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帶雨的花》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

字號:

語文是學習所有學科的基本能力,是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助力,更是個人及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面向,隨著中國崛起,全世界學習華語的趨勢,越來越熱,孔子學院開到了全球。我們作為中國人更應該努力學好這門課程。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帶雨的花》原文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篇一】小學三年級語文《帶雨的花》教案
    我是您不聽話的孩子,
    我偷偷地跑出了家。
    穿過樹林,
    走過小橋,
    在明亮的湖岸上,
    我盡情地玩耍。
    我忘記了您,
    也忘記了家,
    請原諒我,媽媽。
    我去追趕蝴蝶,
    它飛進了樹林,
    躲進了一朵小花。
    我不愿再去捉它,
    因為那朵小花,
    就是它香甜的家。
    我在湖邊,
    看一位叔叔釣魚,
    一條條青綠的小魚,
    真像鮮嫩的豆莢。
    我還看到那位老爺爺,
    用一根羊骨頭做誘餌,
    就網上來那么多
    蹦蹦跳跳的小蝦!
    我向叔叔要一條小魚,
    我向老爺爺要一只小蝦。
    我說,我保證不會吃掉它,
    我家有個大魚缸,
    給它們做家,
    讓它們在那兒長大。
    忽然,下起了雨,
    雨點又急又大,
    打在臉頰上,
    又疼,又麻。
    人們都在跑,
    這時,我才想起了家,
    想起了媽媽。
    望著雨天,
    我想起了
    媽媽喜歡
    這帶水珠兒的鮮花。
    我在雨中,
    采著野花,
    采了一把
    又一把。
    我多么高興,
    因為我能送給媽媽
    一束帶水珠兒的鮮花!
    我往家走。
    我又有些害怕。
    我是個不聽話的孩子,
    剛才,我真不該
    偷偷地跑出了家。
    也許就因為這個
    我會挨媽媽一頓罵,
    甚至一頓打?
    望著手中帶雨的花,
    我在想,
    媽媽,您會嗎? 
    【篇二】小學三年級語文《帶雨的花》教案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本課“諒、誘”等5個生字,會正確書寫“偷、請、躲”等9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繼續(xù)進行自主識字,提高學生隨文理解詞意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通過朗讀詩歌,指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增強對詩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情感的共鳴。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詩人豐富的想象,感受詩的美,受到美與情感的熏陶。
    策略與方法:
    合作交流,讀中感悟。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師:“看到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名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誘餌”等詞語可以利用圖片進行理解。
    如:“盡情”、“香甜”、“原諒”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對于其他詞語可以師生共同解決。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自然段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再讀課文,深入品味
    1、教師引導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想:讀完課文后,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勾畫有關的重點詞句。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來品味。
    重點引導學生想一想自己有哪些體驗和詩中的“我”是一樣的,比如你有沒有偷偷跑出去玩耍的經歷,玩得怎么樣?開心嗎?要回家的時候你擔心大人責備嗎?
    4、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味詩中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認讀本課生字卡片,組詞,并說句子。
    2、小組討論如何記憶字型,如何把字寫好看。
    3、指導重點字“躲”、“誘”、“叔”的書寫。
    4、學生獨立描紅書寫。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小練筆:回到家里,“我”會挨媽媽一頓罵,甚至一頓打嗎?如果你是那位媽媽,你會怎樣對待孩子呢?代替媽媽給孩子寫幾句話吧。
    【篇三】小學三年級語文《帶雨的花》教學反思
    這首詩歌很美,讓人很容易就聯(lián)想到了童年種種的快樂生活和經歷。因為我們也都曾是一個孩子。我就以一種孩子的目光品讀了本課,讀下來很快就體會到了文中的“我”當時的心情,激發(fā)了我的讀詩熱情,且陶醉于這首詩中。因此我認為本課教學一定會引起孩子們情感上的共鳴,孩子們一定會很喜歡這樣的文章,會愛上讀詩的感覺的。帶著這些感受我開始了我的教學設計。
    初設計本課時,我是以“文中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為中心話題,讓孩子們展開來說。但是嘗試后發(fā)現那樣把詩歌給肢解了。有人說,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不能拆成碎片來欣賞。本課是一首敘事詩,每小節(jié)之間有層次的關系,課堂中要充分讀書,要注重整體感悟。因此我又重新設計,采用了“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教學方式。
    1、導入時,我引導孩子們回憶詩歌的主要內容,激活他們的記憶。之后在教師的范讀下,渲染一種有滋有味讀詩的氣氛,調動孩子們的朗讀興趣。
    2、理解詞語,激情朗讀
    如:指導孩子們體會“盡情”一詞時,我先讓學生說一說,盡情的玩是怎樣的玩。然后讓學生去品讀。有的孩子使勁的的才讀,他們那股痛快勁兒一看就知道,已經體會到當時的心情了。我順勢引導讓孩子們都去體會著這種自由自在的痛快勁兒,暢讀文本。
    3、在教學過程中我盡量多的采用貼近兒童生活和心理的話題,如:你們追過蝴蝶嗎?你們晚回家的時候心里害怕嗎?讓孩子們把體驗到的真實情感讀出來,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4、注重標點符號在學生朗讀時所起的作用。
    我還注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結合,小標點在文中的作用,這些我認為做得比較好。如:“我多么高興,因為我能送給媽媽,一束帶水珠兒的鮮花!”指導這句朗讀時,我從自身做起,表現出高興無比的樣子,激發(fā)孩子們發(fā)自內心地去讀去感受。孩子們看到我很激動,也都有了嘗試的*,積極性調動了,情感也都到位了。
    嘗試了這種教學方式后,我發(fā)現這樣設計效果很好,孩子們很樂意去讀,在不斷的朗讀和聯(lián)系實際中體會并感悟到文本的內涵。
    但是,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存在著以下失誤。
    1、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覺得我缺少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
    上課之前,我每天不斷的練習朗讀,但是這次課上下來,我認識到自己的朗讀還是不夠到位,作為語文教師,我認為范讀十分重要,在這方面我還需做更多的努力。其它的教師的語言表達我也比較欠缺。
    2、缺乏作為教師的教學機智。
    在朗讀過程中,有幾個孩子的朗讀很投入,如:一個小女孩面帶微笑的在朗讀,從那專注的眼神看得出很陶醉,但我沒能及時地給與評價,忽略了關注學生的內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