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的共同犯罪問題

字號:

近年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在一些地方顯得十分猖獗,甚至呈現規(guī)模化、集團化、區(qū)域化的特點,這是由于社會上存在著大量專門從事制假、販假分子制造便利條件、提供作案環(huán)境的不法人員,這些人員明知他人從事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而處于利益等種種原因,為其提供便利條件、甚至提供造假技術,但是,由于缺乏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對此行為能否定罪處罰,實踐中存在不同意見。為此,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生產、銷售偽劣商品刑事責任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條規(guī)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他人實施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而為其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fā)票、證明、許可證件,或者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或者運輸、倉儲、保管、郵寄等便利條件,或者提供制假生產技術的,以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犯罪的共犯論處?!痹摋l規(guī)定從理論上分析,明知他人實施犯罪而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的,屬于幫助犯,應該按照共同犯罪論處,從法律規(guī)定上看,上述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精神已有相關立法的先例,例如我國《產品質量法》第61條規(guī)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屬于本法規(guī)定禁止生產、銷售的產品而為其提供運輸、保管、倉儲等便利條件的、或者為以假充真的產品提供制假生產技術的,沒收全部運輸、保管、倉儲或者提供制假生產技術的收入,并處違法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