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天空時,什么都比你高,你會自卑;俯視大地時,什么都比你低,你會自負;只有放寬視野,把天空和大地盡收眼底,才能在蒼穹泛土之間找到你真正的位置。無須自卑,不要自負,堅持自信。高三頻道為你整理了《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歡迎閱讀,祝愿天下所有的學子們都能取得的成績!
1.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1、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F(xiàn)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還:安于本鄉(xiāng)本土,不愿輕易遷移。
3、篳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chuàng)作的艱苦。
4、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于事。
5、別無長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簡樸。
6、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
7、不為已甚:指對別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chuàng)風格,不落舊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別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11、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之意。
12、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14、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禮:現(xiàn)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16、狗尾續(xù)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17、管窺蠡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19、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20、諱莫如深:隱瞞的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濟濟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23、間不容發(fā):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一根頭發(fā),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24、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fā)展的趨勢。
25、江河日下: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26、膠柱鼓瑟:比喻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
27、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28、梁上君子:代稱竊賊。
29、屢試不爽:屢次實驗沒有差錯。
30、鱗次櫛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齊。
2.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一、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
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lián)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wěn)穩(wěn)矗立的小山?!?BR>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lián)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xiàn)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二、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fā)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四、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jù),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①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五、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
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shù)、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xiàn)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七、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fā)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fā)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_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八、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__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chuàng)造了人類世界嗎?”
3.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生:同“性”資質,稟賦。名詞?!熬由钱愐?,善假于物也。
聲:通“伸”;陳述,說明。動詞?!拔嵘缰袨槭肯日?,為之聲義。”
識:通“志”,標志,記號。名詞“出珠授之,封識宛然?!?BR> 識:通“志”;記住。動詞?!耙蛐χ^邁曰:‘汝識之乎’?”
識:通“志”;記住。動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BR> 食:同“飼”;喂。動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糞便。名詞?!叭慌c
式:通“拭”;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名詞兵車不式。
逝:通“誓”;發(fā)誓。動詞?!笆艑⑷ヅ?,適彼樂土。”
受:同“授”給,與。動詞?!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感也?!?BR>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詞。“宰夫顧熊蟠不孰,殺之,”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BR> 說:同“說高興,愉快。形容詞?!扒赝醣卣f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說:同“悅;高興。形容詞。:“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說:同“悅”;愉快。高興。形容詞。“而民說之,”
