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通控制
(一)基地道路出入口方位
(1)基地應盡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設置出入口。一般情況下,每個基地應設1—2個出入口。
(2)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附近和商業(yè)步行街等特殊地段,通常會禁止開設機動車出入口。
(3)在可能情況下,應盡量做到人車分流,將人行入口和機動車分別設置。
(二)基地機動車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的連接
車流量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車站、車場等),其通路連接城市道路的位置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與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量起不應小于70m;
(2)與人行橫道線、人行過街天橋、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橋)的邊緣線不應小于5m;
(3)距地鐵出人口、公共交通站臺邊緣不應小于15m;
(4)距公園、學校、兒童及殘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小于20m;
(5)當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
(6)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
(三)人員密集建筑的基地交通控制
大型、特大型的文化娛樂、商業(yè)服務、體育、交通等人員密集建筑的基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基地應至少有一面直接臨接城市道路,該城市道路應有足夠的寬度,以減少人員疏散時對城市正常交通的影響。
(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長度應按建筑規(guī)?;蚴枭⑷藬?shù)確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長的1/6;
(3)基地內至少有兩條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
(4)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連接,也不得直對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5)建筑物主要出人口前應有供人員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積和長寬尺寸應根據(jù)使用性質和人數(shù)確定;
(6)綠化和停車場布置不應影響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宜設置圍墻,大門等障礙物。
(四)停車空間
新建、擴建的公共建筑應按建筑面積或使用人數(shù),并根據(jù)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在建筑物內或在同一基地內,或統(tǒng)籌建設的停車場(庫)內設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車位。其停車泊位數(shù)量應滿足當?shù)爻鞘幸?guī)劃管理部門的要求。
(五)道路建設
基地內外道路的位置、寬度斷面形式、標高等,均應滿足當?shù)爻鞘幸?guī)劃管理部門的要求。
三、建筑高度控制
場地內建筑物的高度影響著場地空間形態(tài),反映著土地利用情況,是考核場地設計方案的重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在城市規(guī)劃中,常常因航空或通訊設施的凈高要求、城市空間形態(tài)的整體控制、以及土地利用整體經(jīng)濟性等原因,對場地的建筑高度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建筑高度也是確定建筑等級、防火與消防標準、建筑設備配置要求的重要參數(shù)。
用以控制場地建筑高度的指標主要有建筑限高、建筑層數(shù)(或平均層數(shù)),二者之間的
關系取決于建筑物的層高。建筑限高適用于一般建筑物的控制,建筑層數(shù)則主要用以對居住建筑的考核。
(一)建筑層數(shù)
這里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主體部分的層數(shù)。建筑物屋頂上的嘹望塔、水箱間、電梯機房、排煙機房和樓梯出口小間等,不計人建筑層數(shù);住宅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其頂板高出室外地坪不超過1.5m者,不計人層數(shù)內。建筑層數(shù)的控制與建筑限高的控制基本類似。
根據(jù)《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第3.1.2條的規(guī)定,民用建筑按地上層數(shù)或高度分類劃分為:
(1)住宅建筑按層數(shù)分類;一層至三層為低層住宅;四層至六層為多層住宅;七層至九層為中高層住宅;十層及十層以上為高層住宅;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為單層和多層建筑,大于24m者為高層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單層公共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為超高層建筑。
