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國學課教學設計 小學國學課程教案(6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國學課教學設計小學國學課程教案篇一
    1.掌握常用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2.能夠總結出課文中孔子提出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能當堂背誦課文。
    指導學生熟讀成誦,積累文言字詞。
    根據注釋準確翻譯并理解課文。
    讓學生結合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達到學以致用,并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選用誦讀課型
    分為三個基本步驟: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第一步:讀課文,定背誦目標
    1.結合注釋,走進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被尊為“圣人”。他首開私人講學的先河,主張“有教無類”,一改過去只有貴族子弟才能上學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識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導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詩》《書》,刪修《春秋》,譯注《周易》,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
    2.初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好語氣
    字音:
    曰(yuē)說(yuè)慍(yùn)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
    停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讀好語氣:教師范讀,讓學生試讀,要求讀出語氣舒緩,讀出韻味。
    3.定標——當堂背誦全文。
    第二步:讀課文,找背誦方法
    方法一:譯文背誦法
    1.譯讀課文——同桌討論,翻譯。
    要求:利用工具書,結合注釋,掌握文中重點字詞的含義,譯讀全文。
    2.根據學生翻譯情況,對照譯文,指導學生背誦。
    方法二:理解背誦法
    1.讓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本文是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終身學習的效果三個方面來談學習的。
    2.讓學生自讀課文,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方法的語句下畫上橫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學習態(tài)度的語句下畫上波浪線,在自己認為是闡述終身學習的效果的語句下畫雙橫線。
    (點撥:“有朋處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說的是與人交往的態(tài)度。)
    方法三:交錯背誦法
    1.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或學生背上句,教師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誦。
    第三步:讀課文,測背誦效果
    學生選用一種自己的喜歡的方法背誦——單獨抽背——教師評價——全班齊背。
    小結:經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定會靈活掌握各種背誦方法,提高背誦效率。同時,老師也希望大家在將孔子教育教育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及終身學習的效果深入結合到自己平時的學習中,開創(chuàng)美好的人生。下面,讓我們在齊聲背誦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吧!
    一節(jié)語文教學課首先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上明確學習目標,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節(jié)誦讀課型主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誦讀,通過譯文背誦法、理解背誦法、交錯背誦法,讓學生在反復讀課文中理解課文內容,并進一步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這樣就讓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動參與者,教師成為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把課堂時間充分的還給學生,學生也會感到從學習中獲得了成就感,從而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小學國學課教學設計小學國學課程教案篇二
    我們中華傳統(tǒng)文化浩如煙海,博大精深。 本套教材以齊魯文化為主,反映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以誦讀原創(chuàng)經典、感懷名人志士、游歷名山勝水、品味藝術文化為基本活動內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脈相承,使少年兒童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從而陶冶情操,開啟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綜合文化素質,激發(fā)愛國情感,培養(yǎng)民族氣節(jié)。
    包含“經典驛站”、“人物長廊”、“名勝游蹤”和“藝術樂園”四個單元。
    經典驛站 學習了解中華民族傳統(tǒng)原創(chuàng)經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學滋養(yǎng),培養(yǎng)對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喜愛知情。
    人物長廊 展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有代表性的名人志士。領悟其智慧、風骨、胸懷、操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坐標,為塑造人生信念奠定基礎。
    名勝游蹤 展現齊魯名勝中突出的自然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主要包括“山文化”和“水文化”。了解山水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藝術樂園 步入民族文化的.藝術殿堂,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絢麗繽紛,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材基本表現形式為“經典回放”(呈現原文經典中的精華部分)、“人物剪影”(通過原點白描引出所要介紹的名人志士)、“詩話攬勝”(以古詩詞的形式導入名勝概貌拉近時空距離和心理距離)、“溫馨點擊”(借教師之口將作者的思想和教學意圖呈現出來,提出學習依據,明確學習目標)、“活動廣角”(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嘗試、交流中完成學習活動)、“成長階梯”(為學生提供一個總結評價、積累沉淀的空間)
