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池》原文及教學反思

字號: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gòu)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xiàn)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以下是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池》原文及教學反思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
    1.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池》原文
    小池(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注釋:
    泉眼:泉水的出口。
    惜:吝惜。
    照水:映在水里。
    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風光。
    尖尖角:初出水端還沒有舒展的荷葉尖端。
    上頭:上面,頂端。為了押韻,“頭”不讀輕聲。
    譯文:
    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樹蔭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
    嬌嫩的小荷葉剛從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調(diào)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頭。
    賞析:
    這首詩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生活之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蔭、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種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泉眼默默地滲出涓涓細流,仿佛十分珍惜那晶瑩的泉水;綠樹喜愛在晴天柔和的氣氛里把自己的影子融入池水中;嫩嫩的荷葉剛剛將尖尖的葉角伸出水面,早就有調(diào)皮的蜻蜓輕盈地站立在上面了。全詩從“小”處著眼,生動、細致地描摹出初夏小池中生動的富于生命和動態(tài)感的新景象,現(xiàn)在用來形容初露頭角的新人,因為荷花的小花苞在整個池塘中顯得那么的渺小,卻已經(jīng)有蜻蜓在上面停留,尖尖角可以看做是新生事物更可以看做是初生的年輕人,而蜻蜓就是賞識它們的角色?!?BR>    2.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
    《小池》是一首內(nèi)容比較淺顯的古詩,上課時我讓學生就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還是荷葉呢?接著出現(xiàn)了一段比較有意思的“爭論”:“是荷葉,因為書上畫的是荷葉?!薄拔矣幸庖姡灰欢〞蠜]畫荷花,作者那時就沒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薄翱墒抢蠋焺偛耪f寫的是初夏,荷花還沒開呢?!薄安灰欢]開呀。”“荷葉都才露出一點點呢。”
    這個問題是我沒有想到的,教參里的解釋是荷葉才露出尖尖的角,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該和學生說那是荷葉,我怕那樣反而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其實結(jié)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尋找“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他們“問題意識”的嫩芽得以呵護,快速思維、語言表達的能力得到鍛煉。我忽然發(fā)現(xiàn),其實他們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gòu)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xiàn)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古詩《小池》很美,怎樣讓學生感受美,除了老師適當?shù)恼Z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學生學習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強求,教師給他們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
    3.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
    《古詩兩首》是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其中《小池》一詩作者通過對小池中的泉水、樹陰、小荷、蜻蜓的描寫,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根據(jù)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的認知水平,設計了以下幾點。
    一、聽、說、讀、寫融為一體
    語文教學,歸納起來,無非四個字“聽說讀寫”。同時,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是語文綜合能力的真實反映和體現(xiàn),這四者缺一不可,互為補充。
    1、聽:引導學生聽電腦老師誦讀,教師示范朗讀古詩,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古詩的韻味。
    2、說:組織學生討論這泉水可能會從哪里來?這個池塘里還會有什么?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種,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色,你會說些什么?一系列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大膽地猜,大膽地說,提供給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把古詩的意境體會的有滋有味,把詩人的情懷內(nèi)化成自己的語言。
    3、讀:俗話說“好詩不厭百回讀”,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多層次、多方位的誦讀古詩(自由練讀,讀出個性——個別讀,集體評議——教師范讀,牽引示范——再次個別朗讀,嘗試品讀——同桌互讀,擴大朗讀訓練面——全班齊讀,情感共鳴),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們的情操。
    在學生感受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勃勃生機,我進而介紹楊萬里的另一首寫荷花的詩的名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比較兩首詩,分別寫了不同季節(jié)的荷花小池,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多讀,感受詩的藝術(shù)感染力,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同時,感悟詩的和諧的韻律,積累消化,成為隨時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4、寫:在學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一句后,我?guī)ьI學生學習生字“立”:
    (1)小晴蜓飛過來了,立在了荷葉上,你能給立換個詞嗎?
    (2)指名表演:誰會做做“立”的動作?
