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代表歐洲商業(yè)資本利益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體系。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國內積累貨幣財富,把貴重金屬留在國內,在對外貿易上采取國家干預的強制的保護貿易政策。
表現在具體的政策措施上則是實行獎出限入的保護關稅、扶植出口、發(fā)展航運及漁業(yè)等等。
(二)自由貿易政策
1、自由貿易政策:是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它們的各種特權和優(yōu)待,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
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廢除谷物法和航海法;逐步降低關稅,大大減少納稅商品;取消特權公司;開放殖民地貿易;與外國簽訂列有最惠國待遇條款的貿易條約。
2、二戰(zhàn)后貿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現:
1)大幅度的關稅削減
2)降低或撤消非關稅壁壘
3、自由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
古典政治經濟學派首先由亞當•斯密在其名著《國富論》中提出國際分工、實行自由貿易的理論。由李嘉圖繼承發(fā)展,后來穆勒、馬歇爾等人對其進一步闡述和演繹。
4、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要點
1)自由貿易政策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以按照自然條件(亞當•斯密)比較利益(大衛(wèi)•李嘉圖)和要素豐缺(俄林)狀況,專心生產其最有利和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促成各國的專業(yè)化。來源考試大/這種國際分工可以帶來下列利益:一是分工與專業(yè)化,可以增進各國各專業(yè)的特殊生產技能;二是使生產要素得到化的配置;三是可以節(jié)省社會勞動時間;四是可以促進發(fā)明。
2)擴大國民真實收入。自由貿易理論認為,在自由貿易環(huán)境下,每個國家都根據自己的條件發(fā)展最擅長于生產的部門,勞動和資本就會得到正確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對外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較多的東西,就能增加國民財富。
3)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可進口廉價商品,減少國民開支。
4)自由貿易可以反對壟斷,加強競爭,提高經濟效益。壟斷使得生產效率降低,削弱競爭能力。
5)自由貿易有利于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
6)自由貿易有助于國家間相互了解,減少誤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三)保護貿易政策:
保護貿易政策:是國家廣泛利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和設置各種障礙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到外國貨物、服務、技術與投資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給予優(yōu)待和補貼。
在19世紀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美國與德國先后實行了保護幼稚產業(yè)的貿易政策。美國的漢密爾頓提出應當保護美國的幼稚產業(yè),其主要的方式是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德國為使新興的產業(yè)避免外國工業(yè)品的競爭,使之能充分發(fā)展,便不斷實施保護貿易措施。
1、超保護貿易政策
1)保護的對象擴大了,不但保護幼稚產業(yè),而且更多地保護高度發(fā)展或出現衰落的壟斷工業(yè);
2)保護的目的變了,其政策不再是培養(yǎng)自由競爭的能力,而是鞏固和加強市場的壟斷;保護的目的變了。
3)保護轉人進攻性,不再是防御性的限制進口,是在壟斷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對國外市場進行進攻性的擴張;
4)保護的階級利益從一般的工業(yè)資產階級轉向保護大壟斷資產階級;
5)保護的措施多樣化,不僅有關稅,還有其他各種獎出限入的措施;
6)組成貨幣集團,劃分世界市場。
2、新貿易保護主義考試論壇
1)被保護的商品不斷增加。
2)貿易保護措施多樣化。
3)從貿易保護制度轉向更系統(tǒng)化的貿易管理制度。
