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含義、配置方式、公共產品效率供給的難點、解決公共產品效率問題的基本途徑、財政資源配置的范圍、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
1.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含義和必要性。(掌握)
(1)資源配置
是通過對現(xiàn)有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調配,實現(xiàn)資源結構的合理化,使其得到的使用,獲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財政資源配置也可稱為是政府資源配置:
財政資源配置指政府決定提供某種公共產品并為之提供資金的職責,主體是政府。
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過程效率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中的效率。
(3)財政資源配置的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之所以必須進行財政資源配置,兩個原因:
一是許多社會公共需要和公共產品是無法通過市場來提供和滿足,
二是市場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經濟活動主體往往容易從自身的當前的經濟利益出發(fā),產生短期行為,而市場提供的錯誤信息,往往又會使他們走入歧途,這樣必然會影響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2.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掌握)
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和資金供應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程序。
(1)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即公共決策(公共選擇)。決定財政分配格局的原則是效率。在實踐中它是通過政治程序決定的。因此效率取決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
(2)政府資源配置的資金提供方式也是通過政治程序完成的。政府一旦決定提供公共產品,就通過公共預算和預算外資金向公共部門提供資金。但政府的資金是通過法律法規(guī)從再生產領域取得的。公共部門則從事公共產品的具體生產與管理。因此,公共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對于公共產品的生產效率有重要的意義。
(3)公共產品的效率由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組成,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實質上涉及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問題。
3.公共產品效率供給的難點。主要包括:
第一,公共產品偏好表達的困難。
第二,公共產品效率供給的困難。
4.解決公共產品效率問題的基本途徑。
實現(xiàn)公共產品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完善民主、科學的財政決策體制。
實現(xiàn)公共產品生產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完善公共部門的組織制度和激勵約束制度。
5.財政資源配置的范圍
(1)公共產品
(2)準公共產品
(3)天然壟斷行業(yè)的產品
6.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
(1)調節(jié)資源在地區(qū)之間的配置。其主要手段是通過稅收、投資、財政補貼和財政體制中的轉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來實現(xiàn)。
(2)財政調節(jié)資源在產業(yè)部門之間的配置。調整產業(yè)結構有兩條途徑:一是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對國家需要優(yōu)先發(fā)展的產業(yè)的投資;二是改變現(xiàn)有企業(yè)的生產方向,即調整資產的存量結構,進行資產重組,來調整產業(yè)結構。
(3)調節(jié)全社會的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這體現(xiàn)在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高低。
(二)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含義、社會公平準則、社會不公平的原因分析、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xiàn)、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主要內容)
1.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含義
收入分配的目標是實現(xiàn)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
經濟公平―――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平等競爭條件下由等價交換來實現(xiàn)
社會公平-----通常是收入差距維持在現(xiàn)階段各階層居民所能接受的范圍內。
財政收入分配職能就是指政府在進行財政分配活動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社會公平,而對市場經濟形成的收入分配結構進行調整的職能。
2.社會公平的準則
第一,保證生存權準則。
保證生存權是人們最基本的權利。因此保證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生存資料是社會公平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內容。
第二,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準則。
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公平分配的一個重要職能準則。效率市場的分配格局是社會公平的基礎。
第三,共同富裕準則。
共同富裕是人們長期向往的目標,也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內容,必然成為社會公平分配的重要準則。
社會公平就要考慮以上三個準則,并做到協(xié)調統(tǒng)一。
3 、社會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第一,生產要素占有狀況的不公平(歷史的原因)
對于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社會不公平首先來自市場經濟初始條件的不公平,而市場機制本身無法改變初始條件。
第二,制度不完善(制度建設的原因)
第三,個人及家庭狀況的不同(個人自己的原因)
1.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含義和必要性。(掌握)
(1)資源配置
是通過對現(xiàn)有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經濟資源的合理調配,實現(xiàn)資源結構的合理化,使其得到的使用,獲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財政資源配置也可稱為是政府資源配置:
財政資源配置指政府決定提供某種公共產品并為之提供資金的職責,主體是政府。
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過程效率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為現(xiàn)實中的效率。
(3)財政資源配置的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之所以必須進行財政資源配置,兩個原因:
一是許多社會公共需要和公共產品是無法通過市場來提供和滿足,
二是市場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經濟活動主體往往容易從自身的當前的經濟利益出發(fā),產生短期行為,而市場提供的錯誤信息,往往又會使他們走入歧途,這樣必然會影響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2.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掌握)
財政資源配置方式是指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和資金供應方式。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程序。
(1)公共產品的決定方式即公共決策(公共選擇)。決定財政分配格局的原則是效率。在實踐中它是通過政治程序決定的。因此效率取決于政治程序的制度安排。
(2)政府資源配置的資金提供方式也是通過政治程序完成的。政府一旦決定提供公共產品,就通過公共預算和預算外資金向公共部門提供資金。但政府的資金是通過法律法規(guī)從再生產領域取得的。公共部門則從事公共產品的具體生產與管理。因此,公共部門的組織和管理對于公共產品的生產效率有重要的意義。
(3)公共產品的效率由資源配置效率和生產效率組成,提高公共產品的供給效率,實質上涉及政治體制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的問題。
3.公共產品效率供給的難點。主要包括:
第一,公共產品偏好表達的困難。
第二,公共產品效率供給的困難。
4.解決公共產品效率問題的基本途徑。
實現(xiàn)公共產品資源配置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完善民主、科學的財政決策體制。
實現(xiàn)公共產品生產效率的基本途徑是完善公共部門的組織制度和激勵約束制度。
5.財政資源配置的范圍
(1)公共產品
(2)準公共產品
(3)天然壟斷行業(yè)的產品
6.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
(1)調節(jié)資源在地區(qū)之間的配置。其主要手段是通過稅收、投資、財政補貼和財政體制中的轉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來實現(xiàn)。
(2)財政調節(jié)資源在產業(yè)部門之間的配置。調整產業(yè)結構有兩條途徑:一是調整投資結構,增加對國家需要優(yōu)先發(fā)展的產業(yè)的投資;二是改變現(xiàn)有企業(yè)的生產方向,即調整資產的存量結構,進行資產重組,來調整產業(yè)結構。
(3)調節(jié)全社會的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這體現(xiàn)在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或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高低。
(二)財政的收入分配職能(含義、社會公平準則、社會不公平的原因分析、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xiàn)、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主要內容)
1.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含義
收入分配的目標是實現(xiàn)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
經濟公平―――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平等競爭條件下由等價交換來實現(xiàn)
社會公平-----通常是收入差距維持在現(xiàn)階段各階層居民所能接受的范圍內。
財政收入分配職能就是指政府在進行財政分配活動過程中,為了實現(xiàn)社會公平,而對市場經濟形成的收入分配結構進行調整的職能。
2.社會公平的準則
第一,保證生存權準則。
保證生存權是人們最基本的權利。因此保證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生存資料是社會公平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內容。
第二,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準則。
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社會公平分配的一個重要職能準則。效率市場的分配格局是社會公平的基礎。
第三,共同富裕準則。
共同富裕是人們長期向往的目標,也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主要內容,必然成為社會公平分配的重要準則。
社會公平就要考慮以上三個準則,并做到協(xié)調統(tǒng)一。
3 、社會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第一,生產要素占有狀況的不公平(歷史的原因)
對于市場經濟體制國家,社會不公平首先來自市場經濟初始條件的不公平,而市場機制本身無法改變初始條件。
第二,制度不完善(制度建設的原因)
第三,個人及家庭狀況的不同(個人自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