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民事訴訟法”筆記(19)

字號:

三、管轄權轉移
    為了貫徹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有管轄權的法院在特定情況下可能將案件轉移給上級或者下級法院審理,稱為管轄權轉移。
    管轄權發(fā)生轉移原因:
    在級別管轄的時候就有一個規(guī)定中級法院在受案范圍中,有一個這樣的標準訴訟標的額比較大的案件由中級法院受理,訴訟標的額比較小的,則由基層法院受理。
    例:某一個省它確定了一個中院和基層法院之間分工訴訟額的標準是500萬,500萬以上的案件由中院來審,500萬以下的案件由基層法院來審。假設有一個案件是一個單純的欠款案,也就是向銀行貸款的人,就向銀行貸了500萬,就沒有錢還,于是銀行就起訴這個人,這個案件就被中級法院受理了,但是當年中級法院受理案件比較多,審不過來了,但是發(fā)現(xiàn)這個案件標的額雖然達到了500萬,但案件比較簡單,簡單到跟欠500元,50元沒有什么區(qū)別,中級法院由于發(fā)現(xiàn)案件比較簡單,而本法院在本年中,它的審判負擔比較大,中級法院為了更好的解決審判工作的分擔問題就可以把這個案件下送到下級法院,由基層法院來審理這個案件。
    有一個案件它的訴訟標的只有10萬,但是10萬元錢的案件并不一定是很簡單的案件。
    比如有甲、乙,甲是一個債權人,乙是債務人,乙曾向甲借了10萬元,后來向甲還了一部分錢,乙曾在借款時寫下一張條:叫作還欠款4萬元, 這張條有兩種讀法。一種讀法乙還欠甲6萬元,另一種讀法乙還欠甲4萬元。這時候甲起訴乙,說乙還欠他6萬元,但乙的主張是還欠甲4萬元。于是當中就出現(xiàn)了2萬元的爭議,雖然這個案件的標的額比較小,但是處理這個案件的難度并不比處理剛才的500萬的要低,這種情況如果基層法院對這個案件實在拿不準,基層案件可以把這個案件送到中級法院審理。
    由此可見管轄權的轉移是在上級法院和下級法院之間來轉的,而不會在不同的地域之間法院來轉的。
    注意問題:
    ★ 移送管轄是法院內部的糾錯程序,管轄權轉移則以受理案件的法院有管轄權為前提。
    ★上級法院將案件移送給下級或者將案件從下級提審不需要征求下級法院的同意,反之則需要。
    ★根據高人民法院去年出臺的新司法解釋,管轄權的轉移只能從下級法院轉移到上級法院,而不能從上級法院轉移到下級法院。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照顧當事人的心理上的要求,保障訴訟的正當性。
    假設我們看演唱會,比如我們買了一張三等的票,每張票80元,當我們進入演唱會的會場之后,工作人員跟我們說雖然你買了80 元的票,但由于今天晚上上座率不高,所以你可以到每張票為680元的一等席去看表演,觀眾當然很高興了;但如果有一天,你買了一張680元的一等票,當你進入演唱會的會場之后,工作人員說由于今天人太多,你雖然買了一等席的票,但你只能到三等席上看表演,毫無疑問觀眾肯定是非常不高興。
    同樣道理,如果當事人原來是在基層法院審理案件, 后來法院跟他說你這個情況要慎重對待,現(xiàn)在由中級法院來審理,那么當事人心理會覺得自己得到的法律審判是更高的法律審判,心理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如果一個當事人他在中級法院起訴的,但案件太簡單了,中級法院就對他說你的案件就由基層法院來審理吧。于是就把他轉移到了下級法院,這時候當事人心理上覺得非常難接受,所以為了保障一種審判的正當性,只能下級轉移到上級,不能由下級轉移到上級。
    如果考試出到這個問題,有一個原則,以課本為主,如果課本說能夠從上級轉移級下級,考生們仍然需要這么答。但是按照慣例如果課本規(guī)定跟現(xiàn)行法律制度不一致了,這個問題一般不會涉及的。
    第六節(jié) 管轄權移議
    一、概念
    管轄權異議 是指當事人認為受訴法院對案件沒有管轄權,而向受訴法院提出的不服該法院管轄的意見或主張。
    二、有權提起管轄權異議的主體