說:同“悅”;愉快。形容詞?!扒赝醪徽f?!?BR> 竦:同“聳”;高。形容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BR>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詞?!八勒咛??!?BR> 湯:同“燙”:用熱水焐。動詞。“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BR> 田:同“畋”;打獵。動詞?!敖裢跆铽C于此?!?BR> 帖:同“貼”;用標簽標出。動詞?!安挥?,則以紙?zhí)?。?BR> 帖:同“貼”;粘附。動詞。“對鏡帖花黃?!?BR> 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名詞?!笆钩挤铊蛋菟蜁谕??!?BR> 涂:同“途”,道路。名詞?!笆酝恐担苁桥c”
涂:同“途”;道路。名詞。道路。名詞。
土:同“仕”作官。動詞。“重爭土豪,非下也,權重也?!?BR> 橐:通“托”;托付,委托。動詞?!爸貭幨块?,非下也,權重也。
頑:同“玩”;開玩笑。動詞?!拔矣植煌泐B?!?BR> 亡:同“無”;不,副詞“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BR> 亡:同“無”;不。副詞。“亡何國變,寧南死?!?BR> 亡:同“無”;沒有。副詞?!扒冶菹麓呵锔?,法令亡?!?BR> 亡:同“無”,沒有。副詞?!翱兆钥嗤鋈酥?。”
亡:同“無”;不。副詞?!昂忧芹磐鲆詰??!?BR> 亡:同“無”;沒有。副詞?!吧袝r而用之亡度。”
罔:同“網(wǎng)”;羅網(wǎng)。名詞。例句中作動詞,即張開羅網(wǎng)擄捉?!凹跋萦谧铮缓髲亩讨?,是罔民也。”
惟:通“唯”;應答聲。象聲詞?!胺﹩⒛?,今若道此婦,終老不復取!”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拔┫壬鷺酚巍!?BR>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肮饰┤杖蘸艟瀑I醉。”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拔╆愌灾畡杖?。”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盁o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拔┯X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BR> 文:同“紋”紋理。名詞?!捌渲卸喟呶男◆~?!?BR> 文:同“紋”;紋路,紋理。名詞?!安灰阅緸橹撸睦碛惺杳??!?BR> 無:通“毋”;不要。副詞?!懊蠂L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見。形容詞。有志乎古者希矣?!?BR> 希:同“稀”;稀少。形容詞?!肮纳?,鏗爾?!?BR> 熙:同“嬉”;歡樂,快樂。形容詞?!捌溆鄤t熙熙而樂。”
4.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1)通假字: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通“非”)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通“吁”)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通“脫”)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通“畔”)
豈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通“暮”)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通“彰”)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通“措”)
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通“郁悒”)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通“圓”)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通“罹”,遭受)
終老不復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簾六七十(“簾”通“奩”,盛物之器)
蒲葦紉如絲(通“韌”,柔軟而結實)
府吏見丁寧(“叮嚀”,囑咐)
雖與府吏要(通“邀”)
摧藏馬悲哀(同“臟”,臟腑)
(2)古今異義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修長的樣子/形容色彩繁雜)
便可白公姥(告訴/常指一種顏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憐憫)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覺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無教訓(教養(yǎng)/訓斥或從錯誤得到認識)
自可斷來信(使者,指媒人/書信)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置/對有錯之人作出處罰決定)
躡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馬)
汝是大家子(大戶人家/我們)
奄奄黃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氣息微弱)
葉葉相交通(交錯相通/為運輸、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5.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1、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
1.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1、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F(xiàn)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
2、安土重還:安于本鄉(xiāng)本土,不愿輕易遷移。
3、篳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chuàng)作的艱苦。
4、杯水車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車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于事。
5、別無長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簡樸。
6、不孚眾望:不能使群眾信服。
7、不為已甚:指對別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
8、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chuàng)風格,不落舊套。
9、不容置喙:不容別人插嘴。
10、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11、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之意。
12、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13、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14、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占吞并。
15、分庭抗禮:現(xiàn)在用來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對立。
16、狗尾續(xù)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多指文學作品)
17、管窺蠡測:比喻對事物的觀察和了解很狹隘、很片面。
18、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19、怙惡不悛: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20、諱莫如深:隱瞞的再沒有比它更深的了。
21、濟濟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22、集腋成裘:積少可以成多。
23、間不容發(fā):距離極近,中間不能放一根頭發(fā),比喻情勢危急到了極點。
24、見微知著:見到微小的跡象,就能察知發(fā)展的趨勢。
25、江河日下:比喻情況一天天壞下去。
