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西招錄公務員申論熱點:群體性事件

字號:

背景資料鏈接:
    1. 09年7月24日,吉林通鋼集團通化鋼鐵股份公司發(fā)生一起群體性事件。部分職工因不滿企業(yè)重組而在通鋼廠區(qū)內聚集上訪,反對河北建龍集團對通鋼集團進行增資擴股,一度造成工廠內7個高爐停產,建龍集團派駐通化鋼鐵股份公司總經理陳國軍被毆打,不治身亡。
    2. 云南孟連事件。該縣勐馬鎮(zhèn)膠農因橡膠林產權歸屬一事多次與當地橡膠公司發(fā)生爭執(zhí)和沖突。7月19日,勐啊村5位膠農被警察強行帶走,數百名村民手持器械,與警察發(fā)生激烈沖突。警察被圍困達11個小時,2名群眾死亡,41名民警和19名群眾受傷,9輛執(zhí)行任務車輛不同程度損毀。
    3. 湖北石首事件。湖北荊州市管轄石首市一酒店內發(fā)現一具尸體,死者為酒店廚師,還留下一份遺書,因死因不明,死者家屬將尸體停放在酒店大廳。事后兩天,數千群眾圍觀,阻礙交通,部分警民發(fā)生沖突,多部消防車輛和警車被砸壞。
    4. 伴著各地不斷涌現的抗暴浪潮,出租車司機為生存而抗爭的罷工運動也已席卷全國,自11月以來,重慶城區(qū)、海南三亞、甘肅永登和廣東汕頭等地發(fā)生一連串出租車罷運事件,至12月1日,廣州市區(qū)又發(fā)生1萬多輛出租車罷駛,雖然*事前采取了一系列改善出租車司機待遇的措施,但被認為是“杯水車薪”,罷駛行動不斷爆發(fā)。
    一、群體性事件的特點
    1.數量增多,規(guī)模擴大
    近年來,全國頻繁發(fā)生因人民內部矛盾引發(fā)的上訪、集會、請愿、*、*、罷工等群體性事件,數量多、人數多、規(guī)模大,近幾年,群體性事件逐年增多,規(guī)模上千人的占較大比重。
    2.涉及的部門行業(yè)多,主體成分多元化
    參與的人員復雜,有各種職業(yè)、不同社會身份的人參加:有國有企業(yè)的下崗失業(yè)職工,私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的權益受損職工,失地農民,農民工,房屋被拆遷居民,庫區(qū)移民,下崗的軍轉干部,出租車司機,環(huán)境污染受害者等等。
    3.城鄉(xiāng)群體性事件的指向對象不同,維權內容不同
    農民抗爭以要求補償受損利益和實現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失地或受環(huán)境污染的農民要求維護權益成了中心議題;工人抗爭以維護經濟權利和要求管理企業(yè)事務為主要內容,私營企業(yè)和外資企業(yè)的雇傭工人要求發(fā)放足額工資和改善工作條件,農民工要求發(fā)放欠發(fā)的工資,下崗工人要求工作,改制國企的工人要求保護國家財產不能流失等。
    4.表現方式激烈,內部矛盾逐漸對抗化
    群體性事件大多采取較為平和的表現方式,從本質上看是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但暴力性、破壞性群體性事件逐漸增長,出現激化現象,對抗程度加劇。群體性事件的組織者和參加者出于“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心理,越來越多地采取各種極端或違法行為發(fā)泄不滿情緒,圍攻沖擊基層黨政機關、阻斷交通、扣押人質,個別地方發(fā)生破壞公共設施、打砸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縣政府的局部*。有的甚至采取*、自殺等過激行為。
    5.組織程度高,經濟矛盾趨向政治化
    有相當數量的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是有組織的,而且開始出現跨區(qū)域、跨行業(yè)串聯(lián)聲援的傾向。尤其是那些參加人數多、持續(xù)時間長、規(guī)模較大、反復性強的群體性事件事先都經過周密策劃,目標明確,行動統(tǒng)一。雖然大多數群體性事件是因經濟利益矛盾引發(fā)的,但有些群體性事件的政治色彩日漸明顯,有的帶有政治目的。
    二、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分析
    京佳認為,群體性事件產生的原因極其復雜,有著十分深刻的時代背景,是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處于變革過程中各種現實矛盾、社會問題和體制政策缺陷的綜合反映。當前,引發(fā)多發(fā)性群體性事件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利益碰撞是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直接原因。當前群體性事件多數是由于利益沖突而引起的。隨著體制轉軌,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引起利益分配沖突,而社會保障體系還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不同人群之間貧富差距迅速擴大,兩極分化日益嚴重,一些社會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隨之顯現;一些人采取非法或不正當的手段,危害群眾利益和安全,突出的如非法集資、合同欺詐、私挖濫采、制假售假等等。