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詩格律嚴密,要求詩句字數(shù)整齊劃一,由八句組成,每句七個字,每兩句為一聯(lián),共四聯(lián),分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要求對仗。下面是分享的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歡迎閱讀參考!
1.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望月有感
白居易〔唐代〕
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關(guān)內(nèi)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戰(zhàn)亂災(zāi)荒祖先產(chǎn)業(yè)蕩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鄉(xiāng)各西東。
戰(zhàn)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
顧影自憐好像離群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一夜思鄉(xiāng)心情五地相同。
鑒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zāi)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到白居易和產(chǎn)業(yè),經(jīng)過這場戰(zhàn)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yōu)榱松嬕膊坏貌槐尘x鄉(xiāng)、各奔東西。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寫戰(zhàn)亂結(jié)束后的凄涼景象。戰(zhàn)亂紛爭終于結(jié)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這兩聯(lián)以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描寫了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zāi)難。歷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zāi)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zhàn)爭一起,田地、產(chǎn)業(yè)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
所以結(jié)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了題意。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jié)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卑拙右椎倪@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2.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登樓
杜甫〔唐代〕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
直譯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xiāng)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zāi)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
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
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fā)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處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從古到今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梁父吟。
賞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碧彡?,“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fā)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xiāng)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zāi)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托模詷肪皩懓?,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F(xiàn)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lǐng)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詩人從登樓看見的景色開始寫起,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錦江水夾帶著朝氣盎然的春色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不定,這使詩人聯(lián)想到了動蕩不安的國家,那浮云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更替變幻。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這樣延展開來,頓然形成了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并且,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見,詩人心懷國家,此時,他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主要寫國家戰(zhàn)事。詩人登樓遠眺,由浮云想到了國家現(xiàn)時情況,雖然大唐朝廷風雨動蕩,但代宗又回到了長安,可見“終不改”,這照應(yīng)了上一句的“變古今”,語氣中流露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焙笾?,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xiāng),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寄景抒情,將國家的動蕩、自己的感懷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滲透,用字凝練,對仗工整,語勢雄壯,意境宏闊深遠,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穩(wěn),頸聯(lián)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云如白云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guān),引發(fā)讀者作聯(lián)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于”,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愿,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yīng)。