26、膠柱鼓瑟:比喻拘泥固執(zhí),不知變通。
27、開門揖盜:比喻引進壞人,自招禍患。
28、梁上君子:代稱竊賊。
29、屢試不爽:屢次實驗沒有差錯。
30、鱗次櫛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齊。
2.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一、比喻
1.比喻的特點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來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構成。構成比喻的
關鍵:甲和乙必須是本質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否則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冗長為簡潔。
2.比喻的種類: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相聯(lián)結。例如:收獲的莊稼堆成垛,像穩(wěn)穩(wěn)矗立的小山?!?BR>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體喻體都出現(xiàn),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聯(lián)結。例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的關系,就是箭和靶的關系。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現(xiàn)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例如: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④博喻。連用幾個比喻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相似點對同一本體進行比喻。例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二、比擬
1.比擬的特點及作用:
把物當作人來寫,或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其形式特點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寫“人”或“物”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2.比擬的種類:
①擬人。例如: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②擬物。例如:咱們老實,才有惡霸,咱們敢動刀,惡霸就得夾著尾巴跑。
三、借代
1.借代的特點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與其相關的事物來代替。它強調兩事物間的相關點。其作用是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種類:
①特征代本體。例如:大胡子兇神惡煞地吼叫著。
②具體代抽象。例如: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③專名代泛稱。例如:我們的時代需要千千萬萬個雷鋒。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⑤部分代整體。例如: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⑥結果代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為壯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間萬事空,懶將白發(fā)對青銅。
⑧地名代本體。例如:延安還是西安?要劃清這種界限。
四、夸張
1.夸張的特點及其作用:
夸張指為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著意擴大或縮小。要求使用時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礎和根據(jù),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給人啟示。
2.夸張的幾種形式:
①擴大夸張。例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②縮小夸張。例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張。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五、對偶
1.對偶的特點及其作用:
對偶就是“對對子”,也稱“對仗”。它必須是一對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短語或句子。兩句間的關系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和條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2.對偶的幾種形式:
①依內容分可分為正對、反對、串對。
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補、相襯。
例如: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
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對。例如: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
例如: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為工對、寬對。
所謂工對,就是字數(shù)、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嚴格按對仗要求;所謂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說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③依結構分可分為成分對偶和句子對偶。
成分對偶。例如:山水本無知,蝶雁亦無情;但它們對待人類最公平,一視同仁,即不因達官顯貴而呈歡賣笑,也不因山野漁樵而吝麗嗇彩。
六、排比
1.排比的特點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常用強調的同一詞語重復出現(xiàn)在各個短語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在于加強語勢,強調內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幾種形式:
①成分排比。例如:好像失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只有幾個學生上幾篇“呈文”,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獎,永遠“國”下去一樣。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七、設問
設問的特點:“無疑而問”。往往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提出問題不需要確定答案。目的是強調問題,以引起人們注意,啟發(fā)人們進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沒有。
又如: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fā)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_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_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
八、反問
反問的特點也是“無疑而問”,用疑問句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句末一般打問號,有的也可打感嘆號。
反問的形式有兩種:
①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__都是如此,我們還有什么可以驕傲的呢?