群眾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而得不到及時解決,希望通過信訪來表達利益訴求和改變自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二是部分基層組織化解矛盾能力弱是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根本原因?;鶎咏M織作為預防和處置群體性事件的第一道防線,如果有效發(fā)揮作用,能起到“穩(wěn)定器”和“安全閥”的作用。但部分基層組織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政權建設,加上少數基層干部素質不高,不會管,不敢管,不愿管,上交矛盾、遷就照顧,駕馭復雜局面和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弱,致使一些本該在當地解決的問題未得到解決,群眾懷疑“軟手段”解決不了問題,只有通過“硬方法”鬧訪表達訴求。
    三是信訪渠道不暢是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間接原因?;隗w制和制度上的原因,一些單位和部門沒有投入足夠的力量和建立科學的程序,迅速處理信訪事項,未能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依法及時就地化解矛盾。
    四是部分群眾的“鬧訪”心理是形成群體性事件的重要原因。部分群眾在反映利益訴求時片面強調個人利益,一旦要求得不到滿足就抱著“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心理,以違法上訪等方式給黨和政府施壓,完全不顧及其行為給社會造成的危害。
    三、預防和處理群體性事件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處置群體性事件工作中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效,也總結了一些經驗,但京佳認為,從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和處置過程看,也暴露出不足,尤其是在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建設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情報信息收集網絡不建全,缺乏靈敏、高效情報信息收集工作機制。基層組織尤其是基層綜治維穩(wěn)機構和公安機關缺乏一套靈敏、高效情報信息收集工作機制,對超前性、行動性、動態(tài)性、有實用價值的情報信息收集不多,有時難把握處置工作的主動權。
    二是有關工作人員責任意識不強,工作能力低。平時的矛盾糾紛排查工作流于形式,難以發(fā)現深層次的矛盾糾紛,對有重大隱患的群體性事件苗頭難以做到早發(fā)現、早報告、早控制,導致錯失的處置時機。
    三是處置預案不完善。有的部門制定的群體性事件處置工作預案不切實際,措施針對性不強,發(fā)現重大不穩(wěn)定隱患,往往手忙腳亂,一時無法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突破口,致使無法有效控制整個事態(tài)發(fā)展。
    四、對策研究
    1. 加大社會公平政策的調整力度,確保利益格局基本平衡。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變革帶來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社會轉型、結構變動所形成的利益格局失衡是社會沖突加劇,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根本性原因。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加大社會保障、就業(yè)、醫(yī)療、分配、教育等社會公平政策的調整力度,通過制訂相應的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來解決因結構性調整而造成的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維系基本的社會公平和公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和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2. 建立健全利益糾紛調處機制,確保受損群體的利益救濟渠道基本暢通。群體性事件往往是在部分群體利益受損后,因正常利益救濟渠道不暢通,經長時間的努力,其正當利益仍得不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因此,應當通過改革完善司法援助、司法訴訟、行政復議,以及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仲裁、公正等制度,建立健全能夠充分保障弱勢群體或受損群體正當利益的利益調處和利益救助機制,從而減少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摩擦和沖突,進而減少和避免群體性事件的發(fā)生。
