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輔導:外科感染的概述

字號:

(一)感染發(fā)生的原因與預防
    外界侵入的病菌或機體內條件致病菌在人體抗感染能力發(fā)生缺陷時,便會引起外科感染。
    1.病菌的致病因素
    (1)病菌有粘附因子、莢膜或微莢膜而侵入組織內生存繁殖。
    (2)病菌的胞外酶、外毒素、內毒素等分解組織,使感染擴散,造成全身性反應。
    (3)侵入人體組織內病菌的數(shù)量也是致病條件之一。
    2.人體受感染的原因
    (1)局部因素,如皮膚粘膜的疾病與損害;空腔臟器與某些管道的阻塞而使內容物淤積;局部組織的缺血等因素,使病菌增殖,造成侵入門戶而又喪失抗菌與修復的能力。
    (2)全身性抗感染能力降低,常見于嚴重損傷或休克、糖尿病、尿毒癥、肝功能不良、嚴重營養(yǎng)不良的人。艾滋病患者、白血病或白細胞過少者以及大量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抗癌化療藥和放射化療的病人。
    3.感染的預防
    (1)嚴格消毒,嚴格無菌術。
    (2)改善病人營養(yǎng)狀況,積極治療易引起感染的疾病。
    (3)有效免疫療法,正確處理傷口。
    (二)病理
    1.非特異性感染
    病理改變:炎癥介質、細胞因子釋放;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成份滲出。
    轉歸:
    (1)局限化、吸收或形成膿腫——人體抵抗力占優(yōu)。
    (2)轉為慢性感染——人體抵抗力和病原菌毒力相持。
    (3)擴散——病原菌毒力超過人體抵抗力。
    非特異性感染中,不應出現(xiàn)的病理改變是
    2.特異性感染
    (1)結核病的局部病變可表現(xiàn)為浸潤性結節(jié)、肉芽腫、干酪樣壞死、冷膿腫等。
    (2)破傷風與氣性壞疽,(結核桿菌)可釋出毒素,引起強烈的全身中毒癥狀。氣性壞疽是由梭狀芽胞桿菌所引起的一種嚴重急性特異性感染。
    (3)真菌侵入粘膜或深部組織,發(fā)生局部炎癥,形成肉芽腫含巨細胞和菌絲,也可出現(xiàn)潰瘍、膿腫或空洞。
    (三)診斷
    1.局部癥狀
    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是化膿性感染的典型癥狀,輕重不同。
    2.全身癥狀
    發(fā)熱頭痛、全身不適、乏力、食欲減退。
    白細胞計數(shù)增加與核左移。
    病程長者可出現(xiàn)貧血、水腫、營養(yǎng)不良等。
    嚴重者可發(fā)生感染性休克。
    3.根據(jù)典型的局部癥狀和體征,位置表淺的外科化膿性感染的診斷一般不困難。
    4.波動征診斷膿腫的主要依據(jù),但應注意與血腫、動脈瘤或動靜脈瘺區(qū)別。
    5.局部壓痛是深部化膿性感染,特別是軟組織深部化膿性感染的重要體征之一。
    6.必要時可在壓痛最劇處作局部診斷性穿刺。
    7.輔助檢查:化驗、X線、超聲波、CT、MRI,疑有全身感染者應作血液細菌培養(yǎng)。
    (四)治療
    消除感染的病因,清除膿液、壞死組織,增加病人的抗感染與修復能力,是治療外科感染的原則。
    (1)局部治療
    1.患部制動與休息:有利于炎癥局限化和消腫,減輕疼痛。
    2.外敷藥物:消腫、止痛。
    3.熱敷、理療或放射療法:消腫、止痛、殺菌、消炎。
    4.外科療法:包括膿腫的切開引流和發(fā)炎臟器的切除。
    (2)全身治療用于感醫(yī)染較重,特別是全身性感染者,目的在于改善病人的一般情況增強其抵抗力,促使感染好轉和消失。包括支持療法和抗菌藥物治療。
    1.抗菌藥物治療
    正確處理局部感染灶的前提下正確應用有效抗生素。
    如能作細菌培養(yǎng)與敏感試驗,則可更合理選擇藥物。
    2~3日后療效不顯著時,應更換藥物。
    2.支持療法
    ①保證病人充分休息,緩解疼痛、發(fā)熱等癥狀。維持體液平衡。
    ②供給高熱量、富含維生素的飲食。不能進食者經(jīng)靜脈輸液和營養(yǎng)。
    ③貧血、低蛋白血癥時應予輸血、白蛋白等改善病人狀況,敗血癥時宜多次適量輸入新鮮血。
    ④體溫過高是需要用物理降溫療法或解熱的西藥或中成藥;體溫過低時需要保暖。
    ⑤搶救危重感染病人,可在使用有效抗菌藥物時適量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