尤其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gòu)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于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論說:“聲宏勢闊,自然杰作?!保ā蹲x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保ā短圃妱e裁》卷十三)
3.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去哪里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zhuǎn)鳴唱。
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鑒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勛業(yè)。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后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板\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chǎn)蜀錦,古代曾經(jīng)設(shè)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里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吧?,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jù)《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lián)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jīng)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huán)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yīng)前一句?!鞍厣比齻€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chǎn)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白浴焙汀翱铡被ノ?,刻畫出一種靜態(tài)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nèi)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薄邦l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疤煜掠嫛保侵附y(tǒng)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nèi)政,東聯(lián)孫權(quán),北拒曹操,而后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皟沙保甘裣戎鲃浜秃笾鲃⒍U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yè)?!袄铣夹摹保钢T葛亮盡忠蜀漢,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頸聯(lián)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yè)績,也生動地表現(xiàn)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lián)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并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lián)“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lián)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范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一般并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guī),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nèi)容有了特色,還體現(xiàn)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jīng)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tǒng)率大軍,后出斜谷,占據(jù)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坝⑿邸?,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nèi)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lián)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后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設(shè)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diào)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贊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4.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春雨
李商隱〔唐代〕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yīng)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譯文
新春時節(jié),我身披白衫悵然地臥在床上;幽會的白門冷落了,令我萬分感傷。
隔著蒙蒙細雨凝視紅樓更覺凄涼,只好頂著珠簾般的細雨,在依稀閃爍的燈光中黯然歸來。
凄楚的暮春,遙遠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傷感?只有在殘宵夢中才能與你相見。
耳環(huán)情書已備好,怎么才能送達?只有寄希望于萬里長空中,那一只剛剛飛來的鴻雁。
賞析
《春雨》抒寫了詩人與情人相見時的歡樂,離別后的懷思和失戀中強烈的痛苦。此詩開頭先點明時令,再寫舊地重尋之凄愴,繼而寫隔雨望樓,尋訪落空之迷茫,終而只有相思相夢,緘札寄情。一步緊逼一步,悵念之情恰似雨絲不絕如縷。詩的意境、感情、色調(diào)、氣氛都是十分清晰明麗,優(yōu)美動人。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賦予愛情以優(yōu)美動人的形象。詩借助于飄灑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云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gòu)成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一聯(lián),前一句色彩(紅)和感覺(冷)互相比照。紅的色彩本來是溫暖的,但隔雨悵望反覺其冷;后一句珠箔本來是明麗的,卻出之于燈影前對雨簾的幻覺,極細微地寫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狀態(tài)。
“遠路應(yīng)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彼胂笾?,在遠方的那人也應(yīng)為春之將暮而傷感吧?如今蓬山遠隔,只有在殘宵的短夢中依稀可以相會了。
