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詞
1 、逐:(1 )本義:追趕、追捕、競逐。如“夸父與日逐走?!保? )引申義:A、追擊 B、趕跑、驅(qū)逐 C、放逐(古詩文中常見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義:一種防身的作戰(zhàn)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義:“干戈”連用泛指作戰(zhàn)武器、代稱兵事、戰(zhàn)爭。A、沖撞、觸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謁”二字連用,即指謀求祿位而謁見當權(quán)者)C、干預。
3 、極:(1 )本義:房屋的正梁。(2 )引申義:A、北極星B、高的地位C、高準則、標準D、極點、邊際、盡頭,如本篇:“四極廢” E、達到極點、窮盡(動詞) F、高的、遠的、達到極點的(形容詞) H、非常、(副詞)。
4 、濟:(1 )常用義:渡過水流。(2 )引申義:A、過河的地方B、幫助、給濟、拯救之類,如本課:“殺黑龍以濟冀州” C、受益,得到好處 D、成功、成就事業(yè)。(3 )濟濟(請三聲):形容眾多、美好的樣子。
5 、天:(1 )本義:人的頭頂,如:“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2 )引申義: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頭等大事 D、頭頂上刺鑿涂黑的黥刑 E、把頭發(fā)剃掉。
6 、道:(1 )(本義):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義:A、為達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徑、方法 B、規(guī)律、道理 C、思想學說、政治主張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所謂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導、疏導(后寫作“導”)G、遵循 J、稱道、述說。
7、過:(2 )本義:走過、經(jīng)過(2 )引申義:A超過、勝過 B、過分、太甚C、犯錯誤(動詞)如本課“微二人,寡人幾過D、責備、批評E、過訪、拜訪F、過失、錯誤。
8、責:(1 )本義:債款、債務(zhai四聲)A、收取債款、討債(動),如本課“往責于東邑”B、索取、要求、責令(ze) C、責問、責備、審問、責罰 D、責任、職責。
9、誅:(1 )本義:以言語批評、譴責人(2 )引申義:A、要求、索取B、聲討、討伐C、治罪、懲處D、殺戮、消滅,如本課“不誅之則為亂”。
10 、相:(1 )常用義:仔細看、審察,如“九方皋相馬”“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保? )引申義:A、相貌;觀測命運B、扶助、輔佐;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官吏;1、作某國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詞);贊禮者,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以上各義均讀xiang 四聲)(3 )用作副詞讀xiang(一聲):互相;。表示動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屬偏指一方用法?!半s然相許”
11 、飯:(1 )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保? )引申義:A、給人飯吃或喂牲口B、-谷類熟食(名詞)
注意:1、“飯”用于吃義只限于吃飯;吃其他食物如肉、魚、水果叫“食”不叫“飯”。
2、“飯”用于名詞,起初只指谷類熟食,泛指飯食是后起義。3、“飯”本來是動詞,上古也一般用作動詞,名詞“飯”是由動詞“飯”派生出來的。不能倒因為果,把名詞“飯”看作本用,把動詞“飯”看作活用。
12 、食:(1 )動詞,讀shi (二聲),吃。(2 )動詞,讀si(四聲),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也”引申義為:養(yǎng)活,喂養(yǎng)。喂養(yǎng)此義后寫作“飼”。(3 )名詞,讀shi (二聲),泛指吃的東西。(4 )名詞,舊讀si(四聲),特指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BR> 13 、啟:會意字,從戶從又。(1 )本義:開門。詞義擴張后,泛之一般的張開,開啟(2 )引申義:A、開導、啟發(fā)。如本課:“不憤不啟”B、興起C、發(fā)生、萌生、萌發(fā)D、開拓、開僻E、陳述、稟告F、開始。
