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四:甕安事件與官員問責:執(zhí)政理念開始變化
6月28日,貴州甕安縣一名中學女生懷疑被*殺,引發(fā)逾萬民眾圍攻縣委及縣政府,放火焚燒公安局大樓;之后,甕安事件的圖像很快就傳遍了互聯(lián)網。
三四天過去,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在親赴甕安實地調查之后,指出事件的深層原因是:甕安縣在礦產資源開發(fā)、移民安置、建筑拆遷等工作中,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屢有發(fā)生,而在處置這些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過程中,一些干部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甚至隨意動用警力;"對黑惡勢力及嚴重刑事犯罪、群眾反映的治安熱點問題重視不夠、打擊不力,刑事發(fā)案率高、破案率低,導致社會治安不好",一句話,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在縣政府行政不力、不公,人民群眾積怨過深。石宗源為此先后三次向甕安人民道歉。更令人意外的是,甕安事件首先得到處理的不是參與*的民眾,而是當地主要官員,原縣委書記、縣長、公安局長和政委都撤銷了職務,后來連州委書記也被連帶免職。
這種發(fā)生群體事件首先問責官員的做法,乃是第一次??紤]到事件發(fā)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迅速做了批示,有理由認為*對地方政府的最初說法并不認同,要求查清引發(fā)事件的深層原因。甕安事件的處理結果,表明中國執(zhí)政黨的治理理念開始發(fā)生變化。
分析:長期以來,"穩(wěn)定壓倒一切"是各級政府執(zhí)政的信條,缺乏監(jiān)督導致各級官員的執(zhí)政行為越來越簡單粗暴,而過去上級甚至中央政府為了維護政府的統(tǒng)一權威和形象,通常硬著頭皮頂住不肯認錯,這就導致本來只是一個基層政府官員的責任,被連帶放大到整個政府的責任。如今,中央政府已經開始明白不能再被"綁架",對地方官員再不有效問責,民眾遲早會對中央政府問責。"查明深層原因"的潛臺詞,即是查明每一級地方官員的責任。
材料五:"孟連事件"促干部反省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
2008年7月19日上午,公安機關在孟連縣公信鄉(xiāng)、勐馬鎮(zhèn)部分農村地區(qū)開展社會治安整治過程中,對勐馬鎮(zhèn)5名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時,遭到500多名膠農手持長刀、鐵棍、鋤頭等工具圍攻。沖突導致41名警察被打傷,9輛警車被砸壞,民警使用防暴槍自衛(wèi),15名膠農被打傷,2人被擊中致死。這起警民暴力沖突事件的背后,是當地膠農與橡膠企業(yè)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以及由來已久的矛盾糾紛。
雖然事態(tài)已經平息,但事件留下沉痛教訓,引起當地干部深刻反省。
“對黨充滿感恩之情,待人善良溫和的傣族群眾,拿起了刀斧棍棒,與警察對抗,用暴力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件事情必須引起我們當政者的深刻反思,必須引起各級干部銘心刻骨、靈魂深處的反?。 痹?2日晚上召開的普洱市領導干部會議上,云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嚴厲警告在場官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紀恒指出,膠農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膠農長期以來對橡膠公司的積怨逐步轉化為對基層干部、基層黨委政府的積怨,最終集中爆發(fā)引起沖突。群眾利益訴求反映機制不健全,群眾沒有地方講話,反映的情況得不到處理,是這起沖突事件帶給廣大領導干部的一個重要教訓。
分析:膠農的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集中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存在問題,離群眾的期盼差距太遠。部分干部作風漂浮,脫離群眾,漠視群眾利益,聽不進群眾意見,離群眾越來越遠。正如李紀恒對這種現(xiàn)象提出的嚴厲批評:“說話沒人聽,干事沒人跟,群眾拿刀砍,干部當到這份上,不如跳河算了!”。因此,各地要切實引以為鑒,加強基層黨政組織的領導班子建設,提高基層黨政組織在群眾中的公信力、號召力和凝聚力。要提高基層黨員干部調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及時把各種帶有苗頭性的問題和矛盾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材料六:群體性事件暴露基層治理弊端