    正常情況下,提起管轄權異議的主體是被告,原告是不會提起管轄異議的。因為起訴的人是原告,換言之正常情況下一個法院它行使管轄權是原告選擇的結果,那么既然原告選擇了一個法院作為受理案件的法院,正常情況下不會出而反而,它不會再對管轄權提出異議的,因此正常情況下提起管轄異議的是應當是被告;
    特殊情況下原告也會提起管轄權異議。
    比如說某原告甲向A人民法院提起訴訟,A人民法院就是甲心目當中應當受理的法院 , 當A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 , 它把這個案件移送給了B人民法院 . 而這個原告甲認為這個案件就應該由A人民法院來行使管轄權,B人民法院是沒有管轄權的,甲對于A人民法院把案件移送給B人民法院是存在異議的。這個異議就表現(xiàn)為他不服 B 法院的管轄權,這種情況下原告就會向 B 法院提出一個管轄權的異議,所以原告提起管轄權也是存在的。
    事實上,包括第三人共同訴訟人訴訟代表人他們都有可能提起管轄權異議 .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所有當事人均有權提起管轄權異議”。
    三、當事人提起管轄權異議的客體
    即可以對地域管轄提出異議,也可以對級別管轄提出異議。
    比如說當事人可以認為本案不應當由中級法院受理 , 而應當由高級法院受理 , 他有這樣的異議。也可以說這個案件不應當由A法院受理,而應當由 B 法院受理,因此,地域管轄、級別管轄都成為了管轄權的客體。
    四、提出管轄權異議的時間
    應當在答辯期內提出管轄權異議。根據民訴法規(guī)定 , 所謂答辯期,是指被告收到原告起訴狀之日起十五日內。如果當事人要提起管轄權異議,就必須在答辯期內提出,如果當事人在答辯期內不提出管轄權異議,就算一個法院原來它沒有管轄權,但由于當事人在答辯內不提出異議。這個法院就會推定這個當事人服從該法院的管轄,那么這個法院就會自動獲得本來沒有的管轄權。
    例子,是一個房地產糾紛案件,合同中就約定了一個糾紛解決的條款,條款中明確約定,該案件如果發(fā)生糾紛應當由某某仲裁委員會進行仲裁。那么根據仲裁條款,這個案件如果要解決爭議,只能夠進行仲裁,而不能進行訴訟,也就是說因為存在仲裁條款,人民法院對本案就沒有管轄權,當時由于疏忽就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條款, 于是就去法院起訴被告,而法院工作人員在審查時,也沒有注意到這個條款,于是就進行了立案,這個案件被受理下來了。后來又重新審查了一遍合同文本,就非常驚訝的發(fā)現(xiàn)這個條款,于是非常擔心害怕被告會提起管轄權異議,但是在被告受到答辯狀之后的十五天內,被告沒有向法院提起管轄權異議。
    后來被告的律師就向法庭提出仲裁條款的存在,法官就明確的告之被告,如果你要提出管轄權異議,就應當在你收到起訴狀附本之后的十五天內提出,但由于在答辯期內被告沒有提管轄權異議,所以就認為原被告雙方都自動的接受了法院的管轄權。這個案件就可以審判,就不用仲裁了。
    由此可見 提出管轄權的時間是非常剛性的,如果超過了這十五天,本來沒有管轄權的法院也就自動的獲得了管轄權。
    五、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異議的處理
    法院面對當事人所提出的管轄權異議,法院的答復的方式是裁定。如果法院認為當事人提出的管轄權是成立,則裁定移送管轄,移送到有管轄權的法院。不成立則裁定駁回管轄權異議。
    如果當事人一方對法院裁定不服的,有什么救濟方式呢?比如說這個被告,法院采納了被告的觀點,裁定要將案件移送,這時候原告不服,又比如說被告提出了管轄權異議,法院裁定并駁回其異議,這時候被告會不服,不管哪一方對法院裁定不服,當事人都可以提起上訴。裁定原則上是不能上訴的,只有三種裁定可以上訴,這里是我們學到的第一種就是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管轄權所作出的裁定,這是我們學到的第一種可以上訴的裁定。
    以上就是關于管轄權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