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迅速發(fā)展,信用證詐騙這一國際貿易欺詐的主要形式,在我國呈日益猖獗之勢。盡管現行刑法第195條對信用證詐騙罪作了明確規(guī)定,但圍繞信用證詐騙罪構成特征的一系列問題,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司法實務中,至今仍是眾說紛紜。本 文擬對此進行研究,以求教于法學界同仁。
一、犯罪主體特征
本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目前在理論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信 用證雖然不依附于國際貿易合同,但又必須以國際貿易合同為基礎和前提,而在我國境內,能與境外的公司、企業(yè)簽訂貿易合同以及能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和享有信用證上利益的人,都是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公司、企業(yè)及事業(yè)單位。從這個意義上說,信用證 詐騙罪的主體只能是單位。(注:參見王前生、徐俊華:“信用證詐騙罪犯罪構成研究 ”,載趙秉志主編《新千年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與適用》(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 ,第1293頁。)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首先,從現行刑法典的規(guī)定來看,現行刑法第195條明確規(guī)定信用證詐騙罪可以由自然 人單獨實施,因而認為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只能是單位于法無據。
其次,從司法實踐來看,近年來,具有中國國籍的自然人實施的信用證詐騙案,在國 際貿易中已經存在,而由外國企業(yè)、公司及國際欺詐團伙所實施的信用證詐騙案更是屢 見不鮮。這些外國企業(yè)、公司、團伙精通信用證業(yè)務及相關國家的法律制度,手法巧妙 ,極具欺詐性,國內的自然人或法人急于想擴大出口創(chuàng)匯,而又缺乏國際貿易的成熟經 驗和操作方法,加之一味盲從的心理態(tài)勢,決定了他們常常成為國外企業(yè)、公司、團伙 進行信用證詐騙的對象。因而將自然人排除在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范圍之外,無疑與國 際貿易的實際情況相脫節(jié),不利于對信用證詐騙罪的懲治與打擊。
再次,從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城鄉(xiāng)個體戶和個人合伙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活動的主體,不僅要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而且也必然會參加一些國際貿易活動。尤其 是在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彰顯的今天,這種情形會越來越多。由此決定了城鄉(xiāng)個體戶和 個人合伙完全有可能在貪財圖利動機的驅使下,通過實施信用證詐騙活動來獲取不法經 濟利益。而在我國刑法中,城鄉(xiāng)個體戶和個人合伙實施的犯罪,顯然屬于自然人犯罪, 而不可能是單位犯罪。
最后,從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1999年6月18日人民法院通過的《關于審理單 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3條明確規(guī)定,下列兩種情況應視 為自然人犯信用證詐騙罪:(1)個人為進行信用證詐騙罪而設立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 位實施信用證詐騙罪,或者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以實施信用證詐騙罪為主要 活動的;(2)盜用單位名義實施信用證詐騙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
因此,筆者認為,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并不僅局限于單位,自然人實施信用證詐騙活 動的,同樣可以論之以本罪。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境外公司、企業(yè)實施信用證詐騙罪的前述4種行為之一 ,能否構成信用證詐騙罪?換言之,境外公司、企業(yè)能否成為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如果 能,對其應按單位犯罪還是自然人犯罪處理?對此,有學者認為,境外公司、企業(yè)對我 國的銀行以及公司實施信用證詐騙行為的,在法律對此類“單位”無明文規(guī)定的前提下 ,應視為自然人犯信用證詐騙罪,可對境外公司、企業(yè)的直接責任人員予以定罪,但量 刑卻應適用單位犯罪的刑度規(guī)定。(注:參見陳琴:“信用證詐騙罪的若干問題研究” ,載趙秉志主編《新千年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與適用》(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 第1312~1313頁。)顯然,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境外公司、企業(yè)在我 國的法律地位。