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權人轉讓債權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jīng)通知的,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fā)生效力。
債權讓與的效力:
一、在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
1當債權轉移至受讓人時起,受讓人便成為債務人的新債權人,債務人因此成為受讓人的債務人。
2凡債務人得對抗原債權人的一切抗辯,均可用于對抗受讓人。
3債務人可以行使抵銷權
二、在債務人與讓與人之間
因債權讓與的通知,兩者完全脫離關系。
三、在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
1所讓與的債權由原債權人(讓與人)轉移于受讓人
2讓與人對受讓人負有使其完全行使債權的義務,故其應將所有足以證明債權的一切文件交付給受讓人。
3為使受讓人實現(xiàn)債權,讓與人應將其關于主張該債權所必要的情形,告知受讓人。
債務承擔 是指不改變債的內(nèi)容,債務人將其負擔的債務移轉于第三人承擔。
債務承擔的條件:須有可轉移的債務 債務承擔應當經(jīng)債權人同意
債務承擔的效力:1債務人脫離原債權債務關系,而由承擔人直接向債權人承擔義務。
2原債務人基于債的關系所享有的對于債權人的抗辯權移歸承兌人。
3從屬主債務的從債務,也一樣轉移于承擔人。
債務承擔未取得保證人同意的,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消滅。
債權債務的概括承受 是債權債務的承受人完全代替讓與人的法律地位,成為債的關系的新的當事人。
概括承受的類型:合同承受 企業(yè)合并
合同承受的生效要件:1須有有效的合同存在
2承受的合同須為雙務合同
3須原合同當事人與第三人達成合同承受的合意
4須經(jīng)原合同相對人同意
企業(yè)合并后,原企業(yè)債權債務的移轉,無須征得對方當事人的同意,僅依合并后企業(yè)的通知或公告,即對債權人發(fā)生法律效力。
債的消滅
債的消滅 又稱債的終止,是指債權債務關系客觀上不復存在。
債的消滅的效力:從權利和從義務一并消滅 負債字據(jù)的返還 在債的當事人之間發(fā)生后契約義務
清償 是指能達到消滅債權效果的給付,即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
代物清償 是以他種給付代替原定給付的清償。
代物清償須滿足以下條件:1須有債權存在 2他種給付與原定給付是屬不同種類的 3他種給付是代替原定給付的 4須經(jīng)當事人同意
清償?shù)牡殖?是指債務人對債權人負有數(shù)宗同種債務,而債務人的履行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確定該履行抵充某綜或某幾綜債務的制度。
構成清償?shù)殖涞臈l件是:1須經(jīng)債務人對同一債權人負有數(shù)宗債務 2須數(shù)宗債務為同種類,不同種類的數(shù)宗債務之間不能發(fā)生清償?shù)牡殖?3須債務人所為履行不能清償全部債務
抵銷 是指二人互負債務且給付種類相同時,在對等數(shù)額內(nèi)使各自的債權債務相互消滅的制度。
抵銷的要件:1須雙方互負債務、互相債權 2須雙方債務均至清償期 3雙方債的標的的種類相同 4債務依其性質(zhì)或法律規(guī)定屬于可抵銷的范圍。
抵銷的效力:1雙方互負的債務在對等的數(shù)額內(nèi)消滅
2雙方債務等額時,全部債權債務關系歸于消滅;雙方債務額不等時,債務額較大的一方仍就超出的部分負繼續(xù)履行的職責
3債的關系溯及最初得以抵銷時消滅
提存 是指由于債權人的原因而無法向其交付債的標的物時,債務人得將該標的物提交給一定的機關保存,從而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法律制度。
提存的主體:提存人 提存機關 提存受領人
提存的方法:1提存人應向提存機關提出申請 2受理與提存 3制作提存公證書 4通知提存受領人
提存的效力:1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債權人對債務的給付請求權消滅。
2提出人與提存機關之間,提存人依法將標的物交于提存機關后,提存機關依法負有保管提存物的義務。
3在債權人與提存機關之間,債權人有隨時要求提存機關交付提存物,并承擔必要的費用。
從提存之日起,超過20年無人受領的提存物,視為無主財產(chǎn),在提存機關扣除必要費用后,將余額上繳國庫。
混同 是指債權和債務同歸于一個人的法律事實。
混同的原因:1債權債務的概括承受 2特定承受
免除 是指債權人以債的消滅為目的的而拋棄債權的意思表示。
免除時單方法律行為。
免除的法律特征:1免除為無因行為 2免除為無償行為 3免除為非要式行為 4免除人須具有行為能力及對債務的處分權
免除的方式:1免除人須為免除的意思表示 2免除的意思表示應向債務人為之 3免除的意思表示一經(jīng)作出即不得撤回
免除的效力:1債的關系絕對消滅 2從債務免除 3法律禁止拋棄的債權不得免除
債務更新 是指在原債務消滅的基礎上產(chǎn)生新債務,即為成立新債務而使舊債務消滅。
