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古代漢語》文選部分(3)

字號:

13〔原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譯〕
    學生有四種缺點,教師們一定要知道。那就是: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的失之于貪多務得,有的失之于涉獵不廣,有的失之于把學習知識看得很容易,有的失之于固步自封;這四種缺點,是學生的心理、思想狀態(tài)不同所造成的。要了解學生的心性,然后才能補就其缺失。教育的工作,就是賠養(yǎng)學生的優(yōu)點,而補救學生的缺點。
    14〔原文〕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子墨子言曰:是在王公大人為政于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為政也,是故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于眾賢而已。
    〔翻譯〕
    墨子說:“現(xiàn)在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都希望國家富,人民多,政治清明。但事實上他們得到的不是國家富而是國家窮,不是人民多而是人民少,不是政治清明而是政治混亂,那就是他們所希望的沒有得到,卻得到了他們所憎惡的。這個原因在哪里呢?”墨先生接著回答說:“這就在于掌握國家政權的王公大人不能以尊重賢人任用能人的辦法來管理政治。國家擁有的賢良之士多,治理國家的力量就雄厚;賢良之士少,治理國家的力量就薄弱。因此,大人的重要任務,就只在于使賢良之士增多而已?!?BR>    15〔今年不考〕
    16〔今年不考〕
    17〔原文〕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痹唬骸昂斡芍峥梢??” 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踉唬骸鄙嶂∥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畬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蛔R有諸?“曰:”有之?!霸唬骸笔切淖阋酝跻印0傩战砸酝鯙閻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霸唬骸睙o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BR>    〔翻譯〕
    齊宣王問(孟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你可以講給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學生中沒有談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沒有流傳。我也不曾聽說過。(如果)一定要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呢?” (孟子)說:“安撫百姓,而稱王天下,任何人也阻擋不住?!保R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老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保R宣王)說:“根據(jù)什么知道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贝笸跄f:“放了它!我不忍看它恐懼發(fā)抖的樣子,就這樣沒有罪過而走向受刑的地方?!保侨藛枺┑溃骸澳敲淳蛷U棄祭鐘的儀式嗎?”王說:“哪能廢呢?用羊來代替它吧?!薄恢烙袥]有這件事?“(齊宣王)說:”有這事?!埃献樱┱f:”這樣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統(tǒng)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大王是吝嗇。我確實知道您是出于一種不忍之心?!?(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是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何至于吝惜一條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懼發(fā)抖的樣子,毫無罪過而走向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換它?!?(孟子)說:”你不要對百姓說您吝嗇而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無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到底是一種什么心理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惜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當?shù)牧恕!?(孟子)說:”不要緊,您這樣做正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君子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們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們(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要離開廚房遠遠的?!?BR>    18〔原文〕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 曰:“否。”“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对姟吩疲骸毙逃诠哑?,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王請度之!“
    〔翻譯〕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f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當時)我這樣做了,但回頭再追問自己,卻想不出(當時)是什么心思。您這么一說,正合我意,內(nèi)心很激動。(但)我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稍,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敲?,大王您相信(這種話)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薄叭缃衲亩鞯伦阋酝萍扒莴F,而功德卻不能加到百姓身上,這偏偏是什么緣故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眼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受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齊宣王)說:“不肯做與不能做有怎樣區(qū)別呢?”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北海,告訴別人說:”我不能?!@確實是不能。向年長的人鞠個躬,告訴別人說:“我不能?!@是不肯,而不是不能。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北海這一類;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對老年人鞠躬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