由于境外公司、企業(yè)是在我國境外依照外國的法律所設立的營利性的經 濟組織,因而其并不具有中國的法人資格,由此決定,境外公司、企業(yè)不屬于我國現行 刑法所規(guī)定的“單位”,其針對我國銀行或者公司所實施的信用證詐騙行為,自然也就 不可能構成單位信用證詐騙罪。但從我國現行刑法第6條第3款以及第8條的規(guī)定來看, 外國人針對我國的銀行或者公司所實施的信用證詐騙行為,卻是可以適用我國刑法第19 5條的規(guī)定定罪量刑的。所以,對于境外公司、企業(yè)針對我國的銀行或者公司所實施的 信用證詐騙行為,視為自然人犯信用證詐騙罪,可對其直接責任人員定罪的觀點,是比 較符合我國刑事管轄權以及單位犯罪的相關刑法規(guī)定的,因而也是較為可取的。但其關 于量刑應當適用單位犯罪的刑度規(guī)定的主張,筆者卻不敢茍同。道理很簡單,既以自然 人信用證詐騙罪定罪,量刑當然也應依照自然人信用證詐騙罪的量刑幅度裁量,否則, 既自相矛盾,又與法理不合。
二、犯罪主觀特征
信用證詐騙罪在主觀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和過失不能構成本罪。但是,構 成信用證詐騙罪,在主觀上是否還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理論界和司法實務部門則 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第一種觀點認為,本罪的主觀方面雖然為故意,但是本罪不像 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那樣,法律明文規(guī)定必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因此,行為 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是構成本罪的必備條件。(注:參見宣東:“牟 其中案的法理分析”,載《法制日報》2000年8月27日,第2版。)第二種觀點主張,實 施信用證詐騙罪的個人,多出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不能涵蓋所 有信用證詐騙罪的主觀意圖,因為單位犯信用證詐騙罪可能存在著非法占有信用證款下 的貨物或者貨款的情況下,還存在著為非法融資、償付債務的目的,即“拆東墻補西墻 ”,強調信用證詐騙罪的主觀方面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注: 參見李恩慈:“論信用證詐騙罪的犯罪構成及其效力范圍”,載《法學研究》2000年第 2期。)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信用證詐騙罪的成立,在主觀方面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非法占有目的性是信用證詐騙罪主觀方面的基本特征。(注:參見趙秉志主編:《金 融詐騙罪新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349頁;王作富主編:《刑法分則 實務研究》(上),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頁。)這是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
一、犯罪主體特征
本罪的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包括自然人和單位。目前在理論上有一種觀點認為,信 用證雖然不依附于國際貿易合同,但又必須以國際貿易合同為基礎和前提,而在我國境內,能與境外的公司、企業(yè)簽訂貿易合同以及能向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和享有信用證上利益的人,都是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公司、企業(yè)及事業(yè)單位。從這個意義上說,信用證 詐騙罪的主體只能是單位。(注:參見王前生、徐俊華:“信用證詐騙罪犯罪構成研究 ”,載趙秉志主編《新千年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與適用》(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 ,第1293頁。)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值得商榷。
首先,從現行刑法典的規(guī)定來看,現行刑法第195條明確規(guī)定信用證詐騙罪可以由自然 人單獨實施,因而認為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只能是單位于法無據。
其次,從司法實踐來看,近年來,具有中國國籍的自然人實施的信用證詐騙案,在國 際貿易中已經存在,而由外國企業(yè)、公司及國際欺詐團伙所實施的信用證詐騙案更是屢 見不鮮。這些外國企業(yè)、公司、團伙精通信用證業(yè)務及相關國家的法律制度,手法巧妙 ,極具欺詐性,國內的自然人或法人急于想擴大出口創(chuàng)匯,而又缺乏國際貿易的成熟經 驗和操作方法,加之一味盲從的心理態(tài)勢,決定了他們常常成為國外企業(yè)、公司、團伙 進行信用證詐騙的對象。因而將自然人排除在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范圍之外,無疑與國 際貿易的實際情況相脫節(jié),不利于對信用證詐騙罪的懲治與打擊。