末聯(lián)“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別有創(chuàng)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錦書難托”的預感形象化了,并把憂郁悵惘的情緒與廣闊的云天,融為一體。凡此,都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的生活、處境和感情,情景、色調(diào)和氣氛都令人久久難忘。這種真摯動人的感情和優(yōu)美生動的形象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種藝術(shù)魅力,在它面前,人們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隱的愛情詩含蓄蘊藉、幽美凄艷。他致力于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握與再現(xiàn),用幽微隱約、迂回曲折的方式,將心中的朦朧意緒轉(zhuǎn)化為恍惚迷離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調(diào)、美麗的意象與辭采,表達復雜的心緒。在這首詩中,紅樓、珠箔、春雨、燈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使詩境凄美幽約;春晚日暮和云羅萬里,則烘托出離別的寥落、思念的深摯。
同時,李商隱的愛情詩內(nèi)涵極為豐厚,決不僅僅圍繞單一的情緒反復吟唱,而是虛虛實實,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著另一重情思。將難言的情感表現(xiàn)得生動而豐富,卻又讓人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全詩借助于飄灑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真摯,構(gòu)成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隱喻著詩人難言的感情,抒發(fā)著詩人哀傷的情愫,并且具有相當?shù)拿栏小?BR> 5.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酬郭給事
王維〔唐代〕
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譯文
高高的宮門和樓閣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桃李技葉茂密,柳絮隨風飛舞。
皇宮里鐘聲稀疏,官舍中辦公的官吏已經(jīng)很少,門下省里只聽見鳥鳴。
早晨步入金殿時玉佩搖晃,夜晚捧著皇帝的詔書拜別宮門。
想勉強跟著您一同進退,無奈我已衰老,會因病臥床而解下我這身官袍。
賞析
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 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保ā杜f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yīng)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首聯(lián)“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是寫郭給事所在門下省的暮春晚景。門下省官署較大,其間門戶重疊,樓宇高聳,在落日余暉的籠罩下,顯得十分壯麗。時當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綠蔭,柳絮在輕輕地飛揚。郭給事在這樣幽雅的環(huán)境中居官,想來是很可樂的。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突顯出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意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頷聯(lián)“禁里疏鐘宮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是寫郭給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閑自在。宮禁里晚鐘敲響,官吏散歸,留下一片清靜給郭給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賞著鳥鳴。作為門下省的副長官,他掌管著審核政令的重大職事,倘若有心于國事,如何能有此閑心欣賞鳥鳴?聯(lián)系杜甫在門下省值班時“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這位郭大人是位怎樣的官吏了。此聯(lián)的“官舍”、“省中”均指門下省,重復用詞,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無話強說之狀。
此兩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wù)繁忙,人來人往,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笆≈刑澍B”,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頸聯(lián)“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是寫郭給事官職的顯要。早朝時搖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見皇帝,傍晚時捧著皇帝的詔書回到門下省給官吏們宣讀。他那恭謹?shù)臉幼?,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俺俊薄ⅰ跋Α眱勺?,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
1.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望月有感
白居易〔唐代〕
自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應(yīng)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
譯文
自從河南地區(qū)經(jīng)歷戰(zhàn)亂,關(guān)內(nèi)一帶漕運受阻致使饑荒四起,我們兄弟也因此流離失散,各自在一處。因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觸,便隨性寫成詩一首來記錄感想,寄給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潛的七哥,在烏江的十五哥和在符離、下邽的弟弟妹妹們看。
戰(zhàn)亂災(zāi)荒祖先產(chǎn)業(yè)蕩然空,弟兄漂泊寄居他鄉(xiāng)各西東。
戰(zhàn)亂過后田園荒蕪寥落,逃亡途中骨肉同胞流落離散。
顧影自憐好像離群的旅雁,行蹤不定酷似無根的秋蓬。
同看明月,分散的親人都會傷心落淚,一夜思鄉(xiāng)心情五地相同。
鑒賞
這是一首感情濃郁的抒情詩。全詩意在寫經(jīng)亂之后,懷念諸位兄弟姊妹。
此詩讀來如聽詩人傾訴自己身受的離亂之苦。詩的前兩聯(lián)就是從“時難年荒”這一時代的災(zāi)難起筆,以親身經(jīng)歷概括出戰(zhàn)亂頻年、家園荒殘、手足離散這一具有典型意義的苦難的現(xiàn)實生活。接著詩人再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
“時難年荒世業(yè)空,弟兄羈旅各西東、”時難,即指題目中所說的“河南經(jīng)亂,關(guān)內(nèi)阻饑”。到白居易和產(chǎn)業(yè),經(jīng)過這場戰(zhàn)亂已蕩然無存,骨肉兄弟們?yōu)榱松嬕膊坏貌槐尘x鄉(xiāng)、各奔東西。
