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生司考復習誤區(qū)略覽(二)

字號:

二是題海戰(zhàn)術?,F行司考制度下的司考試卷分為四卷,除了第四卷是案例分析、簡答和論述等主觀試題外,前三卷題目都是以選擇題形式出現的客觀試題,有考生就指望通過大量的題目訓練達到奪取考試勝利的目標。法學教育的課堂上,大量司法考試習題替代了課堂筆記,替代了課后復習鞏固,當然更替代了原本師生之間的思想交流和理論探討,課間或課下時間的提問變成了司考訓練題目或真題解答。專事司法考試培訓或研究者對司法考試更為熟悉,可能能夠應付,滿足提問學生的疑問,但高校教師多是理論研究型或課堂教學型,未必去挖掘該學科所埋藏的角角落落,尤其是在專門領域有特長研究的專家學者型教員,追求的是專而深,不是廣而全。以民法教員為例,一個民法學教授可能對其研究領域如物權行為理論非常熟悉,甚至研究成果在國內,但未必能夠勝任準確解答司法考試題目,反而在這些題目面前可能表現出極大的批判性甚至進攻性,或者與命題者立場完全不同的觀點。顯然,法學或法律的考試思維與理論研究思維是不同的,在職業(yè)分工上也存在差別,且分工越來越細,專職的司考培訓師已經出現。當然,司考復習中不能沒有訓練演習,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肯定需要大量的題目訓練,這可以檢測考生對理論與規(guī)則的掌握程度,有效提高復習效率。但單純題海戰(zhàn)術的缺陷是,不能使知識系統(tǒng)化,無法有效地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為沒有基礎理論作為前提或準備,甚至連現行法律規(guī)定也不甚熟悉的情況下,是難以收到多少實效的。一句話,“題海主義”要不得。
    三是理論萬能??梢哉f,司考復習必須以基礎理論作為起碼的知識儲備。司考科目種類多樣,涉及法律法規(guī)也繁如牛毛,單純記憶法條和訓練題目,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歷經磨難、勤學苦練,也許會琢磨出其中的理論奧秘,但這種方法畢竟耗時長、效率低,不劃算。因此,在掌握了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之后,再去有針對性地復習應對,會節(jié)約時光,提高效能。然而,如果在復習方法的認識上認為理論萬能,或者說只要能夠理解法學理論,就可以成功應對司法考試,即施行所謂“理解主義”,認為只要領會了原理,就可以解答一切問題,這同樣是一種復習方法上的極端認識。司法考試界流傳著一句話“博士不如碩士,碩士不如本科”。[注⑧]意思很簡單,越是高學歷,反而更難通過。這或許與理論型學習不無關系。在讀博士或碩士研究生中,多以理論優(yōu)勢作為滿足自己戰(zhàn)勝司考的信心,結果常事與愿違。司法考試不同于研究生考試,前者不唯獨考查理論或者說不直接考查法學理論,而是以理論或規(guī)則之理解和運用作為考查形式;后者則主要考查基礎理論。例如,對善意取得制度,研究生入學考試可以將題目命制為“債權是否使用善意取得,為什么?”這樣的題目只要具備民法原理的一般智識水準,誰都可以作答,只是有理論深淺之別、水平高低之分。但在司法考試中,題目并非以此種形式出現,而是直接從我國現行民事立法出發(fā),考查對《物權法》第106—108條或者將其與《合同法》第51條等民事法律規(guī)則在具體案例中的適用。由是觀之,單純的掌握理論甚至各種學說,忽視對現行法律規(guī)則及其適用性訓練的關注,也是相當嚴重的復習方法誤區(qū)。在校生正接受法學理論教育,應該說有理論優(yōu)勢,但應當正確運用這些理論,結合現行法律規(guī)則和訓練題目,科學選擇復習方法。如果以為自己處于理論陣地,昂頭傲視,犯下“眼高手低”的錯誤,終會吃虧的。這就是為什么又會有“科班出身不如自學考試”之流言了。
    下面聊聊復習路線異?;土暵肪€其實就是復習的步驟、計劃或者程序。常規(guī)的復習路線或步驟應是:先掌握基本原理(指定教材),再看法律規(guī)則(重點法條),后測試鞏固(模擬訓練),以查漏補缺。這種常規(guī)路徑設計的理論根據是,法律規(guī)則的背后是法理,即所謂“條理”,應首先掌握這些條理,然后結合帶著理論去領會規(guī)則、掌握條文,效率會更高。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訓練,起到檢測和鞏固的作用。應該說,這是經過實踐證明了的、可適用于絕大多數考生的復習路線。當然,并非在基本原理掌握階段不去看法條,也并非在重點法條掌握階段不去看教材,而是在各個復習時間節(jié)點上,應有側重。各類司法培訓及研究機構,也多是遵循這一常規(guī)復習思路來設計其培訓計劃的。但有的考生并不遵循此常規(guī)路線,而是將其顛倒或者打亂,一會兒去做題,一會又去看法條,一會又對理論(教材)產生了興趣。整個復習路線看起來比較雜亂,沒有程序感和計劃性,即沒有一套科學的復習計劃。不過,復習路線因人而異,但常規(guī)的人適合走的,只能是常規(guī)的路。非常規(guī)的復習路線,由非常規(guī)的人走更為合適。但非常規(guī)的人只能占極少數。所以,還是盡量走常規(guī)復習路線為好,異常化的路線少走為妙。
    后評評復習輔助妖魔化。所謂復習輔助,其實就是司法考試的培訓或輔導行為或者資料。對這些復習輔助措施的態(tài)度和認識問題,對正處于在讀的大學生來說,一開始并不是認識得很清楚,從也會出現認識誤區(qū)。妖魔化的司考復習輔助認識,也主要表現于兩個極端。一是缺乏自主決定的意識和能力,不能針對自己實際情況選擇復習輔助。在培訓機構狂轟亂炸式的誘惑面前,要么猶豫不決,要么跟隨周圍同學,一哄而上,盲目報班,盲目購買復習資料(輔導用書)。這種妖魔化認識的基本表現就是,認為司考培訓班或者輔導資料可以“”、“有神奇效果”。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家正規(guī)培訓機構敢于如此夸大性宣傳,凡是有如此神奇宣傳的,應審慎選擇是否報名參加培訓。司法考試培訓機構的職能,就是為廣大考生提供復習輔助,提供包括師資、資料、信息、環(huán)境等培訓資源,幫助考生提高復習效率。但根本的,還是要靠考生的自身努力,再“神奇”的培訓效果,如果考生不努力,完全指望考前突破時的“后一課”,是不可能輕易通過的。任何一堂高質量的優(yōu)質培訓課,除了主講教師的授課效果外,總是少不了學員自身的基礎知識儲備和領悟接受能力,更何況在培訓行為中,往往是用幾天時間完成一門主干課程的講解,高度濃縮型的。通俗地說,就是將法學院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課程用一兩天集中講授完畢,如果沒有基本的理論儲備,是不可能指望用一兩天時間就可精通一門課程考試大綱要求掌握的內容的。就是因為如此,所以在培訓計劃的科學設計上,完整的培訓服務多是先進行基礎理論培訓的,如有些培訓計劃設計中就先有“理論提高”再有“系統(tǒng)強化”、“法條串講”、“考前突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