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家司法考試《刑法學》精品模擬題

字號:

2010年國家司法考試《刑法學》精品模擬題

    一、單項選擇題
    1.甲欲殺乙,故意將裝好子彈的槍支交給丙,并騙丙說是空槍,叫丙向乙瞄準恐嚇乙,結果乙中彈身亡。甲與丙()
    A.構成共同犯罪
    B.成立共同犯罪,但罪名不同
    C.以共同過失犯罪論處 D.甲單獨構成犯罪,屬于故意殺人罪的間接正犯
    2. A國人甲在B國對外出旅游的我國公民乙實施搶劫犯罪, 我國可以對甲的犯罪行使刑事管轄權,其根據的原則是()
    A.屬人原則
    C.普遍管轄原則
    B.屬地原則
    D.保護原則
    3.下列哪一種情況應當成立數罪()
    A.甲竊得一錢包,內有一張活期存折,甲冒充存折上的儲戶去銀行取款
    B.組織偷越國邊境過程中以暴力方法抗拒檢查
    C.走私毒品過程中暴力抗拒檢查
    D.挪用公款用于走私香煙
    4.關于不法侵害的表述,錯誤的是()
    A.制服不法侵害人以后,對其再實施加害行為,致其重傷的,是故意傷害行為
    B. 在搶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財物以后, 對搶劫犯進行反擊奪回財物的, 防衛(wèi)人雖然在不法侵害結束以后進行防衛(wèi),仍然屬于合法行為
    C.野生動物被飼主唆使侵害他人時,其侵害屬于不法侵害;但是,野生動物對人的
    D.事前加害、事后加害,一律不成立正當防衛(wèi)
    5.關于刑罰體系,下列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A.家住A縣的甲被判處管制, 在其遠在B縣的親屬死亡時, 甲也不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去參加葬禮
    B. 乙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zhí)行, 其在緩刑考驗期間駕車勞動時不小心將另一服刑罪犯李四壓死,對乙應當經人民法院核準后執(zhí)行死刑
    C.有期徒刑的刑期,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D.附加刑不能獨立適用
    6.某甲在乙的房間正舉刀準備殺乙,忽然聽到有人敲門,甲以為事情敗露,急忙棄刀跳窗逃走。實際上,根本沒人來,而是臺風猛烈拍打乙家的大門,甲只是聽錯了聲音。甲的行為屬于()
    A.犯罪預備
    C.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7.下列情況中,可適用假釋的有()
    A.姜因盜竊被判處有期徒刑,1997年刑滿釋放后,1999年又犯詐騙罪被處4年有期徒刑,執(zhí)行過程中確有悔改表現(xiàn)
    B.張因****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執(zhí)行中確有悔改
    C.王因搶劫罪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執(zhí)行中確有悔改
    D.方因詐騙罪被判處拘役,執(zhí)行中確有悔改
    8.李某因私仇蓄意殺害楊某。一天,李某在楊某回家途中抓住被害人,并用槍對準其太陽穴,隨時準備開槍。正在此時,兩名警察在500米以外出現(xiàn),對李某高呼“放下武器”。李某害怕被抓獲受到法律的懲罰,丟槍逃走,其行為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D.意外事件
    9.A家祖?zhèn)鞣课莸膲w內有3根金條,但是A對此并不知情。某日,A家安裝空調,工人B在墻上打孔時發(fā)現(xiàn)該財物,即偷偷將其裝入自己的口袋帶走。B構成( )
    A.侵占(埋藏物)罪
    C.盜竊罪
    B.詐騙罪
    D.侵占(遺忘物)罪
    10.1999年9月,劉某在香港以84萬港幣購買了12公斤金條。次日上午,劉某攜帶經過偽裝的金條從海關入境, 入境時未向海關申報, 企圖將黃金偷運往內地銷售。 經鑒定, 該批黃金價值人民幣100萬元,應繳納關稅8萬元。下列對劉某行為的說法,哪一種是正確的( )
    A.構成非法經營罪
    C.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B.構成走私貴重金屬罪
    D.構成偷稅罪
