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務員面試真題詳解(五)3

字號:

3、要你組織個下崗工人調查,你如何組織這個調查,?
    分析:這又是一道活動組織題,戴斌老師請大家先關注這道題目的活動對象:“下崗工人”,對于活動對象,我們首先要分析以下幾個方面:
    1. 這個調查的目的可能是什么?
    從正常的角度來說,組織“對下崗工人的調查”目的就是要幫助下崗工人。那么我們首先就要了解下崗工人在哪些方面需要獲得幫助。那么戴斌老師請大家展開思維:
    首先我們會想到,下崗后第一個要面對的問題就是經(jīng)濟上的困難,這里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下崗后所獲得的社會幫助來源于哪些方面,收入來源哪些方面,下崗后的收入有多少,是否足夠,不夠的話還缺多少等等。
    其次,就是如何盡快結束“下崗”的狀態(tài),重新找到工作。這里我們需要了解的是下崗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制約下崗工人重新上崗,如何幫助下崗工人提高就業(yè)能力等等。
    再次,就是一個心理的問題。坦誠地說,沒有人會愿意下崗,沒有人能在下崗時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這時,社會對下崗工人的幫助除了物質上,還應該在精神上有所體現(xiàn),給予下崗工人更多社會關懷、重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么在我們的調查表中就要有心理方面的內容,要了解下崗工人心中所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社會問題。
    2. 如何開展調查?
    這里就涉及到調查的有效性問題。這里實際上有三個難點:
    一是調查只可能針對一部分下崗工人,而不是全部,如何合理地選擇和確定受訪對象及受訪范圍,將直接影響調查的有效性。對此,戴斌老師認為應該遵循以下的大原則:調查面要廣。不要集中對一個工廠甚至是一個區(qū)域的下崗工人進行調查,而是要把面鋪開,盡可能多地擴大范圍。
    二是如何讓受調查者如實地反映心中所想,這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如果受調查者認真地、如實地填寫調查表格,很可能會收到“廢票”甚至是“錯票”(指反映“相反”民意的調查表格)。對此,戴斌老師認為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大原則:首先,要隨機。萬不可接受某些“事先安排”的受訪對象。其次,要匿名。匿名有利于消除受訪者的疑慮,使其可以暢所欲言。再次,就是要單獨面對受訪者。受訪者只有在沒有“旁人”在場的情況下,才能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真實表達個人看法。
    三是如何找到“下崗工人”。這里我們要明白的是,“下崗工人”已經(jīng)“下崗”,不像“在崗工人”那樣集中在統(tǒng)一的工作場所,方便調查表格的派發(fā)。這里戴斌老師認為首先是充分利用單位原有的“員工檔案”,通過原有的聯(lián)系方式找到“下崗工人”。其次是調查表格派發(fā)的形式要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街頭派發(fā)”“人力派發(fā)”之外,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告知、郵寄派發(fā)、電話訪問、網(wǎng)上調查、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來全方位地讓廣大知道、了解本次調查。
    3. 如何讓下崗工人支持該次調查?
    這里的關鍵點是要讓廣大下崗工人相信調查的有效性,相信調查將有利于幫助其解決問題。坦誠地說,在戴斌老師的腦海中,實際上對于這類的調查最害怕的不是如何展開,而是如何避免其“流于形式”而“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在許多發(fā)達國家,有許多類型的“調查”,而任何的調查目的都是針對“社會中所存在的現(xiàn)象或問題”,調查是為了了解,調查是為了尋找“依據(jù)”, 調查是為了更好地做出決策。從這個角度看,調查實際上是很重要的,因為任何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對策”實際上都不可能是“憑空而來”,都需要“依據(jù)”。在本道題目中,讓下崗工人支持該次調查的關鍵是要結果透明化,讓大眾知曉“社會現(xiàn)實”,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一問題。只有這樣,下崗工人才能相信并支持該次調查。
    好了,分析完上面的幾個關鍵問題后,我們可以轉入對“調查流程”的分析了。
    戴斌老師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看:首先是確定好計劃書。然后要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上級部門同意后開展調查工作。第三步是組織人力進行調查。第四步是收集調查問卷,做相關的統(tǒng)計匯總的工作。第五步,是匯總資料后,形成調查報告,向上級部門及相關領導匯報。征得上級同意后,可以向公眾公布調查結果。
    參考答案:
    (一)如果由要我來組織個下崗工人調查,首先從流程上我會這樣安排:
    第一步是確定好計劃書。
    第二步要向上級主管部門匯報,上級部門同意后開展調查工作。
    第三步是組織人力進行調查。
    第四步是收集調查問卷,做相關的統(tǒng)計匯總的工作。
    第五步,是匯總資料后,形成調查報告,向上級部門及相關領導匯報。征得上級同意后,可以向公眾公布調查結果。
    (二)除此之外,為了能夠增強調查的有效性,在制定調查表時,我會考慮以下方面:
    (1) 應把下崗工人下崗后所獲得的社會幫助來源于哪些方面,收入來源哪些方面,下崗后的收入有多少,是否足夠,不夠的話還缺多少等等列入表格中。
    (2) 要設定一些調查項目去了解下崗的原因是什么,是哪些因素制約下崗工人重新上崗,如何幫助下崗工人提高就業(yè)能力等等。
    (3) 在我們的調查表中要有心理方面的內容,要了解下崗工人心中所想,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社會問題。
    (三)對于如何開展調查,我的觀點是:
    (1)不要集中對一個工廠甚至是一個區(qū)域的下崗工人進行調查,而是要把面鋪開,盡可能多地擴大范圍。
    (2)開展調查,首先要隨機,萬不可接受某些“事先安排”的受訪對象。其次,要匿名。匿名有利于消除受訪者的疑慮,使其可以暢所欲言。再次,就是要單獨面對受訪者。受訪者只有在沒有“旁人”在場的情況下,才能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的情況下,真實表達個人看法。
    (3)要充分利用單位原有的“員工檔案”,通過原有的聯(lián)系方式找到“下崗工人”。其次是調查表格派發(fā)的形式要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街頭派發(fā)”“人力派發(fā)”之外,還可以通過電視廣播告知、郵寄派發(fā)、電話訪問、網(wǎng)上調查、電子郵件等多種形式來全方位地讓廣大知道、了解本次調查。
    (4)調查結果要透明化,讓大眾知曉“社會現(xiàn)實”,讓更多的人關注這一問題。只有這樣,下崗工人才能相信并支持該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