14 、發(fā):(1 )本義:把箭發(fā)出去。(2 )引申義:A、發(fā)出、產(chǎn)生;興起B(yǎng)、出發(fā);使出發(fā)、派遣C、打開、開掘;開導、啟發(fā);揭示、闡發(fā)(用于“開導、啟發(fā)”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D、顯露、表現(xiàn)出;暴露、敗露、揭露F、表達、抒發(fā)、傳布。
15 、國:(1 )古義:A 、周代,天子統(tǒng)治的是“天下”,諸侯的封地叫“國”如本課“有國有家?!保晃鳚h,諸侯王的封地也叫“國”。B 、“國”在上古的另一個常用義是諸侯國的國都。(2 )今義:國家。
16 、家:(1 )古代常用義:A 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與“國”相對。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義:家庭。引申義:私家的,個人的,與“公”相對17 、至:(1 )本義:到。如本課“至則行矣”(2 )引申義:A、抽象義,到某時B、達到高的職位C、極、非常(副)D、完美的(形)
“至”與“到”在“抵達”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至”往往不帶賓語,而“到”往往帶賓語。
18 、遇:(1 )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涂”。(2 )引申義:A、接觸B、知遇、遇合。“遇”可與“接”合成同義復詞,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義上相合。這兩個詞也都有接觸的意思,但“遇”帶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動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 )本義:升登,上。(2 )引申義:A、上車、乘車、駕車B、驅(qū)馬駕車C、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機會。(3 )另一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四聲)B、兵車單位—出使C、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為單位。
2 0、先、后“先”甲骨文形體從止從人,止就是腳,本義是前進,走在前面。如成語“身先士卒”、“爭先恐后”。常用的引早義有:A、先做某事。B、帶頭,做出表率。C、動作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D、表示時間,在……之前。E、形容詞,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時常表示已故的。F、名詞,祖先、先輩。
“後”甲骨文左邊是彳,右邊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義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為位置、時間、次序等在后的。主要用法有:1、動詞。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狀語。如成語“先斬后奏”。3、形容詞,位置、時間或次序在后的。4、表時間,在……之后。5、名詞,后代。注意:“后”、“後”是兩個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個別書以“后”代“後”外,上述意義都不寫作“后?!睗h字簡化以后“後”簡化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與:“與”從舁牙[篆文“牙”訛作“與”],本義是賜與、施予,經(jīng)常和“取”組成反義連用。常用的引申義:A、附和、新附。B、贊許、稱道,讀yu(四聲)。C、參預,讀yu(四聲)。D、在其中,讀yu(四聲)。E、介詞,跟,同。F、連詞,和。
22、解解:是個會意字,從刀從牛從角,本義是分解動物的骨肉肢體。常用引申義有:A、把糾結(jié)的東西解開,解脫。特指解脫對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罰;還特指解除軍事包圍,解除戰(zhàn)爭。B、打開,開放。C、破碎,離散。D、松弛,懈怠。讀xie(四聲),后來寫“懈”。E、對事情的分析,解釋。F、理解,知曉。
23、讀讀:閱讀,誦讀。本義是解釋、闡發(fā)文字語句的意義,常用的引申義有:A、閱讀,誦讀。B、文章里一句話的中間在誦讀時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即“句讀”的“讀”,讀dou(四聲)
