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工程師《方法與實務》復習提要(第七章)

字號:

第七章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方法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目的:判斷項目的社會可行性,評價工程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活動對社會發(fā)展目標所作出的貢獻。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在宏觀層面上,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目的主要包括
    宏觀層面:①實現(xiàn)經(jīng)濟和社會穩(wěn)定、持續(xù)和協(xié)調發(fā)展;②滿足人們基本需求;③保證不同地區(qū)間公平協(xié)調發(fā)展;④充分利用資源、人力、技術和知識,增強地方參與;⑤減少或避免項目建設和運行可能引發(fā)的社會問題。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在項目層面上,投資項目社會評價的目的主要包括
    項目層面:①制定切實完成項目目標的機制和組織模式;②保證不同利益相關者公平分配;③預測潛在風險,對策;④提出改進建議;⑤地方有效參與,維持項目效果可持續(xù);⑥阻止或減少對社會文化損
    社會發(fā)展目標:提高教育水平、知識和技能,增進健康和福利及社會制度改進,促進民主制度發(fā)展,公平分配。
    項目評價的方法體系——社會評價、財務評價、經(jīng)濟評價、環(huán)境評價 ——引入社會學、人類學理論
    二、方法: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快速社會評價法和詳細社會評價法
    1、有無對比分析法:采取一系列評價方法對比分析,通過一定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得出結論。
    2、利益相關者分析法:根據(jù)項目單位的要求和項目的主要目標,確定項目包括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明確各利益及與項目關系;分析各相關者見關系;分析各相關者參與項目的設計、實施的各種可能方式。
    步驟:①構造項目各相關者列表; ②評價各方對項目重要作用程度; ③根據(jù)項目目標,對相關者重要性評價;④根據(jù)分析結果,提出實施過程中對各利益相關者應采取的措施。
    利益相關者:①項目受益人;②項目受害人;③項目受影響人;④其他(建設、設計、咨詢、有關政府、非政府組織)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利益相關者利益相關者的劃分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利益相關者的劃分一般是按有關各方與項目的關系及其對項目的影響程度與性質或其受項目影響的程度與性質決定的。項目利益相關者一般劃分為:①項目受益人;②項目受害人;③項目受影響人;④其他利益相關者,包括項目的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咨詢單位、與項目有關的政府部門與非政府組織。
    投資項目社會評價利益相關者分析的主要內容有
    根據(jù)項目單位的要求和項目的主要目標,確定項目所包括的主要利益相關者;明確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所在以及與項目的關系;分析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各利益相關者參與項目的設計、實施的各種可能方式。
    3、排序打分法:分析外部因素(資金和技術引進)、內部因素(目標群體的價值觀、對項目期望)、對項目實施的影響
    原則:①確認排序的對象滿足研究和環(huán)境的需要;②共同決定選擇對象排序及相關性討論;③打分指標;④請利益相關者打分、排序;⑤分析原因;⑥探討更多指標;⑦讓不同利益相關者對相同問題打分、排序;⑧將不同因素排序與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聯(lián)系。
    4、財富排序法:在較短時間呢分析村級社區(qū)分層狀況。應用于扶貧取向型項目
    5、綜合分析評價法:選用多目標決策科學方法(德爾菲法、矩陣分析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法),結論不能單獨使用,必須與項目社會適應性分析結合考慮。
    第二節(jié) 社會調查的主要方法
    一、文獻調查法:二手資料查閱法,通過收集有關文獻資料,摘取其中對社會評價有用的社會信息。
    二、問卷調查法:以書面提問方式,屬標準化調查,要求所有被調查者按統(tǒng)一格式回答同樣的問題。
    常用半開放、半封閉式:對某問題調查者先給出幾種答案,被調查者選擇及理由。
    檢驗:①用語;②結構;③方式;④會否拒絕;⑤有否答案全相同的問題;⑥答卷時間;⑦調查內容通過問卷能否收集全
    三、專家討論會法:社會、人類、經(jīng)濟、環(huán)保、生態(tài)、市政規(guī)劃、項目管理、心理、統(tǒng)計學家。
    四、訪談法:訪問調查法,口頭交談。
    1、個別訪談法:對項目參與者、項目利益相關者及重要信息提供者個別訪談,有助于生態(tài)、自然資源、社會、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問題,
    了解項目目標群體觀點、態(tài)度、看法和感覺等軟信息。
    分為:非正式訪談(非結構化訪談)、重點問題訪談、標準化訪談。
    2、集體訪談法:①按專家意見或隨機選擇與會者,同時邀請?zhí)囟ㄈ后w代表;②主持人簡要說明會議主題,提出討論具體要求,嚴格規(guī)定范
