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學校紛紛貼上“洋標簽” 國際化亟待評估機制

字號:

□記者 錢鈺
    晚報訊 如今,外籍人士的子女在中國普通學校就讀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近日,“亞太國際教育論壇”之盧灣分論壇在盧灣高級中學舉行,記者了解到,隨著國際化教育的不斷滲透,現(xiàn)如今一些本地學校也打出國際化旗號,招收了一批洋老師和學生,但由于缺乏權威的鑒定評估機構,部分中國機構舉辦的國際化教育存在辦學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
    有專家提出,上海的一些本地公民辦學校也被要求實施雙語教育、甚至打出國際化的旗幟,并招收了一些外籍的學生和老師,但是總體而言,純粹的中國機構舉辦的國際化教育,辦學水平參差不齊、課程建設缺乏體系、教學手段相對單一。
    “在上海,不管是國際學校還是公辦學校都擁有一套完整的評價機制,有權威的鑒證機構對學校的教育水平進行鑒定,但針對國內學校的國際部,一直以來,都缺乏這套評估機制,缺乏對學生學業(yè)發(fā)展水平的統(tǒng)一評價。”上海協(xié)和雙語學校副校長盧慧文表示,在呼吁建立權威評估機制的同時,不少學校也在探索和嘗試新型的國際化教育的模式,通過融合中西方優(yōu)秀的教育理念和實踐,來培養(yǎng)具有全球化視野的未來人才。
    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盧灣區(qū)七色花小學則倡導學習內容的多元和學習方式的多元,為外籍學生設立了社團——孔子學堂,為他們提供豐富的漢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游戲的形式進行語言訓練和文化熏陶。盧教院附屬中山學校則通過引入外籍校長參與管理的機制,從國外引進具備豐富管理經驗和理論功底的優(yōu)秀外籍校長擔任學校管理顧問,在承擔師生口語教學的基礎上,參與學校管理,為學校提供先進的課程和教育理念,推動學校國際化發(fā)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