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登記代理人綜合輔導: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解析

字號: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變更、解除而引起的糾紛逐年增多,有些問題審判實踐中處理起來還非常棘手,現結合審判實踐活動就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中存在的問題,應注意問題以及對策作為簡要分析,以其拋磚引玉。
    一、變更和解除合同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問題:單方變更解除合同存在發(fā)包方或承包方兩方面問題。從承包方看:(1)改變合同主體即在不改變合同內容的情況下,以新的主體代替原合同主體,就是將合同轉讓給第三者;(2)承包人擅自改變土地使用用途,進行破壞性、掠奪性經營;(3)承包人將土地承包合同改變承包性質或建房或承包改租賃;(4)未按約定期限交納承包費或根本未交納承包費。從發(fā)包方看:由于受一些書記工程、樣板、形象工程的影響,(1)發(fā)包方單方干涉承包方經營權、自主權,強令承包人種植果樹,強令承包人籌建大棚等,改種農民不愿從事的行業(yè)。(2)有些村干部看到原來訂立的農村承包合同收取的承包費較低,而隨著現有市場行情變化重新發(fā)包能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在群眾或村干部的操縱下單方收回土地或以高額承包費轉包給第三人,以此提出變更或解除合同,這些問題的出現,引發(fā)了對合同解除糾紛的訴訟。比如:劉賈店村委與被告劉乃安于93年簽訂的承包合同糾紛一案,雙方規(guī)定村委將空閑荒地2.5畝租給被告種植花圃,頭三年每年承包費為每畝50元,從第四年開始每畝80元,一方不交承包費,另一方可以隨時解除合同,2002年因村內宅基緊張,部分村民鼓動村委提出解除合同的請求。在處理該案過程中存在兩種不同認識:一種認識是根據合同自愿原則,當事人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有自愿解除合同的權利,《合同法》第93條規(guī)定“當事人協(xié)商一致,可以解除合同,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條件,解除合同條件成就時,解除權人可以解除合同”。根據這一規(guī)定,可以把約定解除分為協(xié)商解除與約定合同解除權,該案中,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合同履行過程中出現了某種情況,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有解除合同的權利。因此,對一方的請求應予以支持。一種認識為:盡管雙方當事人約定了合同的解除條件,但是結合本案,被告方已在承包土地中種植了林木、果樹,有些已成材,解除合同對被告種植已成形的果樹很難做出處理,可以根據“民法通則”第111條即“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合約定條件的,另一方有權要求履行或者采取補救措施,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苯Y合該案,從經濟合理性上考慮,可以要求被告采取補救措施,減少被告損失,補交承包費用,應依法駁回原告訴訟請求?!逗贤ā返?10條規(guī)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履行非金錢義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1)法律上或事實上不能履行。2)債務的標的不適于強制履行或履行費用過高。3)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的。筆者贊同第一種觀點,其理由是:從嚴格法律意義上講:合同解除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當具備法律規(guī)定合同解除條件時,因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或由當事人雙方協(xié)議,使合同關系歸于消滅的行為。從其特征上看:合同的解除適用于合法有效的合同,解除還必須具備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而約定解除即是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之一,違反合同中的任何一項,不論程度如何,均可解除合同。從《合同法》第61條看:是雙方當事人對合同的質量、價款、地點等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又不能按照第61條承擔違約責任的,才適用補救措施。因此該案中從經濟合理性上以及補救措施上處理,顯然是對約定行使解除權內涵的擴大。
    (二)那么該案中就存在一個需要研究和需要如何解決的問題:
    (1)合同解除后,被告種植的果樹及林木如何處理;
    (2)按照市場上的合理價格折價被告方不進行評估或不交納評估費用應如何解決。
    二、審理承包合同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承包合同的訂立程序是否合法
    2003年3月1日開始實行的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第四項規(guī)定:“承包程序合法”,從發(fā)生糾紛的情況看,在程序方面重點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看是否遵守了民主程序的有關規(guī)定?!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規(guī)定:“承包方案依法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睂τ诩w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個人作為承包方的情況法律還有特別的規(guī)定?!锻恋毓芾矸ā返谑鍡l第二款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批準”,《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八條也有相同的規(guī)定。以上這些都是關于農村承包合同訂立的民主程序的強制性規(guī)定,是必須要遵守的。
    二是對采用招標方式訂立承包合同是否遵守了招標投標的法律規(guī)定,要按照程序確定中標人并與之訂立合同。
    三是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議定原則的承包合同是否應認定無效。
    我國法律對重要承包事項都規(guī)定了民主議定原則,其法理依據是土地的經營管理者必須依照所有權人的集體意思行事。相關法條有:《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條第二款、第十五條,《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十九條第二款第(五)、(六)項,《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條第二款第(三)項、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四十八條第一款。如果發(fā)包方違反上述強制性規(guī)定,越權發(fā)包,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承包合同無效,并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季節(jié)較強,人民法院在審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時,基于保護農業(yè)生產穩(wěn)定發(fā)展的考慮,對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應當特別慎重。