4)各國“獎出限入”措施的重點從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
(四)對外貿易政策的實施
各國對外貿易政策是通過以下方式執(zhí)行的:
1、通過海關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管理
2、國家廣泛設立各種機構,負責促進 出口和管理進口。
3、國家政府直接出面參與各種國際貿易、關稅等國際機構與組織,進行國際貿易、關稅方面的協(xié)調和談判。
(一)重商主義:重商主義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準備時期,代表歐洲商業(yè)資本利益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體系。它追求的目的就是在國內積累貨幣財富,把貴重金屬留在國內,在對外貿易上采取國家干預的強制的保護貿易政策。
表現在具體的政策措施上則是實行獎出限入的保護關稅、扶植出口、發(fā)展航運及漁業(yè)等等。
(二)自由貿易政策
1、自由貿易政策:是國家取消對進出口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的限制和障礙,取消對它們的各種特權和優(yōu)待,使其在國內外市場上自由競爭。
英國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主要措施是:廢除谷物法和航海法;逐步降低關稅,大大減少納稅商品;取消特權公司;開放殖民地貿易;與外國簽訂列有最惠國待遇條款的貿易條約。
2、二戰(zhàn)后貿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現:
1)大幅度的關稅削減
2)降低或撤消非關稅壁壘
3、自由貿易理論的代表人物
古典政治經濟學派首先由亞當•斯密在其名著《國富論》中提出國際分工、實行自由貿易的理論。由李嘉圖繼承發(fā)展,后來穆勒、馬歇爾等人對其進一步闡述和演繹。
4、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要點
1)自由貿易政策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國際分工。在自由貿易下,各國可以按照自然條件(亞當•斯密)比較利益(大衛(wèi)•李嘉圖)和要素豐缺(俄林)狀況,專心生產其最有利和利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促成各國的專業(yè)化。來源考試大/這種國際分工可以帶來下列利益:一是分工與專業(yè)化,可以增進各國各專業(yè)的特殊生產技能;二是使生產要素得到化的配置;三是可以節(jié)省社會勞動時間;四是可以促進發(fā)明。
2)擴大國民真實收入。自由貿易理論認為,在自由貿易環(huán)境下,每個國家都根據自己的條件發(fā)展最擅長于生產的部門,勞動和資本就會得到正確的分配和運用,再通過對外貿易以較少的花費換回較多的東西,就能增加國民財富。
3)在自由貿易條件下,可進口廉價商品,減少國民開支。
4)自由貿易可以反對壟斷,加強競爭,提高經濟效益。壟斷使得生產效率降低,削弱競爭能力。
5)自由貿易有利于提高利潤率,促進資本積累。
6)自由貿易有助于國家間相互了解,減少誤解,有利于世界和平。
(三)保護貿易政策:
保護貿易政策:是國家廣泛利用各種限制進口的措施和設置各種障礙保護本國市場免受到外國貨物、服務、技術與投資的競爭,并對本國出口給予優(yōu)待和補貼。
在19世紀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美國與德國先后實行了保護幼稚產業(yè)的貿易政策。美國的漢密爾頓提出應當保護美國的幼稚產業(yè),其主要的方式是提高進口商品的關稅。德國為使新興的產業(yè)避免外國工業(yè)品的競爭,使之能充分發(fā)展,便不斷實施保護貿易措施。
1、超保護貿易政策
1)保護的對象擴大了,不但保護幼稚產業(yè),而且更多地保護高度發(fā)展或出現衰落的壟斷工業(yè);
2)保護的目的變了,其政策不再是培養(yǎng)自由競爭的能力,而是鞏固和加強市場的壟斷;保護的目的變了。
3)保護轉人進攻性,不再是防御性的限制進口,是在壟斷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對國外市場進行進攻性的擴張;
4)保護的階級利益從一般的工業(yè)資產階級轉向保護大壟斷資產階級;
5)保護的措施多樣化,不僅有關稅,還有其他各種獎出限入的措施;
6)組成貨幣集團,劃分世界市場。
2、新貿易保護主義考試論壇
1)被保護的商品不斷增加。
2)貿易保護措施多樣化。
3)從貿易保護制度轉向更系統(tǒng)化的貿易管理制度。
4)各國“獎出限入”措施的重點從限制進口轉向鼓勵出口。
(四)對外貿易政策的實施
各國對外貿易政策是通過以下方式執(zhí)行的:
1、通過海關對進出口貿易進行管理
2、國家廣泛設立各種機構,負責促進 出口和管理進口。
3、國家政府直接出面參與各種國際貿易、關稅等國際機構與組織,進行國際貿易、關稅方面的協(xié)調和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