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美學
美學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人文學科。
美學研究的對象
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并通過藝術研究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
悲劇性
指主人公由于堅持正義或積極進取而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間發(fā)生沖突,沖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殘和毀滅的同時,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價值,從而激起悲壯之情,使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劇的實質是主體所代表的正義精神與永遠不能滿足的現(xiàn)實之間發(fā)生了矛盾沖突,矛盾沖突的結果是主體的感性生命雖然被摧殘,但正義精神取得的了勝利。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對悲劇和喜劇作了如下評價: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喜劇性
以笑為標志,反映了人類多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人類生活和意識中的重要美學范疇。喜劇性從本質上說是,以笑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協(xié)調的形式,從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藝術、社會現(xiàn)象、生活現(xiàn)象,乃至社會歷史事件。喜劇性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引起人們的笑,笑是喜劇性的最顯著特征。喜劇性的笑有三個特征:⑴它是人類才有的具有社會性內容的心理現(xiàn)象。⑵笑的感情必須與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斷無關,與強烈的憎惡之情不相容。⑶笑要有共鳴。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闡述: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聯(lián)想
是欣賞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發(fā)喚起昔日相關記憶。聯(lián)想具有接近聯(lián)想、相似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三種類型。接近聯(lián)想主要指兩件物象之間,在時空上相當接近的由甲及乙的聯(lián)想過程及情感反應。相似聯(lián)想是指兩件事物之間,在性質或狀貌上的相似,促使人們產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過程。對比聯(lián)想是某一事物對于另一種性質、狀貌截然相對的事物的聯(lián)想,強化對兩種事物對立關系的理解和感受。
審美態(tài)度(心理距離)
要能跳出實用的生活之外,對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了這種距離,就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就能反映到藝術創(chuàng)造中,因而創(chuàng)造和欣賞美的藝術。審美態(tài)度是指審美的發(fā)生依賴于主體對對象保持一種非實用的、無功利的心境。英國美學家愛德華?布洛在1912年提出的“心理距離說”正體現(xiàn)了對于審美態(tài)度的高度重視。
表現(xiàn)說
這是從藝術本質對藝術的定義,源于西方18-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論,強調藝術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表現(xiàn)說批評模仿說機械復制,強調藝術的本質在于主體情感的表現(xiàn)。在西方表現(xiàn)說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直覺主義哲學家柏格森、意大利表現(xiàn)主義美學家克羅齊等。在中國,言志說、心生說和緣情說也可以劃為表現(xiàn)說。表現(xiàn)說把藝術本質同藝術家主體情感的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突破了把藝術歸結為模仿、認識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藝術的審美特性,是一大進步。但是,表現(xiàn)說完全回避藝術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無視主體情感的客觀根源,仍然是片面的。
有意味的形式論
這是從藝術本質對藝術的定義,由20世紀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系,他把通過形式組成的畫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義、記錄的信息、傳達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謂“意味”,是這種純形式背后表現(xiàn)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意味的來源。藝術就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能激發(fā)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xiàn)說更進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一切現(xiàn)實完全切斷,抽象的談論審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則陷入了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藝術敏感
指主體特別容易對客體產生意象體驗、感悟與聯(lián)想,主要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孕育意象的敏銳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這種感受體驗的細致、快捷、豐富和深刻。藝術敏感常常來自藝術家多愁善感的特質以及長期修養(yǎng)對他們的培養(yǎng)。
藝術意象
指藝術中的審美意象,是建立在藝術品的物質實在層和形式符號層基礎上的,非現(xiàn)實的,能展現(xiàn)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意體系,是藝術品的中心。我們主要從結構、生成、類型、物化四個方面來把握意象。在結構上,意象是意與象的表象系統(tǒng);生成上,意向和想象起著巨大的作用;類型上具有仿象、喻象、興象、抽象等類型;物化就是物態(tài)化,是把心理層次的審美意象賦予形式符號,使之具有感性物質外觀的過程。
賀拉斯的美育觀
賀拉斯是古羅馬的詩人、文學理論家。他提出“寓教于樂”的美育原則,就是要把教化融化在快樂之中。這一原則的意義在于美育既要符合藝術規(guī)律,體現(xiàn)審美魅力,又要產生教育作用,體現(xiàn)了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特點。
席勒的美育觀
德國19世紀美學家席勒在1795年發(fā)表的《審美教育書簡》(《美育書簡》)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tǒng)的美育著作。席勒的美育觀具有以下五個要點:⑴審美教育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的途徑,審美活動是自由的,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⑵主張通過美育拯救社會,美育能將理性引入政治立法。⑶強調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方能構成完美的人性,而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正是通過感性的途徑完善人性。⑷席勒繼承了康德的思想,肯定美育對人的塑造的積極意義,但過分夸大美育的社會意義,認為它是拯救社會的藥方,無疑是片面。⑸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但畢竟不能取代社會實踐的作用。
簡答題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為什么藝術是美學的研究的對象?