    11.長期經商的甲多次對張某說:“現(xiàn)在當兵真沒意思,將來轉業(yè)也不好安排工作,你不如早點逃離部隊,下海掙錢”。張某聽后有些動心,終于有一天趁值夜班之機逃離部隊,致使軍隊重要軍事行動無法完成,甲的行為構成()
    A、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
    C、戰(zhàn)時造謠擾亂軍心罪
    B、逃離部隊罪的教唆犯
    D、不構成犯罪
    12.某國有企業(yè)會計吳某于 1999年4月20日偷偷從單位拿出 10萬元購買體育彩票。1999年4月27日,吳某的彩票中了特等獎,獲利500萬元。吳當天就將10萬元還給單位。關于吳某的行為,正確的說法是()
    A、吳某的行為不是犯罪,因為吳某挪用公款的時間短(只有一周) ,而且并未給單位造成實際損失
    B、吳某的行為構成了犯罪,因為他將購買彩票的獎勵全部據為已有;如果將其部分交給單位,吳某的行為就不構成犯罪
    C、吳某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進行營利活動的,即使時間短也構成犯罪
    D、如果吳某在案發(fā)后能夠將獎金500萬元全部交給單位,那么,他的行為就不再構成犯罪
    13.某司法機關違反國家規(guī)定,將應當上繳國家的罰沒財物,以單位名義集體私分給個人。普通人員每人分得1000元,但是3個單位負責人每人分得4萬元。單位負責人構成()
    A、私分國有資產罪
    C、私分罰沒財物罪
    B、貪污罪
    D、挪用公款罪
    14.甲是廣西農村某村民組組長,其弟30多歲尚未成家,甲想方設法,最后花上8千元從人販子手可買來一個21歲的四川姑娘作弟媳,3個月后,當地的公安機關前來解救四川姑娘,甲帶領20多個村民, 手持鋤頭、 鐵棍等物堵住警察, 將警車掀翻在地, 其中一名警察的衣服被撕破,甲的行為構成( )
    A、不解救被拐賣的婦女罪
    C、妨害公務罪
    B、聚眾阻礙解救被拐賣的婦女罪
    D、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
    15.某工商局干部夏某,在查處生產有毒、有害食品案件中,故意為犯罪嫌疑人通風報信,幫助其逃避處罰,夏某的行為構成( )
    A、包庇罪
    C、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
    B、窩藏罪
    D、放縱制售偽劣商品犯罪行為罪
    16.下列四個選項中,哪一種情況不構成非法經營罪()
    A.甲未取得藥品生產、經營許可證件和批準文號,非法生產、銷售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品
    B. 乙明知是使用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品或者含有該類藥品的飼料養(yǎng)殖的供人食用的動物,而提供屠宰等加工服務,或者銷售其制品
    C.丙長期非法從事傳銷或者變相傳銷活動
    D.丁違反國家規(guī)定,擅自經營國際電信業(yè)務或者涉港澳臺電信業(yè)務進行營利活動,嚴重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
    二、多項選擇題
    1.張某與王某是同村村民,二人約好一同外出打工,但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好返家。途中在某火車站轉車時, 二人身上所帶錢已所剩無幾, 看到車站附近有一雜貨店, 頓生邪念,商量去搶雜貨店, 就用剩余的錢買了二把匕首。 深夜, 二人手持匕首去敲雜貨店的門, 店主開門后,二人即往店內擠,店內有數人在打麻將,見有陌生人來,即喝問“干什么的”?張、王只好連聲說“對不起”,后被送到派出所。對本案的評價,錯誤的是()
    A.張、王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未遂
    B.張、王的行為只構成非法進入住宅罪,不構成搶劫罪
    C.張、王的行為構成搶劫罪和非法進入住宅,應當數罪并罰
    D.張、王的行為構成搶劫罪預備
    2.下列哪些屬于教唆未遂,應以犯罪未遂論處()
    A.甲教唆乙殺人,乙拒絕實施殺人行為
    B.丙教唆丁殺人,丁尚未來得及實施殺人行為,即被抓獲
    C. 張三教唆李四殺害王五, 但在此之前, 李四早已接受田某的教唆, 已有殺害王五的決意,事后果然殺死了王五
    D.周某教唆盧某入室盜竊,盧某卻****正在房間里睡覺的女主人
    3.關于此罪與彼罪的區(qū)分,錯誤的說法是()
