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31. 在現代法律實踐中,當法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通常采取哪些原則?
A.價值排序原則
B.秩序優(yōu)先原則
C.個案平衡原則
D.比例原則
答案及解析:ACD 通常采納的原則有三個。①價值排序原則,指在不同位階的法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yōu)于在后的價值。②個案平衡原則,指在處于同一位階上的法的價值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必須綜合考慮主體之間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雙方的利益。③比例原則,指“為保護某種較為優(yōu)越的法價值須侵及一種法益時,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
33. 甲因乙不能償還欠款將其告上法庭,并稱有關證據被公安機關辦理其他案件時予以扣押,故不能提供證據。法官負責任地到公安機關調查,并復制了相關證據材料。此舉使甲最終勝訴。從法理學角度看,對該案的下列說法,哪些可以成立?
A.本案的承辦法官對“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有著正確的理解
B.法官在審理此案時,違背了法官中立原則
C.本案的承辦法官對司法公正的認識有誤,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D.本案的審理比較好地體現了通過審判保障公民權利的司法功能
答案及解析:AD 為貫徹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在司法工作中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如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guī)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故選AD項。
(2004年)
51. 下列關于法治與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適當的?
A.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會生活,這意味著法律取代了其他社會調整手段
B.法治與法制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社會對法律的重視程度不同
C.實現了法制,就不會出現犧牲個案實體正義的情況
D.法治的核心是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
答案及解析:ABC A項,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全方位地介入社會生活,但絕不意味著法律取代了其他社會調整手段,事實上法律也不可能取代其他調整手段;B 項,法治與法制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法對國家權力的限制與制約不同。法治的核心是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而法制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秋序?;趯項(對法制最終目的)的分析,C項所述內容也不正確。
52. 下列有關執(zhí)法與守法區(qū)別的說法哪些是不正確的?
A.執(zhí)法的主體不僅包括國家機關,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守法的主體不僅包括國家機關,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和自然人
B.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具有主動性,公民的守法具有被動性
C.執(zhí)法是執(zhí)法主體將法律實施于其他機關、團體或個人的活動,守法是一切機關、團體或個人實施法律的活動
D.執(zhí)法須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毋須遵循程序性要求
答案及解析:ABD A項錯在執(zhí)法的主體僅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即執(zhí)法機關,而不包括所有的法人;B項錯在公民的守法既包括積極的守法也包括消極的守法。C項是正確的表述;D項錯在積極的守法也要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就是遵守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將抽象的行為模式轉化為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這是守法的實質要求。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行使權利并不意味著為所欲為。
53. 下列表述哪些可以成立?
A.司機白某在駕車途中因突發(fā)心臟病,把車停在了標有“此處禁止停車,違者罰款100 元”處,但白某最終沒有受到處罰。此為運用辯證推理的結果
B.在法的適用中,需要對“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一規(guī)定進行限制解釋
C.林某因他殺死亡,其與妻子的婚姻法律關系因此而終結。引起該婚姻關系終結的死亡事件屬于法律事件
D.已加入甲國國籍的原福建人沈某在乙國印制人民幣假鈔20萬元,其行為是否適用中國法律,屬于法的空間效力問題
答案及解析:ABC
A項,辮證推理,即側重對法律規(guī)定和案件事實的實質內容進行價值評價或者在相互沖突的利益間進行選擇的推理。它的特點在于:不能以一個從前提到結論的單一連鎖鏈的思維過程和證明模式得出結論。據此,A項表述正確;B項,限制解釋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涵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為廣時,做出比字面涵義為窄的解釋。該規(guī)定的立法原意為“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顯然,該條文規(guī)定的字面涵義要比立法原意寬,在適用中應作限制解釋;C項,依是否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作標準,可以將法律事實大體上分為兩類,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法律事件是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法律事件又分成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法律行為可以作為法律事實而存在,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和消滅。該選項中婚姻法律關系的終結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因此林某死亡屬法律事件;D項錯在其行為是否適用中國法律屬于法對人的效力,而不是空間效力問題。
三、不定項選擇題
(2002年)
81. 下列有關法的階級本質的表述中,哪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關于法的本質學說?
A.一國的法在整體上是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體現
B.歷所有的法律僅僅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的反映
C.法的本質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
D.法所體現的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各***派、的集團及每個成員意志的相加
答案及解析:AC 馬克思主義的法律理論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或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因此A項正確;法所體現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具有整體性,并非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各***派、集團以及每個成員的個別意志,也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而是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共同意志或根本意志,因此D項錯誤;在一定情況下,法的內容規(guī)定不僅反映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而且同時又反映被統(tǒng)治階級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同盟階級的某些要求和愿望,因此B項錯誤;同時,不僅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內容,而且包括法本身,都是由統(tǒng)治階級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因此C項正確。
82. 法的實現的評價標準具有復雜性。下列社會事態(tài)中,哪些可以作為法的實現的評價標準?
