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行政合理性原則的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平等對待。行政主體針對多個相對人實施行政決定時應遵循的規(guī)則。行政主體面對多個行政相對人時,必須一視同仁,不得歧視。行政主體先后面對多個相對人時,對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設定、變更和消滅,應當與以往同類相對人保持基本一致,除非法律已經(jīng)改變,對不同的情況要求區(qū)別對待。
2)比例原則。行政權雖然有法律上的依據(jù),但是必須選擇使相對人最小的損害方式來行使。比例原則和平等對待一樣,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行政決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正常判斷。對于行政決定合理與否,難以用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只能用大多數(shù)人的判斷為合理判斷,即舍去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判斷,取兩者中間值即為合理判斷。
4)沒有偏私。行政決定上的內容沒有偏私的存在,而且要求在形式上也不能讓人們有理由懷疑可能存在偏私。這就要求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決定時不受外部壓力的干擾,對所處理之事沒有成見,在作出決定之前,未私自與一方當事人接觸過等。
行政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則是統(tǒng)一的整體,不可偏廢一方。合法性原則與合理性原則在行政中應該保持一致;合法性原則必須講求“合理性”的度,與合法性原則相協(xié)調。
(3)行政應急性原則。也稱行政應變性原則,指在某些特殊的緊急情況下,處于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采取沒有法律依據(jù)的或與法律依據(jù)相抵觸的措施。應急性原則是合法性原則的例外。應急性原則并不排斥任何的法律控制。一般而言,應急性原則應符合以下條件:
1)存在明確無誤的緊急危險;
2)非法定機關行使了緊急權力,事后由有權機關確認;
3)行政機關作出應急行為應受有權機關監(jiān)督;
4)應急權利的行使應該適當,應將負面損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內。
5.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義。依法行政是指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jù)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在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有效管理的活動。依法行政的范圍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執(zhí)法、行政司法和行政監(jiān)督,都要依照法律進行。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行政執(zhí)法。
(2)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管理和社會以事務管理,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能依法進行。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規(guī)范化;逐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國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監(jiān)督等內容組成的。在這些內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重點。因為一個國家的行政管理活動主要是依靠各級人民政府進行的。如果各級行政機關都能依法行使職權,依法進行管理,這樣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保證。不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根本就談不上依法行政;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會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也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
(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2)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的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采取的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xiàn)行政管理的目的,但應當避免采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組織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行政職責,與行政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回避。
4)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yōu)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5)誠實守信。行政機關發(fā)布的行政信息應當全面、準確、真實。非因法定理由并經(jīng)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進行,對因此受到財產(chǎn)損失的行政相對人,應依法給予補償。
6)權責統(tǒng)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有法律、法規(guī)賦予其相應的執(zhí)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不正當行使職權,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實現(xiàn)權力和責任的統(tǒng)一。
1)平等對待。行政主體針對多個相對人實施行政決定時應遵循的規(guī)則。行政主體面對多個行政相對人時,必須一視同仁,不得歧視。行政主體先后面對多個相對人時,對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的設定、變更和消滅,應當與以往同類相對人保持基本一致,除非法律已經(jīng)改變,對不同的情況要求區(qū)別對待。
2)比例原則。行政權雖然有法律上的依據(jù),但是必須選擇使相對人最小的損害方式來行使。比例原則和平等對待一樣,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xiàn)行政決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3)正常判斷。對于行政決定合理與否,難以用一個量化的標準來衡量。只能用大多數(shù)人的判斷為合理判斷,即舍去高智商和低智商的判斷,取兩者中間值即為合理判斷。
4)沒有偏私。行政決定上的內容沒有偏私的存在,而且要求在形式上也不能讓人們有理由懷疑可能存在偏私。這就要求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決定時不受外部壓力的干擾,對所處理之事沒有成見,在作出決定之前,未私自與一方當事人接觸過等。
行政合理性和合法性原則是統(tǒng)一的整體,不可偏廢一方。合法性原則與合理性原則在行政中應該保持一致;合法性原則必須講求“合理性”的度,與合法性原則相協(xié)調。
(3)行政應急性原則。也稱行政應變性原則,指在某些特殊的緊急情況下,處于國家安全、社會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機關可以采取沒有法律依據(jù)的或與法律依據(jù)相抵觸的措施。應急性原則是合法性原則的例外。應急性原則并不排斥任何的法律控制。一般而言,應急性原則應符合以下條件:
1)存在明確無誤的緊急危險;
2)非法定機關行使了緊急權力,事后由有權機關確認;
3)行政機關作出應急行為應受有權機關監(jiān)督;
4)應急權利的行使應該適當,應將負面損害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圍內。
5.依法行政
(1)依法行政的含義。依法行政是指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據(jù)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權限,在法律規(guī)定的職權范圍內,對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項社會事務,依法進行有效管理的活動。依法行政的范圍包括:行政立法、行政執(zhí)法、行政司法和行政監(jiān)督,都要依照法律進行。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行政執(zhí)法。
(2)依法行政與依法治國的關系。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guī)定,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管理和社會以事務管理,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能依法進行。使國家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規(guī)范化;逐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依法治國和依法行政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依法治國由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和依法監(jiān)督等內容組成的。在這些內容中,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重點。因為一個國家的行政管理活動主要是依靠各級人民政府進行的。如果各級行政機關都能依法行使職權,依法進行管理,這樣依法治國就有了基本保證。不堅持依法治國的方略,根本就談不上依法行政;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會落空。因此,依法行政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也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關鍵。
(3)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1)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的規(guī)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2)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的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采取的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實現(xiàn)行政管理的目的,但應當避免采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yè)秘密、個人隱私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組織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行政職責,與行政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回避。
4)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yōu)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5)誠實守信。行政機關發(fā)布的行政信息應當全面、準確、真實。非因法定理由并經(jīng)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進行,對因此受到財產(chǎn)損失的行政相對人,應依法給予補償。
6)權責統(tǒng)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有法律、法規(guī)賦予其相應的執(zhí)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不正當行使職權,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實現(xiàn)權力和責任的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