    A.甲使用暴力綁架乙之后,直接向乙索要財物的,構成敲詐勒索罪
    B.張三開辦了一個磚瓦廠,其夜間也將工人長時間關閉在車間內強迫其勞動的,構成非法拘禁罪
    C.李四因受刑訊逼供無法忍受痛苦而跳樓自殺的,逼供者構成故意傷害罪
    D.丈夫與妻子吵架,在其極端憤怒時,剝光妻子的上衣,使其當眾出丑的,構成強制侮辱婦女罪
    4.下列關于共同犯罪的表述,錯誤的有()
    A.錢、趙二人共謀去某商場行竊,趙某留在商場外觀望,錢某撬門進入,竊取了價值數萬元的物品。 錢某認為, 放把火可以破壞現(xiàn)場。 于是, 在離開前用打火機點燃了商場內的服裝。后錢某把放火一事告訴了趙某。二人都應構成盜竊罪、放火罪
    B. 張某、 李某經共謀后于深夜蒙面攜帶管制刀具進入一狹窄街巷搶劫。 張某叫李某把住街口, 防止其他人進來, 自己深入街巷, 持刀搶劫了一婦女現(xiàn)金3000元。 張某欲獨吞此款,與李某會合時,對李講:“這婦女身上一分錢都沒有?!崩钚乓詾檎?。李不構成搶劫罪
    C. 被脅迫的人, 在身體受到強制, 完全喪失意志自由時實施某種危害行為的, 不成立脅從犯
    D.李某教唆精神病人王某殺人的,不成立共同犯罪,而屬于間接正犯
    5.關于自首中如實供述的說法,哪些是錯誤的()
    A. 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后, 如實交代自己的殺人行為, 但是拒絕提供兇器藏匿地點的,不成立自首
    B.犯有數罪的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后,僅如實供述所犯數罪中部分犯罪,并一直主張自己是正當防衛(wèi)的,仍然成立自首
    C.主犯只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其他同案的共同犯罪事實拒絕陳述的,不能認定為自首。
    D.犯罪嫌疑人自動投案并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但在二審判決前又如實供述的,應當認定為自首。
    6.關于自首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xiàn)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B.已宣判的罪犯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只有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屬不同種罪行的,才成立特殊自首
    C.對于自首的犯罪分子中犯罪較輕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可以免除處罰)
    D.被采取強制措施的被告人,如實供述司法機關尚未掌握的罪行,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或者判決確定的罪行屬同種罪行的,仍然屬于自首
    7.下列與犯罪故意有關的表述,錯誤的是()
    A.防衛(wèi)過當時,行為人的罪過不可能是直接故意
    B.假想防衛(wèi)的情況下,行為人應該有過失,不可能無罪
    C.甲試圖故意傷害乙,由于乙躲閃,匕首刺中了丙并導致其死亡。對乙而言,甲成立故意傷害罪;對丙而言,甲成立過失致人死亡
    D.甲欲盜竊槍支,但只取得一般財物的,仍應成立盜竊罪
    8.下列情形中,不屬于累犯的有()
    A.甲犯1991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1998年被假釋,1999年犯****罪,應處8年有期徒刑
    B.乙因故意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2年,1999年刑滿釋放,2003年因交通肇事應判處有期徒刑1年
    C.丙因盜竊罪被判處拘役5個月,1999年7月刑滿釋放,又于2002年5月犯搶劫罪,并將被害人打成重傷
    D.丁犯重大環(huán)境污染事故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刑滿釋放后第4年犯故意殺人罪
    9.甲先后犯三罪,一罪被處拘役;一罪被處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1萬元;一罪被處死刑,對其數罪并罰時()
    A.只能判處死刑
    C.體現(xiàn)了吸收原則
    B.應當判處死刑并處罰金
