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條 經營者應當根據其經營條件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準確記錄與核定商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成本,不得弄虛作假。
【釋義】 本條是對經營者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
經營者應當根據其經營條件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這是規(guī)范經營者價格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價格法確立了市場調節(jié)價即經營者自主定價在價格形成中的主導地位,使經營者能夠直接根據市場價格和供求的變化決定生產經營活動,這對于促進經營者自主決策、自我約束、自我發(fā)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也必須承認經營者自行確定市場調節(jié)價格存在著自發(fā)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一面,科學性不夠,為了克服和彌補這些缺陷和不足,除國家要加強對價格活動的管理、監(jiān)督和必要的調控外,經營者也必須形成一套自我調節(jié)機制,因此就要求經營者在內部建立健全必要的價格管理制度,掌握相關的價格信息和經濟信息、配備相應的機構或人員,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去進行價格活動。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營者內部價格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定價管理制度、變價管理制度、價格管理的報告和檢查制度、價格資料制度以及價格管理的機構與人員設置等內容。所謂定價管理制度是為經營者制定科學合理的價格而提供的一種內部保證制度,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價格目標管理制度、選擇價格形成方法制度、價格配套管理制度和靈活應變制度。價格目標管理制度的核心問題是確定經營者價格目標,以取得約束條件下利潤;選擇價格形成方法制度是要在各種定價方法中,選擇最有利于經營者定價目標實現的定價方法的制度;價格配套管理制度是指在價格的實際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經營者要實行各項配套措施的一種制度;靈活應變制度則是根據市場環(huán)境的靈活性和復雜性對定價制度提出的要求,建立起來的一套執(zhí)行具體定價的價格折扣制度。所謂變價管理制度是為科學合理地變動價格而提供的一種保證制度,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變價原因解釋制度、變價時機選擇制度和變價幅度控制制度。變價原因解釋制度是指經營者價格管理機構或業(yè)務部門對價格變動的背景、目標和原因等作出主動性說明的一項規(guī)章制度;變價時機選擇制度主要是變價時機的可行性分析和變價決策及時化,這是能否順利實現變價目標的一項重要保證;變價幅度控制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變價的目標幅度、實現方式和相應的配套及善后措施等。價格管理的報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價格通知制度、價格工作聯(lián)系制度、明碼標價制度和定價效果報告制度;價格管理的檢查制度是指經營者內部價格管理機構或人員對內部執(zhí)行各項價格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自我檢查的一項監(jiān)督制度。價格資料制度則包括對一切與價格行為有關的帳簿、單據、憑證、文件及其他資料的使用與管理制度。
這里需要說明,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是有前提的,即根據其經營條件,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經營者都必須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也并非經營者都必須建立、健全所有的內部價格管理制度,對于一些小的個體經營者或偶爾從事經營的人員等,就不一定都要建立或者健全所有的內部價格管理制度,如果不考慮其經營條件一刀切,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難以做到,因此法律作出了比較靈活的規(guī)定。至于經營條件如何理解,我們認為主要是指經營者的經營規(guī)模,比如企業(yè)的價格管理機構和人員的設置就應當與經營規(guī)模相適應,大型企業(yè)一般應設立由主管經理為首的價格管理領導小組,并配備專職價格管理工作人員;中型企業(yè)可由主管經理負責,并配備專職或兼職價格管理工作人員;小型企業(yè)則可由經理直接管理價格工作。
經營者應當準確記錄與核定商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成本,不得弄虛作假,這是對經營者如實記錄與核定生產經營成本的義務性規(guī)定。記錄與核定商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成本是經營者的一項重要財務活動,是經營者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之一。鑒于成本是構成價格的基礎部分,是制定價格的最基本依據和最低經濟界限,對價格形成有決定性影響,因此經營者只有以實際發(fā)生的經濟活動為對象,及時、全面、準確地記錄各項生產經營成本,才能客觀地、公正地反映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活動的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成果,從而為正確進行成本核算與制定價格提供最基礎條件。在經濟分析中,一般都假定經營者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的利潤,或者換一種說法,賺得的一定利潤所費成本最少,為此就要求經營者認真進行成本核算,有效控制不合理費用和開支,不斷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大幅度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限度地減少庫存產品積壓,努力改進生產經營管理,以達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的目的,這也是絕大多數經營者獲取合法利潤的通常做法。但是也確有極少數的經營者,出于牟取不正當利益的動機,不是想方設法來如何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而是采取弄虛作假的手段,對生產經營成本進行虛假的、不實的記錄與核算,甚至不惜偽造、欺騙來達到獲取非法利潤的目的,這不僅違反了國家對財務活動的真實性要求,而且也損害了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所以本條有針對性地作了規(guī)定是十分必要的。