貴州“甕安事件”剛剛平息,又發(fā)生了云南“孟連沖突”。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fā)生暴力沖突事件,執(zhí)行任務的民警被數百名群眾圍攻、毆打;沖突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槍自衛(wèi),2人死亡。
從貴州甕安到云南孟連,卻在僅僅二十多天的時間里,相繼發(fā)生了兩起群體性暴力沖突事件。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嚴重暴露我國基層政府治理的重大弊端。
云南孟連沖突與貴州甕安事件在背景和起因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據報道,孟連沖突的導火索,是19日清晨警方強行帶走5名膠農。而起因卻是當地膠農與橡膠公司的利益之爭,是經濟利益糾紛。也就是說,孟連沖突是一起由經濟糾紛未得到及時妥善解決,廣大膠農經濟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加之警力使用不當而引發(fā)的暴力沖突事件,它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從媒體報道情況看,至少在兩個環(huán)節(jié)上橡膠公司和地方政府忽視了膠農的基本權利。一是橡膠公司濫用壟斷地位,壓低橡膠收購價格,顯失公平,嚴重損害膠農的合法利益;二是在膠農與橡膠公司因收購價格發(fā)生矛盾和糾紛時,地方政府簡單粗暴地動用警力,只重視了秩序的穩(wěn)定而嚴重忽視了矛盾的解決,客觀上無視和損害了膠農的合法權利。從一系列的舉動看,當地政府完全站到了橡膠公司一邊,成為維護橡膠公司利益的代言人,膠農的集體維權行為屢屢被當地政府強行阻止,結果必然加深膠農對政府和警察的不信任,多年來一直聚積著的怨恨,終于借警察強抓膠農而爆發(fā),引發(fā)了嚴重的群體暴力事件。對照貴州甕安事件和云南孟連沖突,兩地群體暴力事件發(fā)生的深層背景卻是如出一轍,不能不讓人深思。
分析: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結果雖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氣卻不斷積累,矛盾和對立卻不斷加深,從而為引發(fā)更大的矛盾和沖突埋下了火種。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就是很好的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應當成為全國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依法施政,以人為本的典型教材,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警示。
材料七:群體性事件敲響基層執(zhí)政警鐘
6月28日至29日凌晨,貴州省甕安縣部分群眾因對一名女學生死因鑒定結果不滿,引發(fā)大規(guī)模人群聚集圍堵政府部門和少數不法分子打砸搶燒突發(fā)事件。
7月3日,陜西省府谷縣一村民駕駛農用貨車為逃避檢查跳入黃河并死亡。一些民眾包圍住警察,并把警車掀翻、砸爛。
7月19日,云南省孟連縣發(fā)生膠農聚集和沖突事件,40余名公安民警和10余名膠農在沖突中受傷,2名膠農死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接連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雖然導火索不同,但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大體相同,實乃多年矛盾蓄積而致。幾起事件無不是由群眾的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一些領導干部對群眾的感情冷淡麻木、濫用警力激化矛盾等造成的。以甕安事件為例,由于在礦權糾紛處理、移民搬遷后期扶持、土地占用費等問題上政府漠視民眾利益,偏袒礦山企業(yè),引起民眾對當地政府的不信、不滿、不服,積怨加深,在民眾與政府關系高度緊張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導致民眾和社會情緒的“井噴”,釀成不應有的過激行動。
孟連事件同樣如此。云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指出,膠農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膠農長期以來對橡膠公司的積怨逐步轉化為對基層政府和干部的積怨,最終爆發(fā)引起沖突。
