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條 申請人的申請符合法定條件、標準的,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
行政機關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申請人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機關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規(guī)定以及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時說明理由義務的規(guī)定。
一、行政機關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
行政許可是一種事前控制的制度,是行政機關依法對個人和組織的特定活動在事前作出一定的限制。個人和組織從事法律、法規(guī)設定行政許可的行為,需要經(jīng)過有權機關的批準,但行政機關的這種限制并不是對社會中的個人和組織從事有關活動的絕對禁止。因為,從事設定行政許可的有關行為,原本是他們的權利,而且行政機關的限制并不一定是因為該行為本身對社會秩序造成危害,而是為了防止因?qū)嵤┰撔袨榈娜?、場所、設備、時期和方法等的不同而對社會產(chǎn)生危害。例如,對餐館的營業(yè)許可,開辦餐館為社會提供餐飲服務本身對社會沒有危害,但由于餐館的經(jīng)營場所和設備以及廚師、服務員的健康狀況直接關系顧客的飲食衛(wèi)生和身體健康,因此,餐館必須辦理衛(wèi)生許可證,廚師、服務員必須進行體檢;經(jīng)營場所是否符合消防規(guī)范,直接關系顧客的消防安全,因此,餐館應當事先經(jīng)過公安消防機關的許可。
只要申請人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要件,不存在不予許可的特別理由,行政機關原則上應當予以許可。有人將這一制度稱“原則許可制”。這一制度對于限制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保障申請人取得行政許可的權利具有重要作用。這一制度還要求法律、法規(guī)在設定行政許可時,應當對許可的條件和標準作盡可能具體的規(guī)定。原則許可制一般來說適用于沒有數(shù)量限制的行政許可。對于有數(shù)量限制的行政許可,并不是所有的符合法定條件和標準的申請人都可以取得行政許可,行政機關可以依法按提出申請的順序或者招標、拍賣等公平競爭的方式等,決定獲取許可的被許可人。
行政許可是要式行政行為,行政許可決定應當以書面形式作出,并應以正規(guī)的文書、格式、日期和印章等形式予以批準和證明。
二、說明理由的作用和意義
行政機關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申請人享有的權利。說明理由作為行政程序的一項制度,具有以下重要功能:一是說服功能。行政機關基于民主的要求,應將行政決定的理由明白、易懂、令人信服地向行政相對人說明,可以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避免對立。二是自律功能。對于行政許可機關而言,通過說明理由,可促使其事先充分考慮行政許可決定的事實根據(jù)和法律依據(jù),在理由充分、推理嚴密的情況下形成自己的判斷,慎重地作出決定,避免職業(yè)性的草率,防止行政專斷,促進行政機關的自我監(jiān)督,從而保證行政決定的正確性。三是保護功能。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特別是對行政相對人作出不利處理后,要考慮到行政相對人可能會對行政決定不服。行政相對人只有通過行政機關了解其作出該決定的理由,才能認真考慮請求行政救濟的可能性,確定是否提起和如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從而增強對行政相對人權益的保護。四是證明功能。對于行政復議的受理機關或者人民法院來說,通過行政決定的理由,可以了解行政機關作出該決定的動機和依據(jù),便于對其進行審查。五是引導作用。在行政許可決定中說明理由,還可以使行政機關在以后處理同類案件時有據(jù)可循,促成平等保護。公眾也可以通過了解行政機關對特定事務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意見或態(tài)度,提高其預測的可能性,對公眾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引導的作用。
三、說明理由的范圍
說明理由制度主要適用于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行政行為,但說明理由也不是絕對的。有的國家行政程序法或其他法律在規(guī)定行政決定應說明理由的同時,也都規(guī)定了例外情況,如情況緊急、行政行為所指定或所涉及的人已經(jīng)知道或者可以知道的、法律規(guī)定保密的事項、行政行為沒有限制公民權利的、大量作出的同種類行政行為或以自動機器作成的行政行為、有關專門知識、技能或資格考試、檢定或鑒定的程序等。
說明理由適用的行政行為范圍,應取決于如何協(xié)調(diào)維護個人權利與行政效率之間的關系。我國在行政許可法中,將行政機關說明理由的義務,限定于行政機關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這主要是考慮到,說明理由主要是為了申請人了解行政機關的觀點,以保護其利益。行政機關批準許可人的申請,也就是說作出了有利于申請人的決定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再向申請人作出解釋。