債的更新構成要件:1須已經(jīng)存在一個債務 2須產(chǎn)生一個新債務3新債務的產(chǎn)生須以原債務為基礎,但其要素、內(nèi)容相異 4當事人須有更新債務的意思
債權讓與的效力:
一、在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
1當債權轉移至受讓人時起,受讓人便成為債務人的新債權人,債務人因此成為受讓人的債務人。
2凡債務人得對抗原債權人的一切抗辯,均可用于對抗受讓人。
3債務人可以行使抵銷權
二、在債務人與讓與人之間
因債權讓與的通知,兩者完全脫離關系。
三、在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
1所讓與的債權由原債權人(讓與人)轉移于受讓人
2讓與人對受讓人負有使其完全行使債權的義務,故其應將所有足以證明債權的一切文件交付給受讓人。
3為使受讓人實現(xiàn)債權,讓與人應將其關于主張該債權所必要的情形,告知受讓人。
債務承擔 是指不改變債的內(nèi)容,債務人將其負擔的債務移轉于第三人承擔。
債務承擔的條件:須有可轉移的債務 債務承擔應當經(jīng)債權人同意
債務承擔的效力:1債務人脫離原債權債務關系,而由承擔人直接向債權人承擔義務。
2原債務人基于債的關系所享有的對于債權人的抗辯權移歸承兌人。
3從屬主債務的從債務,也一樣轉移于承擔人。
債務承擔未取得保證人同意的,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消滅。
債權債務的概括承受 是債權債務的承受人完全代替讓與人的法律地位,成為債的關系的新的當事人。
概括承受的類型:合同承受 企業(yè)合并
合同承受的生效要件:1須有有效的合同存在
2承受的合同須為雙務合同
3須原合同當事人與第三人達成合同承受的合意
4須經(jīng)原合同相對人同意
企業(yè)合并后,原企業(yè)債權債務的移轉,無須征得對方當事人的同意,僅依合并后企業(yè)的通知或公告,即對債權人發(fā)生法律效力。
債的消滅
債的消滅 又稱債的終止,是指債權債務關系客觀上不復存在。
債的消滅的效力:從權利和從義務一并消滅 負債字據(jù)的返還 在債的當事人之間發(fā)生后契約義務
清償 是指能達到消滅債權效果的給付,即債務已經(jīng)按照約定履行。
代物清償 是以他種給付代替原定給付的清償。
代物清償須滿足以下條件:1須有債權存在 2他種給付與原定給付是屬不同種類的 3他種給付是代替原定給付的 4須經(jīng)當事人同意
清償?shù)牡殖?是指債務人對債權人負有數(shù)宗同種債務,而債務人的履行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時,確定該履行抵充某綜或某幾綜債務的制度。
構成清償?shù)殖涞臈l件是:1須經(jīng)債務人對同一債權人負有數(shù)宗債務 2須數(shù)宗債務為同種類,不同種類的數(shù)宗債務之間不能發(fā)生清償?shù)牡殖?3須債務人所為履行不能清償全部債務
抵銷 是指二人互負債務且給付種類相同時,在對等數(shù)額內(nèi)使各自的債權債務相互消滅的制度。
抵銷的要件:1須雙方互負債務、互相債權 2須雙方債務均至清償期 3雙方債的標的的種類相同 4債務依其性質(zhì)或法律規(guī)定屬于可抵銷的范圍。
抵銷的效力:1雙方互負的債務在對等的數(shù)額內(nèi)消滅
2雙方債務等額時,全部債權債務關系歸于消滅;雙方債務額不等時,債務額較大的一方仍就超出的部分負繼續(xù)履行的職責
3債的關系溯及最初得以抵銷時消滅
提存 是指由于債權人的原因而無法向其交付債的標的物時,債務人得將該標的物提交給一定的機關保存,從而消滅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法律制度。
提存的主體:提存人 提存機關 提存受領人
提存的方法:1提存人應向提存機關提出申請 2受理與提存 3制作提存公證書 4通知提存受領人
提存的效力:1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債權人對債務的給付請求權消滅。
2提出人與提存機關之間,提存人依法將標的物交于提存機關后,提存機關依法負有保管提存物的義務。
3在債權人與提存機關之間,債權人有隨時要求提存機關交付提存物,并承擔必要的費用。
從提存之日起,超過20年無人受領的提存物,視為無主財產(chǎn),在提存機關扣除必要費用后,將余額上繳國庫。
混同 是指債權和債務同歸于一個人的法律事實。
混同的原因:1債權債務的概括承受 2特定承受
免除 是指債權人以債的消滅為目的的而拋棄債權的意思表示。
免除時單方法律行為。
免除的法律特征:1免除為無因行為 2免除為無償行為 3免除為非要式行為 4免除人須具有行為能力及對債務的處分權
免除的方式:1免除人須為免除的意思表示 2免除的意思表示應向債務人為之 3免除的意思表示一經(jīng)作出即不得撤回
免除的效力:1債的關系絕對消滅 2從債務免除 3法律禁止拋棄的債權不得免除
債務更新 是指在原債務消滅的基礎上產(chǎn)生新債務,即為成立新債務而使舊債務消滅。
債的更新構成要件:1須已經(jīng)存在一個債務 2須產(chǎn)生一個新債務3新債務的產(chǎn)生須以原債務為基礎,但其要素、內(nèi)容相異 4當事人須有更新債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