    D.體現(xiàn)了并科原則
    10.下列關于犯罪中止的表述,錯誤的是()
    A.王某(男)與周某(女)長期通*。王為達到與周結婚的目的,與周共同謀害其丈夫趙某。王向周提供毒藥準備好,但周沒有按約定的辦法實施毒殺行為,而是將毒藥拋棄,王某、周某都屬于犯罪中止
    B.犯罪分子自以為能將犯罪進行到底而自動停止犯罪,但客觀上該犯罪不可能進行到底,不是犯罪中止
    C.搶劫罪犯認為犯罪條件不成熟而停止犯罪的,是犯罪中止
    D.基于殺人的意思對他人實施暴力,見被害人流血不止而心生憐憫,將其送到醫(yī)院,被害人經治療仍然受重傷的,行為人不是犯罪中止
    11.下列情形中,哪些符合偷稅罪客觀方面的要求()
    A、納稅人偷稅數額占應納稅的10%以上不滿30%,偷稅數額在1萬元以上不滿10萬元的
    B、扣繳義務人因偷稅被稅務機關給予兩次行政處罰又偷稅的
    C、扣繳義務人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的10%以上且在1萬元以上的
    D、偷稅數額占應納稅額的30%以上并且偷稅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
    12.下列有關走私犯罪的表述,錯誤的是哪幾種()
    A、武裝掩護走私的,構成武裝掩護走私罪
    B、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屬于牽連犯,應擇一重罪處斷
    C、逃避海關監(jiān)管將境外固體廢物運輸進境的,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
    D、走私普通貨物、物品,偷逃應納稅額5萬元以下的,不構成犯罪
    13.下列行為中構成故意殺人罪的是()
    A.甲在實施搶劫之后,為了滅口,將被害人殺死
    B.乙****某女,引起某女自殺
    C.丙與丁通*多年,某日,丙要丁殺死其夫,丁不同意。丙毒打丁,并砸毀其家中物品,揚言如果丁2日內不能殺死其夫,就要丁自殺,丁走投無路,自殺身亡
    D.某男與某女相約自殺,欺騙某女先自殺后,該男逃走
    14.下列哪些行為構成****罪()
    A、拐賣人口者**被拐賣的婦女的
    B、收買人強行與被拐賣的婦女發(fā)生性關系的
    C、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對被運送人有****行為的
    D、利用從屬關系以脅迫手段**現(xiàn)役軍人妻子的
    15.下列關于經濟犯罪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甲購買假幣后使用,構成犯罪的,應以購買假幣罪、使用假幣罪并罰
    B.乙出售、運輸假幣構成犯罪,同時有使用假幣行為的,應從一重罪處斷
    C.丙實施抗稅行為導致稅務機關工作人員死亡,應構成故意傷害罪
    D.丁與扣繳義務人共同實施抗稅行為的,以抗稅罪的共犯論處
    16.下述案例中,哪些行為構成綁架罪()
    A、甲借2萬元給乙購買毒品,但事后乙始終不歸還此款,甲以索取債務為目的綁架乙
    B、張三為迫使法院修改對己不利的民事判決書而綁架法官作為人質
    C、李四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
    D、王五以出賣為目的綁架婦女、兒童
    17.甲乙共謀傷害丙,進而共同對丙使用暴力,導致丙身體的某一部位受重傷。但是,不能查明該重傷由誰的行為引起。對此,下列哪些說法是錯誤的()
    A、由于證據不足,甲乙均無罪
    B、甲乙成立故意傷害罪的共犯,都應對重傷結果負責
    C、由于證據不足,可以考慮認定甲乙成立過失致人重傷罪
    D、由于證據不足,甲乙成立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罪的共犯,但都不對重傷結果負責
    18.下列那些情形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A、私自架設電網致人傷亡
    B、破壞礦井通風設備
    C、盜竊城市中道路上的下水井蓋9個,銷贓得款300元
    D、在人群密集處駕車撞人致使多人傷亡
    19.甲、乙共謀次日對丙實施搶劫。次日由于甲的妻子的堅決阻攔,甲沒有前往犯罪地點,乙獨自一人搶劫了丙價值5萬元的財物。關于本案,以下哪些說法是正確的()
    A、甲、乙構成搶劫罪的共犯
    B、甲、乙不構成搶劫罪的共犯
    C、甲成立搶劫罪預備,乙成立搶劫罪既遂
