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勘測定界內業(yè)工作是指在完成土地勘測定界的外業(yè)調查和外業(yè)測量工作后,需要對外業(yè)成果進行整理、量算、匯總及制圖的過程。土地勘測定界內業(yè)工作包括:土地勘測定界面積量算和匯總、編制土地勘測定界圖及項目用地范圍圖、撰寫土地勘測定界技術報告。土地勘測定界的成果資料包括:土地勘測定界技術報告、土地勘測定界圖、項目用地范圍圖。
(一)土地勘測定界圖的內容
土地勘測定界圖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地界線、界址點、用地總面積(大型項目用地,因土地勘測定界圖分幅較多,可以不標注用地總面積);用地范圍內各權屬單位名稱及地類符號或名稱;用地范圍內占用各權屬單位土地面積及地類面積;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基本農田界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zhèn)建設用地規(guī)模范圍內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范圍線、地類界線;地上物、文字注記、數學要素等
1.界址點、用地界線用地界線是建設項目占用土地的范圍線,建設項目完工后,它就是該宗地的界址線,為了與地籍工作銜接及利用勘測定界成果進行土地登記發(fā)證,在編制勘測定界圖時,用地界線及界址點的繪制,應與地籍圖一致。
2.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權屬界線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及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是量算建設項目占用各權屬單位土地面積的主要依據。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主要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界;自治州、地區(qū)、盟、地級市界;縣、自治縣、旗、縣級市及城市內的區(qū)界;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鄉(xiāng)、鎮(zhèn)、村界,國有農、林、牧、漁場界及國有土地使用界線。
3.地上物、地貌、地類界線及文字注記
4.用地范圍內占用各權屬單位土地面積及地類面積
5.基本農田界線和農用地轉用范圍線
6.數學要素數學要素包括:圖廓線、坐標格網線及坐標注記、圖廓線、坐標格網線及具體整飾注記;控制點及其注記;圖框外的比例尺說明及圖幅整飾。
(二)土地勘測定界圖的繪制
土地勘測定界圖的比例尺一般不得小于l:2 000,大型工程經有權批準項目用地的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準,勘測定界圖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幅面采用50 cm X 50 cm和50 cm X40cm,分幅方法應采用有關規(guī)范所要求的方法,便于各種比例尺地籍圖的連接。
勘測定界圖的分幅編號方法與地形圖的分幅編號方法相似勘測定界圖分幅編號應以小比例尺圖件為基礎,逐級編定較大比例尺的地籍圖圖幅號。
2.界址點及界址線的編繪利用放樣后復測的界址點坐標,直接展繪在工作底圖上,圖上連接界址點形成界址線
界址樁在圖上必須從左到右,自上而下統(tǒng)一按順時針編號。界址樁之間的距離,直線最長為150m,轉折點必須設置界址樁。對于大型線性工程,直線段距離可適當延長。界址點位置用直徑為0.8mm的紅色圓圈表示
界址線的繪制:為了清楚地表示各種界線,土地勘測定界圖上項目用地邊界線可根據用地范圍的大小用o.2一o.4mm紅色實線表示;基本農田界線使用綠色實線繪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范圍線使用黃色實線繪制;地類界線用直徑o.3mm、點間距1.5mm的點線表示。
3.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基本農田界線、農用地轉用范圍線及地類界線的繪制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限、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的編繪,應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或農村集體土地產權調查資料進行編繪。
4.用地面積、各種符號繪制及文字數字的注記土地勘測定界圖上用地范圍內每個權屬單位均應在適當位置注記權屬單位名稱和面積,每個地塊均應在適當的位置注記地類號和面積。其注記方式如:各種符號的繪制一般情況下按照《城鎮(zhèn)地籍調查規(guī)程》及《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guī)程》的規(guī)定執(zhí)行。對以上兩個規(guī)程未作規(guī)定的圖式,應按照國家頒布的現行比例尺圖式執(zhí)行。
(三)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的編繪
為滿足建設用地審批的需要,勘測定界圖編制完成后,應依據勘測定界圖,將用地范圍展繪到比例尺不小于1:10 000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制作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該用地范圍圖即建設用地審批中要求的擬占用土地l:10 000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用地范圍圖的繪制應力求點位精確,并與勘測定界圖、土地分類面積表的內容相一致。條件具備的地區(qū),盡量采用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進行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的制作。
