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釋義:第四十八條

字號:

第四十八條 對工作表現突出,有顯著成績和貢獻,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跡的公務員或者公務員集體,給予獎勵。獎勵堅持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以精神獎勵為主的原則。
    公務員集體的獎勵適用于按照編制序列設置的機構或者為完成專項任務組成的工作集體。
    【釋義】本條是關于國家對公務員實行獎勵制度、獎勵的原則以及集體獎勵的規(guī)定。
    一、公務員獎勵的特點
    我國公務員獎勵制度是在借鑒和總結了國內外獎勵制度的基礎上,結合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及干部獎勵工作的實際情況制定的。該規(guī)定與我國以前的獎勵規(guī)定及各國的獎勵規(guī)定相比,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設專章對公務員的獎勵問題作了專門規(guī)定,從而突出了獎勵制度在公務員制度中的地位,顯示了國家對公務員獎勵工作的重視。二是從總體上確認了對公務員進行獎勵的兩類行為:第一類是在本職工作中表現突出,有顯著成績和貢獻的。所謂“工作表現突出”,是指在工作過程中具有超越一般的表現,如在工作中事事處處,起到明顯的模范帶頭作用,或者在忠于職守、遵守紀律、廉潔奉公、作風正派、辦事公道等方面表現特別優(yōu)秀等。所謂“有顯著成績和貢獻”,是指做出了明顯的、超越一般的成就,如在工作中做出了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或者提出了取得顯著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合理化建議等。第二類是在本職工作以外有其他突出事跡的。所謂“有其他突出事跡”,是指在其他方面做出了先進事跡,如在搶險、救災、制止嚴重違法犯罪行為等特定環(huán)境中,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財產或者人身安全,奮不顧身,光榮負傷等。這是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務員獎勵制度。
    二、公務員獎勵的原則
    公務員獎勵的基本原則是堅持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相結合,這一基本原則是由人們的基本需要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需要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個是物質需要,一個是精神需要。物質需要主要是指人們對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方面的需求;精神需要主要是指人們對工作的興趣、榮譽、信任、責任、成就等心理方面的需求。獎勵之所以能夠鼓勵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就是因為它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對公務員實施獎勵,必須兼顧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個方面,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是獎勵的兩種形式。所謂精神獎勵就是對受獎的公務員給予榮譽方面的表彰,包括嘉獎、記功、授予榮譽稱號等,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需要,從而促進公務員的積極性,增強其工作的光榮感和責任感。所謂物質獎勵就是對受獎的公務員給予物質形式的獎勵,包括發(fā)給獎金、獎品、工資晉級等,其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一定的物質需要。應該指出的是,人們對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層次和程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的。一般說來,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條件下,人們的物質需求相對比較強烈,而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的條件下,人們的精神需求比重會逐步加大。此外,不同的職業(yè)、性格、氣質等也會對人的需要產生一定影響。因此,獎勵必須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在堅持精神鼓勵與物質鼓勵相結合的同時,還必須堅持以精神鼓勵為主的原則。
    三、獎勵的對象
    1.公務員個人,即對工作表現突出,有顯著成績和貢獻,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跡的公務員個人,給予獎勵。
    2.公務員集體。對公務員集體的獎勵適用于按照編制序列設置的機構或者為完成專項任務組成的工作集體。人是社會的人,人在社會上必然會形成不同的群體。在工作中,多人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工作集體,包括比較固定的機構與為完成專項任務組成的臨時性質的工作集體。在集體中,人們只有彼此協作、互相支持和幫助才能夠憑著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完成復雜重大的任務。因此,集體的利益就關系到個人的利益,集體的榮譽就是個人的榮譽。對集體進行獎勵有助于促進該集體的成員形成積極、協作的態(tài)度,從而取得新的成就。按照編制序列設置的機構是指國家的編制機構設立的具有某種職能的組織,為完成專項任務組成的工作集體是指為完成某個專項任務或項目而由各方面的人員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團隊或人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