分析:這幾起事件給我們的一個深刻警示是,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政府絕不能麻木不仁,無所作為,而必須有作為、早作為,暢通各種利益訴求渠道,及時解決群眾的各種訴求,不能讓百姓言論成為“堰塞湖”。在矛盾凸顯期,各級領導干部不應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乇苊?,只能將“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積重難返。
材料八:我國實施新規(guī)禁止濫用警力處置群體性事件
200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信訪局,就頒布實施《關于違反信訪工作紀律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違反信訪工作紀律處分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聯(lián)合召開新聞發(fā)布會。
《規(guī)定》指出,違反規(guī)定使用警力處置群體性事件,或者濫用警械、強制措施,或者違反規(guī)定攜帶、使用武器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規(guī)定》指出,對于因決策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嚴重損害群眾利益,引發(fā)信訪突出問題或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領導不及時處理重要來信、來訪或不及時研究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導致矛盾激化,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疑難復雜的信訪問題,未按有關規(guī)定落實領導專辦責任,久拖不決,造成嚴重后果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記大過、降級、撤職或者開除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
《規(guī)定》指出,對于在處理信訪事項過程中,工作作風簡單粗暴,造成嚴重后果的;在處理信訪事項過程中,敷衍塞責、推諉扯皮導致矛盾激化,造成嚴重后果的;對重大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應到現(xiàn)場處置而未到現(xiàn)場處置或處置不當,造成嚴重后果或較大社會影響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分析:《關于違反信訪工作紀律處分暫行規(guī)定》對處置群體性事件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禁止濫用警力處置群體性事件,這一規(guī)定直指當前群體性事件中警民沖突的要害。這是近年來第一次對某一領域違紀行為,同時發(fā)布黨紀、政紀處分規(guī)定,進行責任追究。同時,頒布實施《規(guī)定》也是完善公務員紀律懲戒制度的重要步驟,是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
6月28日,貴州甕安縣一名中學女生懷疑被*殺,引發(fā)逾萬民眾圍攻縣委及縣政府,放火焚燒公安局大樓;之后,甕安事件的圖像很快就傳遍了互聯(lián)網。
三四天過去,貴州省委書記石宗源在親赴甕安實地調查之后,指出事件的深層原因是:甕安縣在礦產資源開發(fā)、移民安置、建筑拆遷等工作中,侵犯群眾利益的事情屢有發(fā)生,而在處置這些矛盾糾紛和群體事件過程中,一些干部作風粗暴、工作方法簡單,甚至隨意動用警力;"對黑惡勢力及嚴重刑事犯罪、群眾反映的治安熱點問題重視不夠、打擊不力,刑事發(fā)案率高、破案率低,導致社會治安不好",一句話,事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在縣政府行政不力、不公,人民群眾積怨過深。石宗源為此先后三次向甕安人民道歉。更令人意外的是,甕安事件首先得到處理的不是參與*的民眾,而是當地主要官員,原縣委書記、縣長、公安局長和政委都撤銷了職務,后來連州委書記也被連帶免職。
這種發(fā)生群體事件首先問責官員的做法,乃是第一次??紤]到事件發(fā)生后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迅速做了批示,有理由認為*對地方政府的最初說法并不認同,要求查清引發(fā)事件的深層原因。甕安事件的處理結果,表明中國執(zhí)政黨的治理理念開始發(fā)生變化。
分析:長期以來,"穩(wěn)定壓倒一切"是各級政府執(zhí)政的信條,缺乏監(jiān)督導致各級官員的執(zhí)政行為越來越簡單粗暴,而過去上級甚至中央政府為了維護政府的統(tǒng)一權威和形象,通常硬著頭皮頂住不肯認錯,這就導致本來只是一個基層政府官員的責任,被連帶放大到整個政府的責任。如今,中央政府已經開始明白不能再被"綁架",對地方官員再不有效問責,民眾遲早會對中央政府問責。"查明深層原因"的潛臺詞,即是查明每一級地方官員的責任。
