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以來,中國遭受諸多劫難,尤其是年初的冰災和5月的震災,其破壞之慘烈、抗御之艱難都大大出乎預料。這些突如其來的公共安全危機事件,都展現一個事實:當代中國社會將可能進入“高風險社會”。因此,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刻不容緩。
自“9·11”事件和SARS事件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出“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和風險的能力”;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強調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種突發(fā)事件應急機制,全面提升政府和整個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和危機管理的能力。今年來一系列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再次證明這一決策是非常有預見性、非常正確和非常及時的。
SARS事件以來,以“一案三制”(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危機管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全國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建立,危機管理體制初步形成,危機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危機管理法制體系逐步完善,危機專業(yè)隊伍體系基本形成,危機管理能力不斷增強。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與日益增多的“預料之外”、日趨嚴峻的災害威脅相比,我國危機管理能力仍顯薄弱,與保障公共安全、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還必須進一步完善有效的政府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首先,進一步健全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危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政府介入危機管理是通過一系列法律、規(guī)范、標準、指南等政策實現的。應當進一步健全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包括:建立起中國“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災指自然、人為和技術災害)——危機管理——國家公共安全保障”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成立由政府及軍隊、公安、消防、民防、地震、氣象、通訊、能源、交通、環(huán)保、農林水、醫(yī)療等各職能部門共同組建中國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國家公共安全保障體系,逐步把“綜合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管理體制”上升到“公共危機綜合管理體制”;健全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決策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戰(zhàn)略、政策和計劃,保證中央的政令暢通和對突發(fā)事件的統(tǒng)一領導,實行嚴格的危機決策和指揮的責任制,同時在地方各級層面上也應設立相關機構。
其次,進一步完善危機管理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一是預警機制??荚嚧缶W站收集應對現代風險社會中的突發(fā)事件,首要的是要有科學準確的預警,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fā)展成果,通過建設準確可靠的危機預警機制,及時監(jiān)控、預測風險并把握風險向危機與災難轉化的時機,提前做好應對準備??茖W的危機預警機制包括預警管理的組織、程序、制度、方法以及技術、設備、信息平臺建設、判斷準則等。這套機制“不僅要在總量和指標方面對公共危機加以分析和判斷,而且還應從社會結構的不同層面出發(fā),分別考察公共危機對不同層面的人群所可能造成的不同影響”。二是應急機制。公共危機管理的成敗,關鍵取決于應急機制是否能夠迅速有效地運行。要求我們在危機發(fā)生前即做好充分的應急準備。應急機制要體現早發(fā)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的原則,同時強調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和權威性。還要進一步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信息共享機制、社會動員機制、保障機制、協(xié)調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等。
第三,進一步加快危機管理法制建設。目前,我國已制定了應對危機管理法律體系中起著總體指導作用的龍頭性法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應對自然災害的《防震減災法》、《氣象法》、《防洪法》;應對事故災難的《安全生產法》、《民用航空法》;應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應對社會安全事件的《集會**法》、《戒嚴法》和《消防法》等法律法規(guī),為我國在應對突發(fā)事件、加強危機管理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相比,還存在諸多薄弱環(huán)節(jié)與現實問題。當務之急,要盡快制定出《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的實施條例及其他配套法規(guī)與規(guī)章。要適時制定出《國防動員法》、《食品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國民經濟動員法》等有關危機管理的法律。各地區(qū)要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結合實際制定或修訂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地方政府規(guī)章。全面規(guī)范危機管理,提高依法保障公共安全水平。
自“9·11”事件和SARS事件以來,黨中央多次提出“建立健全各種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突發(fā)事件和風險的能力”;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特別強調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種突發(fā)事件應急機制,全面提升政府和整個社會保障公共安全和危機管理的能力。今年來一系列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再次證明這一決策是非常有預見性、非常正確和非常及時的。
SARS事件以來,以“一案三制”(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危機管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全國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建立,危機管理體制初步形成,危機管理機制不斷完善,危機管理法制體系逐步完善,危機專業(yè)隊伍體系基本形成,危機管理能力不斷增強。但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與日益增多的“預料之外”、日趨嚴峻的災害威脅相比,我國危機管理能力仍顯薄弱,與保障公共安全、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還必須進一步完善有效的政府公共安全保障體系。
首先,進一步健全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危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政府介入危機管理是通過一系列法律、規(guī)范、標準、指南等政策實現的。應當進一步健全我國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體制,包括:建立起中國“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災指自然、人為和技術災害)——危機管理——國家公共安全保障”三位一體的系統(tǒng);成立由政府及軍隊、公安、消防、民防、地震、氣象、通訊、能源、交通、環(huán)保、農林水、醫(yī)療等各職能部門共同組建中國防災減災抗災救災——國家公共安全保障體系,逐步把“綜合防災減災抗災救災管理體制”上升到“公共危機綜合管理體制”;健全高效的公共安全管理決策機構,其主要職能是制定公共安全管理戰(zhàn)略、政策和計劃,保證中央的政令暢通和對突發(fā)事件的統(tǒng)一領導,實行嚴格的危機決策和指揮的責任制,同時在地方各級層面上也應設立相關機構。
其次,進一步完善危機管理運行機制。主要包括:一是預警機制??荚嚧缶W站收集應對現代風險社會中的突發(fā)事件,首要的是要有科學準確的預警,要求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發(fā)展成果,通過建設準確可靠的危機預警機制,及時監(jiān)控、預測風險并把握風險向危機與災難轉化的時機,提前做好應對準備??茖W的危機預警機制包括預警管理的組織、程序、制度、方法以及技術、設備、信息平臺建設、判斷準則等。這套機制“不僅要在總量和指標方面對公共危機加以分析和判斷,而且還應從社會結構的不同層面出發(fā),分別考察公共危機對不同層面的人群所可能造成的不同影響”。二是應急機制。公共危機管理的成敗,關鍵取決于應急機制是否能夠迅速有效地運行。要求我們在危機發(fā)生前即做好充分的應急準備。應急機制要體現早發(fā)現、早報告、早控制、早解決的原則,同時強調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和權威性。還要進一步完善公共危機管理的信息共享機制、社會動員機制、保障機制、協(xié)調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等。
第三,進一步加快危機管理法制建設。目前,我國已制定了應對危機管理法律體系中起著總體指導作用的龍頭性法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應對自然災害的《防震減災法》、《氣象法》、《防洪法》;應對事故災難的《安全生產法》、《民用航空法》;應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傳染病防治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應對社會安全事件的《集會**法》、《戒嚴法》和《消防法》等法律法規(guī),為我國在應對突發(fā)事件、加強危機管理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與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相比,還存在諸多薄弱環(huán)節(jié)與現實問題。當務之急,要盡快制定出《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的實施條例及其他配套法規(guī)與規(guī)章。要適時制定出《國防動員法》、《食品安全法》、《網絡安全法》、《國民經濟動員法》等有關危機管理的法律。各地區(qū)要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guī),結合實際制定或修訂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地方政府規(guī)章。全面規(guī)范危機管理,提高依法保障公共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