    1、能將經典回放中的優(yōu)秀國學篇目進行背誦。
    2、能將與“經典回放”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主動的資料收集,并能進行分析,成為自己的另一份經歷。
    3、在日常生活中,將學到的優(yōu)秀品質內化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做到學以致用。
    重點:能將經典回放中的優(yōu)秀國學篇目進行背誦。
    難點:在日常生活中,將學到的優(yōu)秀品質內化為自己做人的基本原則,做到學以致用。
    1、通過家長檢查、同學互查、教師抽查來鞏固學生 對國學經典的誦讀。
    2、充分開拓班級展示欄的宣傳功能,把學生好的國學個人感悟作品進行張貼示范,帶動更多的學生熱愛國學。
    3、指導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國學”誦讀活動。
    每兩周學習一課時,做到不間斷。
    課間和周末的時間,安排學生對國學的相關作品進行資料的收集及閱讀,并請家長做好“親子閱讀”的工作,便于學生更好的、及時的了解國學經典的內涵。
    小學國學課教學設計小學國學課程教案篇三
    1、引導學生借助工具書解讀課文內容,積累常用文言語匯,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2、通過教師提供閱讀書目或參考資料,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分析判斷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把握選言含義;通過自主與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深入理解問題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思考為學與修身的相關問題,體驗并追求理想的學習境界和高尚的人格品性。
    形成理解課文內容后的個性化表達。
    參照權威資料獨立思考課文內容。
    課時安排
    2課時。(課前布置預習,了解孔子其人、《論語》其書)
    一、導語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相信這能成為同學們的共同理想。有一部書可以隨時在這方面幫助我們,它就是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今天開始我們來試一試,更多地發(fā)揮自己的學習能量,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的人格力量。
    “論語”意為語言的論纂,是對我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記錄,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論。通過這些言論我們可以真切捕捉到孔子傳道授業(yè)的音容笑貌。但是,這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了,要做到盡量準確地解讀,還需費一番工夫,幸好我們可以借助資料和注釋,并且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完成這一學習歷程。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讀課文的前半部分,大家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
    (電子幻燈展現課文內容,集中到前四則)(學生準備《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二、默讀初解
    1、給學生十分鐘時間,結合工具書和書下注釋默讀課文前四則。要求學生絕對安靜。
    2、提醒學生在筆記本上記下詞句理解方面的疑問。
    3、教師巡視教室一周,隨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討論細解
    1、學生提出教師未來得及回答的問題,尋求大家?guī)椭?BR>    2、將全體同學分為八個小組,每小組再重點負責一則,確保每兩個小組研究同一內容。
    3、小組內交流對這則課文內容的理解。
    4、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為同學們講解本組負責的課文內容,要求先朗讀、再領讀、后講解。任務相同的小組互相切磋交流,其他同學傾聽思考并穿插發(fā)表意見。
    四、引導精解
    1、教師在學生發(fā)言時及時予以點評,明確可否。
    2、教師準備如下問題,推動探究爭論,引導深入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溫習”,有人認為應理解為“實踐”,書下注釋折中地處理,將兩種解釋并列出來。查閱工具書,掌握“習”的原意,之后再思考哪一種理解更恰當。
    “習”的原意是鳥屢次拍打翅膀練習飛翔,從原意看,理解為實踐或練習更為恰當,學習的樂趣也應該是學了就去實施。溫故知新當然可喜,但還是沒有實踐的樂趣更為明確。
    孔子志于“克己復禮、愛眾求仁”思想的傳播和施行。
    (3)分別查明“君”和“子”在稱呼他人時表達的感情色彩,再結合起來理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深刻含義。
    “君”單獨使用是對對方的尊稱,相當于現在的“您”?!白印眴为毷褂猛旁谛帐虾螅脖磉_對對方的尊重。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卻能不怨怒,有這種胸襟氣度的`確值得人崇敬,的確是在追求完善人格。
    (4)聯系下列觀點,深入理解課文第二則。
    《中論治學篇》:孔子曰:弗學,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為師矣。
    《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此則與“溫故知新”一則互為表里。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
    學思結合才能讓學習的過程充滿了智慧的光芒。有知識,但沒有疑問,沒有對于疑問的深思,沒有深思后的頓悟,知識永遠是知識,不是學識,學習也變得索然無味。相反,有思想火花者耽于空想,一切想當然,不能踏實為學,沒有豐盈的積累和有益的參照,就只能處于虛無縹緲中?!皩W”是求乎外,在于知物;“思”是求乎內,在于明理。兩者是生命開發(fā)中相輔相成的事,如果偏廢就會勞而無功,甚至危及身心。
    (5)孔子對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教導與屏幕打出的這段描述有關,仔細研讀這一則和所給資料,思考孔子想讓子路“知之”的是什么。
    (屏幕打出如下內容:《荀子子道篇》曰:由!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風,則不可涉也。非維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弊勇汾叾觯姆?,蓋猶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語女。奮于言者華,奮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保?BR>    子路出身微賤,從小就參加勞動,性格果敢爽直,時有莽撞之舉,但十分敬愛孔子,聞過則喜。因此也時常得到孔子語重心長的教誨。《荀子》中記載,當時子路穿著華美的衣服來見孔子,孔子見狀教導他為人應謹慎,不可以這樣張揚的形象處世。子路馬上出去換了一身衣服進來,但神情舉止還很自負,孔子就說了課文中的話來警示他,不要不懂裝懂,做表面文章,要真正理解嚴謹處世的道理。
    (6)“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境界的根本區(qū)別是什么?