材料五:"孟連事件"促干部反省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
2008年7月19日上午,公安機關在孟連縣公信鄉(xiāng)、勐馬鎮(zhèn)部分農村地區(qū)開展社會治安整治過程中,對勐馬鎮(zhèn)5名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時,遭到500多名膠農手持長刀、鐵棍、鋤頭等工具圍攻。沖突導致41名警察被打傷,9輛警車被砸壞,民警使用防暴槍自衛(wèi),15名膠農被打傷,2人被擊中致死。這起警民暴力沖突事件的背后,是當地膠農與橡膠企業(yè)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以及由來已久的矛盾糾紛。
雖然事態(tài)已經平息,但事件留下沉痛教訓,引起當地干部深刻反省。
“對黨充滿感恩之情,待人善良溫和的傣族群眾,拿起了刀斧棍棒,與警察對抗,用暴力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件事情必須引起我們當政者的深刻反思,必須引起各級干部銘心刻骨、靈魂深處的反?。 痹?2日晚上召開的普洱市領導干部會議上,云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嚴厲警告在場官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李紀恒指出,膠農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膠農長期以來對橡膠公司的積怨逐步轉化為對基層干部、基層黨委政府的積怨,最終集中爆發(fā)引起沖突。群眾利益訴求反映機制不健全,群眾沒有地方講話,反映的情況得不到處理,是這起沖突事件帶給廣大領導干部的一個重要教訓。
分析:膠農的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集中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存在問題,離群眾的期盼差距太遠。部分干部作風漂浮,脫離群眾,漠視群眾利益,聽不進群眾意見,離群眾越來越遠。正如李紀恒對這種現(xiàn)象提出的嚴厲批評:“說話沒人聽,干事沒人跟,群眾拿刀砍,干部當到這份上,不如跳河算了!”。因此,各地要切實引以為鑒,加強基層黨政組織的領導班子建設,提高基層黨政組織在群眾中的公信力、號召力和凝聚力。要提高基層黨員干部調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及時把各種帶有苗頭性的問題和矛盾解決在當地,解決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
材料六:群體性事件暴露基層治理弊端
貴州“甕安事件”剛剛平息,又發(fā)生了云南“孟連沖突”。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發(fā)生暴力沖突事件,執(zhí)行任務的民警被數百名群眾圍攻、毆打;沖突中,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槍自衛(wèi),2人死亡。
從貴州甕安到云南孟連,卻在僅僅二十多天的時間里,相繼發(fā)生了兩起群體性暴力沖突事件。此類事件的發(fā)生,嚴重暴露我國基層政府治理的重大弊端。
云南孟連沖突與貴州甕安事件在背景和起因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據報道,孟連沖突的導火索,是19日清晨警方強行帶走5名膠農。而起因卻是當地膠農與橡膠公司的利益之爭,是經濟利益糾紛。也就是說,孟連沖突是一起由經濟糾紛未得到及時妥善解決,廣大膠農經濟權利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加之警力使用不當而引發(fā)的暴力沖突事件,它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從媒體報道情況看,至少在兩個環(huán)節(jié)上橡膠公司和地方政府忽視了膠農的基本權利。一是橡膠公司濫用壟斷地位,壓低橡膠收購價格,顯失公平,嚴重損害膠農的合法利益;二是在膠農與橡膠公司因收購價格發(fā)生矛盾和糾紛時,地方政府簡單粗暴地動用警力,只重視了秩序的穩(wěn)定而嚴重忽視了矛盾的解決,客觀上無視和損害了膠農的合法權利。從一系列的舉動看,當地政府完全站到了橡膠公司一邊,成為維護橡膠公司利益的代言人,膠農的集體維權行為屢屢被當地政府強行阻止,結果必然加深膠農對政府和警察的不信任,多年來一直聚積著的怨恨,終于借警察強抓膠農而爆發(fā),引發(fā)了嚴重的群體暴力事件。對照貴州甕安事件和云南孟連沖突,兩地群體暴力事件發(fā)生的深層背景卻是如出一轍,不能不讓人深思。
分析:采用暴力手段平息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結果雖然表面上平安了,但怨氣卻不斷積累,矛盾和對立卻不斷加深,從而為引發(fā)更大的矛盾和沖突埋下了火種。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就是很好的例證。從這個意義上講,甕安事件和孟連沖突應當成為全國各級政府特別是基層地方政府依法施政,以人為本的典型教材,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警示。