24、去“去”在古漢語中常用的意義是離開,常用引申義有:A、距離(空間或時間)。B、除去,廢除。C、死亡。
25、徒“徒”本義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義有:A、步兵?!皫熗健边B用,泛指軍隊。B、同一學派、同一政治主張的人,或同一集團、同一類的人,徒黨。C、特指門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勞役的人,仆隸。F、空,白白地,徒然而無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徒”和“特”是同義詞。G、僅僅,只不過。在這個意義上“徒”和“特”、“但”、“直”是同義詞。
26、保保:甲骨文和金文的“?!弊窒蟠笕吮е?、背著或領著孩子的形狀,表示“?!钡谋玖x是護送幼兒。泛指保護,保全。常用的引申義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兒的婦女。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褓”。G、護衛(wèi)用的城堡。
27、造“造”本義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義有:A、造訪,拜訪。B、達到某一境界,如“造詣”。
28、旅旅:古代指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旅。常用的引申義有:A、軍隊。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異鄉(xiāng)。E、野生的。
29、達、理“達”的基本意義是到達,通達。常見的引申義有:A、通達事理。B、胸襟寬闊,豁達。C、特指仕途通達,政治上得志,與“窮”相對。D、通行的,共同的。“達”和“通”的意義相近,了有差別:“通”重在強調(diào)通往、通向的意思,側(cè)重于過程:“達”重在強調(diào)到達,達到的意思,側(cè)重于結(jié)果。
“理”是形聲字,從玉里聲,本義是治玉,即把玉從石中加工出來。常見的引申義有:A、對國家、事物的治理,管理,與“治”同義。B、治理獄訟的法官。C、紋理。D、條理,情理,道理,規(guī)律。E、治理得很好,有條理秩序,天下太平,與“亂”相對?!袄怼焙汀爸巍笔峭x詞,作動詞,表治理;作形容詞,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們的本義不同,“理”為治玉,“治”為治水。“治”的使用范圍較廣,凡可以修理完善的東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圍相對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對紛亂凌雜的事物的治理。
30、坐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種兩膝接觸于鋪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壓在腳跟上的姿勢,和現(xiàn)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見意見有:A、坐的位置,后來寫作“座”。B、因……犯罪,觸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詞,表示原因。
31、特“特”從牛寺聲,本義指雄性的牛馬。常、引申義有:A、突出、特別。B、單獨,單單。C、副詞,僅僅,只不過。
1 、逐:(1 )本義:追趕、追捕、競逐。如“夸父與日逐走?!保? )引申義:A、追擊 B、趕跑、驅(qū)逐 C、放逐(古詩文中常見的逐客、逐臣:被放逐的官)。
2 、干:(1 )本義:一種防身的作戰(zhàn)武器,即盾牌。如“操干戚以舞”(2 )引申義:“干戈”連用泛指作戰(zhàn)武器、代稱兵事、戰(zhàn)爭。A、沖撞、觸犯、冒犯B、追求、求取(“干謁”二字連用,即指謀求祿位而謁見當權(quán)者)C、干預。
3 、極:(1 )本義:房屋的正梁。(2 )引申義:A、北極星B、高的地位C、高準則、標準D、極點、邊際、盡頭,如本篇:“四極廢” E、達到極點、窮盡(動詞) F、高的、遠的、達到極點的(形容詞) H、非常、(副詞)。
4 、濟:(1 )常用義:渡過水流。(2 )引申義:A、過河的地方B、幫助、給濟、拯救之類,如本課:“殺黑龍以濟冀州” C、受益,得到好處 D、成功、成就事業(yè)。(3 )濟濟(請三聲):形容眾多、美好的樣子。
5 、天:(1 )本義:人的頭頂,如:“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2 )引申義:A、天帝、上天 B、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C、頭等大事 D、頭頂上刺鑿涂黑的黥刑 E、把頭發(fā)剃掉。