(二)平均層數(shù)
指基地內,總建筑面積與總建筑基底面積的比值,單位:層
平均層數(shù)(層)=總建筑面積(m2)/建筑基地面積之和(m2)
一般常用于居住區(qū)規(guī)劃,此時又稱為住宅平均層數(shù)。
住宅平均層數(shù)(層)=住宅建筑面積總和(m2)/住宅基地面積總和(m2)
(三)極限高度
建筑物的高度,單位:m。以控制建筑物對空間高度的占用,以保護空中航線的安全及城市天際線控制等,應遵照城市規(guī)劃部門的具體規(guī)定為準。有時,也采用層數(shù)來控制,但二者含義略有不同。
(四)建筑高度的限制
建筑限高是指場地內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一定的高度限制,這一高度限制為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建筑物頂部處之間的高差。某些情況下,也有以絕對海拔高度作為建筑限高的控制值。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第4.3條對建筑高度控制的相關內容。
四、密度及容量控制
(一)用地面積
是指可供場地建設開發(fā)使用的土地面積,即由場地四周道路紅線(地產(chǎn)線)所框定的用地總面積-其常用單位為公頃(hm2)。有時也用畝(1hm2=15畝=10000m2)表示。
用地面積是計算場地其他控制指標的基礎,應予準確把握。
用地面積與用地形狀對場地使用和建設項目的功能布置有很大影響。不同性質、規(guī)模
的建設項目對場地的用地面積有不同的要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二)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亦稱建筑覆蓋率或建蔽率。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基地面積之和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單位:%。
建筑密度表達了基地內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積的比例。
建筑密度=各類建筑基地面積的總和/場地用地面積×100%
式中,建筑基地面積是指建筑的占地面積,按建筑的底層建筑面積計算。
建筑密度表明了場地內土地被建筑占用的比例,即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從而反映了土
地的使用效率。建筑密度越高,場地的室外空間越少,可用于室外活動和綠化的土地越少;可見,建筑密度也間接反映了場地內開放空間的比例,并與場地環(huán)境質量相關。
建筑密度過低,則場地內土地的使用很不經(jīng)濟,甚至造成土地浪費,影響場地建設的經(jīng)濟效益。另一方面,過高的建筑密度又會引起場地環(huán)境質量的下降,嚴重的還會影響建設項目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梢?,場地的建筑密度應有一個合理的取值,它受到建設項目的性質、建筑層數(shù)與形式、場地的位置與地價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應視具體情況進行認真分析。
在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中,一般對場地的建筑密度作出明確限定,設計時應嚴格執(zhí)行。
(一)基地道路出入口方位
(1)基地應盡量避免在城市主要道路上設置出入口。一般情況下,每個基地應設1—2個出入口。
(2)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附近和商業(yè)步行街等特殊地段,通常會禁止開設機動車出入口。
(3)在可能情況下,應盡量做到人車分流,將人行入口和機動車分別設置。
(二)基地機動車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的連接
車流量較多的基地(包括出租汽車站、車場等),其通路連接城市道路的位置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1)與大中城市主干道交叉口的距離,自道路紅線交叉點量起不應小于70m;
(2)與人行橫道線、人行過街天橋、人行地道(包括引道、引橋)的邊緣線不應小于5m;
(3)距地鐵出人口、公共交通站臺邊緣不應小于15m;
(4)距公園、學校、兒童及殘疾人使用建筑的出入口不小于20m;
(5)當基地道路坡度大于8%時,應設緩沖段與城市道路連接;
(6)與立體交叉口的距離或其他特殊情況,應符合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
(三)人員密集建筑的基地交通控制
大型、特大型的文化娛樂、商業(yè)服務、體育、交通等人員密集建筑的基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基地應至少有一面直接臨接城市道路,該城市道路應有足夠的寬度,以減少人員疏散時對城市正常交通的影響。
(2)基地沿城市道路的長度應按建筑規(guī)?;蚴枭⑷藬?shù)確定,并至少不小于基地周長的1/6;
(3)基地內至少有兩條以上不同方向通向城市道路的出口
(4)基地或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不得和快速道路直接連接,也不得直對城市主要干道的交叉口;
(5)建筑物主要出人口前應有供人員集散用的空地,其面積和長寬尺寸應根據(jù)使用性質和人數(shù)確定;