答:美學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通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
美學之所以要把藝術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這是因為人類審美活動的范圍很廣,審美的具體對象也很多,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這些對象當然都是應該研究的,但在眾多的對象中,必須有主次之分,這個主要對象應該是藝術,只有抓住了藝術,才能進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以及審美對象、審美經驗等問題。這是因為:
⑴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有關人類審美意識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具體的表現(xiàn)。
⑵對于藝術的欣賞是一種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為,它最能代表審美的特點。
⑶藝術是高級形態(tài)的美,抓住藝術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種審美對象的特點。
⑷抓住藝術,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通過藝術研究審美觀念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什么說探討審美欣賞活動的心理特征不那么容易?
答:審美欣賞活動是主體對美的現(xiàn)象進行感受體驗、觀照鑒賞和評價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美感活動的奧秘,值得探討。但是探討它并不容易,存在諸多困難,原因主要有三點:
⑴它隱而不顯。盡管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得到,體會得到,都會覺得這個對象很美,可是這個美到底是是什么呢?這又會是那么難以表達,難以說清,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這個意思。
⑵它輕微飄忽,變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剛才明明使人覺得很親切、很美,可是轉眼之間,又會給人另一種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嘆。
⑶它的差異性特別大,因人而異,千差萬別。明明是同一個對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經歷、文化素養(yǎng)和個性氣質的不同,個人的感受也會很不一樣。
⑷當然,我們說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著不能把握,它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簡述藝術的多元功能(也可能只從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考)。
答:藝術的功能是通過接受者對藝術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賞來實現(xiàn)的,包括十一項功能:
⑴審美功能。指憑借藝術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誘發(fā)力、震撼力來使接受主體在或側美感的同時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提高藝術素養(yǎng),改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拓展藝術鑒賞視野,增強藝術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⑵娛樂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賞藝術品常常能使人們在緊張工作之余,獲得一種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與游戲一樣,成為一種娛樂的手段。如聽流行音樂、唱卡拉OK等。
⑶認識作用。指人們通過藝術品的欣賞,能從虛擬的意象世界背后獲得對世界和歷史的認識,可以了解到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物,從而增長識見,開闊眼界。如《荷馬史詩》中提供了豐富的古希臘歷史資料,是人們認識那段歷史的重要參考材料。巴爾扎克小說中描繪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人們認識當時法國社會的重要參考材料。
⑷道德教育功能。指通過藝術品的意象體系向接受主體呈現(xiàn)和指示某種典范,以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倫理、道德教育。如盧梭德教育小說《愛彌兒》,對讀者進行了打破陳規(guī)陋習,張揚個性的教育宣傳。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通過描寫小說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和心理歷程,可以引導讀者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⑸宗教感化功能。指以藝術品的形式描繪或再現(xiàn)宗教情緒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種感化作用。如《圣經》中的很多故事感人至深,具有精神滲透的作用。
⑹思想啟迪作用。指藝術品所具有的對接受主體進行引導與啟蒙的功能。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宏闊的氣勢和洗練的語言,向讀者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拔逅摹边\動時期一大批揭露專制制度“吃人”本質和張揚個性解放的作品,都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⑺政治宣傳功能。指借助藝術品這一形象化的傳播媒介來宣傳某些政治功能、觀念、理論等。如茅盾的《子夜》通過藝術描寫,揭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宣傳了無產階級必然領導中國革命的政治觀念。
⑻心理平衡功能。指通過藝術品的欣賞、娛樂,是主體得到一種心理補償和平衡。如觀賞喜劇可以沖淡人們的郁悶心情,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
⑼社會干預功能。指藝術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響他們參與改造社會的活動。如小說《人到中年》引起領導人對中年知識分子問題的關注,從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藝術品作為文化的集中載體,通過各地區(qū)、各民族、各國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傳播,起到一種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與日本、朝鮮等國的文化交流中,詩歌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⑾商業(yè)廣告功能。這是藝術品的一種外圍功能,在現(xiàn)今商品社會中,藝術品往往兼具審美與商品兩重價值,商業(yè)廣告功能即源于此。
簡述美育與智育的關系。
答:美育與智育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
⑴美育與智育有著根本的區(qū)別。智育是促進認識的教育,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發(fā)展。美育則是情感教育,旨在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促進情感的表現(xiàn)和升華。智育過程是知識的教學過程,是以概念-邏輯為特征的知識系統(tǒng)為教育內容,美育以形式-情感為特征的審美對象為教育內容,是一個培養(yǎng)審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現(xiàn)和升華的過程。美育直接與需要、愿望、沖動、快樂、悲痛、幸福等個體生命的狀態(tài)相聯(lián)系,并以個性情感的表現(xiàn)和升華為主要目的。智育盡管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借助于審美的途徑來激發(fā)人的積極性,但它在本質上是由外而內的輸入,而缺乏內在的自發(fā)性。
⑵由于人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的,因而美育和智育還是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審美內在包含著的認知能力,在這一點上審美也是一種認識,并為認識能力奠定基礎。美育可以激發(fā)人們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學習興趣,并對于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簡述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答:美育通過審美方式感化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審美本身也是藝術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美育與藝術教育之間也存在著區(qū)別。
⑴美育不僅僅通過藝術教育進行,而且也通過自然、社會教育等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范圍比藝術教育的范圍更寬。
⑵藝術教育也不僅僅為著審美教育,還為了培養(yǎng)專門的藝術人才。
論述題
美與美的東西之間有何差異?
