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是( )的統一。
A.理論和實踐 B.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 D.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2.唯物辯證法關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訴我們(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B.解決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決
C.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主要矛盾是不變的
D.抓住了主要矛盾時,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決
3.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 )。
A.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B.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C.認識是客體在人腦中的反映 D.人有認識世界的能力
4.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的關系是( )。
A.世界觀包括歷史觀和人生觀 B.世界觀和歷史觀決定人生觀
C.人生觀離不開世界觀和歷史觀 D.人生觀影響世界觀和歷史觀
5.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無論對立的根本點在于( )。
A.意識的本質問題 B.世界的本源問題
C.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問題 D.世界能否認識的問題
6.人在心情愉快時會感到“光陰似箭”,心情抑郁時會感到“度日如年”。這表明:()。
A.時間是由人的主觀感覺決定的 B.時間隨人的感覺的變化而變化
C.時間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 D.人的時間觀念具有相對性
7.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斗爭的焦點集中在是否承認( )。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事物是永恒發(fā)展的
C.事物的內部矛盾 D.事物的外部矛盾
8.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的不同點是( )。
A.自然規(guī)律是由客觀物質力量決定的,社會規(guī)律是由人們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B.自然規(guī)律沒有階級性,社會規(guī)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C.自然規(guī)律是自發(fā)實現的,社會規(guī)律要通過人們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
D.自然規(guī)律存在于自然界,社會規(guī)律是自然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人類社會之后才產生的,它存在于人類實踐活動之中
9.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 )。
A.聯系的觀點 B.發(fā)展的觀點 C.實踐的觀點 D.科學的觀點
10.生產力反映的是( )。
A.人和自然的關系 B.自然界中物與物的關系
C.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D.個人和社會的關系
參考答案
1.C 2.AD 3.C 4.ABCD 5.B 6.D 7.C 8.CD 9.C 10.A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特征是( )的統一。
A.理論和實踐 B.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C.實踐性、革命性和科學性 D.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
2.唯物辯證法關于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原理告訴我們( )。
A.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B.解決了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也就自然得到解決
C.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主要矛盾是不變的
D.抓住了主要矛盾時,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決
3.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心主義認識論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承認( )。
A.世界的本質是物質 B.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C.認識是客體在人腦中的反映 D.人有認識世界的能力
4.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的關系是( )。
A.世界觀包括歷史觀和人生觀 B.世界觀和歷史觀決定人生觀
C.人生觀離不開世界觀和歷史觀 D.人生觀影響世界觀和歷史觀
5.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無論對立的根本點在于( )。
A.意識的本質問題 B.世界的本源問題
C.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問題 D.世界能否認識的問題
6.人在心情愉快時會感到“光陰似箭”,心情抑郁時會感到“度日如年”。這表明:()。
A.時間是由人的主觀感覺決定的 B.時間隨人的感覺的變化而變化
C.時間的具體特性是可變的 D.人的時間觀念具有相對性
7.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斗爭的焦點集中在是否承認( )。
A.事物是普遍聯系的 B.事物是永恒發(fā)展的
C.事物的內部矛盾 D.事物的外部矛盾
8.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的不同點是( )。
A.自然規(guī)律是由客觀物質力量決定的,社會規(guī)律是由人們的思想動機決定的
B.自然規(guī)律沒有階級性,社會規(guī)律在階級社會具有階級性
C.自然規(guī)律是自發(fā)實現的,社會規(guī)律要通過人們的有意識的活動才能實現
D.自然規(guī)律存在于自然界,社會規(guī)律是自然界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人類社會之后才產生的,它存在于人類實踐活動之中
9.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 )。
A.聯系的觀點 B.發(fā)展的觀點 C.實踐的觀點 D.科學的觀點
10.生產力反映的是( )。
A.人和自然的關系 B.自然界中物與物的關系
C.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D.個人和社會的關系
參考答案
1.C 2.AD 3.C 4.ABCD 5.B 6.D 7.C 8.CD 9.C 1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