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相關法律輔導資料:民法的調整對象(3)

字號:

(三)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
    人身關系是與特定人自身密切相聯(lián)系且無財產內容的社會關系。人身關系由人格和身份所產生。
    “人格”在民法上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即主體資格(如自然人的人格),二是指民事主體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如姓名、生命健康、婚姻自主、肖像等)。此處是指第二種含義,亦即人身關系中的人格關系,是主體基于姓名、名稱、生命、健康、肖像、名譽、榮譽等而發(fā)生的社會關系。
    身份關系是基于家庭、血緣、婚姻、親屬等而發(fā)生的社會關系,如父母子女關系、配偶關系等。
    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具有以下特點:
    1.非財產性質。由于人格、身份都不是物質財富,不具有直接的經濟價值,所以,人身關系不以財產利益為內容,而以人身利益為其內容。
    2.與特定人自身不可分離。人格、身份總是屬于特定的人。對于其具有的人格或身份,主體既不可轉讓,也不可放棄。
    3.平等性質。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具有平等性質,即只有自然人、法人或其他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領域發(fā)生的人身關系,才為民法所調整。在民事活動領域之外的某些身份關系(如行政職務關系等)不具有平等性質,應由其他法律部門調整。
    二、民法的調整方法
    民法的調整方法即民法對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進行規(guī)范的方式和手段。
    由于民法的主要任務在于保護和促進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保障人民生活的正常進行,確認和保護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此,民法的調整方法與其他法律部門的調整方法有很大區(qū)別。民法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法對社會關系進行調整:
    (一)通過“確認”的方法將特定的社會關系轉化為法律關系
    民法的本質作用,在于用法律的手段確認民事主體之間的正常的經濟關系及其他生活關系的合法性,并進而予以法律保障。在民事活動領域,正常的經濟關系和生活關系占主要地位,對這些社會關系,民法采用確認的方法,賦予民事主體的行為以法律效力,從而使這些社會關系成為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這樣,正常運行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就得到了法律的認可和保護,民事主體的利益也得到了確認和保障。例如,對于依法訂立的合同,民法確認其具有法律約束力,任何一方當事人均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從而使正常的交易秩序得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