四、說明理由的要求
說明理由的內(nèi)容應包括事實方面的、法律方面的以及自由裁量是否符合法定目的。說明理由應當以明文方式作出,敘述時應當簡潔、清楚。
行政機關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申請人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釋義」 本條是對行政機關作出準予行政許可決定的規(guī)定以及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時說明理由義務的規(guī)定。
一、行政機關作出準予行政許可的決定
行政許可是一種事前控制的制度,是行政機關依法對個人和組織的特定活動在事前作出一定的限制。個人和組織從事法律、法規(guī)設定行政許可的行為,需要經(jīng)過有權機關的批準,但行政機關的這種限制并不是對社會中的個人和組織從事有關活動的絕對禁止。因為,從事設定行政許可的有關行為,原本是他們的權利,而且行政機關的限制并不一定是因為該行為本身對社會秩序造成危害,而是為了防止因?qū)嵤┰撔袨榈娜?、場所、設備、時期和方法等的不同而對社會產(chǎn)生危害。例如,對餐館的營業(yè)許可,開辦餐館為社會提供餐飲服務本身對社會沒有危害,但由于餐館的經(jīng)營場所和設備以及廚師、服務員的健康狀況直接關系顧客的飲食衛(wèi)生和身體健康,因此,餐館必須辦理衛(wèi)生許可證,廚師、服務員必須進行體檢;經(jīng)營場所是否符合消防規(guī)范,直接關系顧客的消防安全,因此,餐館應當事先經(jīng)過公安消防機關的許可。
只要申請人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有關要件,不存在不予許可的特別理由,行政機關原則上應當予以許可。有人將這一制度稱“原則許可制”。這一制度對于限制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權、保障申請人取得行政許可的權利具有重要作用。這一制度還要求法律、法規(guī)在設定行政許可時,應當對許可的條件和標準作盡可能具體的規(guī)定。原則許可制一般來說適用于沒有數(shù)量限制的行政許可。對于有數(shù)量限制的行政許可,并不是所有的符合法定條件和標準的申請人都可以取得行政許可,行政機關可以依法按提出申請的順序或者招標、拍賣等公平競爭的方式等,決定獲取許可的被許可人。
行政許可是要式行政行為,行政許可決定應當以書面形式作出,并應以正規(guī)的文書、格式、日期和印章等形式予以批準和證明。
二、說明理由的作用和意義
行政機關作出不予行政許可決定,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申請人享有的權利。說明理由作為行政程序的一項制度,具有以下重要功能:一是說服功能。行政機關基于民主的要求,應將行政決定的理由明白、易懂、令人信服地向行政相對人說明,可以增強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感,避免對立。二是自律功能。對于行政許可機關而言,通過說明理由,可促使其事先充分考慮行政許可決定的事實根據(jù)和法律依據(jù),在理由充分、推理嚴密的情況下形成自己的判斷,慎重地作出決定,避免職業(yè)性的草率,防止行政專斷,促進行政機關的自我監(jiān)督,從而保證行政決定的正確性。三是保護功能。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定,特別是對行政相對人作出不利處理后,要考慮到行政相對人可能會對行政決定不服。行政相對人只有通過行政機關了解其作出該決定的理由,才能認真考慮請求行政救濟的可能性,確定是否提起和如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從而增強對行政相對人權益的保護。四是證明功能。對于行政復議的受理機關或者人民法院來說,通過行政決定的理由,可以了解行政機關作出該決定的動機和依據(jù),便于對其進行審查。五是引導作用。在行政許可決定中說明理由,還可以使行政機關在以后處理同類案件時有據(jù)可循,促成平等保護。公眾也可以通過了解行政機關對特定事務在事實上和法律上的意見或態(tài)度,提高其預測的可能性,對公眾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引導的作用。
三、說明理由的范圍
說明理由制度主要適用于對相對人合法權益產(chǎn)生不利影響的行政行為,但說明理由也不是絕對的。有的國家行政程序法或其他法律在規(guī)定行政決定應說明理由的同時,也都規(guī)定了例外情況,如情況緊急、行政行為所指定或所涉及的人已經(jīng)知道或者可以知道的、法律規(guī)定保密的事項、行政行為沒有限制公民權利的、大量作出的同種類行政行為或以自動機器作成的行政行為、有關專門知識、技能或資格考試、檢定或鑒定的程序等。
說明理由適用的行政行為范圍,應取決于如何協(xié)調(diào)維護個人權利與行政效率之間的關系。我國在行政許可法中,將行政機關說明理由的義務,限定于行政機關作出不予行政許可的書面決定。這主要是考慮到,說明理由主要是為了申請人了解行政機關的觀點,以保護其利益。行政機關批準許可人的申請,也就是說作出了有利于申請人的決定的情況下,沒有必要再向申請人作出解釋。
四、說明理由的要求
說明理由的內(nèi)容應包括事實方面的、法律方面的以及自由裁量是否符合法定目的。說明理由應當以明文方式作出,敘述時應當簡潔、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