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國際經濟法概論”備考資料(15)

字號:

二、《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議公約》
    (一)產生背景
    長期以來,如何解決投資者與東道國之間的投資爭議,一直是困擾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難題。按照一般法律原理,此類爭議應該按照東道國法律在東道國尋求解決,但外國投資者及資本輸出國出于各種疑慮,更愿意選擇國際仲裁。因此,對此類爭議的合理解決方法應既不損害東道國的根本利益特別是國家主權,又能保證外國投資者的投資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為了解決這一難題,促進外國投資者在發(fā)展中國家投資,1962年,世界銀行開始研究通過仲裁機制解決投資爭議的方案。經過各國尤其是南北國家數年艱苦的談判和反復修改,終于1965年3月18日,由世界銀行執(zhí)行董事會正式通過了《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議公約》(Convention on the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 between States and Nationals of Other States),由于該公約在華盛頓開放簽署,故又稱為《華盛頓公約》。1966年10月14日,荷蘭作為第20個國家完成了批準手續(xù),滿足了該公約締約國數目的最低要求,公約正式生效。隨之成立了“解決投資爭議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ettlement of Investment Disputes;以下簡稱ICSID或中心)作為負責組織處理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投資爭議的常設專門機構,開始運作。我國政府于1990年2月9日簽署了該公約,并于1993年1月7日遞交了批準文件。1993年2月6日,《華盛頓公約》正式對我國生效。
    (二)ICSID的特點和組織機構
    ICSID的基本特點是:
    1.ICSID的宗旨是專為外國投資者與東道國政府之間的投資爭議提供國際解決途徑,即在東道國國內司法程序之外,另設國際調解與國際仲裁程序。但ICSID本身并不直接承擔調解和仲裁工作,而只是為解決爭議提供各種設施和方便;為針對各項具體爭議而分別組成的調解委員會或國際仲裁庭,提供必要的條件,便于他們開展調解或仲裁工作。
    2.ICSID與世界銀行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它是一個獨立的國際機構,具有完全的國際法律人格,具備締約、取得和處置財產以及進行法律訴訟的能力。
    3.ICSID在完成其任務時,在各締約國領土內享有公約規(guī)定的豁免與特權,如中心及其財產享有豁免一切法律訴訟的權利;享受稅收豁免,中心的財產、收入及公約范圍內的業(yè)務活動和交易,免除一切稅負和關稅。
    4.ICSID設有行政理事會和秘書處兩個機構。行政理事會由締約國各派代表一人組成,世界銀行總裁兼任行政理事會的當然主席。它是ICSID的權力機關,職責是制定行政和財務規(guī)章,制定調解和仲裁程序的規(guī)則等。秘書處設秘書長、副秘書長及若干工作人員。秘書長是ICSID的法律代表和主要官員,負責日常行政事務,包括任命工作人員。
    (三)ICSID的管轄權
    依照《華盛頓公約》的規(guī)定,提交中心管轄的投資爭議必須符合三項主要條件:
    1.主體資格的條件
    爭議當事人一方是締約國或其下屬機構或代理機構(政府方),另一方是另一締約國的國民(投資方)。
    對于作為政府方的締約國必須是在其與投資方約定提交仲裁時,或在程序在提起時已正式加入公約。不過,如果可以預料有關國家不久將會加入公約,則該提交條款自動生效。
