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北京公考申論重要知識點講解(203)為官當有所畏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世時一貫要求要始終保持一種“總覺得自己對革命有所缺欠,總覺得工作做得不好、不滿意”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就是為官者的“敬畏”,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
為官應對民心民意敬畏,對職責責任敬畏,對事業(yè)成敗敬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不斷清除積淀于靈魂深處的不合時宜的陳腐觀念。也只有這樣,才能永遠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先進性,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地執(zhí)政為民。
官必敬畏,古已有之。據(jù)《漢書?賈誼》記載,為官從政有五畏:一曰上下相蒙,而毀譽不得其真;二曰政事茍且,且官人不任其責;三曰經(jīng)費不足,而生財不得其道;四曰人才廢缺,而教善不得其方;五曰刑賞失中,而心不知其所向。
為官敬畏,就連權高勢威、風流千載的唐宗宋祖也不例外。相傳唐太宗喜愛鷂鷹,一日正在宮外把玩,不料巧遇諫議大夫魏征,忙將鷂鷹藏于袖中結果致此鳥窒息而死。據(jù)說宋太祖很喜歡打雀,一日玩興正濃,被史官言辭犀利地勸阻。太祖一時性急,不但不聽,竟然用彈弓打掉史官兩顆牙齒,史官要把此事記入正史中去。這時,太祖猛然醒悟,忙向史官認錯賠罪。綜觀唐宗宋祖之所以能敬畏臣下,是因為他們都深深體味到“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的修身養(yǎng)德之道。
“敬畏”是一種憂患意識。憂國憂民乃居官從政者之常情。范仲淹的傳世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理應成為當今為官者的座右銘。尤其是,事業(yè)越成功,越要謙虛謹慎,自省其失誤和過錯;仕途越順利,越要管好自己,禮賢下士,注重名節(jié);權位越高,越要警鐘長鳴,抵制誘惑,嚴格管束自己。
“敬畏”是一種勤政意識。畏享樂,懼慵懶,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這是為官者的起碼條件。只要時時保持臨深淵、履薄冰的心態(tài),就不敢為政不勤,敷衍塞責;就不敢狂吃亂食,腐化糜爛;就不敢結黨營私、任人唯親。
從某種意義上說,“敬畏”也是一種自律意識。為官者倘不懂珍惜前程、敬畏百姓,而忘乎所以;不牢記宗旨、體恤百姓疾苦,而為所欲為;不遵紀守法、嚴于律己,而放縱不羈,犯錯誤摔跟頭是必然的。試看近年來落馬的貪官,哪一個不是不畏法律、不畏百姓、不知自律,而由巔峰跌入低谷的呢?前賢醒言,當永以為戒。
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世時一貫要求要始終保持一種“總覺得自己對革命有所缺欠,總覺得工作做得不好、不滿意”的心理狀態(tài)。這種心態(tài),就是為官者的“敬畏”,是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
為官應對民心民意敬畏,對職責責任敬畏,對事業(yè)成敗敬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不斷清除積淀于靈魂深處的不合時宜的陳腐觀念。也只有這樣,才能永遠保持共產(chǎn)黨人的先進性,真正做到全心全意地執(zhí)政為民。
官必敬畏,古已有之。據(jù)《漢書?賈誼》記載,為官從政有五畏:一曰上下相蒙,而毀譽不得其真;二曰政事茍且,且官人不任其責;三曰經(jīng)費不足,而生財不得其道;四曰人才廢缺,而教善不得其方;五曰刑賞失中,而心不知其所向。
為官敬畏,就連權高勢威、風流千載的唐宗宋祖也不例外。相傳唐太宗喜愛鷂鷹,一日正在宮外把玩,不料巧遇諫議大夫魏征,忙將鷂鷹藏于袖中結果致此鳥窒息而死。據(jù)說宋太祖很喜歡打雀,一日玩興正濃,被史官言辭犀利地勸阻。太祖一時性急,不但不聽,竟然用彈弓打掉史官兩顆牙齒,史官要把此事記入正史中去。這時,太祖猛然醒悟,忙向史官認錯賠罪。綜觀唐宗宋祖之所以能敬畏臣下,是因為他們都深深體味到“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的修身養(yǎng)德之道。
“敬畏”是一種憂患意識。憂國憂民乃居官從政者之常情。范仲淹的傳世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理應成為當今為官者的座右銘。尤其是,事業(yè)越成功,越要謙虛謹慎,自省其失誤和過錯;仕途越順利,越要管好自己,禮賢下士,注重名節(jié);權位越高,越要警鐘長鳴,抵制誘惑,嚴格管束自己。
“敬畏”是一種勤政意識。畏享樂,懼慵懶,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這是為官者的起碼條件。只要時時保持臨深淵、履薄冰的心態(tài),就不敢為政不勤,敷衍塞責;就不敢狂吃亂食,腐化糜爛;就不敢結黨營私、任人唯親。
從某種意義上說,“敬畏”也是一種自律意識。為官者倘不懂珍惜前程、敬畏百姓,而忘乎所以;不牢記宗旨、體恤百姓疾苦,而為所欲為;不遵紀守法、嚴于律己,而放縱不羈,犯錯誤摔跟頭是必然的。試看近年來落馬的貪官,哪一個不是不畏法律、不畏百姓、不知自律,而由巔峰跌入低谷的呢?前賢醒言,當永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