答: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要探討“美是什么”的問題,必須要把美和美的東西區(qū)別開來,必須弄清楚他們之間的差異。美和美的東西具有如下差異:
⑴美的東西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卻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美的東西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各個具有一定審美屬性的具體事物,他們千差萬別,各有特點。如漂亮小姐不能說明英俊小伙的美,挺拔古松不能說明倒掛楊柳的美。而美卻是從各種美的東西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guī)律,是從現(xiàn)象中抽取出來的共同本質,是使一切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是美的東西。
⑵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某一件東西當它與人處在這一特定關系時,它是美的;當它處于在另一種關系時,可能變成另一種美或甚至不美了。比如胸前佩戴大紅花,在喜慶的場合是美的,在喪葬的場合就不美了。美卻是永恒的,不變的。
⑶美的東西既漫無邊際,又是自相矛盾的。不僅同一件東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東西也 可以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東西也可以是美的。比如紅顏與白發(fā)、大江與小溪、坦蕩馬路與羊腸小道,都各自有著獨特的美。美卻是固定的,絕對的。
⑷美不是事物的物質屬性,因而無法成為某種“東西”。盡管,美離不開一定的物,但它又不是某種固定的物。比如,美會和一定的味、色、聲發(fā)生關系,但又不在味、色、聲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聲外之聲。
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美的東西還往往與可欲的東西混淆在一起,但僅僅是可欲絕對不能成為美。雖然美可能與可欲有某種聯(lián)系,但又必須超脫于可欲。
綜上所述,要探求美的本質,美和美的東西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柏拉圖認為:所謂美或“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千姿百態(tài)、千變萬化的東西之所以美,就在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美與美感有何關系?
答:美是從各種各樣美的東西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guī)律,體現(xiàn)了美的事物的本質。
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關照、欣賞的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部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暫時擺脫了物質的束縛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獲得的享受,也是人類心靈所達到的境界。
美和美感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方面,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類生活過程,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相互依存。美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客觀性。而美感是主體對美的感受和評價,所以具有主觀性。美感的產生必須以具有一定審美屬性的美的對象的存在為前提,美感是對美的反映。由于時代、民族、階級以及個人的個性和文化素養(yǎng)以及個人的個性和文化素養(yǎng)的不同,面對同一個對象,各人對美的感受往往也會不盡相同。美感是創(chuàng)造美的主觀因素之一,一個沒有美感能力的人,他也就不能創(chuàng)造美。一個時代的美,總是與該時代的人的美感能力連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不同的。
可用如下比喻說明美和美感的關系:如果美是火,美感就是火的光芒,光源于火卻不等于火,它的范圍要比火更為豐富廣闊。
論述康德的崇高觀。
答:康德繼承英國經驗主義的崇高觀,把崇高范疇納入到先驗論的體系中進行論述。他把美和崇高都列入審美判斷的范疇,認為它們符合審美判斷的幾個規(guī)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與不快的感情作為判斷的賓語,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他認為崇高與優(yōu)美不同,崇高是通過感性形式在心靈中激發(fā)出來的,涉及到理性的觀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這就更突出了主觀對對象的情感反應,對象的形式讓人見到了偉大和力量。
康德把崇高分為兩種:數(shù)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數(shù)學的崇高主要是指體積的大,比如大海。力學的崇高主要指能夠引起恐怖的對象,在鑒賞過程中從人們內心激起一種不付諸實施的抵抗力量,即敬畏的感覺、望而生畏的感覺,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僅長江滾滾來”,面對滔滔的長江,趕到了長江力量的巨大,喚起了要去抵抗的意向,但又沒有付諸實施,產生一種崇高感。如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贊嘆黃河力量的巨大,產生要去抵抗的欲望,但又不付諸實施,從而產生崇高感,因為感嘆而化解了抵抗的欲望。當人們確信自己處在安全地帶時,在精神上就會產生優(yōu)越感,認為自己在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對象,從而進入審美狀態(tài),產生崇高感。
康德對崇高的研究繼承了17-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的崇高觀,對謝林、席勒、黑格爾和叔本華等人的研究產生影響。
生活丑與藝術美的關系。
答:生活丑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說的,藝術美是從藝術的形象的角度說的。生活丑可以成為藝術描寫的對象,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性決定的。生活丑與藝術美的關系集中表現(xiàn)在:藝術可以把生活丑轉化為藝術美,即化丑為美。
如法國雕塑家羅丹在他的雕塑《老妓》中把年輕時貌美的巴黎名妓歐米哀爾雕刻成年老色衰的丑陋形象,取得了成功,被評價為“丑得如此精美”。之所以“丑得如此精美”,因為:⑴藝術的美與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而在于藝術的獨特審美創(chuàng)造。⑵把生活丑創(chuàng)造成藝術美,不是把丑變得更丑,而是把丑變得更典型了。⑶藝術表現(xiàn)丑,有助于欣賞者明辨美丑,從而反過來產生美的感染力。這個實例有力的證明,生活丑與藝術美形成辯證關系。一方面,兩者在本質上不同,另一方面,兩者互有聯(lián)系,可以轉化,藝術具有讓生活丑轉變成藝術美的神奇力量。這要求藝術家做到:⑴賦予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⑵善于揭示丑的本質。⑶讓作品產生感染力。
試論藝術的存在方式。
答:藝術的存在方式是藝術本體論的核心問題,研究藝術的存在方式,就是探討藝術通過何種方式、途徑或程序,才獲得現(xiàn)實的存在和生命。