    D、甲、乙都屬于搶劫罪既遂,都應對被害人5萬元的財產損失承擔刑事責任
    20.被害人甲在火車站購票處買好車票后匆忙趕往入站口,但將提包忘在售票大廳。5分鐘后乙進入大廳發(fā)現(xiàn)此包, 即高聲詢問“誰忘了拿包”?但無人理會, 乙迅速將包拿走隱藏。15分鐘后被害人返回尋找,發(fā)現(xiàn)財物已喪失。乙不可能構成()
    A.侵占罪
    B.盜竊罪
    C.詐騙罪
    D.搶奪罪
    三、不定項選擇題
    甲欲****在偏僻的小路上行走的乙(女,28歲) ,上前抓住乙的手不放,乙為擺脫犯罪人的糾纏,只好編造事實說自己“有性病”。甲于是只好說“那就算了,我害怕傳染”。但甲并未獨自離去,仍然尾隨在乙身后,突生搶劫財物的歹念而對乙實施暴力,但是乙強烈反抗。甲無奈只得請求站在不遠處的丙(12歲)幫忙按住乙的腳,然后自己將乙打成重傷。此時,甲的好朋友丁路過現(xiàn)場, 明知甲要搶劫乙的財物, 而與甲一起將乙的錢包拿走。 二人分贓不久,丁待甲離開后,自己回到剛才的犯罪現(xiàn)場,見被害人因為受驚嚇、傷害等原因,還躺在地上不能動彈,就心生憐憫之情,將被害人送到醫(yī)院。被害人經治療3個月后,身體恢復正常。
    問題:1.對甲為搶劫財物所實施的一系列行為的評價,錯誤的是()
    A.搶劫罪
    C.搶劫罪的教唆犯
    B.故意傷害罪
    D.搶劫罪,但是要對重傷結果負責
    2.在乙說自己“有性病”之后,甲說“那就算了,我害怕傳染”,甲的行為()
    A.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C.成立****罪中止
    B.成立****罪未遂
    D.應當免除處罰
    3.對與丙有關的行為的分析,正確的是()
    A.丙成立搶劫罪的幫助犯
    B.丙不構成犯罪
    C.甲是間接正犯,應對丙實施的行為負責
    D.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依照刑法第29條的規(guī)定,應從重處罰
    4.關于丁搶劫乙財物這一行為的判斷,錯誤的是()
    A.丁是搶劫罪的幫助犯
    B.丁是搶劫罪的共同實行犯
    C.丁應當對乙重傷的結果負責
    D.丁構成搶劫罪既遂,但不應當對重傷結果負責
    5.對丁將乙送到醫(yī)院的行為的討論,下列哪些觀點是正確的()
    A.屬于犯罪中止
    B.只屬于有悔罪表現(xiàn)
    C.屬于自動投案
    D.不影響搶劫罪既遂的成立
    四、案例分析
    (一)甲因為生活瑣事和鄰居丙發(fā)生口角糾紛后,相互打斗。甲使用暴力故意傷害丙,并致其輕傷,丙隨后被送往醫(yī)院。丙在醫(yī)院治療時,由于醫(yī)院發(fā)生火災,丙被燒死。在司法機關對甲的行為進行追究以前,丙的妻子乙多次找甲評理。甲極其憤怒,欲殺乙,在山崖邊對乙連砍了5刀,乙重傷昏迷,甲以為乙已經死亡,遂離去。但乙在自己蘇醒過來后,剛邁了兩步即跌下山崖摔死。
    問題:1.甲的傷害行為與丙的死亡結果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5分)
    2.就乙的死亡而言,甲構成何罪?(5分)
    (二)2003年5月19日下午,S與W共同協(xié)商外出購買毒品吸食,W便與J等人預謀乘機搶劫S財物。后W將S帶至其居住的出租房內等候出售毒品的人員,并先行通知了J等人。J等人闖入該房, 令W離去, 并對S進行毆打, 當場劫得S手機及銀行存折等物。J等人逼迫S說出存折密碼, 但因當天銀行放假而未取成。S在威逼之下與其親友通電話, 謊稱在外地與人打架,自己把他人打成重傷,急需3萬元為他人支付醫(yī)療費。次日中午,該筆錢匯入指定的銀行賬戶內,J等人將該款取走,S在被關押25個小時之后被釋放。
    問題:
    1.J某等人非法關押S25個小時的行為,是否應當以非法拘禁罪定罪量刑?(4分)
    2.被告人J逼迫被害人S向其親屬要錢的行為,構成敲詐勒索罪、綁架罪還是搶劫罪? (6分)
    3.被害人J的行為最終應如何評價?(5分)
    刑法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D 2.D 3.D 4.B 5.A 6.C 7.C 8.B 9.C 10.C 11.A 12.C
    13.B 14.B 15.D 16.B
    二、多項選擇題
    1.ABC 2.ABCD 3.ACD 4.AB 5.AD 6.CD 7.BCD 8.ABCD 9.BCD 10.ABCD 11.AC
    12.ABC 13.ACD 14.BCD 15.ABC 16.BC 17.ACD 18.ABCD 19.AD 20.BCD