    3. 建立健全民意表達機制,確保社會怨氣得到有效的宣泄與排解。當前,由于我國社會貧富差距拉大,部分群體的相對被剝削感和不公平感增強,加之民意表達渠道不暢和政府在處置上的失當、不力或無能,弱勢群體對強勢群體和地方黨委、政府的怨恨正處于高度積累并且極易爆發(fā)成為群體性事件的臨界水平。事實也證明,我國目前發(fā)生的群體性事件中,社會泄憤事件或社會泄憤因素正在逐漸增多。因此,為減少和避免社會泄憤事件的發(fā)生,應當建立健全民意表達和利益訴求機制,讓社會怨氣得到及時有效的宣泄與排解。一是要繼續(xù)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和基層議事制度,增強通過協(xié)商對話化解社會矛盾沖突的制度安排;二是要通過開通投訴電話,設立市長熱線、市長信箱,改革完善信訪制度、領導直接接待群眾制度、與群眾面對面對話制度,拓寬民意表達渠道,讓群眾通過正常的渠道和合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三是要培育和完善社會中介組織,充分發(fā)揮群眾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讓弱勢群體找到自己真正的代言人。
    4. 建立健全社會矛盾排查機制,確保將社會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開展不安定因素大排查,是超前落實防范措施,有效調處矛盾糾紛,防止事態(tài)遞進發(fā)展的有效措施。一是要依托綜治辦或信訪辦,建立社會調查員和信息員制度,及時收集和反饋相關信息;二是要建立社會矛盾排查臺賬制度,對社會矛盾狀況做到面上清楚,心中有數。
    5. 建立健全社會預警機制,確保提高在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的快速反應能力。社會預警機制是對社會運行狀況發(fā)出信號,顯示社會已經或即將發(fā)生無序現象的臨界狀態(tài),以便引起社會管理者的注意,及時采取對策,使社會運行狀況不再惡化的一套制度和方法。建立社會預警機制,首先要設立一系列與社會預警密切相關的社會指標:如物價上漲指數、失業(yè)率、貧富差距、城鄉(xiāng)貧困率、重大刑事案件發(fā)案率、腐敗涉案公務員比重、上訪起數、幸福指數等等;其次成立專門機構,及時收集信息,跟蹤研究社會指標和社會心態(tài),對社會運行狀況做出準確判斷;還要建立預警分級管理制度、預警信息發(fā)布和反饋機制。
    五、群體性事件對公務人員的要求
    近些年來,黨中央一再強調全黨同志要進一步提高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的能力,確保社會穩(wěn)定和工作有序進行。京佳認為,化解各種矛盾,妥善解決群體性事件,促進社會大局穩(wěn)定,相關領導干部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直面現實——不回避問題。
    群體性事件一般是由改制安置、房屋拆遷、農民負擔、干部作風、執(zhí)法不公等問題引起的,一些領導同志對群眾的呼聲不聞不問,致使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古人說:“善為政者,防于未然”。化解社會矛盾,貴在主動,貴在及時?;乇艿慕Y果,只能使小事變大,簡單變得復雜,人為增加解決問題的難度。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注重社情民意,直面現實,未雨綢繆,及時調查,及時處理,把問題解決在始發(fā)階段,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
    二、沉著冷靜——不激化矛盾。
    主要負責同志決不能害怕群眾,躲而不見,一定要滿腔熱情地主動接待,靠前工作。以一種理智、寬容、忍耐的態(tài)度,尊重上訪者的權利,讓他們把話說完,然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出負責任的解釋和答復。萬不可在群眾不明真相時的火頭上,動用公安干警當場抓人。
    三、恪守承諾——不失信于人。
    群眾上訪是為了使反映的問題得以解決,想得到一個滿意的答復,爭取自己的合法權益。作為接待上訪者,必須耐心傾聽,找出要點,根據問題的性質,解決的難易和自己的職權范圍作出答復。接訪工作最要講誠信。凡經過縝密思考和集體研究決定的表態(tài)、承諾,一經作出,就是有天大的困難也必須堅決兌現,不能有絲毫大意。
    四、慎審果斷——不留后遺癥。
    許多社會問題不是孤立的某件事,可能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既涉及法律問題,又是經濟問題,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對這類問題的處理,必須尊重歷史,面對現實,依據法律法規(guī),依據國家政策。總之,處理具體問題要有利于真正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社會大局的穩(wěn)定,既全面慎重,又干凈利落,不留后遺癥。
    五、盡職盡責——不半途而廢。
    有些重大復雜問題的處理,因受條件的限制,有一個逐步解決的過程。既然接受任務,就應以對人民對事業(yè)高度負責的精神,不負重托,不辱使命,一抓到底。越是困難,越在關鍵時刻,越要堅定信心,任何畏難退縮,都將導致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