⑴藝術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中。藝術是一切藝術品的總稱,只存在于一切具體藝術品之中,而每個實在的藝術品都是由意象世界構成的,意象是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的關鍵層次,藝術意象是所有藝術品共有共通的東西。藝術的本質體現(xiàn)于意象世界,藝術只能存在于藝術品的意象世界中。
⑵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藝術意象是一種精神存在,是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成果。一方面,它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審美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成果。藝術品是創(chuàng)作主體審美經驗和意象創(chuàng)造的形式符號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它又與藝術接受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著本質的聯(lián)系。藝術品是接受主體借以激發(fā)審美經驗,進行審美意象重建與再創(chuàng)造的中介和契機,是接受主體審美經驗和意象的物態(tài)化和物化存在。
⑶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藝術接受的動態(tài)流程中。意象是藝術品的核心,而藝術品則是創(chuàng)作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中介,它具有他律性、形式符號性、開放性三個基本特征。他律性指藝術品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約,是為接受、欣賞者而存在的,且藝術品意象的基本特質決定于創(chuàng)作主體,又受制于接受者主體。形式符號性指藝術品以形式符號的方式負載著藝術意象,成為溝通創(chuàng)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紐帶。開放性。指藝術品作為中介,不能是封閉的,而是向藝術家和欣賞者開放的。一方面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意象世界被物態(tài)化,成為藝術品。另一方面藝術品向接受者開放,向接受者提供重建藝術意象世界的可能性、鑰匙和向導,從而呈現(xiàn)其基本特質。
總之,從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藝術接受這個動態(tài)流程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是藝術的存在方式,展現(xiàn)了藝術的真諦,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有了缺陷或發(fā)生了障礙,藝術都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在這個動態(tài)流程中,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是第一個也是首要的一個環(huán),因為沒有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就不可能有藝術品。而接受者的欣賞活動賦予藝術以生命,藝術才能獲得現(xiàn)實存在的意義。
談談藝術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意象世界集中表現(xiàn)著藝術品的審美特質,審美經驗的傳達要借助意象作媒介,而藝術意象的審美特質是借助它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藝術意象的基本特征包括:
⑴虛擬性,這是現(xiàn)實性的反面。指藝術品可以表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所沒有的、所應用的,甚至不可能有的東西,不必是符合實存的現(xiàn)實。藝術品即使表現(xiàn)現(xiàn)實,也采取一種非現(xiàn)實的形態(tài),意象的這種非現(xiàn)實性就是虛擬性。
⑵感性,只意象可以為主體感官直接把握、感知、體驗和接受的直觀性和具體性,主體不需要經過自覺的理性反思,僅憑感覺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⑶想象性,這是審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藝術品超越現(xiàn)實,具有虛擬性的內在原因。意象從感性層次上升到想象性層次,可以與接受者的審美情感產生共鳴。
⑷情感性,這形成與藝術家創(chuàng)造意象的活動中。情感是藝術熔鑄意象的重要動力和導引,藝術意象中總包含滲透著某種形態(tài)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比喻黃河水自天上而來,詩中選用“天”字,而不用“山、遠方”等字,顯示出一種虛擬性,通過虛擬揭示了黃河水的力度。表達的是一種人的真實感受。本詩的藝術意象依靠于詩人豐富的想象,體現(xiàn)出詩人卓越的想象力。本詩包含了詩人對黃河水的贊頌之情,體現(xiàn)了強烈的喜愛之情。
美學
美學是一門關于人的審美價值的人文學科。
美學研究的對象
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藝術,并通過藝術研究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
悲劇性
指主人公由于堅持正義或積極進取而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之間發(fā)生沖突,沖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殘和毀滅的同時,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價值,從而激起悲壯之情,使心靈得到凈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劇的實質是主體所代表的正義精神與永遠不能滿足的現(xiàn)實之間發(fā)生了矛盾沖突,矛盾沖突的結果是主體的感性生命雖然被摧殘,但正義精神取得的了勝利。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對悲劇和喜劇作了如下評價: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喜劇性
以笑為標志,反映了人類多重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人類生活和意識中的重要美學范疇。喜劇性從本質上說是,以笑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協(xié)調的形式,從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藝術、社會現(xiàn)象、生活現(xiàn)象,乃至社會歷史事件。喜劇性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引起人們的笑,笑是喜劇性的最顯著特征。喜劇性的笑有三個特征:⑴它是人類才有的具有社會性內容的心理現(xiàn)象。⑵笑的感情必須與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斷無關,與強烈的憎惡之情不相容。⑶笑要有共鳴。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闡述: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聯(lián)想