    對于締約國的下屬機構或代理機構作為當事人一方,應符合以下條件:(1)該機構業(yè)已由其本國向ICSID指定;(2)該機構對ICSID調解或仲裁的同意已經獲得其本國的批準,除非該國通知ICSID無需這種批準。
    在投資方方面,合格主體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自然人指在爭議雙方同意將爭議交付調解或仲裁之日和請求予以登記之日,具有作為爭議一方的國家以外的某一締約國國籍的任何自然人。具有爭議一方國家國籍的自然人沒有資格成為ICSID主持下程序的當事人,這種不合格性質是絕對的,即使在該國家同意的情況下也不能改變。法人包括兩類,一類是在爭議雙方同意將爭議交付調解或仲裁之日,具有作為爭議一方國家以外的某一締約國國籍的任何法人;另一類是在上述日期雖具有作為爭議一方的締約國國籍,但因受外國控制,經雙方同意視為“另一締約國國民”的任何法人。如外國投資者在東道國舉辦的獨資企業(yè),一旦與東道國政府發(fā)生投資者爭議,經雙方同意,即可將爭議提交ICSID管轄。
    2.客體的條件
    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guī)定,受中心管轄的爭議必須是直接由投資引起的法律爭議。公約并未對“法律爭議”下定義。一般認為,只有關于法律上權利義務的存在與否及其范圍或關于違反法律上義務的賠償的性質及其范圍的爭議等權利沖突問題,才屬中心管轄。單純利益沖突問題、關于事實問題的爭議則不屬于法律爭議,不在中心管轄范圍之內。
    3.主觀要件
    中心行使管轄權必須有爭議雙方當事人的同意。爭議雙方出具將某一項投資爭議提交中心調解或仲裁的書面同意文件,是中心有權登記受理、行使管轄權的法定前提。中心的管轄權有兩個特點:一是不可撤銷性,爭議一經雙方同意提交中心仲裁,即對雙方產生拘束力,任何一方均不得單方面撤銷其同意;二是排他性,如雙方當事人同意將爭議交付中心仲裁,就視為同意排除外交保護權和其他補救方法。但締約國有權保留用盡當地行政或司法補救方法,作為其同意將爭議提交中心管轄的一個條件,可見中心的管轄是自愿的,也是強有力的。公約規(guī)定,同意必須用書面形式表示,但公約對同意的時限未作規(guī)定,或事先在投資契約或協(xié)議中訂入仲裁條款,或在爭議發(fā)生后經雙方協(xié)商提交仲裁,表明交付中心解決均可。此外,在資本輸入國的外資立法中規(guī)定將投資爭議交付中心解決,投資者書面表示接受這一規(guī)定也可。
    (四)ICSID的調解與仲裁
    1.調解
    調解由雙方當事人任命的調解委員會進行。委員會有責任提出建議,但建議對當事人沒有法律約束力,在調解下達成的協(xié)議也無約束力。
    2.仲裁程序
    (1)仲裁申請:擬將爭議提交中心解決的任何一方當事人,應向中心秘書長提出書面仲裁申請,內容包括:爭議的事實、雙方當事人的身份、雙方同意依照中心的調解和仲裁規(guī)則仲裁等。秘書長應將申請書的副本送交被申請人,并根據申請材料來決定是否予以登記。秘書長應立即將登記或拒絕登記的情況通知雙方當事人。
    (2)仲裁庭的組成
    仲裁庭可以由雙方同意的獨任仲裁員或三名仲裁員組成。在后一種情況下,由當事雙方各任命一名仲裁員,第三名仲裁員由雙方協(xié)議任命,并擔任仲裁庭庭長。所任命的仲裁員應當具備公約規(guī)定的仲裁員應當具備的品德和資格。如果雙方不能在公約規(guī)定的期限內組成仲裁庭,由行政理事會主席任命仲裁庭的組成人員。
    (3)仲裁審理
    仲裁程序應當依照公約規(guī)定進行。除當時雙方另有協(xié)議外,應當依照雙方同意提交仲裁之日有效的仲裁規(guī)則進行仲裁。如果發(fā)生公約或中心仲裁規(guī)則或雙方同意的任何規(guī)則未作規(guī)定的程序問題,則該問題應由仲裁庭決定。
    仲裁庭在解決爭議的過程中,應當適用雙方協(xié)議的法律規(guī)范。如無此種協(xié)議,仲裁庭應適用作為爭議一方的締約國的法律(包括它的沖突規(guī)范)以及可適用的國際法規(guī)范。在雙方同意時,仲裁庭可依公平和善意原則對爭議作出決定。但仲裁庭不得借口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或含義不清而暫不作出裁決。