【釋義】 本條是對經營者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
經營者應當根據其經營條件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這是規(guī)范經營者價格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價格法確立了市場調節(jié)價即經營者自主定價在價格形成中的主導地位,使經營者能夠直接根據市場價格和供求的變化決定生產經營活動,這對于促進經營者自主決策、自我約束、自我發(fā)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但是也必須承認經營者自行確定市場調節(jié)價格存在著自發(fā)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的一面,科學性不夠,為了克服和彌補這些缺陷和不足,除國家要加強對價格活動的管理、監(jiān)督和必要的調控外,經營者也必須形成一套自我調節(jié)機制,因此就要求經營者在內部建立健全必要的價格管理制度,掌握相關的價格信息和經濟信息、配備相應的機構或人員,并按照一定的程序去進行價格活動。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營者內部價格管理制度一般包括定價管理制度、變價管理制度、價格管理的報告和檢查制度、價格資料制度以及價格管理的機構與人員設置等內容。所謂定價管理制度是為經營者制定科學合理的價格而提供的一種內部保證制度,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價格目標管理制度、選擇價格形成方法制度、價格配套管理制度和靈活應變制度。價格目標管理制度的核心問題是確定經營者價格目標,以取得約束條件下利潤;選擇價格形成方法制度是要在各種定價方法中,選擇最有利于經營者定價目標實現的定價方法的制度;價格配套管理制度是指在價格的實際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經營者要實行各項配套措施的一種制度;靈活應變制度則是根據市場環(huán)境的靈活性和復雜性對定價制度提出的要求,建立起來的一套執(zhí)行具體定價的價格折扣制度。所謂變價管理制度是為科學合理地變動價格而提供的一種保證制度,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變價原因解釋制度、變價時機選擇制度和變價幅度控制制度。變價原因解釋制度是指經營者價格管理機構或業(yè)務部門對價格變動的背景、目標和原因等作出主動性說明的一項規(guī)章制度;變價時機選擇制度主要是變價時機的可行性分析和變價決策及時化,這是能否順利實現變價目標的一項重要保證;變價幅度控制制度的主要內容包括變價的目標幅度、實現方式和相應的配套及善后措施等。價格管理的報告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價格通知制度、價格工作聯(lián)系制度、明碼標價制度和定價效果報告制度;價格管理的檢查制度是指經營者內部價格管理機構或人員對內部執(zhí)行各項價格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自我檢查的一項監(jiān)督制度。價格資料制度則包括對一切與價格行為有關的帳簿、單據、憑證、文件及其他資料的使用與管理制度。
這里需要說明,經營者應當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是有前提的,即根據其經營條件,也就是說并非所有的經營者都必須建立、健全內部價格管理制度,也并非經營者都必須建立、健全所有的內部價格管理制度,對于一些小的個體經營者或偶爾從事經營的人員等,就不一定都要建立或者健全所有的內部價格管理制度,如果不考慮其經營條件一刀切,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也難以做到,因此法律作出了比較靈活的規(guī)定。至于經營條件如何理解,我們認為主要是指經營者的經營規(guī)模,比如企業(yè)的價格管理機構和人員的設置就應當與經營規(guī)模相適應,大型企業(yè)一般應設立由主管經理為首的價格管理領導小組,并配備專職價格管理工作人員;中型企業(yè)可由主管經理負責,并配備專職或兼職價格管理工作人員;小型企業(yè)則可由經理直接管理價格工作。
經營者應當準確記錄與核定商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成本,不得弄虛作假,這是對經營者如實記錄與核定生產經營成本的義務性規(guī)定。記錄與核定商品和服務的生產經營成本是經營者的一項重要財務活動,是經營者財務管理的基本內容之一。鑒于成本是構成價格的基礎部分,是制定價格的最基本依據和最低經濟界限,對價格形成有決定性影響,因此經營者只有以實際發(fā)生的經濟活動為對象,及時、全面、準確地記錄各項生產經營成本,才能客觀地、公正地反映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活動的財務狀況及其經營成果,從而為正確進行成本核算與制定價格提供最基礎條件。在經濟分析中,一般都假定經營者的目標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的利潤,或者換一種說法,賺得的一定利潤所費成本最少,為此就要求經營者認真進行成本核算,有效控制不合理費用和開支,不斷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大幅度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限度地減少庫存產品積壓,努力改進生產經營管理,以達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的目的,這也是絕大多數經營者獲取合法利潤的通常做法。但是也確有極少數的經營者,出于牟取不正當利益的動機,不是想方設法來如何降低生產經營成本,而是采取弄虛作假的手段,對生產經營成本進行虛假的、不實的記錄與核算,甚至不惜偽造、欺騙來達到獲取非法利潤的目的,這不僅違反了國家對財務活動的真實性要求,而且也損害了其他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所以本條有針對性地作了規(guī)定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