6 、道:(1 )(本義):供行走的道路。如:“道渴而死”(2 )引申義:A、為達到某一目的或完成某一件事所采取的途徑、方法 B、規(guī)律、道理 C、思想學說、政治主張 D、理想、志向 E、美好的道德 F、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所謂好的政治局面和政治措施 H、引導、疏導(后寫作“導”)G、遵循 J、稱道、述說。
7、過:(2 )本義:走過、經(jīng)過(2 )引申義:A超過、勝過 B、過分、太甚C、犯錯誤(動詞)如本課“微二人,寡人幾過D、責備、批評E、過訪、拜訪F、過失、錯誤。
8、責:(1 )本義:債款、債務(zhai四聲)A、收取債款、討債(動),如本課“往責于東邑”B、索取、要求、責令(ze) C、責問、責備、審問、責罰 D、責任、職責。
9、誅:(1 )本義:以言語批評、譴責人(2 )引申義:A、要求、索取B、聲討、討伐C、治罪、懲處D、殺戮、消滅,如本課“不誅之則為亂”。
10 、相:(1 )常用義:仔細看、審察,如“九方皋相馬”“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保? )引申義:A、相貌;觀測命運B、扶助、輔佐;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官吏;1、作某國或某人的相2、使作相(名詞);贊禮者,主持禮節(jié)儀式的人。(以上各義均讀xiang 四聲)(3 )用作副詞讀xiang(一聲):互相;。表示動作一方施而另一方受,不是互相施、受,屬偏指一方用法?!半s然相許”
11 、飯:(1 )本義:動詞,吃(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保? )引申義:A、給人飯吃或喂牲口B、-谷類熟食(名詞)
注意:1、“飯”用于吃義只限于吃飯;吃其他食物如肉、魚、水果叫“食”不叫“飯”。
2、“飯”用于名詞,起初只指谷類熟食,泛指飯食是后起義。3、“飯”本來是動詞,上古也一般用作動詞,名詞“飯”是由動詞“飯”派生出來的。不能倒因為果,把名詞“飯”看作本用,把動詞“飯”看作活用。
12 、食:(1 )動詞,讀shi (二聲),吃。(2 )動詞,讀si(四聲),給……吃。本課“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也”引申義為:養(yǎng)活,喂養(yǎng)。喂養(yǎng)此義后寫作“飼”。(3 )名詞,讀shi (二聲),泛指吃的東西。(4 )名詞,舊讀si(四聲),特指飯。如本課:“飯疏食,飲水?!?BR> 13 、啟:會意字,從戶從又。(1 )本義:開門。詞義擴張后,泛之一般的張開,開啟(2 )引申義:A、開導、啟發(fā)。如本課:“不憤不啟”B、興起C、發(fā)生、萌生、萌發(fā)D、開拓、開僻E、陳述、稟告F、開始。
14 、發(fā):(1 )本義:把箭發(fā)出去。(2 )引申義:A、發(fā)出、產(chǎn)生;興起B(yǎng)、出發(fā);使出發(fā)、派遣C、打開、開掘;開導、啟發(fā);揭示、闡發(fā)(用于“開導、啟發(fā)”義的如本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D、顯露、表現(xiàn)出;暴露、敗露、揭露F、表達、抒發(fā)、傳布。
15 、國:(1 )古義:A 、周代,天子統(tǒng)治的是“天下”,諸侯的封地叫“國”如本課“有國有家?!保晃鳚h,諸侯王的封地也叫“國”。B 、“國”在上古的另一個常用義是諸侯國的國都。(2 )今義:國家。
16 、家:(1 )古代常用義:A 大夫統(tǒng)治的政治區(qū)域,與“國”相對。B 家或家庭(指住所或指人)(2 )今義:家庭。引申義:私家的,個人的,與“公”相對17 、至:(1 )本義:到。如本課“至則行矣”(2 )引申義:A、抽象義,到某時B、達到高的職位C、極、非常(副)D、完美的(形)
“至”與“到”在“抵達”這個意義上是同義詞。但“至”往往不帶賓語,而“到”往往帶賓語。
18 、遇:(1 )本義: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課“遇諸涂”。(2 )引申義:A、接觸B、知遇、遇合。“遇”可與“接”合成同義復詞,這只是二者在“接待”意義上相合。這兩個詞也都有接觸的意思,但“遇”帶有一些偶然的因素,而“接”有主動的意味。
19、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樹上。(1 )本義:升登,上。(2 )引申義:A、上車、乘車、駕車B、驅(qū)馬駕車C、乘船、駕船。如本課“雖有舟輿,無所乘之”。C、借助、利用、趁機會。(3 )另一個常用義:兵車,讀sheng(四聲)B、兵車單位—出使C、畋獵等用車也以“乘”為單位。