    (4)仲裁裁決
    仲裁裁決應以仲裁庭全體成員的多數票作出,并應采用書面形式,由贊成此裁決的成員簽署。裁決應當處理提交仲裁庭的每一個問題,并說明所根據的理由。任何仲裁員可以在裁決上附具他個人的意見,無論此項意見是否多數人的意見。未經雙方當事人同意,裁決不得對外公布。秘書長應迅速將核正無誤的裁決副本送交當事雙方。
    當事人可以基于以下理由,向秘書長提出撤銷裁決的書面申請:①仲裁庭的組成不當;②仲裁庭顯然超越其權力;③仲裁庭的成員有受賄行為;④有嚴重的背離基本的程序規(guī)則的情況;⑤裁決未陳述其所依據的理由。
    秘書長收到申請后,應予以登記,并即請行政理事會主席從仲裁人小組中任命三人組成專門委員會,其成員遵循回避原則。專門委員會有權依公約規(guī)定的理由撤銷裁決或裁決中的任何部分。
    中心的仲裁裁決具有終局效力,當事人雙方必須執(zhí)行,不得提出任何上訴或采取任何除公約規(guī)定之外的補救方法。同時,中心的仲裁裁決相當于締約國法院的最終判決,各締約國法院不得對它進行任何形式上的審查,包括程序上的審查;也不得以違背當地的社會公共秩序為由而拒絕承認與執(zhí)行。
    三《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xié)議》
    (一)產生背景
    投資措施,一般是指一國對外來投資的鼓勵性與限制性做法的總稱。投資措施本不屬關稅與貿易總協(xié)定(GATT)的調整范圍,但由于某些投資措施,不論其為鼓勵性或限制性,都能對國際貿易產生某種影響和扭曲作用。隨著國際投資的迅速增長,這類“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簡稱TRIMS)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日益擴大。1974年加拿大制訂的《外國投資審議法》對外國投資者提出了當地成分要求與出口實績要求。1982年美國向關貿總協(xié)定理事會提出指控,指責加拿大的做法違反了總協(xié)定有關規(guī)定,關貿總協(xié)定理事會為此專門成立了三人專案小組進行調查,并認定加拿大違反了GATT第3條(國內稅與國內規(guī)章方面的國民待遇)和第17條(國營企業(yè)行為)的規(guī)定。最后加拿大出于吸引外資、搞活經濟的需要,于1985年制定了新的《外國投資法》,放松了對外國投資的限制,從而使美加之間的上述爭議劃上了句號。
    但在關貿總協(xié)定內部,有關投資措施對貿易的扭曲與限制作用的爭論卻剛剛開始成為一輪新的貿易談判的焦點之一。實際上,早在1982年,美國就提議將投資問題列入當年召開的關貿總協(xié)定部長會議的議事日程,但因大多數國家的反對而未能如愿。1986年6月,美國再次要求將投資問題納入新一輪談判的議題,并得到日本、歐共體的支持。1986年9月在烏拉圭埃斯特角召開的部長會議宣言中,把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正式納入談判議題,成為該回合的三個新議題之一。經過長達8年的激烈爭論,南北雙方終于達成妥協(xié),于1994年4月簽署了《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協(xié)議》(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Investment Measures;以下簡稱《TRIMS協(xié)議》),自1995年1月正式生效。
    (二)《TRIMS協(xié)議》的主要內容
    《TRIMS協(xié)議》由序言、正文和附錄三部分組成,其中包含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適用范圍
    《TRIMS協(xié)議》僅適用于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也就是說,不適用于與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
    2.被禁用的投資措施