再次,從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來看,城鄉(xiāng)個體戶和個人合伙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活動的主體,不僅要參與國內市場的競爭,而且也必然會參加一些國際貿易活動。尤其 是在經濟一體化趨勢日益彰顯的今天,這種情形會越來越多。由此決定了城鄉(xiāng)個體戶和 個人合伙完全有可能在貪財圖利動機的驅使下,通過實施信用證詐騙活動來獲取不法經 濟利益。而在我國刑法中,城鄉(xiāng)個體戶和個人合伙實施的犯罪,顯然屬于自然人犯罪, 而不可能是單位犯罪。
最后,從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來看,1999年6月18日人民法院通過的《關于審理單 位犯罪案件具體應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2條、第3條明確規(guī)定,下列兩種情況應視 為自然人犯信用證詐騙罪:(1)個人為進行信用證詐騙罪而設立的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 位實施信用證詐騙罪,或者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設立后,以實施信用證詐騙罪為主要 活動的;(2)盜用單位名義實施信用證詐騙罪,違法所得由實施犯罪的個人私分的。
因此,筆者認為,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并不僅局限于單位,自然人實施信用證詐騙活 動的,同樣可以論之以本罪。
此外,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境外公司、企業(yè)實施信用證詐騙罪的前述4種行為之一 ,能否構成信用證詐騙罪?換言之,境外公司、企業(yè)能否成為信用證詐騙罪的主體?如果 能,對其應按單位犯罪還是自然人犯罪處理?對此,有學者認為,境外公司、企業(yè)對我 國的銀行以及公司實施信用證詐騙行為的,在法律對此類“單位”無明文規(guī)定的前提下 ,應視為自然人犯信用證詐騙罪,可對境外公司、企業(yè)的直接責任人員予以定罪,但量 刑卻應適用單位犯罪的刑度規(guī)定。(注:參見陳琴:“信用證詐騙罪的若干問題研究” ,載趙秉志主編《新千年刑法熱點問題研究與適用》(下),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年版, 第1312~1313頁。)顯然,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必須明確的是,境外公司、企業(yè)在我 國的法律地位。由于境外公司、企業(yè)是在我國境外依照外國的法律所設立的營利性的經 濟組織,因而其并不具有中國的法人資格,由此決定,境外公司、企業(yè)不屬于我國現行 刑法所規(guī)定的“單位”,其針對我國銀行或者公司所實施的信用證詐騙行為,自然也就 不可能構成單位信用證詐騙罪。但從我國現行刑法第6條第3款以及第8條的規(guī)定來看, 外國人針對我國的銀行或者公司所實施的信用證詐騙行為,卻是可以適用我國刑法第19 5條的規(guī)定定罪量刑的。所以,對于境外公司、企業(yè)針對我國的銀行或者公司所實施的 信用證詐騙行為,視為自然人犯信用證詐騙罪,可對其直接責任人員定罪的觀點,是比 較符合我國刑事管轄權以及單位犯罪的相關刑法規(guī)定的,因而也是較為可取的。但其關 于量刑應當適用單位犯罪的刑度規(guī)定的主張,筆者卻不敢茍同。道理很簡單,既以自然 人信用證詐騙罪定罪,量刑當然也應依照自然人信用證詐騙罪的量刑幅度裁量,否則, 既自相矛盾,又與法理不合。
二、犯罪主觀特征
信用證詐騙罪在主觀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間接故意和過失不能構成本罪。但是,構 成信用證詐騙罪,在主觀上是否還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理論界和司法實務部門則 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第一種觀點認為,本罪的主觀方面雖然為故意,但是本罪不像 集資詐騙罪、貸款詐騙罪那樣,法律明文規(guī)定必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因此,行為 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是構成本罪的必備條件。(注:參見宣東:“牟 其中案的法理分析”,載《法制日報》2000年8月27日,第2版。)第二種觀點主張,實 施信用證詐騙罪的個人,多出于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不能涵蓋所 有信用證詐騙罪的主觀意圖,因為單位犯信用證詐騙罪可能存在著非法占有信用證款下 的貨物或者貨款的情況下,還存在著為非法融資、償付債務的目的,即“拆東墻補西墻 ”,強調信用證詐騙罪的主觀方面具有非法占有為目的,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注: 參見李恩慈:“論信用證詐騙罪的犯罪構成及其效力范圍”,載《法學研究》2000年第 2期。)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信用證詐騙罪的成立,在主觀方面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非法占有目的性是信用證詐騙罪主觀方面的基本特征。(注:參見趙秉志主編:《金 融詐騙罪新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347~349頁;王作富主編:《刑法分則 實務研究》(上),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頁。)這是我國刑法學界的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