    “知之”是初級境界,客觀知曉而已,不帶任何感情色彩,可能知之不多,也可能知之不少,但都沒有投入,是理智的學習。“好之”是中級境界,有了興趣,自然想知之甚多,在興趣的引導下會不斷獲得新知,是愉快的學習。“樂之”是高級境界,把學習視為人生的享受,心靈的寓所,在其中悠然自得,物我兩忘,是陶醉的學習。
    (學生自由表達,教師適當點評。)
    五、誦讀深解
    1、學生放聲朗讀前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前四則。
    3、全體背誦前四則。
    六、課后作業(yè)
    1、默寫課文前四則。
    2、按照課上摸索的解讀方式在課后獨立完成對后四則的解讀,選擇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讀書筆記,題目自擬。
    七、板書設計
    習之——談之——恕之——思之——知之——好之——樂之——學之——
    一、導入新課
    不動筆墨不讀書。寫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極好方式,可謂一舉雙得。今天我們就來展示交流同學們就課文后半部分寫的讀書筆記。同學們選擇自己讀書筆記中自認為最精彩的部分朗讀,可側重于詞句理解方面的收獲,也可側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獲。傾聽同學發(fā)言時,大家要注意隨時吸納,及時補充自己的不足。
    二、學生展示
    1、學生分小組展示。
    2、教師及時點評,鼓勵學生形成個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學生整理補充。
    三、教師補充
    1、視學生展示情況而定。
    2、教師參照《教師教學用書》做如下準備:
    自知者明。客觀評價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自我完善。做事盡心竭力、盡職盡責是謂“忠”,交友一諾千金、光明磊落是謂“信”,從師孜孜以求、反復實踐是謂“習”。人生在世,都是身兼數職,全身心地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實非易事。每日做多次多方面的自我反省,也難做到。但每日做一次一方面的自我反省,的確可行。此時,可以拷問自己主要社會角色的分數如何,是否活得明明白白。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BR>    知人者智。及時了解他人,知道他人的好惡,才能和諧相處。所以,不必去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要隨時提醒自己去主動了解別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這是高尚的人生態(tài)度,更何況,這樣做了,不管別人如何,主動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才是擁有人生智慧的賢者,也只有這樣的智者賢者,才能寵辱不驚,悠然自得。
    (3)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BR>    學人者強。見到賢者,心生敬意,通常如此。見到賢者,渴望比肩,鮮有聞之。與賢者看齊,需要勇氣和膽識,也需要恒心和意志。能向普通人學習,則需要有謙遜的美德。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就會從同行者那里學到很多。杰出者是學習的對象,普通人也是學習的對象,學眾人之長,為自己所用,這才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愛人者仁。有賢者就有不賢者,有善者就有不善者,萬事萬物都是辯證統(tǒng)一的。看到不賢之人和不善之處,不可生厭惡之心,而應當做一面鏡子,借以作自我反思。既然不欣賞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就要避免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和做出這樣的事,以謙遜的態(tài)度和悲憫的情懷面對,這就是愛人不惡人的仁者境界。
    這種傲慢心理,是人類天生的劣根性,孔子之所以成為圣賢之人,就是因為他能放棄與生俱來的傲慢,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他人之所長。
    四、誦讀感悟
    1、學生放聲朗讀后四則。
    2、學生分別背誦后四則。
    3、全體背誦后四則。
    五、課后作業(yè)
    1、默寫課文后四則。
    2、在課后“積累”的第二項和第三項中任選一項完成,有精力的同學可完成兩項。
    小學國學課教學設計小學國學課程教案篇四
    1、結合生活實際,復習《弟子規(guī)》中的“入則孝出則悌”;
    3、將課堂延伸到早讀,延伸到課外。
    訓練為主,做到參與面廣;加強誦讀。
    初步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涵,培養(yǎng)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熱愛,明白勤學好問、有所作為,人生才有意義的道理。