(6)綠化和停車場布置不應影響集散空地的使用,并不宜設置圍墻,大門等障礙物。
(四)停車空間
新建、擴建的公共建筑應按建筑面積或使用人數(shù),并根據(jù)當?shù)爻鞘幸?guī)劃行政主管部門的規(guī)定,在建筑物內或在同一基地內,或統(tǒng)籌建設的停車場(庫)內設置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停車車位。其停車泊位數(shù)量應滿足當?shù)爻鞘幸?guī)劃管理部門的要求。
(五)道路建設
基地內外道路的位置、寬度斷面形式、標高等,均應滿足當?shù)爻鞘幸?guī)劃管理部門的要求。
三、建筑高度控制
場地內建筑物的高度影響著場地空間形態(tài),反映著土地利用情況,是考核場地設計方案的重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在城市規(guī)劃中,常常因航空或通訊設施的凈高要求、城市空間形態(tài)的整體控制、以及土地利用整體經(jīng)濟性等原因,對場地的建筑高度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建筑高度也是確定建筑等級、防火與消防標準、建筑設備配置要求的重要參數(shù)。
用以控制場地建筑高度的指標主要有建筑限高、建筑層數(shù)(或平均層數(shù)),二者之間的
關系取決于建筑物的層高。建筑限高適用于一般建筑物的控制,建筑層數(shù)則主要用以對居住建筑的考核。
(一)建筑層數(shù)
這里是指建筑物地面以上主體部分的層數(shù)。建筑物屋頂上的嘹望塔、水箱間、電梯機房、排煙機房和樓梯出口小間等,不計人建筑層數(shù);住宅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其頂板高出室外地坪不超過1.5m者,不計人層數(shù)內。建筑層數(shù)的控制與建筑限高的控制基本類似。
根據(jù)《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第3.1.2條的規(guī)定,民用建筑按地上層數(shù)或高度分類劃分為:
(1)住宅建筑按層數(shù)分類;一層至三層為低層住宅;四層至六層為多層住宅;七層至九層為中高層住宅;十層及十層以上為高層住宅;
(2)除住宅建筑之外的民用建筑高度不大于24m者為單層和多層建筑,大于24m者為高層建筑(不包括建筑高度大于24m的單層公共建筑);
(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為超高層建筑。
(二)平均層數(shù)
指基地內,總建筑面積與總建筑基底面積的比值,單位:層
平均層數(shù)(層)=總建筑面積(m2)/建筑基地面積之和(m2)
一般常用于居住區(qū)規(guī)劃,此時又稱為住宅平均層數(shù)。
住宅平均層數(shù)(層)=住宅建筑面積總和(m2)/住宅基地面積總和(m2)
(三)極限高度
建筑物的高度,單位:m。以控制建筑物對空間高度的占用,以保護空中航線的安全及城市天際線控制等,應遵照城市規(guī)劃部門的具體規(guī)定為準。有時,也采用層數(shù)來控制,但二者含義略有不同。
(四)建筑高度的限制
建筑限高是指場地內建筑物的高度不得超過一定的高度限制,這一高度限制為建筑物室外地坪至建筑物頂部處之間的高差。某些情況下,也有以絕對海拔高度作為建筑限高的控制值。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GB 50352--2005)第4.3條對建筑高度控制的相關內容。
四、密度及容量控制
(一)用地面積
是指可供場地建設開發(fā)使用的土地面積,即由場地四周道路紅線(地產(chǎn)線)所框定的用地總面積-其常用單位為公頃(hm2)。有時也用畝(1hm2=15畝=10000m2)表示。
用地面積是計算場地其他控制指標的基礎,應予準確把握。
用地面積與用地形狀對場地使用和建設項目的功能布置有很大影響。不同性質、規(guī)模
的建設項目對場地的用地面積有不同的要求,應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二)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亦稱建筑覆蓋率或建蔽率。
建筑密度是指建筑基地面積之和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單位:%。
建筑密度表達了基地內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積的比例。
建筑密度=各類建筑基地面積的總和/場地用地面積×100%
式中,建筑基地面積是指建筑的占地面積,按建筑的底層建筑面積計算。
建筑密度表明了場地內土地被建筑占用的比例,即建筑物的密集程度。從而反映了土
地的使用效率。建筑密度越高,場地的室外空間越少,可用于室外活動和綠化的土地越少;可見,建筑密度也間接反映了場地內開放空間的比例,并與場地環(huán)境質量相關。
建筑密度過低,則場地內土地的使用很不經(jīng)濟,甚至造成土地浪費,影響場地建設的經(jīng)濟效益。另一方面,過高的建筑密度又會引起場地環(huán)境質量的下降,嚴重的還會影響建設項目功能的正常發(fā)揮??梢?,場地的建筑密度應有一個合理的取值,它受到建設項目的性質、建筑層數(shù)與形式、場地的位置與地價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應視具體情況進行認真分析。
在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中,一般對場地的建筑密度作出明確限定,設計時應嚴格執(zh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