根據院關于審理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規(guī)定(試行)(法釋[1999]15號)第二條、第二十五條的規(guī)定,承包合同簽訂滿一年,或雖未滿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做了大量的投入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因發(fā)包方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議定原則越權發(fā)包而確認該承包合同無效但可對該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單從法釋[1999]15號的文義解釋來看,該規(guī)定適用于發(fā)包方所屬的半數以上村民以發(fā)包方為被告,要求確認承包合同的效力提起的訴訟。而我們認為院此項規(guī)定對承包合同效力的認定具有普遍意義,因為人民法院對同一事實關系的法律認定須保持一致,同一份承包合同的效力認定結果不應由于訴訟主體或訴訟請求的不同而會有所不同。院就承包合同違反民主議定原則的無效請求設定了1年的除斥期間,只要在承包合同簽訂后的一年以內沒有提起訴訟,人民法院就不能再以此認定合同無效,所謂“進行適當調整”也是以人民法院確認合同有效為前提的,對無效合同是沒有進行事后調整必要的。
    (二)承包合同的內容是否明確、合法
    承包合同應當對承包地的面積(四至界限)、履行期限、承包費的數額及交納時間、違約金等內容要有明確約定。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農村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問題。我們在審理農村承包合同糾紛中發(fā)現一些合同內容不合法,主要表現在將農村土地用于非農業(yè)建設。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六十三條規(guī)定“農村土地承包應當遵守法律、法規(guī),保護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可持續(xù)利用。未經依法批準不得將承包地用于非農業(yè)建設”。
    二是合同期限問題。根據《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的有關規(guī)定,農村土地承包期限一般為30年。而在發(fā)生糾紛的農業(yè)承包合同糾紛中,一些承包期限不足30年。我們認為法律規(guī)定的30年是倡導性的法律規(guī)范,也是為了有利于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當事人應當盡可能遵守。
    (三)解除合同的理由是否充分
    對于已經生效的合同,當事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義務,不得擅自違約,更不得單方解除合同。審判實踐中因解除合同而引發(fā)糾紛數量相對較多,需我們重點注意。合同的解除分為協(xié)議解除及法定解除兩種情形,協(xié)議解除一般來講不會發(fā)生糾紛。但法定解除的必須符合法定解除的情形,主要有:因不可抗力而解除;因合同屆滿而解除;合同約定解除的條件成就時而解除;因不能實現合同承包目的而解除;因承包方全家搬遷且戶口轉為非農業(yè)戶口而合同解除;承包方無力經營且本人自愿解除;承包方在承包期內死亡且無人繼承其承包經營權而合同解除;承包方長期不予經營,造成承包地閑置而導致合同解除;承包方在承包期內進行破壞性、掠奪性經營,經發(fā)包方勸阻無效而導致合同解除;承包方隨意改變土地用途,經勸阻無效的,合同的繼續(xù)履行將影響一方重大利益的等等。一般來講,只有符合上述條件的,發(fā)包方或者承包方才能要求依法解除合同,否則解除合同即構成違約。
    在實踐中,發(fā)包方常常以合同約定的承包費偏低和其它原因為由要求解除承包合同。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側重于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承包期內,發(fā)包方不得單方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人放棄或變更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得以劃分“口糧田”和“責任田”等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標承包,不得將承包地收回抵頂欠款。因此,作為發(fā)包方增強法制觀念,特別是履行合同的意識尤為重要。
    三、解決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的對策
    針對目前審理案件中遇到的問題,結合轄區(qū)內實際情況特提出如下解決對策,供商榷。
    1、加大對《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的宣傳力度,使發(fā)包方與承包方在簽定合同過程中明確約定雙方權利與義務,就承包方權利而言無非就是:合法的占有權、合理的使用權、土地使用中的收益權、依法的轉證權、出租權和設定抵押權,這些權利應嚴格按照《土地承包法》和《擔保法》的相關規(guī)定處理。就發(fā)包方權利而言,一是承包費的收取,二是調整土地的權利,該項權利要根據不同合同而設定。同時在調整土地時要嚴格依照《土地管理法》第14條之規(guī)定:“在土地承包經營期限內,對個別承包經營者之間承包土地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或縣級人民政府農業(yè)主管部門批準”。
    2、以穩(wěn)定承包合同為主,事實求是地解決發(fā)包方與承包方的合同關系,穩(wěn)定承包合同主要指在合同承包期內,一方投資較大,即便是未按期如數交納承包費,只要能采取補救措施的一般不應以解除為主。實事求是地解決糾紛,就是要從合同簽訂的時間、背景、稅改前與稅改后的不同情況全面把握,不能死板地硬扣合同條文。
    3、客觀公正地調解土地承包關系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千差萬別,照本宣科、死板硬套地判決往往起不到較好的社會效果。有些甚至能引起雙方矛盾激化,個別人走向極端,這就要求一是在穩(wěn)定承包合同的同時,依法保護承包戶權利;二是在合同合法合規(guī)的情況下,圍繞合同條款做好工作進行調解;三是對不規(guī)范的合同要及時做好矛盾雙方的工作,以自愿為原則協(xié)商解決;四是在審查合同過程中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凡是違背這一原則的都要確認合同為無效合同,以法律依據做好調解工作。
    總之,審理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應充分認識農村土地承包在我國經濟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明確認識土地承包合同的性質及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把握處理該類糾紛總的原則即及時、快捷、穩(wěn)妥,多用調解的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的說理說法工作,這也是司法為民的具體體現,不應以法院的審判權代替或干涉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對已經成為事實的大范圍的承包合同關系,一般不能因為其侵害了個別人的合法權益而因審理造成大范圍的波動,從而影響全村或全鄉(xiāng)鎮(zhèn)的全局工作,對權益方可以采取判決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及進行賠償的方式予以變通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