    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多讀經典,多加積累。學習經典中的積極之處,好好做人做事。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習《弟子規(guī)》有一段時間了。我們打算分成兩組,采用競賽闖關形式復習一下前面學習的內容。
    1、第一關:我會背。
    2、第二關:接龍輪背。
    2、第三關:快速搶答
    1、教師:《弟子規(guī)》與我們平時的生活禮儀有緊密的聯系。今天我們要用弟子規(guī)來習禮儀(板書:習禮儀)。
    2、創(chuàng)設情境:大家一定看過《喜羊羊與灰太狼》,你知道哪些人物呢?(指生答)你最喜歡誰呢?(生答)今天,就讓我們結合《弟子規(guī)》給喜羊羊評評星級吧。
    3、惜時方面:
    (1)教師描述:清晨,鳥兒唱著歌兒,空氣多么清新,陽光多么溫暖,新的一天開始了,喜羊羊早早地起床在誦讀《弟子規(guī)》了,可懶羊羊還在睡懶覺,他這樣做對嗎?那應該怎樣做呢?(出示懶羊羊睡懶覺的圖)用《弟子規(guī)》中的話就是:出示“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師范讀)
    師生對讀,指名對讀。
    教師:是啊,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古代的時候,有不少關于珍惜時光的故事(列舉:聞雞起舞等2個故事,出示視頻)
    教師:同學們要珍惜時光,切莫“老大徒傷悲”。
    出示珍惜時間的名言。
    4、著裝方面:
    (1)教師:吃完早飯,喜羊羊穿戴整潔,背著書包出發(fā)了,看他多精神。路上遇到了衣冠不整的“邋遢大王”,你們喜歡和誰做朋友呢?(指名說)
    (2)教師:是啊,《弟子規(guī)》中也說:
    出示:“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教師:這里四個字特別難讀,請個別學生來讀,齊讀。
    教師:你能和平時生活中的物品連連線嗎?
    教師:是啊,大家一定要注重服裝外貌的整齊清潔,戴帽子要端正,衣服扣子要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這樣的學生人見人愛。
    師示范讀,生跟讀。
    兩人一組表演讀。
    5、飲食方面:
    出示:“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2)教師:誰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3)教師:同學們拍手齊讀。
    6、行走方面:
    出示:“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2)教師:同學們走路時步伐應當從容穩(wěn)重,不慌不忙;站立時要抬頭挺胸,精神飽滿,不可以彎腰駝背,垂頭喪氣。
    (3)教師:同學們一起拍手讀。(全體起立,把手放在身后,注意“立端正”“讀緩慢”)
    1、喜羊羊一天的學習結束了,現在我們給他評評星級吧。指生填寫表格,并說說理由。
    2、其實,這四句話是《弟子規(guī)》“三、謹而信”中節(jié)選的,“謹”的其他內容我們將在“經典早讀課”上誦讀。
    1、師:弟子規(guī)都是三字一句,四句一組,讀起來朗朗上口,還押韻呢,就象我們小時候唱兒歌一樣非常好聽,讓我們一起邊拍手邊念吧!
    2、過渡:哎,讀著背著,弟子規(guī)有沒有走到你的心里去?我們班的同學不僅學習了弟子規(guī),在生活還要運用《弟子規(guī)》中的話來要求自己,而且有的同學在誦讀中還有不少感觸,他們把自己對《弟子規(guī)》的理解運用到實際中。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交流一下。指生答,對學生的交流進行評價。
    3、師:同學們,老師希望你們不僅把《弟子規(guī)》背好,在生活中還要按《弟子規(guī)》中說的那樣做,做一個文明有禮的人。希望,同學們在讀了《弟子規(guī)》后,能夠自覺而快樂地去閱讀更多的經典,把禮儀之風,文明之風帶到校園的每個角落。
    小學國學課教學設計小學國學課程教案篇五
    誦讀《三字經》原文“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zhí);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一段,引出《新三字經》朗讀理解。讓學生受到傳統(tǒng)道德教育,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長輩。
    嗨,同學們好!今天我們的趣味國學又和大家見面了,首先我們還是來做一做我們的國學熱身操吧!
    1、這節(jié)課老師給大家介紹兩個小朋友,黃香和孔融(出示圖片)。有沒有同學知道他們的故事??!
    2、指名講《孔融讓梨》
    3、《三字經》中的哪句是寫孔融讓梨的呢?
    a出示《三字經》原文: 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看來呀,同學們課下都喜歡看三字經,也喜歡看三字經中的小故事。)
    b 誰愿意讀一讀?指名讀、齊讀。
    4、黃香的故事大家知道嗎?都不知道啊,那么就一起來看一看吧!
    5、課件播放《黃香溫席》的故事。
    6、你們知道《三字經》中哪一句是在寫黃香溫席嗎?