是欣賞者由眼前的人事景的出發(fā)喚起昔日相關記憶。聯(lián)想具有接近聯(lián)想、相似聯(lián)想、對比聯(lián)想三種類型。接近聯(lián)想主要指兩件物象之間,在時空上相當接近的由甲及乙的聯(lián)想過程及情感反應。相似聯(lián)想是指兩件事物之間,在性質或狀貌上的相似,促使人們產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過程。對比聯(lián)想是某一事物對于另一種性質、狀貌截然相對的事物的聯(lián)想,強化對兩種事物對立關系的理解和感受。
審美態(tài)度(心理距離)
要能跳出實用的生活之外,對生活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了這種距離,就能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就能反映到藝術創(chuàng)造中,因而創(chuàng)造和欣賞美的藝術。審美態(tài)度是指審美的發(fā)生依賴于主體對對象保持一種非實用的、無功利的心境。英國美學家愛德華?布洛在1912年提出的“心理距離說”正體現(xiàn)了對于審美態(tài)度的高度重視。
表現(xiàn)說
這是從藝術本質對藝術的定義,源于西方18-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論,強調藝術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表現(xiàn)說批評模仿說機械復制,強調藝術的本質在于主體情感的表現(xiàn)。在西方表現(xiàn)說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直覺主義哲學家柏格森、意大利表現(xiàn)主義美學家克羅齊等。在中國,言志說、心生說和緣情說也可以劃為表現(xiàn)說。表現(xiàn)說把藝術本質同藝術家主體情感的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突破了把藝術歸結為模仿、認識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藝術的審美特性,是一大進步。但是,表現(xiàn)說完全回避藝術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無視主體情感的客觀根源,仍然是片面的。
有意味的形式論
這是從藝術本質對藝術的定義,由20世紀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提出,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系,他把通過形式組成的畫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義、記錄的信息、傳達的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謂“意味”,是這種純形式背后表現(xiàn)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意味的來源。藝術就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能激發(fā)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形式,也即“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xiàn)說更進一步,但是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一切現(xiàn)實完全切斷,抽象的談論審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則陷入了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藝術敏感
指主體特別容易對客體產生意象體驗、感悟與聯(lián)想,主要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孕育意象的敏銳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這種感受體驗的細致、快捷、豐富和深刻。藝術敏感常常來自藝術家多愁善感的特質以及長期修養(yǎng)對他們的培養(yǎng)。
藝術意象
指藝術中的審美意象,是建立在藝術品的物質實在層和形式符號層基礎上的,非現(xiàn)實的,能展現(xiàn)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意體系,是藝術品的中心。我們主要從結構、生成、類型、物化四個方面來把握意象。在結構上,意象是意與象的表象系統(tǒng);生成上,意向和想象起著巨大的作用;類型上具有仿象、喻象、興象、抽象等類型;物化就是物態(tài)化,是把心理層次的審美意象賦予形式符號,使之具有感性物質外觀的過程。
賀拉斯的美育觀
賀拉斯是古羅馬的詩人、文學理論家。他提出“寓教于樂”的美育原則,就是要把教化融化在快樂之中。這一原則的意義在于美育既要符合藝術規(guī)律,體現(xiàn)審美魅力,又要產生教育作用,體現(xiàn)了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結合的特點。
席勒的美育觀
德國19世紀美學家席勒在1795年發(fā)表的《審美教育書簡》(《美育書簡》)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tǒng)的美育著作。席勒的美育觀具有以下五個要點:⑴審美教育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的途徑,審美活動是自由的,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⑵主張通過美育拯救社會,美育能將理性引入政治立法。⑶強調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方能構成完美的人性,而藝術教育和審美教育正是通過感性的途徑完善人性。⑷席勒繼承了康德的思想,肯定美育對人的塑造的積極意義,但過分夸大美育的社會意義,認為它是拯救社會的藥方,無疑是片面。⑸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但畢竟不能取代社會實踐的作用。
簡答題
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為什么藝術是美學的研究的對象?
答:美學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并通過藝術來研究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美感經驗、審美意識、審美范疇和美學思想。
美學之所以要把藝術作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這是因為人類審美活動的范圍很廣,審美的具體對象也很多,如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這些對象當然都是應該研究的,但在眾多的對象中,必須有主次之分,這個主要對象應該是藝術,只有抓住了藝術,才能進而更有效、更深刻地去研究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以及審美對象、審美經驗等問題。這是因為:
⑴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xiàn),有關人類審美意識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在這里得到具體的表現(xiàn)。
⑵對于藝術的欣賞是一種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行為,它最能代表審美的特點。
⑶藝術是高級形態(tài)的美,抓住藝術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種審美對象的特點。
⑷抓住藝術,才能更有效地去研究特定時代的審美觀念,通過藝術研究審美觀念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什么說探討審美欣賞活動的心理特征不那么容易?