“田園寥落干戈后,骨肉流離道路中。”寫戰(zhàn)亂結(jié)束后的凄涼景象。戰(zhàn)亂紛爭終于結(jié)束了,然而,田地荒蕪,雜草叢生,骨肉親人仍流離失所,漂泊者相望于道。這兩聯(lián)以作者的親身經(jīng)歷,描寫了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zāi)難。歷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都是無窮無盡的災(zāi)難,親人們有家不能回,戰(zhàn)爭一起,田地、產(chǎn)業(yè)個部付諸東流,勞命傷則一,所有的不幸都得由人民來承擔,興、亡,最苦的都是百姓。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以“雁”、“蓬”作比:手足離散各在一方,猶如那分飛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憐;辭別故鄉(xiāng)流離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斷根的蓬草,隨著蕭瑟的西風,飛空而去,飄轉(zhuǎn)無定?!暗跤胺譃榍Ю镅?,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一向為人們所傳誦。詩人不僅以千里孤雁、九秋斷蓬作了形象貼切的比擬,而且以吊影分飛與辭根離散這樣傳神的描述,賦予它們孤苦凄惶的情態(tài),深刻揭示了飽經(jīng)戰(zhàn)亂的零落之苦。
所以結(jié)尾,詩人用“明月”這一自古以來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點明了題意。孤單的詩人凄惶中夜深難寐,舉首遙望孤懸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聯(lián)想到飄散在各地的兄長弟妹們。他想:如果此時大家都在舉目遙望這輪勾引無限鄉(xiāng)思的明月,也會和自己一樣潸潸淚垂吧!這一夜之中,流散五處深切思念家園的心,也都會是相同的。詩人在這里以綿邈真摯的詩思,構(gòu)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xiāng)愁的圖景,形成了默契。從而收結(jié)全詩,創(chuàng)造出渾樸真淳、引人共鳴的藝術(shù)境界。
全詩以白描的手法,采用平易的家常話語,抒寫人們所共有而又不是人人俱能道出的真實情感。清劉熙載在《藝概》中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guān)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guān)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卑拙右椎倪@首詩不用典故,不事藻繪,語言淺白平實而又意蘊精深,情韻動人,堪稱“用常得奇”的佳作。
2.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登樓
杜甫〔唐代〕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梁甫一作:梁父)
直譯
繁花靠近高樓,遠離家鄉(xiāng)的我觸目傷心,在這全國各地多災(zāi)多難的時刻,我登樓觀覽。
錦江兩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鋪天蓋地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古往今來,千形萬象,變幻不定。
朝廷如同北極星一樣最終都不會改換,西山的寇盜吐蕃不要來侵擾。
可嘆蜀后主劉禪那樣的昏君,仍然在祠廟中享受祭祀,黃昏的時候我也姑且吟誦那《梁甫吟》。
韻譯
登樓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發(fā)傷心;萬方多難愁思滿腹我來此處登臨。
錦江的春色從天地邊際迎面撲來;從古到今玉壘山的浮云變幻莫測。
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極星不可動搖;吐蕃夷狄莫再前來騷擾徒勞入侵。
可嘆劉后主那么昏庸還立廟祠祀;日暮時分我要學孔明聊作梁父吟。
賞析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碧彡?,“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fā)點。在這樣一個萬方多難的時候,流離他鄉(xiāng)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然繁花觸目,詩人卻為國家的災(zāi)難重重而憂愁,傷感,更加黯然心傷?;▊托模詷肪皩懓?,和“感時花濺淚”(《春望》)一樣,同是反襯手法。在行文上,先寫詩人見花傷心的反?,F(xiàn)象,再說是由于萬方多難的緣故,因果倒裝,起勢突兀;“登臨”二字,則以高屋建瓴之勢,領(lǐng)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詩人從登樓看見的景色開始寫起,描繪了一幅壯美的山河景觀。錦江水夾帶著朝氣盎然的春色從天地間奔騰而來,玉壘山上的浮云飄忽不定,這使詩人聯(lián)想到了動蕩不安的國家,那浮云飄移就像是古今世勢的更替變幻。上句從空間上擴展,下句從時間上蔓延,這樣延展開來,頓然形成了一片宏闊悠遠的意境,包括詩人對國家山河的熱愛和民族歷史的回憶。并且,登高望遠,視野開闊,而詩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見,詩人心懷國家,此時,他憂國憂民的高大形象躍然紙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主要寫國家戰(zhàn)事。詩人登樓遠眺,由浮云想到了國家現(xiàn)時情況,雖然大唐朝廷風雨動蕩,但代宗又回到了長安,可見“終不改”,這照應(yīng)了上一句的“變古今”,語氣中流露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下句“寇盜”“相侵”,進一步說明第二句的“萬方多難”,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在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焙笾?,指蜀漢劉禪,寵信宦官,終于亡國;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詩人佇立樓頭,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蒼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廟、后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后主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后人香火!”這是以劉禪比喻唐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萬里他鄉(xiāng),高樓落日,憂慮滿懷,卻只能靠吟詩來聊以自遣。
全詩寄景抒情,將國家的動蕩、自己的感懷和眼前之景融合在了一起,相互滲透,用字凝練,對仗工整,語勢雄壯,意境宏闊深遠,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
這首七律,格律嚴謹。中間兩聯(lián),對仗工穩(wěn),頸聯(lián)為流水對,有一種飛動流走的快感。在語言上,特別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錘煉。首句的“傷”,為全詩點染一種悲愴氣氛,而且突如其來,造成強烈的懸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時”、“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義,也包含著“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來”,烘托錦江春色逐人、氣勢浩大,令人有蕩胸撲面的感受。四句的“變”,浮云如白云變蒼狗,世事如滄海變桑田,一字雙關(guān),引發(fā)讀者作聯(lián)翩無窮的想象。五句的“終”,是“終于”,是“始終”,也是“終久”;有慶幸,有祝愿,也有信心,從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滿令寇盜聞而卻步的威力。七句的“還”,是“不當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語氣,表示對古今誤國昏君的極大輕蔑。只有末句,煉字的重點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卻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寫詩人無可奈何的傷感,與第二句的“此”字遙相呼應(yīng)。