②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難道不是我們勞動群眾創(chuàng)造了人類世界嗎?”
3.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生:同“性”資質,稟賦。名詞?!熬由钱愐?,善假于物也。
聲:通“伸”;陳述,說明。動詞?!拔嵘缰袨槭肯日?,為之聲義。”
識:通“志”,標志,記號。名詞“出珠授之,封識宛然?!?BR> 識:通“志”;記住。動詞?!耙蛐χ^邁曰:‘汝識之乎’?”
識:通“志”;記住。動詞。“默而識之,學而不厭?!?BR> 食:同“飼”;喂。動詞。“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矢:同“屎”;糞便。名詞?!叭慌c
式:通“拭”;古代車廂前用作扶手的橫木。名詞兵車不式。
逝:通“誓”;發(fā)誓。動詞?!笆艑⑷ヅ?,適彼樂土。”
受:同“授”給,與。動詞?!皫熣?,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感也?!?BR> 孰:同“熟”;煮熟了的。形容詞。“宰夫顧熊蟠不孰,殺之,”
孰:同“熟”;仔細。形容詞。“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BR> 說:同“說高興,愉快。形容詞?!扒赝醣卣f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說:同“悅;高興。形容詞。:“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說:同“悅”;愉快。高興。形容詞。“而民說之,”
說:同“悅”;愉快。形容詞?!扒赝醪徽f?!?BR> 竦:同“聳”;高。形容詞。“水何澹澹,山島竦峙?!?BR> 太:通“大”;大部分。形容詞?!八勒咛??!?BR> 湯:同“燙”:用熱水焐。動詞。“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BR> 田:同“畋”;打獵。動詞?!敖裢跆铽C于此?!?BR> 帖:同“貼”;用標簽標出。動詞?!安挥?,則以紙?zhí)?。?BR> 帖:同“貼”;粘附。動詞。“對鏡帖花黃?!?BR> 庭:同“廷”;國君聽政的朝堂。名詞?!笆钩挤铊蛋菟蜁谕??!?BR> 涂:同“途”,道路。名詞?!笆酝恐担苁桥c”
涂:同“途”;道路。名詞。道路。名詞。
土:同“仕”作官。動詞。“重爭土豪,非下也,權重也?!?BR> 橐:通“托”;托付,委托。動詞?!爸貭幨块?,非下也,權重也。
頑:同“玩”;開玩笑。動詞?!拔矣植煌泐B?!?BR> 亡:同“無”;不,副詞“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BR> 亡:同“無”;不。副詞。“亡何國變,寧南死?!?BR> 亡:同“無”;沒有。副詞?!扒冶菹麓呵锔?,法令亡?!?BR> 亡:同“無”,沒有。副詞?!翱兆钥嗤鋈酥?。”
亡:同“無”;不。副詞?!昂忧芹磐鲆詰??!?BR> 亡:同“無”;沒有。副詞?!吧袝r而用之亡度。”
罔:同“網(wǎng)”;羅網(wǎng)。名詞。例句中作動詞,即張開羅網(wǎng)擄捉?!凹跋萦谧铮缓髲亩讨?,是罔民也。”
惟:通“唯”;應答聲。象聲詞?!胺﹩⒛?,今若道此婦,終老不復取!”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拔┫壬鷺酚巍!?BR>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肮饰┤杖蘸艟瀑I醉。”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拔╆愌灾畡杖?。”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盁o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惟:通“唯”;只,只有。副詞?!拔┯X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BR> 文:同“紋”紋理。名詞?!捌渲卸喟呶男◆~?!?BR> 文:同“紋”;紋路,紋理。名詞?!安灰阅緸橹撸睦碛惺杳??!?BR> 無:通“毋”;不要。副詞?!懊蠂L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
希:同“稀”稀疏,少,罕見。形容詞。有志乎古者希矣?!?BR> 希:同“稀”;稀少。形容詞?!肮纳?,鏗爾?!?BR> 熙:同“嬉”;歡樂,快樂。形容詞?!捌溆鄤t熙熙而樂。”
4.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1)通假字: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通“非”)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通“吁”)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通“脫”)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通“畔”)
豈不日戒?玁狁孔棘!(通“急”)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通“暮”)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通“彰”)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通“措”)
忳郁邑余垞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通“郁悒”)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通“圓”)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通“罹”,遭受)
終老不復取(通“娶”)
槌床便大怒(通“捶”,敲打)
箱簾六七十(“簾”通“奩”,盛物之器)
蒲葦紉如絲(通“韌”,柔軟而結實)
府吏見丁寧(“叮嚀”,囑咐)
雖與府吏要(通“邀”)
摧藏馬悲哀(同“臟”,臟腑)
(2)古今異義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修長的樣子/形容色彩繁雜)
便可白公姥(告訴/常指一種顏色)
共事二三年(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憐體無比(可愛/值得憐憫)
汝豈得自由(自作主張/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坐具/睡覺的地方)
以此下心意(忍耐受委屈/下定主意)
本自無教訓(教養(yǎng)/訓斥或從錯誤得到認識)
自可斷來信(使者,指媒人/書信)
處分適兄意(處理、處置/對有錯之人作出處罰決定)
躡履相逢迎(迎接/常指奉承、拍馬)
汝是大家子(大戶人家/我們)
奄奄黃昏后(暗沉沉的;形容氣息微弱)
葉葉相交通(交錯相通/為運輸、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5.高三上冊語文必修一知識點
1、始舍于其址。舍:名詞活用為動詞,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禪。名:名詞活用為動詞,命名,稱呼。
3、有泉側出。側:名詞作狀語,在一側。
4、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深:形容詞用作名詞,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窮也。窮: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窮盡,走到頭。
6、而其見愈奇。見:動詞作名詞,見到的景象。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至:動詞用作名詞,到達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用作動詞,照明。
9、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極:形容詞作動詞,盡情享受。
10、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險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險遠的地方。
11、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弄錯,使……錯。
傳:動詞作名詞,流傳的文字。
名:名詞作動詞,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