答:審美欣賞活動是主體對美的現(xiàn)象進行感受體驗、觀照鑒賞和評價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美感活動的奧秘,值得探討。但是探討它并不容易,存在諸多困難,原因主要有三點:
⑴它隱而不顯。盡管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得到,體會得到,都會覺得這個對象很美,可是這個美到底是是什么呢?這又會是那么難以表達,難以說清,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是這個意思。
⑵它輕微飄忽,變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剛才明明使人覺得很親切、很美,可是轉眼之間,又會給人另一種感受,真令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嘆。
⑶它的差異性特別大,因人而異,千差萬別。明明是同一個對象,可是由于各人生活經歷、文化素養(yǎng)和個性氣質的不同,個人的感受也會很不一樣。
⑷當然,我們說不易把握,并不是意味著不能把握,它還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簡述藝術的多元功能(也可能只從其中一個或幾個方面考)。
答:藝術的功能是通過接受者對藝術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賞來實現(xiàn)的,包括十一項功能:
⑴審美功能。指憑借藝術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誘發(fā)力、震撼力來使接受主體在或側美感的同時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提高藝術素養(yǎng),改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拓展藝術鑒賞視野,增強藝術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⑵娛樂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賞藝術品常常能使人們在緊張工作之余,獲得一種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與游戲一樣,成為一種娛樂的手段。如聽流行音樂、唱卡拉OK等。
⑶認識作用。指人們通過藝術品的欣賞,能從虛擬的意象世界背后獲得對世界和歷史的認識,可以了解到自己從未經歷過的事物,從而增長識見,開闊眼界。如《荷馬史詩》中提供了豐富的古希臘歷史資料,是人們認識那段歷史的重要參考材料。巴爾扎克小說中描繪了當時法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是人們認識當時法國社會的重要參考材料。
⑷道德教育功能。指通過藝術品的意象體系向接受主體呈現(xiàn)和指示某種典范,以對其進行潛移默化的倫理、道德教育。如盧梭德教育小說《愛彌兒》,對讀者進行了打破陳規(guī)陋習,張揚個性的教育宣傳。托爾斯泰的小說《復活》通過描寫小說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和心理歷程,可以引導讀者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
⑸宗教感化功能。指以藝術品的形式描繪或再現(xiàn)宗教情緒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種感化作用。如《圣經》中的很多故事感人至深,具有精神滲透的作用。
⑹思想啟迪作用。指藝術品所具有的對接受主體進行引導與啟蒙的功能。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宏闊的氣勢和洗練的語言,向讀者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拔逅摹边\動時期一大批揭露專制制度“吃人”本質和張揚個性解放的作品,都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
⑺政治宣傳功能。指借助藝術品這一形象化的傳播媒介來宣傳某些政治功能、觀念、理論等。如茅盾的《子夜》通過藝術描寫,揭示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宣傳了無產階級必然領導中國革命的政治觀念。
⑻心理平衡功能。指通過藝術品的欣賞、娛樂,是主體得到一種心理補償和平衡。如觀賞喜劇可以沖淡人們的郁悶心情,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
⑼社會干預功能。指藝術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響他們參與改造社會的活動。如小說《人到中年》引起領導人對中年知識分子問題的關注,從而制定了新的政策。
⑽文化交流功能。指藝術品作為文化的集中載體,通過各地區(qū)、各民族、各國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傳播,起到一種文化交流的作用。如在唐代與日本、朝鮮等國的文化交流中,詩歌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
⑾商業(yè)廣告功能。這是藝術品的一種外圍功能,在現(xiàn)今商品社會中,藝術品往往兼具審美與商品兩重價值,商業(yè)廣告功能即源于此。
簡述美育與智育的關系。
答:美育與智育是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
⑴美育與智育有著根本的區(qū)別。智育是促進認識的教育,包括知識的積累和智力的發(fā)展。美育則是情感教育,旨在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促進情感的表現(xiàn)和升華。智育過程是知識的教學過程,是以概念-邏輯為特征的知識系統(tǒng)為教育內容,美育以形式-情感為特征的審美對象為教育內容,是一個培養(yǎng)審美能力、使人的情感得到表現(xiàn)和升華的過程。美育直接與需要、愿望、沖動、快樂、悲痛、幸福等個體生命的狀態(tài)相聯(lián)系,并以個性情感的表現(xiàn)和升華為主要目的。智育盡管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包括借助于審美的途徑來激發(fā)人的積極性,但它在本質上是由外而內的輸入,而缺乏內在的自發(fā)性。
⑵由于人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促進的,因而美育和智育還是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審美內在包含著的認知能力,在這一點上審美也是一種認識,并為認識能力奠定基礎。美育可以激發(fā)人們的求知欲,提高人的學習興趣,并對于促進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簡述美育與藝術教育的關系。
答:美育通過審美方式感化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方式,而審美本身也是藝術教育的基本功能。但是美育與藝術教育之間也存在著區(qū)別。
⑴美育不僅僅通過藝術教育進行,而且也通過自然、社會教育等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美育的范圍比藝術教育的范圍更寬。
⑵藝術教育也不僅僅為著審美教育,還為了培養(yǎng)專門的藝術人才。
論述題
美與美的東西之間有何差異?