尤其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詩的構(gòu)思方面起著突出的作用。全詩寫登樓觀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跡,都是從空間著眼;“日暮”,點明詩人徜徉時間已久。這樣就兼顧了空間和時間,增強了意境的立體感。單就空間而論,無論西北的錦江、玉壘,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廟,都是遠處的景物;開端的“花近高樓”卻近在咫尺之間。遠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詩的境界闊大雄渾而無豁落空洞的遺憾。
歷代詩家對于此詩評價極高。清人浦起龍評論說:“聲宏勢闊,自然杰作?!保ā蹲x杜心解》卷四)沈德潛更為推崇說:“氣象雄偉,籠蓋宇宙,此杜詩之最上者?!保ā短圃妱e裁》卷十三)
3.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去哪里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zhuǎn)鳴唱。
劉備為統(tǒng)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于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鑒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勛業(yè)。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后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板\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chǎn)蜀錦,古代曾經(jīng)設(shè)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里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吧?,是形容柏樹長得高大而茂密。據(jù)《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lián)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jīng)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huán)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yīng)前一句?!鞍厣比齻€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chǎn)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白浴焙汀翱铡被ノ?,刻畫出一種靜態(tài)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nèi)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薄邦l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疤煜掠嫛保侵附y(tǒng)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nèi)政,東聯(lián)孫權(quán),北拒曹操,而后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皟沙保甘裣戎鲃浜秃笾鲃⒍U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yè)?!袄铣夹摹保钢T葛亮盡忠蜀漢,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頸聯(lián)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yè)績,也生動地表現(xiàn)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lián)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并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lián)“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lián)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范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一般并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guī),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nèi)容有了特色,還體現(xiàn)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jīng)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tǒng)率大軍,后出斜谷,占據(jù)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坝⑿邸?,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nèi)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lián)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后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設(shè)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diào)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贊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4.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春雨
李商隱〔唐代〕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
遠路應(yīng)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
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譯文
新春時節(jié),我身披白衫悵然地臥在床上;幽會的白門冷落了,令我萬分感傷。
隔著蒙蒙細雨凝視紅樓更覺凄涼,只好頂著珠簾般的細雨,在依稀閃爍的燈光中黯然歸來。
凄楚的暮春,遙遠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傷感?只有在殘宵夢中才能與你相見。
耳環(huán)情書已備好,怎么才能送達?只有寄希望于萬里長空中,那一只剛剛飛來的鴻雁。
賞析
《春雨》抒寫了詩人與情人相見時的歡樂,離別后的懷思和失戀中強烈的痛苦。此詩開頭先點明時令,再寫舊地重尋之凄愴,繼而寫隔雨望樓,尋訪落空之迷茫,終而只有相思相夢,緘札寄情。一步緊逼一步,悵念之情恰似雨絲不絕如縷。詩的意境、感情、色調(diào)、氣氛都是十分清晰明麗,優(yōu)美動人。