A.刑事案件的發(fā)案率
B.普通公民對法律的了解程度
C.社會大眾對社會生活中安全、的秩序、的自由等法的價值的切身感受
D.有關法律活動的成本與收益的比率
答案及解析:ABCD 法的實現的評價標準極其復雜。其評價因素包括: 答案及解析:人們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模式行為的程度;(2)刑事案件的發(fā)案率等因素;(3)各類合同的履約率與違約率;(4)普通公民和國家公職人員對法律的了解程度;(5)與其他國家與地區(qū)的法律實施情況進行可比性研究;(6)社會大眾對社會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等法的價值的切身感受;(7)法律的社會功能與社會目的是否有效實現及其程度;(8)有關法律活動的成本與收益的比率。
83. 法律推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演繹推理的方法、歸納推理的方法和辯證推理的方法。在下列何種情況下需要采用辯證推理的方法?
A.法律規(guī)定本身的意義模糊
B.出現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
C.同—位階的法律規(guī)定之間存在抵觸
D.某些法律規(guī)定明顯落后于社會發(fā)展
答案及解析:ABCD 辯證推理,即側重對法律規(guī)定和案件事實的實質內容進行價值評價或在相互沖突的利益間進行選擇的推理。相對于演變和歸納等形式推理,辯證推理是實質推理。其適用主要有四種情形,即:(1)法律規(guī)定本身的意義模糊;(2)出現了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3)統(tǒng)一位階的法律規(guī)定之間存在抵觸;(4)某些法律規(guī)定明顯落后于社會發(fā)展。
84. 法律權利的內容是下列哪些權利要素的統(tǒng)一?的
A.自由權
B.生存權
C.請求權
D.勝訴權
答案及解析:ACD 權利的構成要素:自由權,即可自由決定作出某種行為的權利要素;請求權,即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要素;勝訴權,即在權利受到侵害,提起訴訟后,贏得訴訟的權利要素。法律權利是以上三種權利要素的統(tǒng)一。 來
31. 在現代法律實踐中,當法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通常采取哪些原則?
A.價值排序原則
B.秩序優(yōu)先原則
C.個案平衡原則
D.比例原則
答案及解析:ACD 通常采納的原則有三個。①價值排序原則,指在不同位階的法的價值發(fā)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yōu)于在后的價值。②個案平衡原則,指在處于同一位階上的法的價值之間發(fā)生沖突時,必須綜合考慮主體之間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雙方的利益。③比例原則,指“為保護某種較為優(yōu)越的法價值須侵及一種法益時,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
33. 甲因乙不能償還欠款將其告上法庭,并稱有關證據被公安機關辦理其他案件時予以扣押,故不能提供證據。法官負責任地到公安機關調查,并復制了相關證據材料。此舉使甲最終勝訴。從法理學角度看,對該案的下列說法,哪些可以成立?
A.本案的承辦法官對“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有著正確的理解
B.法官在審理此案時,違背了法官中立原則
C.本案的承辦法官對司法公正的認識有誤,法律職業(yè)素養(yǎng)有待提高
D.本案的審理比較好地體現了通過審判保障公民權利的司法功能
答案及解析:AD 為貫徹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在司法工作中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如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guī)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故選AD項。
(2004年)
51. 下列關于法治與法制的表述哪些是不適當的?
A.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地、全方位地介入社會生活,這意味著法律取代了其他社會調整手段
B.法治與法制的根本區(qū)別在于社會對法律的重視程度不同
C.實現了法制,就不會出現犧牲個案實體正義的情況
D.法治的核心是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
答案及解析:ABC A項,法治要求法律全面全方位地介入社會生活,但絕不意味著法律取代了其他社會調整手段,事實上法律也不可能取代其他調整手段;B 項,法治與法制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法對國家權力的限制與制約不同。法治的核心是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而法制的最終目的是建立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法律秋序?;趯項(對法制最終目的)的分析,C項所述內容也不正確。
52. 下列有關執(zhí)法與守法區(qū)別的說法哪些是不正確的?
A.執(zhí)法的主體不僅包括國家機關,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守法的主體不僅包括國家機關,也包括所有的法人和自然人
B.行政機關的執(zhí)法具有主動性,公民的守法具有被動性
C.執(zhí)法是執(zhí)法主體將法律實施于其他機關、團體或個人的活動,守法是一切機關、團體或個人實施法律的活動
D.執(zhí)法須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毋須遵循程序性要求
答案及解析:ABD A項錯在執(zhí)法的主體僅包括國家行政機關,即執(zhí)法機關,而不包括所有的法人;B項錯在公民的守法既包括積極的守法也包括消極的守法。C項是正確的表述;D項錯在積極的守法也要遵循程序性要求。守法就是遵守法律所規(guī)定的行為規(guī)范,將抽象的行為模式轉化為在具體的法律關系中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的行為,這是守法的實質要求。有一點必須注意,那就是行使權利并不意味著為所欲為。
53. 下列表述哪些可以成立?