答: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要探討“美是什么”的問題,必須要把美和美的東西區(qū)別開來,必須弄清楚他們之間的差異。美和美的東西具有如下差異:
⑴美的東西只能說明它本身的美,卻不能說明其他東西的美。美的東西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一各個具有一定審美屬性的具體事物,他們千差萬別,各有特點。如漂亮小姐不能說明英俊小伙的美,挺拔古松不能說明倒掛楊柳的美。而美卻是從各種美的東西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guī)律,是從現(xiàn)象中抽取出來的共同本質,是使一切美的東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是美的東西。
⑵美的東西都是相對的,隨著人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某一件東西當它與人處在這一特定關系時,它是美的;當它處于在另一種關系時,可能變成另一種美或甚至不美了。比如胸前佩戴大紅花,在喜慶的場合是美的,在喪葬的場合就不美了。美卻是永恒的,不變的。
⑶美的東西既漫無邊際,又是自相矛盾的。不僅同一件東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東西也 可以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東西也可以是美的。比如紅顏與白發(fā)、大江與小溪、坦蕩馬路與羊腸小道,都各自有著獨特的美。美卻是固定的,絕對的。
⑷美不是事物的物質屬性,因而無法成為某種“東西”。盡管,美離不開一定的物,但它又不是某種固定的物。比如,美會和一定的味、色、聲發(fā)生關系,但又不在味、色、聲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聲外之聲。
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美的東西還往往與可欲的東西混淆在一起,但僅僅是可欲絕對不能成為美。雖然美可能與可欲有某種聯(lián)系,但又必須超脫于可欲。
綜上所述,要探求美的本質,美和美的東西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柏拉圖認為:所謂美或“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千姿百態(tài)、千變萬化的東西之所以美,就在于“分享”了“美的理念”。
美與美感有何關系?
答:美是從各種各樣美的東西中總結出來的普遍規(guī)律,體現(xiàn)了美的事物的本質。
美感是人們對美的感受、體驗、關照、欣賞的評價,以及由此而在內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滿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部的形式契合了內心的結構所產生的和諧感,暫時擺脫了物質的束縛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這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所獲得的享受,也是人類心靈所達到的境界。
美和美感是相互聯(lián)系的。一方面,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的人類生活過程,都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相互依存。美是客觀存在的,具有客觀性。而美感是主體對美的感受和評價,所以具有主觀性。美感的產生必須以具有一定審美屬性的美的對象的存在為前提,美感是對美的反映。由于時代、民族、階級以及個人的個性和文化素養(yǎng)以及個人的個性和文化素養(yǎng)的不同,面對同一個對象,各人對美的感受往往也會不盡相同。美感是創(chuàng)造美的主觀因素之一,一個沒有美感能力的人,他也就不能創(chuàng)造美。一個時代的美,總是與該時代的人的美感能力連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它們又是不同的。
可用如下比喻說明美和美感的關系:如果美是火,美感就是火的光芒,光源于火卻不等于火,它的范圍要比火更為豐富廣闊。
論述康德的崇高觀。
答:康德繼承英國經驗主義的崇高觀,把崇高范疇納入到先驗論的體系中進行論述。他把美和崇高都列入審美判斷的范疇,認為它們符合審美判斷的幾個規(guī)定。美和崇高在形式上都以快與不快的感情作為判斷的賓語,都具有普遍有效性。他認為崇高與優(yōu)美不同,崇高是通過感性形式在心靈中激發(fā)出來的,涉及到理性的觀念,而不包含在任何感性形式里,這就更突出了主觀對對象的情感反應,對象的形式讓人見到了偉大和力量。
康德把崇高分為兩種:數(shù)學的崇高和力學的崇高。數(shù)學的崇高主要是指體積的大,比如大海。力學的崇高主要指能夠引起恐怖的對象,在鑒賞過程中從人們內心激起一種不付諸實施的抵抗力量,即敬畏的感覺、望而生畏的感覺,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僅長江滾滾來”,面對滔滔的長江,趕到了長江力量的巨大,喚起了要去抵抗的意向,但又沒有付諸實施,產生一種崇高感。如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贊嘆黃河力量的巨大,產生要去抵抗的欲望,但又不付諸實施,從而產生崇高感,因為感嘆而化解了抵抗的欲望。當人們確信自己處在安全地帶時,在精神上就會產生優(yōu)越感,認為自己在精神上的抵抗力量超越了對象,從而進入審美狀態(tài),產生崇高感。
康德對崇高的研究繼承了17-18世紀英國經驗主義的崇高觀,對謝林、席勒、黑格爾和叔本華等人的研究產生影響。
生活丑與藝術美的關系。
答:生活丑是從現(xiàn)實的角度說的,藝術美是從藝術的形象的角度說的。生活丑可以成為藝術描寫的對象,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特性決定的。生活丑與藝術美的關系集中表現(xiàn)在:藝術可以把生活丑轉化為藝術美,即化丑為美。