    《TRIMS協(xié)議》第2條規(guī)定,禁止成員方采取與GATT1994第3條第4款和第11條第1款相違背的TRIMS.GATT1994第3條第4款是有關國民待遇的規(guī)定。按《TRIMS協(xié)議》的福建,與國民待遇原則不符的TRIMS具體地說有兩種:一是當地成分要求,二是貿易平衡要求。而GATT1994第11條第1款則是有關取消數量限制的規(guī)定。按《TRIMS協(xié)議》附件,與這一規(guī)定不符的TRIMS有三種:一是貿易平衡要求;二是進口用匯限制;三是國內銷售要求。
    3.例外規(guī)定
    《TRIMS協(xié)議》第3條規(guī)定:“GATT1994項下的所有例外均應適用于本協(xié)議的規(guī)定。”這些例外包括幼稚工業(yè)的建立與發(fā)展、國家政治穩(wěn)定與安全、保障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或健康需要、邊境貿易優(yōu)惠以及為保障國際收支而實施的數量限制等。
    4.發(fā)展中國家的特殊待遇
    《TRIMS協(xié)議》第4條規(guī)定,發(fā)展中國家根據GATT1994第18條(關于維持國際收支平衡)、《GATT1994關于收支平衡的諒解》以及1979年11月28日采納的《關于收支平衡的貿易措施的宣言(BISD265/205-209)》規(guī)定的范圍和方式,有權暫時背離《TRIMS協(xié)議》第2條所規(guī)定的義務。
    5.通知與過渡安排
    《TRIMS協(xié)議》第5條規(guī)定了各成員方取消TRIMS的具體期限、步驟和方法。具體內容如下:
    (1)在《世界貿易組織協(xié)定》(以下簡稱《WTO協(xié)定》)生效之日起90天內,各成員方應向貨物貿易理事會通知其所有正式實施的與本協(xié)議不符的TRIMS.在通知此類普遍或特定適用的TRIMS的同時,應告知其主要特征。
    (2)發(fā)達國家成員方應在《WTO協(xié)定》生效2年內取消其所通知的TRIMS,發(fā)展中國家成員方的期限是5年,最不發(fā)達國家成員方的期限是7年。貨物貿易理事會應發(fā)展中成員包括最不發(fā)達成員方的請求,可以延長其過渡期限,但請求方須證明其在執(zhí)行本協(xié)議規(guī)定時有特殊的困難。貨物貿易理事會在審議這項請求時,應考慮該成員方的發(fā)展、財政與貿易需要。
    (3)在過渡期間,任一成員方不得加強其所通知的TRIMS,使得它們與本協(xié)議的要求差距加大。同時在《WTO協(xié)定》生效之日前180天內開始實施且與《TRIMS協(xié)議》不符的TRIMS不得享受過渡期,應立即取消。
    (4)在過渡期內,為了不使已建立的受上述通知的任何TRIMS約束的企業(yè)處于不利地位,可對一項新投資適用相同的TRIMS,但必須具備兩項條件:①這種投資的產品與已建立的企業(yè)的產品同類;②為避免扭曲新投資與已建立的企業(yè)之間的競爭條件所必須。依此對新投資適用的任何一項TRIMS應通知貨物貿易理事會。這種TRIMS的條件應相當于可適用于已建企業(yè)的那些TRIMS的競爭作用,并且應當同時取消。
    6.透明度
    各成員方應按GATT1994第10條(貿易條例的公布與實施)的要求,公布一切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政策、法規(guī)與做法,并承擔《關于通知、磋商、爭端解決與監(jiān)督協(xié)議》和《關于通知程序的部長決定》規(guī)定的有關“通知”的義務。但各成員方可以不公開有礙法律實施并對公共利益及特定企業(yè)的合法商業(yè)利益造成損害的信息。
    7.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委員會
    設立“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委員會”,該委員會應履行貨物貿易理事會 所賦予的各項職責,并監(jiān)督《TRIMS協(xié)議》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