    7、出示《三字經》原文: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zhí)
    a、指名讀 b齊讀
    1、出示: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zhí),融四歲 能讓梨 弟于長 宜先知。
    2、誰能把這兩句連起來流利地讀出來,指名讀。
    3、師范讀:老師也想來讀一讀,可以嗎?你們給我打拍子好不好?
    4、誰愿意再來試一試?
    5、啊,這么同學都想讀一讀,那么我們一起來讀吧?。ù蚺淖幼x)
    6、師: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三字經》里講: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zhí)?!缎氯纸洝芬哺嬖V我們,該如何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們,還記得嗎?我們一年級學過的(出示《新三字經 小朋友》齊讀),這節(jié)課,老師還給大家?guī)砹艘黄缎氯纸洝?,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7、出示《新三字經》,讀一讀,說說你從中知道了什么?
    8、師小結:是啊,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其實并不是那么難做的事情,晨起的一聲問候,睡前的一句晚安;一杯茶,一個微笑,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下面,讓我們在兒歌《三字經》中輕松一下。播放《三字經》歌曲
    1、 前半節(jié)課,我們看了《黃香溫席》的故事,也聽了《孔融讓梨》的故事,他們都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好孩子。
    2、 你還知道哪些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故事呢?
    3、小組內講故事。
    4、指名上臺講故事。評一評講得怎么樣?
    7、誰來說一說,你從這則廣告中看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8、你在平時又是怎么做的呢?
    9、師:看來,你們都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好孩子!因為你們的懂事,你們的孝心,請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你們自己吧!
    10、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婦女、、、(李傳梅的故事) 小節(jié):父母恩情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日常小事做起。用我們的點滴行動去回報父母的涌泉之愛吧!
    上個星期學校的《每周一歌》節(jié)目我們學唱了《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這首歌曲,還記得嗎?那就讓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唱一唱,在歌聲中結束今天的國學課吧!
    小學國學課教學設計小學國學課程教案篇六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chuàng)精神。
    2.聯系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蘊,端正學習態(tài)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并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課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并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激發(fā)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難點理解課文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并培養(yǎng)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于實踐的意識。
    教法誦讀法、合作探究學習法;分類整理歸納法。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二課時
    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一、學生默寫《論語》第一、二、三則
    二、初讀第四至第八則,掃除語言障礙
    罔(wǎng)殆(dài)簞:(dān)曲肱(gōng)
    1.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2.學生自由朗讀,齊讀。
    三、探究學習、理解并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第四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故:學過的知識;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可:可以;以憑借;為:做。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fā)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fā)現,才“可以為師”。“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4.朗讀、背誦。
    第五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罔:迷惑,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殆:有害。
    2.小組合作翻譯
    譯文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學習和思考相結合,才能有所得。
    4.朗讀、背誦。
    第六則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簞:音d?。睿糯堄玫闹衿?。(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
    (3)樂:樂于學。
    2.小組合作翻譯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贊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里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里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
    此章孔子回環(huán)曲折,一說兩嘆,高度贊揚了顏回安貧樂道的高貴品質,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流傳很廣,幾乎婦孺皆知。
    4.朗讀、背誦。
    第七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知:懂得、了解;好:喜歡;樂:以……為樂。
    2.小組合作翻譯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這里,孔子強調了學習興趣的重要性:有了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鬃釉谶@里沒有具體指懂得什么,看來是泛指,包括學問、技藝等。孔子正是這一點的身體力行者,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即為明證。
    4.朗讀、背誦。
    第八則子曰:“飯疏食(1)飲水,曲肱(2)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
    1.結合注釋理解課文,把握重點字詞。
    (1)飯食,飯,這里是“吃”的意思,作動詞。疏食即粗糧。
    (2)曲肱:肱,音gōng,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彎著胳膊。
    2.小組合作翻譯
    3.理解這則文字所講內容。
    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認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會總是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對于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同時,他還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貴榮華,他是堅決不予接受的,對待這些東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古代的知識分子,也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拓展:飯蔬飲水:后因以“飯蔬飲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貧樂道的生活。
    4.朗讀、背誦。
    復習背誦第四至第八則。
    學習態(tài)度
    修身做人
    如何學文言文,一個字:多讀。相信文言文是讀懂的,決不是老師講懂的,更不是老師分析詞法句法而懂的。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會按節(jié)奏讀,養(yǎng)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累語言的習慣、現實生活中學生有許多迷惘與困惑的問題,把《論語》與學生提到的問題掛上勾,對學生的啟發(fā)是很大的。把《論語》與生活結合,化難為易,化枯燥為生動,讓學生覺得《論語》其實很生活化,她離我們很近,是切合現實生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