大型項目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的比例尺不小于1:50 000。
(一)土地勘測定界圖的內容
土地勘測定界圖的主要內容包括:用地界線、界址點、用地總面積(大型項目用地,因土地勘測定界圖分幅較多,可以不標注用地總面積);用地范圍內各權屬單位名稱及地類符號或名稱;用地范圍內占用各權屬單位土地面積及地類面積;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基本農田界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zhèn)建設用地規(guī)模范圍內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范圍線、地類界線;地上物、文字注記、數學要素等
1.界址點、用地界線用地界線是建設項目占用土地的范圍線,建設項目完工后,它就是該宗地的界址線,為了與地籍工作銜接及利用勘測定界成果進行土地登記發(fā)證,在編制勘測定界圖時,用地界線及界址點的繪制,應與地籍圖一致。
2.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權屬界線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及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是量算建設項目占用各權屬單位土地面積的主要依據。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線主要有: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界;自治州、地區(qū)、盟、地級市界;縣、自治縣、旗、縣級市及城市內的區(qū)界;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鄉(xiāng)、鎮(zhèn)、村界,國有農、林、牧、漁場界及國有土地使用界線。
3.地上物、地貌、地類界線及文字注記
4.用地范圍內占用各權屬單位土地面積及地類面積
5.基本農田界線和農用地轉用范圍線
6.數學要素數學要素包括:圖廓線、坐標格網線及坐標注記、圖廓線、坐標格網線及具體整飾注記;控制點及其注記;圖框外的比例尺說明及圖幅整飾。
(二)土地勘測定界圖的繪制
土地勘測定界圖的比例尺一般不得小于l:2 000,大型工程經有權批準項目用地的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準,勘測定界圖比例尺不小于1:10000。
幅面采用50 cm X 50 cm和50 cm X40cm,分幅方法應采用有關規(guī)范所要求的方法,便于各種比例尺地籍圖的連接。
勘測定界圖的分幅編號方法與地形圖的分幅編號方法相似勘測定界圖分幅編號應以小比例尺圖件為基礎,逐級編定較大比例尺的地籍圖圖幅號。
2.界址點及界址線的編繪利用放樣后復測的界址點坐標,直接展繪在工作底圖上,圖上連接界址點形成界址線
界址樁在圖上必須從左到右,自上而下統(tǒng)一按順時針編號。界址樁之間的距離,直線最長為150m,轉折點必須設置界址樁。對于大型線性工程,直線段距離可適當延長。界址點位置用直徑為0.8mm的紅色圓圈表示
界址線的繪制:為了清楚地表示各種界線,土地勘測定界圖上項目用地邊界線可根據用地范圍的大小用o.2一o.4mm紅色實線表示;基本農田界線使用綠色實線繪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范圍線使用黃色實線繪制;地類界線用直徑o.3mm、點間距1.5mm的點線表示。
3.行政界線、權屬界線、基本農田界線、農用地轉用范圍線及地類界線的繪制用地范圍內的行政界限、各權屬單位的界址線的編繪,應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資料或農村集體土地產權調查資料進行編繪。
4.用地面積、各種符號繪制及文字數字的注記土地勘測定界圖上用地范圍內每個權屬單位均應在適當位置注記權屬單位名稱和面積,每個地塊均應在適當的位置注記地類號和面積。其注記方式如:各種符號的繪制一般情況下按照《城鎮(zhèn)地籍調查規(guī)程》及《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技術規(guī)程》的規(guī)定執(zhí)行。對以上兩個規(guī)程未作規(guī)定的圖式,應按照國家頒布的現行比例尺圖式執(zhí)行。
(三)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的編繪
為滿足建設用地審批的需要,勘測定界圖編制完成后,應依據勘測定界圖,將用地范圍展繪到比例尺不小于1:10 000的土地利用現狀圖上,制作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該用地范圍圖即建設用地審批中要求的擬占用土地l:10 000幅土地利用現狀圖。用地范圍圖的繪制應力求點位精確,并與勘測定界圖、土地分類面積表的內容相一致。條件具備的地區(qū),盡量采用計算機圖形處理技術,進行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的制作。
大型項目土地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的比例尺不小于1:50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