A.司機白某在駕車途中因突發(fā)心臟病,把車停在了標有“此處禁止停車,違者罰款100 元”處,但白某最終沒有受到處罰。此為運用辯證推理的結果
B.在法的適用中,需要對“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子女的義務,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一規(guī)定進行限制解釋
C.林某因他殺死亡,其與妻子的婚姻法律關系因此而終結。引起該婚姻關系終結的死亡事件屬于法律事件
D.已加入甲國國籍的原福建人沈某在乙國印制人民幣假鈔20萬元,其行為是否適用中國法律,屬于法的空間效力問題
答案及解析:ABC
A項,辮證推理,即側重對法律規(guī)定和案件事實的實質內容進行價值評價或者在相互沖突的利益間進行選擇的推理。它的特點在于:不能以一個從前提到結論的單一連鎖鏈的思維過程和證明模式得出結論。據此,A項表述正確;B項,限制解釋是指在法律條文的字面涵義顯然比立法原意為廣時,做出比字面涵義為窄的解釋。該規(guī)定的立法原意為“父母有撫養(yǎng)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顯然,該條文規(guī)定的字面涵義要比立法原意寬,在適用中應作限制解釋;C項,依是否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作標準,可以將法律事實大體上分為兩類,即法律事件和法律行為。法律事件是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的,不以當事人的意志為轉移而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法律事件又分成社會事件和自然事件兩種。法律行為可以作為法律事實而存在,能夠引起法律關系形成、變更和消滅。該選項中婚姻法律關系的終結與當事人的意志無關,因此林某死亡屬法律事件;D項錯在其行為是否適用中國法律屬于法對人的效力,而不是空間效力問題。
三、不定項選擇題
(2002年)
81. 下列有關法的階級本質的表述中,哪些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關于法的本質學說?
A.一國的法在整體上是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意志的體現
B.歷所有的法律僅僅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的反映
C.法的本質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
D.法所體現的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是統(tǒng)治階級內部各***派、的集團及每個成員意志的相加
答案及解析:AC 馬克思主義的法律理論認為,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或取得勝利并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的表現,因此A項正確;法所體現的統(tǒng)治階級意志具有整體性,并非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各***派、集團以及每個成員的個別意志,也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而是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意志,共同意志或根本意志,因此D項錯誤;在一定情況下,法的內容規(guī)定不僅反映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而且同時又反映被統(tǒng)治階級以及統(tǒng)治階級的同盟階級的某些要求和愿望,因此B項錯誤;同時,不僅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內容,而且包括法本身,都是由統(tǒng)治階級所處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因此C項正確。
82. 法的實現的評價標準具有復雜性。下列社會事態(tài)中,哪些可以作為法的實現的評價標準?
A.刑事案件的發(fā)案率
B.普通公民對法律的了解程度
C.社會大眾對社會生活中安全、的秩序、的自由等法的價值的切身感受
D.有關法律活動的成本與收益的比率
答案及解析:ABCD 法的實現的評價標準極其復雜。其評價因素包括: 答案及解析:人們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行為模式行為的程度;(2)刑事案件的發(fā)案率等因素;(3)各類合同的履約率與違約率;(4)普通公民和國家公職人員對法律的了解程度;(5)與其他國家與地區(qū)的法律實施情況進行可比性研究;(6)社會大眾對社會生活中安全、秩序、自由等法的價值的切身感受;(7)法律的社會功能與社會目的是否有效實現及其程度;(8)有關法律活動的成本與收益的比率。
83. 法律推理的基本方法包括演繹推理的方法、歸納推理的方法和辯證推理的方法。在下列何種情況下需要采用辯證推理的方法?
A.法律規(guī)定本身的意義模糊
B.出現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
C.同—位階的法律規(guī)定之間存在抵觸
D.某些法律規(guī)定明顯落后于社會發(fā)展
答案及解析:ABCD 辯證推理,即側重對法律規(guī)定和案件事實的實質內容進行價值評價或在相互沖突的利益間進行選擇的推理。相對于演變和歸納等形式推理,辯證推理是實質推理。其適用主要有四種情形,即:(1)法律規(guī)定本身的意義模糊;(2)出現了法律空隙或法律漏洞;(3)統(tǒng)一位階的法律規(guī)定之間存在抵觸;(4)某些法律規(guī)定明顯落后于社會發(fā)展。
84. 法律權利的內容是下列哪些權利要素的統(tǒng)一?的
A.自由權
B.生存權
C.請求權
D.勝訴權
答案及解析:ACD 權利的構成要素:自由權,即可自由決定作出某種行為的權利要素;請求權,即請求他人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要素;勝訴權,即在權利受到侵害,提起訴訟后,贏得訴訟的權利要素。法律權利是以上三種權利要素的統(tǒng)一。 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