    三、不定項選擇題
    1.AD 2.CD 3.BC 4.BD5.BD
    四、案例分析
    (一)1.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同危害結果之間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要使行為人對危害結果負責, 就必須要求行為人的實行行為與實際發(fā)生的結果之間具有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本案中,被告人只實施了輕傷害行為,該行為并不能直接導致死亡結果,是醫(yī)院的火災直接導致被害人死亡, 傷害行為和死亡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由于火災事故的介入而中斷; 同時故意傷害罪是結果加重犯, 在加重結果不能歸屬于行為人時,其不需要對加重結果負責。所以,對于丙的死亡,甲只應負故意傷害(致人輕傷)的刑事責任。
    2.就乙的死亡而言,甲構成故意殺人罪既遂。甲有殺人的行為,并實施了程度較高的暴力,導致被害人陷入昏迷。本案中,犯罪發(fā)生的場所特殊,甲的實行行為較為兇殘,危險性大, 實行行為對死亡結果發(fā)生具有決定性, 所以, 甲的實行行為和乙的最終死亡之間有因果關系。甲試圖殺人,并最終導致了乙的死亡,應成立故意殺人罪既遂。
    (二)1.J某等人非法關押S25個小時的行為,不應當以非法拘禁罪定罪量刑。犯罪人J非法關押被害人S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為了進一步非法取得財物,所以,關押行為和后來實施的非法取得財物行為之間有牽連關系。 非法拘禁罪是輕罪, 由于后來的暴力取得財物行為應當判處的刑罰更重, 所以根據“從一重罪處斷”的牽連犯處理原則, 非法拘禁行為不再單獨定罪。
    2.被告人J逼迫被害人S向其親屬要錢的行為,構成搶劫罪。 J逼迫S向其親屬要錢的行為,不構成敲詐勒索罪。敲詐勒索罪與搶劫罪在客觀方面存在一些差異:在獲取財物的手段上,后者的強度遠遠大于前者。 在實現(xiàn)不利后果的時間上, 搶劫罪是當場將某種不利后果由可能轉為現(xiàn)實; 而敲詐勒索罪在敲詐時往往設定了不利后果轉為現(xiàn)實的時間間隔。本案中,受害人S讓其親友匯錢是在其本人的人身自由受到剝奪、被告人第一次去銀行取錢未果的情況下實施的。S已受到或可能受到的暴力、脅迫程度超過了敲詐勒索罪的客觀方面要求。J逼迫S向其親屬要錢的行為, 也不構成綁架罪。 在綁架罪中, 人質的親友以及其他關系人對被害人作為人質的事實以及被勒索財物的事實均是明知的。本案中,雖然S被非法關押,但匯款人并不明知S被作為人質和被勒索財物的事實。另外,從主觀方面看,綁架罪的行為人綁架人質是出于勒索財物的目的, 行為人自始便明確其綁架行為的目的是為了向被綁架人的親友以及其他關系人勒索財物。本案被告人J在主觀上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搶劫意圖是明顯的。J逼迫被害人S向其親屬要錢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本案中被告人非法獲得的3萬元錢并非出于勒索目的得到的,而是在第一次取錢未果時,逼迫S通過另想他法交付財物所出現(xiàn)的結果, 因此, 應屬于搶劫罪中的當場強行劫取財物。 對“當場”不能僅局限于行為實施的現(xiàn)場,只要劫取財物的行為是一個連續(xù)的、未完全間斷的過程, 那么, 即使不是在犯罪現(xiàn)場實現(xiàn)財物的交付,也應視為當場。同時,結合被告人非法占有的主觀目的,被告人J取得3萬元財物的行為應構成搶劫罪。
    3.被告人J等人的行為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行為表現(xiàn)為被告人以賣*為誘餌,使用暴力、脅迫手段當場劫取S的手機、存折等物品,特別是獲得該存折的密碼后,其第一個搶劫行為已屬于犯罪既遂;而當其同樣使用暴力、脅迫手段逼迫S讓其親友匯款并得到該匯款后, 其第二個搶劫行為也已得逞。 兩個行為盡管在獲取財物的途徑上不同, 但都符合搶劫罪的構成要件。 從整體上看, 行為人的行為屬于基于同一的犯罪故意, 連續(xù)數次實施犯罪行為, 觸犯同一罪名的情形。 在連續(xù)犯的狀態(tài)下, 由數次犯罪行為及確定的犯罪故意所滿足的應當是數個犯罪構成要件而非一個犯罪構成要件。所以,本案被告人J的行為構成搶劫罪的連續(xù)犯,對其最終應以搶劫罪定罪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