓”的游戲。
    重慶招辦的“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全國媒體和公眾的輿論于不顧,拒絕公布其他造假者的做法,大有讓31人造假之過,由何川洋一人來承受之勢。在網(wǎng)絡化生存的今天,此舉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首先,31人造假加分事件,本已嚴重傷害高考公平和社會正義。在此情況下,作為招生的主管部門,此時本應借良機,徹查重慶高考造假案,耤此挽回公信,重塑社會公平公正。而妄圖通過權(quán)力繼續(xù)掩蓋真相,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荒唐之舉,除了繼續(xù)透支政府的公信為造假者買單之外,不會有任何的益處。
    其次, 31人造假,何川洋一人受過,是在制造新的不公和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雖然目前官方追究了何川洋父母的責任,何川洋也遭到了被棄錄的命運。然而,其他30名造假者仍然逍遙法外,未受到任何影響和處罰,照樣有可能順利考入大學,這不僅會讓何川洋及其父母一家難以承受這種雙重的打擊,而且也會讓公眾覺得不公平公正。這樣的做法,既有悖于政府處事所應恪守的公平原則,也容易衍生和積壘更多更大的社會矛盾和不穩(wěn)定因素。
    第三,31人造假,何川洋一人受過,如此“犧牲一個人,幸福一批人”的做法,可謂“懲前不毖后”。這種以小失換大得的做法,無異于是一項“低風險高收益”之舉,此種處理方式,必定會讓更多的人抱有僥幸的心理繼續(xù)鋌而走險。那么,今后的效仿者也將可能接踵而至,從而使高考作弊的防范更顯困難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