如法國雕塑家羅丹在他的雕塑《老妓》中把年輕時貌美的巴黎名妓歐米哀爾雕刻成年老色衰的丑陋形象,取得了成功,被評價為“丑得如此精美”。之所以“丑得如此精美”,因為:⑴藝術的美與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而在于藝術的獨特審美創(chuàng)造。⑵把生活丑創(chuàng)造成藝術美,不是把丑變得更丑,而是把丑變得更典型了。⑶藝術表現(xiàn)丑,有助于欣賞者明辨美丑,從而反過來產生美的感染力。這個實例有力的證明,生活丑與藝術美形成辯證關系。一方面,兩者在本質上不同,另一方面,兩者互有聯(lián)系,可以轉化,藝術具有讓生活丑轉變成藝術美的神奇力量。這要求藝術家做到:⑴賦予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⑵善于揭示丑的本質。⑶讓作品產生感染力。
試論藝術的存在方式。
答:藝術的存在方式是藝術本體論的核心問題,研究藝術的存在方式,就是探討藝術通過何種方式、途徑或程序,才獲得現(xiàn)實的存在和生命。
⑴藝術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中。藝術是一切藝術品的總稱,只存在于一切具體藝術品之中,而每個實在的藝術品都是由意象世界構成的,意象是藝術品之所以為藝術品的關鍵層次,藝術意象是所有藝術品共有共通的東西。藝術的本質體現(xiàn)于意象世界,藝術只能存在于藝術品的意象世界中。
⑵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藝術意象是一種精神存在,是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成果。一方面,它是創(chuàng)作主體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審美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成果。藝術品是創(chuàng)作主體審美經驗和意象創(chuàng)造的形式符號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它又與藝術接受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著本質的聯(lián)系。藝術品是接受主體借以激發(fā)審美經驗,進行審美意象重建與再創(chuàng)造的中介和契機,是接受主體審美經驗和意象的物態(tài)化和物化存在。
⑶藝術存在于從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藝術接受的動態(tài)流程中。意象是藝術品的核心,而藝術品則是創(chuàng)作主體與接受主體之間的中介,它具有他律性、形式符號性、開放性三個基本特征。他律性指藝術品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約,是為接受、欣賞者而存在的,且藝術品意象的基本特質決定于創(chuàng)作主體,又受制于接受者主體。形式符號性指藝術品以形式符號的方式負載著藝術意象,成為溝通創(chuàng)作主體和接受主體的紐帶。開放性。指藝術品作為中介,不能是封閉的,而是向藝術家和欣賞者開放的。一方面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意象世界被物態(tài)化,成為藝術品。另一方面藝術品向接受者開放,向接受者提供重建藝術意象世界的可能性、鑰匙和向導,從而呈現(xiàn)其基本特質。
總之,從藝術創(chuàng)造→藝術品→藝術接受這個動態(tài)流程是一個整體系統(tǒng),是藝術的存在方式,展現(xiàn)了藝術的真諦,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有了缺陷或發(fā)生了障礙,藝術都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在這個動態(tài)流程中,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是第一個也是首要的一個環(huán),因為沒有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就不可能有藝術品。而接受者的欣賞活動賦予藝術以生命,藝術才能獲得現(xiàn)實存在的意義。
談談藝術意象的基本特征。
答:意象世界集中表現(xiàn)著藝術品的審美特質,審美經驗的傳達要借助意象作媒介,而藝術意象的審美特質是借助它的基本特征所決定的。藝術意象的基本特征包括:
⑴虛擬性,這是現(xiàn)實性的反面。指藝術品可以表現(xiàn)現(xiàn)實世界所沒有的、所應用的,甚至不可能有的東西,不必是符合實存的現(xiàn)實。藝術品即使表現(xiàn)現(xiàn)實,也采取一種非現(xiàn)實的形態(tài),意象的這種非現(xiàn)實性就是虛擬性。
⑵感性,只意象可以為主體感官直接把握、感知、體驗和接受的直觀性和具體性,主體不需要經過自覺的理性反思,僅憑感覺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⑶想象性,這是審美意象的最重要特征,也是藝術品超越現(xiàn)實,具有虛擬性的內在原因。意象從感性層次上升到想象性層次,可以與接受者的審美情感產生共鳴。
⑷情感性,這形成與藝術家創(chuàng)造意象的活動中。情感是藝術熔鑄意象的重要動力和導引,藝術意象中總包含滲透著某種形態(tài)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比喻黃河水自天上而來,詩中選用“天”字,而不用“山、遠方”等字,顯示出一種虛擬性,通過虛擬揭示了黃河水的力度。表達的是一種人的真實感受。本詩的藝術意象依靠于詩人豐富的想象,體現(xiàn)出詩人卓越的想象力。本詩包含了詩人對黃河水的贊頌之情,體現(xiàn)了強烈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