    圍;③調查者保持中立;④創(chuàng)造自由、民主氣氛,但不允許反駁;⑤記錄每個與會者意見,盡可能記錄自己觀點、感覺,盡量給每人每主
    題說話機會;⑥會后留時間交談。
    五、參與式觀察法:調查者作為項目目標群體一員,通過耳聞目睹收集社會信息。適于范圍較小項目
    六、實驗觀察法:適于農(nóng)業(yè)、林業(yè)、移民、扶貧、衛(wèi)生保健項目
    七、現(xiàn)場觀察法:實地觀察法,屬直接調查
    第三節(jié) 邏輯框架法
    一、邏輯框架法LFA:概念化論述項目的方法,將幾個內容相關、必須同步考慮的動態(tài)因素結合一起,通過分析各種要素間邏輯關系,從設計策劃到目標實現(xiàn)評價一項活動或工作。核心:項目的各要素間因果關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種條件,“那么”就會產(chǎn)生某種結果。這些條件包括事物內在的因素及其所需要的各種外部條件。結果形成邏輯框架表。
    二、目標層次
    1、宏觀目標goal:宏觀計劃、規(guī)劃、政策和方針等所指向的目標。是國家、地區(qū)、部門或投資組織的整體目標,由國家行業(yè)部門選定,與國家發(fā)展目標相聯(lián)系,符合國家產(chǎn)業(yè)政策、行業(yè)規(guī)劃要求。
    2、具體目標Objectives or Purposes:直接目標,項目直接效果,是項目立項的重要依據(jù),應考慮項目為受益群體帶來的社會和經(jīng)濟成果和作用。由項目實施機構和獨立評價機構確定。
    3、產(chǎn)出outputs:項目的建設內容或投入的產(chǎn)出物。
    4、投入和活動Inputs and activities:項目的實施過程及內容,包括資源和時間投入。
    三、垂直邏輯關系:第1級,如果保證一定資源投入,并很好管理,則預計有怎樣產(chǎn)出;第2級,如果項目的產(chǎn)出順利,并確保外部條件落實,則預計能取得怎樣的具體目標;第3級,項目的具體目標對整個地區(qū)乃至國家宏觀目標的貢獻關聯(lián)性。
    四、水平邏輯關系:目的:通過主要驗證指標和驗證方法衡量項目的資源和成果。由驗證指標、驗證方法、重要假定條件構成。把項目層次目標(必要條件)和外部制約(充分條件)結合,得項目概念和設計思路。
    五、邏輯框架矩陣
    目標層次 客觀驗證指標 客觀驗證方法 重要假設及外部條件
    宏觀目標 宏觀目標驗證指標 評價及監(jiān)測手段和方法 實現(xiàn)宏觀目標的條件
    具體目標 具體目標驗證指標 評價及監(jiān)測手段和方法 實現(xiàn)具體目標的條件
    產(chǎn)出成果 產(chǎn)出成果衡量指標 評價及監(jiān)測手段和方法 實現(xiàn)項目產(chǎn)出的條件
    投入/活動 投入方式及定量指標 投放活動驗證方法 落實投入的外部條件
    1、編制步驟:①確定具體目標;②確定產(chǎn)出成果;③確定需投入的活動;④確定宏觀目標;⑤檢驗縱向邏輯關系;⑥確定重要假設和外部條件;⑦確定可驗證的指標;⑧確定指標的客觀驗證方法;⑨確定預算成本和驗證指標及方法;⑩對整個邏輯框架的設計對照檢查和核對。
    2、重點解決:①項目意義,如何度量宏觀目標;②具體目標,和宏觀目標聯(lián)系;③怎樣達到具體目標;④必須考慮的外部因素;⑤項目成功的指標、檢驗;⑥驗證指標的數(shù)據(jù)來源;⑦資源、費用;⑧項目計劃的內容及實施的主要外部條件;⑨如何檢查項目的進度。
    3、目標層次的邏輯關系表述:
    ①宏觀目標構成項目邏輯框架的最上層,其他項目也可能為此做出貢獻;
    ②項目具體目標是達到宏觀目標的分目標之一;
    ③各項產(chǎn)出成果是為實現(xiàn)具體目標必須達到的結果,從其效果看應是合適的、必要的、足夠的;
    ④項目必要的投入活動的表述,應簡潔明了;
    ⑤將各項投入活動和產(chǎn)出成果逐一編號,表示時間順序或優(yōu)先順序;
    ⑥項目概述應有嚴密邏輯性。
    4、列邏輯框架矩陣表的重要假設的條件?:①對項目成功很重要;②項目本身無法控制;③有可能發(fā)生。
    原因:①項目所在地特定自然環(huán)境及變化;②政府失誤或變化給項目嚴重影響;③管理體制。
    5、客觀驗證指標(包括數(shù)量、質量、時間、人員)應具備條件:①清晰的量化指標;②必須針對項目主要目的,突出重點指標;③驗證指標與對應目標關系明確合理;與層次目標一一對應;完整、充分、定義準確;客觀;⑦間接指標的采用;⑧驗證指標的準確性(定義、定量和定性的數(shù)據(jù)、規(guī)定的時間)。
    6、驗證方法:按數(shù)據(jù)收集類型、資料信息來源(建設單位、當?shù)厝罕?、官方文?、數(shù)據(jù)收集技巧劃分。
    7、確定項目投入形式和數(shù)量:①根據(jù)邏輯框架內所列出的每項投入活動,確定所需人、財、物數(shù)量;②明確投資者和受益者;③人員投入以人月計;④投入登記,注明;⑤計算投入總量;⑥計算每各產(chǎn)出的投入總量;⑦估計可能附加投入量和陰性投入,落實;⑧當限定資金時,說明多少投入量能取得什么結果。
    第四節(jié) 參與式方法
    一、功能:①更多了解到現(xiàn)有統(tǒng)計資料無法提供的有關社會變遷、發(fā)展的最新資料;②掌握與項目有利害關系者對項目的態(tài)度、影響;③吸收智慧、優(yōu)化;④提高居民、機構對項目實施的責任感。
    二、步驟:①分析利益相關者參與的重要性;②分析當?shù)仃P鍵的社會因素;③分析被排除在外的群體或沒有發(fā)表意見的機會;④個人參與的設計、準備和實施的適當形式和方式。
    三、形式:自主性參與和動員性參與、組織化參與和個體化參與、目標性參與和手段性參與、支持性參與和非理性參與、制度化參與和非制度化參與 ——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影響項目實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