材料七:群體性事件敲響基層執(zhí)政警鐘
6月28日至29日凌晨,貴州省甕安縣部分群眾因對一名女學生死因鑒定結果不滿,引發(fā)大規(guī)模人群聚集圍堵政府部門和少數不法分子打砸搶燒突發(fā)事件。
7月3日,陜西省府谷縣一村民駕駛農用貨車為逃避檢查跳入黃河并死亡。一些民眾包圍住警察,并把警車掀翻、砸爛。
7月19日,云南省孟連縣發(fā)生膠農聚集和沖突事件,40余名公安民警和10余名膠農在沖突中受傷,2名膠農死亡。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接連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雖然導火索不同,但其中深層次的原因大體相同,實乃多年矛盾蓄積而致。幾起事件無不是由群眾的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有效解決、一些領導干部對群眾的感情冷淡麻木、濫用警力激化矛盾等造成的。以甕安事件為例,由于在礦權糾紛處理、移民搬遷后期扶持、土地占用費等問題上政府漠視民眾利益,偏袒礦山企業(yè),引起民眾對當地政府的不信、不滿、不服,積怨加深,在民眾與政府關系高度緊張的背景下,任何一個偶然事件,都有可能導致民眾和社會情緒的“井噴”,釀成不應有的過激行動。
孟連事件同樣如此。云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恒指出,膠農利益訴求長期得不到解決,導致膠農長期以來對橡膠公司的積怨逐步轉化為對基層政府和干部的積怨,最終爆發(fā)引起沖突。
分析:這幾起事件給我們的一個深刻警示是,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政府絕不能麻木不仁,無所作為,而必須有作為、早作為,暢通各種利益訴求渠道,及時解決群眾的各種訴求,不能讓百姓言論成為“堰塞湖”。在矛盾凸顯期,各級領導干部不應回避矛盾,而要敢于直面矛盾,善于化解矛盾?;乇苊?,只能將“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最后積重難返。
材料八:我國實施新規(guī)禁止濫用警力處置群體性事件
200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信訪局,就頒布實施《關于違反信訪工作紀律適用〈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若干問題的解釋》和《關于違反信訪工作紀律處分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聯(lián)合召開新聞發(fā)布會。
《規(guī)定》指出,違反規(guī)定使用警力處置群體性事件,或者濫用警械、強制措施,或者違反規(guī)定攜帶、使用武器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
《規(guī)定》指出,對于因決策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嚴重損害群眾利益,引發(fā)信訪突出問題或群體性事件的;主要領導不及時處理重要來信、來訪或不及時研究解決信訪突出問題,導致矛盾激化,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疑難復雜的信訪問題,未按有關規(guī)定落實領導專辦責任,久拖不決,造成嚴重后果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記大過、降級、撤職或者開除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
《規(guī)定》指出,對于在處理信訪事項過程中,工作作風簡單粗暴,造成嚴重后果的;在處理信訪事項過程中,敷衍塞責、推諉扯皮導致矛盾激化,造成嚴重后果的;對重大信訪突出問題和群體性事件,應到現(xiàn)場處置而未到現(xiàn)場處置或處置不當,造成嚴重后果或較大社會影響的,對負有直接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降級或者撤職處分;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者,給予警告、記過或者記大過處分。
分析:《關于違反信訪工作紀律處分暫行規(guī)定》對處置群體性事件做出了明確規(guī)定。禁止濫用警力處置群體性事件,這一規(guī)定直指當前群體性事件中警民沖突的要害。這是近年來第一次對某一領域違紀行為,同時發(fā)布黨紀、政紀處分規(guī)定,進行責任追究。同時,頒布實施《規(guī)定》也是完善公務員紀律懲戒制度的重要步驟,是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