李商隱在這首詩中,賦予愛情以優(yōu)美動人的形象。詩借助于飄灑天空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春晼晚、萬里云羅等自然景象,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深摯,構(gòu)成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一聯(lián),前一句色彩(紅)和感覺(冷)互相比照。紅的色彩本來是溫暖的,但隔雨悵望反覺其冷;后一句珠箔本來是明麗的,卻出之于燈影前對雨簾的幻覺,極細微地寫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狀態(tài)。
“遠路應(yīng)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彼胂笾?,在遠方的那人也應(yīng)為春之將暮而傷感吧?如今蓬山遠隔,只有在殘宵的短夢中依稀可以相會了。
末聯(lián)“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別有創(chuàng)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錦書難托”的預感形象化了,并把憂郁悵惘的情緒與廣闊的云天,融為一體。凡此,都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主人公的生活、處境和感情,情景、色調(diào)和氣氛都令人久久難忘。這種真摯動人的感情和優(yōu)美生動的形象結(jié)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種藝術(shù)魅力,在它面前,人們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隱的愛情詩含蓄蘊藉、幽美凄艷。他致力于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握與再現(xiàn),用幽微隱約、迂回曲折的方式,將心中的朦朧意緒轉(zhuǎn)化為恍惚迷離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調(diào)、美麗的意象與辭采,表達復雜的心緒。在這首詩中,紅樓、珠箔、春雨、燈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使詩境凄美幽約;春晚日暮和云羅萬里,則烘托出離別的寥落、思念的深摯。
同時,李商隱的愛情詩內(nèi)涵極為豐厚,決不僅僅圍繞單一的情緒反復吟唱,而是虛虛實實,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著另一重情思。將難言的情感表現(xiàn)得生動而豐富,卻又讓人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全詩借助于飄灑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烘托別離的寥落,思念的真摯,構(gòu)成渾然一體的藝術(shù)境界,隱喻著詩人難言的感情,抒發(fā)著詩人哀傷的情愫,并且具有相當?shù)拿栏小?BR> 5.唐詩三百首之七言律詩鑒賞
酬郭給事
王維〔唐代〕
洞門高閣靄馀輝,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里疏鐘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譯文
高高的宮門和樓閣沐浴在夕陽的余暉中,桃李技葉茂密,柳絮隨風飛舞。
皇宮里鐘聲稀疏,官舍中辦公的官吏已經(jīng)很少,門下省里只聽見鳥鳴。
早晨步入金殿時玉佩搖晃,夜晚捧著皇帝的詔書拜別宮門。
想勉強跟著您一同進退,無奈我已衰老,會因病臥床而解下我這身官袍。
賞析
王維的后半生,雖然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然而在官 場上卻是“昆仲宦游兩都,凡諸王駙馬豪右貴勢之門,無不拂席迎之?!保ā杜f唐書·王維傳》)因此,在他的詩作中,這類應(yīng)酬的題材甚多。這首詩,既頌揚了郭給事,同時也表達了王維想辭官隱居的思想。寫法上,詩人又別具機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狀物以達意,使那頌揚之情,完全寓于對景物的描繪中,從而達到了避俗從雅的藝術(shù)效果。
首聯(lián)“洞門高閣靄余暉,桃李陰陰柳絮飛”是寫郭給事所在門下省的暮春晚景。門下省官署較大,其間門戶重疊,樓宇高聳,在落日余暉的籠罩下,顯得十分壯麗。時當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綠蔭,柳絮在輕輕地飛揚。郭給事在這樣幽雅的環(huán)境中居官,想來是很可樂的。
詩的前兩句著意寫郭給事的顯達。第一句“洞門高閣”,是皇家的寫照,“余暉”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陰陰”,突顯出郭給事桃李滿天下,而“柳絮飛”意指那些門生故吏,個個飛揚顯達。前后兩句,形象地描繪出郭給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門生故吏擁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
頷聯(lián)“禁里疏鐘宮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是寫郭給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閑自在。宮禁里晚鐘敲響,官吏散歸,留下一片清靜給郭給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賞著鳥鳴。作為門下省的副長官,他掌管著審核政令的重大職事,倘若有心于國事,如何能有此閑心欣賞鳥鳴?聯(lián)系杜甫在門下省值班時“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這位郭大人是位怎樣的官吏了。此聯(lián)的“官舍”、“省中”均指門下省,重復用詞,也表現(xiàn)出作者的無話強說之狀。
此兩句寫郭給事居官的清廉閑靜。如果說前兩句的景狀是華艷的,這兩句就轉(zhuǎn)為恬淡了。一個“疏”字,一個“稀”字,正好點染了這種閑靜的氣氛。詩人描寫“省中啼鳥”這個現(xiàn)象,意味甚濃。一般說,官衙內(nèi)總是政務(wù)繁忙,人來人往,居然可以聽到鳥兒的鳴叫聲,正活畫出郭給事為官的閑靜。
王維作詩,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無奇的景或物,賦予它們某種象征意義?!笆≈刑澍B”,看起來是描寫了景致,其實,是暗喻郭給事政績卓著,時世太平,以致衙內(nèi)清閑。雖是諛詞,卻不著一點痕跡。
頸聯(lián)“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是寫郭給事官職的顯要。早朝時搖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見皇帝,傍晚時捧著皇帝的詔書回到門下省給官吏們宣讀。他那恭謹?shù)臉幼?,有一個“趨”和一個“拜”字生動地描寫出來了?!俺俊薄ⅰ跋Α眱勺?,則使人感到他時時緊隨皇帝左右,處于一種令人囑目的地位。從全詩結(jié)構(gòu)看,這里是極揚一筆,為最后點出全詩主旨作好準備。
詩的末兩句作了一個急轉(zhuǎn),從謙恭的語氣中寫出了詩人自己的意向:我雖想勉力追隨你,無奈年老多病,還是讓我辭官歸隱吧!這是全詩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詩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贈詩中,往往在陳述了對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達希冀引薦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維此詩,卻一反陳套,使人感到別開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