2 0、先、后“先”甲骨文形體從止從人,止就是腳,本義是前進,走在前面。如成語“身先士卒”、“爭先恐后”。常用的引早義有:A、先做某事。B、帶頭,做出表率。C、動作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前,多作狀語。D、表示時間,在……之前。E、形容詞,表示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時常表示已故的。F、名詞,祖先、先輩。
“後”甲骨文左邊是彳,右邊上面是古“玄”字,表示系,右下象足形,“足有所系,故後不得前。”本義是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引申為位置、時間、次序等在后的。主要用法有:1、動詞。A、位置或次序排在后面。B、延后,推后。2、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在他人他事之后。常作狀語。如成語“先斬后奏”。3、形容詞,位置、時間或次序在后的。4、表時間,在……之后。5、名詞,后代。注意:“后”、“後”是兩個不同的字,“后”表示君主或帝王之妻。除個別書以“后”代“後”外,上述意義都不寫作“后?!睗h字簡化以后“後”簡化為“后”,二者才混用了。
21、與:“與”從舁牙[篆文“牙”訛作“與”],本義是賜與、施予,經(jīng)常和“取”組成反義連用。常用的引申義:A、附和、新附。B、贊許、稱道,讀yu(四聲)。C、參預,讀yu(四聲)。D、在其中,讀yu(四聲)。E、介詞,跟,同。F、連詞,和。
22、解解:是個會意字,從刀從牛從角,本義是分解動物的骨肉肢體。常用引申義有:A、把糾結(jié)的東西解開,解脫。特指解脫對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罰;還特指解除軍事包圍,解除戰(zhàn)爭。B、打開,開放。C、破碎,離散。D、松弛,懈怠。讀xie(四聲),后來寫“懈”。E、對事情的分析,解釋。F、理解,知曉。
23、讀讀:閱讀,誦讀。本義是解釋、闡發(fā)文字語句的意義,常用的引申義有:A、閱讀,誦讀。B、文章里一句話的中間在誦讀時需要稍稍停頓的地方,即“句讀”的“讀”,讀dou(四聲)
24、去“去”在古漢語中常用的意義是離開,常用引申義有:A、距離(空間或時間)。B、除去,廢除。C、死亡。
25、徒“徒”本義是指徒步而行,常用的引申義有:A、步兵?!皫熗健边B用,泛指軍隊。B、同一學派、同一政治主張的人,或同一集團、同一類的人,徒黨。C、特指門徒,弟子。D、泛指同伴,手下人。E、服勞役的人,仆隸。F、空,白白地,徒然而無效果。在這個意義上,“徒”和“特”是同義詞。G、僅僅,只不過。在這個意義上“徒”和“特”、“但”、“直”是同義詞。
26、保保:甲骨文和金文的“?!弊窒蟠笕吮е?、背著或領著孩子的形狀,表示“?!钡谋玖x是護送幼兒。泛指保護,保全。常用的引申義有:A、依靠。B、固守,防守。C、保有,具有。E、安,安定。F、保育幼兒的婦女。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褓”。G、護衛(wèi)用的城堡。
27、造“造”本義是往,到……去。常用的引申義有:A、造訪,拜訪。B、達到某一境界,如“造詣”。
28、旅旅:古代指軍隊的編制,五百人為旅。常用的引申義有:A、軍隊。B、一同,俱。C、在外的人。D、在外,在異鄉(xiāng)。E、野生的。
29、達、理“達”的基本意義是到達,通達。常見的引申義有:A、通達事理。B、胸襟寬闊,豁達。C、特指仕途通達,政治上得志,與“窮”相對。D、通行的,共同的。“達”和“通”的意義相近,了有差別:“通”重在強調(diào)通往、通向的意思,側(cè)重于過程:“達”重在強調(diào)到達,達到的意思,側(cè)重于結(jié)果。
“理”是形聲字,從玉里聲,本義是治玉,即把玉從石中加工出來。常見的引申義有:A、對國家、事物的治理,管理,與“治”同義。B、治理獄訟的法官。C、紋理。D、條理,情理,道理,規(guī)律。E、治理得很好,有條理秩序,天下太平,與“亂”相對?!袄怼焙汀爸巍笔峭x詞,作動詞,表治理;作形容詞,表示治理得很好,但是它們的本義不同,“理”為治玉,“治”為治水。“治”的使用范圍較廣,凡可以修理完善的東西都可以用“治”,“理”的使用范圍相對地要窄,主要功能是用于對紛亂凌雜的事物的治理。
30、坐坐:“坐”字在上古是指一種兩膝接觸于鋪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壓在腳跟上的姿勢,和現(xiàn)代的“坐”有所不同。常見意見有:A、坐的位置,后來寫作“座”。B、因……犯罪,觸犯法律。C、判罪,定……罪。D、在中古用作介詞,表示原因。
31、特“特”從牛寺聲,本義指雄性的牛馬。常、引申義有:A、突出、特別。B、單獨,單單。C、副詞,僅僅,只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