    (3)引導書寫:仔細看看,怎樣才能把它寫漂亮?(范寫——描紅——自由練習,教師提示:把“立”字寫得端端正正,像小晴蜓一樣立得有精神。)
    不知不覺中,就把“聽說讀寫”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了,這是高效的整合。
    二、古詩的體會、生字的教學融為一體
    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已有經(jīng)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本設計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習生字,理解生字。課堂中,我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進行生字教學的處理。如“惜”字的教學,先引導學生看圖引出“惜”,再組織學生讀準字音、找朋友學會“惜”,后再引導學生看圖讀詩,體會“惜”。又如“立”字的教學,首先引導結(jié)合圖畫換詞體會,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做做動作,后引導學生規(guī)范地書寫“立”字,寫得像你們剛才站得一樣有精神。相信,這樣的訓練多了,學生對祖國的語言文字會體會的會更精,語感會更強。
    這節(jié)課總體來說還是能讓人感到滿意的,很高興孩子們能讓我再看到了他們的活力和潛力,我知道課堂小主人們的主動權(quán)一旦充分給予,他們學習的興趣自然十分濃厚,我也相信對每一個課堂教學進行精心設計和新的嘗試,學生的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4.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13課《古詩兩首》中的《小池》這首詩,通過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構(gòu)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描繪出一幅具有無限生命力的樸素、自然而又充滿生活情趣的`生動畫面,表現(xiàn)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
    在這首古詩的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許多不足之處。首先,我的教學流程設計出現(xiàn)了一定的問題,我把本課的生字詞放到了教學的末尾,即在我講述完整首詩的詩意后。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忽視了我的教學對象的特點,把生字詞安排為課前預習自學,可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還不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這樣的安排就不能讓他們更透徹地去理解生字詞,同時也不利于下面對古詩大意的教學和對意境的感受。其次,我在板書板畫的設計上也有所欠缺,板書不夠完整,板畫沒有很好的利用,在板畫環(huán)節(jié)中,我原本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更直接地去感知和體會,也能帶動學生思維的運轉(zhuǎn),可是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因為講解與板畫有點脫離,導致板畫不能發(fā)揮作用,而且板畫的技能也還不夠成熟,畫得不夠生動形象,在這方面上,我覺得我應該多加學習和練習。第三,我的講解不夠詳細,有的地方顯得有點操之過急,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深入,特別是在有感情朗誦方面。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我所設計的教學內(nèi)容還是比較充實的,因為講解不夠詳細,所以顯得內(nèi)容有些空洞。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也不能很好地去引發(fā)學生對新課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jié)課的整個設計中,我以小學語文新課標為指導做了很多的思考,比如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等,也一直想以一種比較新穎的形式來教學,不想被那種傳統(tǒng)的或現(xiàn)行的教學方式所束縛,所以我覺得我還是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盡管在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有漏洞。在教學語言上,我覺得還是挺連貫的,不會有很多脫節(jié),只是有的兒童化語言還應當加強,盡量讓自己的語言更生動。教態(tài)還是挺自然的,沒有那么拘謹。
    總之,在這講課中,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教學還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很多的地方設計與實施有所脫離,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注意這些問題,考慮更多的因素,從而不斷地去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設計,更好地去實施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是靠積累的,我會在每的教學后,認真地去做好反思與總結(jié),爭取每個下都能做得更好。
    5.小學一年級語文《小池》教學反思
    《小池塘》就是一篇形象生動,內(nèi)容新穎,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的散文。課文通過對池塘里水波,蘆葦,白云,太陽,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展開豐富的想象,給人一種美的愉悅,賦予靜態(tài)的池塘以動感和生命。教學《小池塘》這篇課文時,在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再讓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中可以盡情地發(fā)揮想象,去理解和感受作者所描繪的“五彩的世界”。通過這篇課文,可以啟發(fā)孩子,引導孩子大膽想象。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采用了先整體感知課文,后精讀課文具體感知,后背誦課文升華感情,后是知識和拓展和延伸,讓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描繪自己心目中美麗的小池塘和五彩的世界。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遇見了一些問題,并由這些問題有了更多關于教學和課堂的思考。
    首先,一節(jié)能讓每個學生融入其中的課堂中,老師怎樣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很關鍵。怎樣提問?怎樣表述問題?不同的問題應該怎樣針對不同的學生?小班化的教學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深入課堂,都能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那么老師的提問也應該在設計之初就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不能太簡單或者太難,太簡單的問題學生會覺得缺乏挑戰(zhàn)和新鮮感,太難的問題曲高和寡,讓整個課堂更加缺乏活躍的氣氛。我想,好的問題應該是層層遞進,就如同帶領孩子翻越一座座的山峰,越來越有挑戰(zhàn)性才能激起孩子學習的熱情。另外,老師及時的肯定和鼓勵也是必不可少的。這樣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成為班級里的發(fā)言明星,都有站起來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勇氣和膽量。
    其次,錯誤資源的利用。上課之初的備課是對一堂課的整體設計。在實際的課堂上,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預設之外的情況發(fā)生。在發(fā)生錯誤的時候是應該回避還是積極的解決?學生出錯就說明對于這點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錯誤本身就給了我們一個查漏補缺的機會。當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請知道的同學來解決這個問題,或者讓全班同學一起來解決這個問題都是一個糾錯的好機會,也許還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獲?;乇苠e誤也許只會讓錯誤更加根深蒂固。
    后是對于教學模式的大膽創(chuàng)新。整個社會都在提倡和呼吁創(chuàng)新,那么課堂教學也應該有更多的創(chuàng)新出現(xiàn)。拘泥于傳統(tǒng)模式的教學是保險的方法,但是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會讓老師厭倦,也會讓學生厭倦。除了多媒體和教具的運用,在教學中我們還應該積極的對教學的方式方法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新。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互動,并在教學后積極的反思,這些都是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要內(nèi)容。此外,老師也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好的教學經(jīng)驗。使自己的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老師更樂于教,孩子更樂于學!
    當然,在這堂課里還有許多的地方值得我繼續(xù)去反思。發(fā)現(xiàn)問題并改正問題才能讓我們的教學水平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