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zhàn)2009年司法考試法條串講刑訴講義四

字號:

第七章 刑事證據(jù)
    一、證據(jù)的基本特征
    1.客觀性(注意:測謊儀的結論;匿名信;意見)
    2.關聯(lián)性(注意:品格材料;類似行為)
    3.合法性(非法證據(jù)排除;補充偵查)(《解釋》第61條)、《規(guī)則》第265條)
    公檢法以刑訊、威脅、引誘、欺騙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不能作為起訴、定案的依據(jù)。
    《規(guī)則》第265條 檢察院審查起訴部門在審查中發(fā)現(xiàn)偵查人員以非法方法收集犯罪嫌疑人供述、被害人陳述、證人證言的,應當提出糾正意見,同時應當要求偵查機關另行指派偵查人員重新調查取證,必要時人民檢察院也可以自行調查取證。偵查機關未另行指派偵查人員重新調查取證的,可以依法退回偵查機關補充偵查。
    二、證據(jù)的法定形式
    1.物證、書證
    2.證人證言
    3.被害人陳述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
     1)口供;
     2)重證據(jù),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
     3)僅有口供不能定罪;
     4)共犯口供
    5.鑒定結論
     1)需要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醫(yī)院進行的鑒定(三種):精神病鑒定(不記入辦案期限);人身傷害鑒定有爭議;保外就醫(yī)。
     2)要注意肯定性意見和傾向性意見區(qū)別。
     3)鑒定結論應當告知: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
    6.視聽資料 (與其他證據(jù)的區(qū)別——形成的時間;制作的主體)
    7.勘驗、檢查筆錄
    三、證據(jù)的分類(重點)
    劃分標準
     種
     類
    1、按照證據(jù)的來源
     原始證據(jù)
     傳來證據(jù)
    2、與證明對象的關系
     直接證據(jù)(肯定和否定)
     間接證據(jù)
    3、證據(jù)的表現(xiàn)形式
     言詞證據(jù)
     實物證據(jù)
    4.與證明被告人有罪的關系
     有罪證據(jù)
     無罪證據(jù)
    運用間接證據(jù)定案的規(guī)則:客觀性;關聯(lián)性;形成完整地證明體系;證據(jù)之間以及證據(jù)與案件之間無矛盾;結論。
    四、證明對象
    1.實體法事實(犯罪構成、量刑情節(jié))
    2.程序法事實
    不需要證明的事實:
    (1)一般人共同知曉的事實;
     (2)已為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啟動再審程序除外;
     (3)法律、法規(guī);
     (4)控辯雙方沒有爭議的程序事實。
    (5)根據(jù)法律所推定的事實;
    五、證明責任
    1.公訴案件
     1)檢察機關承擔
     2)被告人一般不承擔(例外情形:巨額財產來源不明;非法持有國家、機密文件、資料、物品罪)
     3)法院不承擔
    2.自訴案件
    六、證明要求(證明標準)
    1.立案(有證據(jù)證明犯罪事實發(fā)生)
    2.逮捕(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
    3.偵查終結(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充分。共有三處)
    4.審查起訴
    5.有罪
    6.疑罪從無(重點)(審查起訴與一審)(一審與二審、死刑、死緩復核在證據(jù)不足時的處理)
    第八章、強制措施(重點)
    一、強制措施的概念與特點
    1.特點(適用主體;對象;目的;法定性;時間上的臨時性)
    2.與刑罰、行政處罰的不同
    3.扭送(不是強制措施。)(對象:正在犯罪或犯罪后即時被發(fā)覺的;通緝在案;越獄逃跑;正在被追捕??偨Y為:現(xiàn)行犯或在逃的)
    二、拘傳
    1.拘傳與傳喚(對象不同;是否具有強制性不同;二者的關系)
    2.拘傳適用的程序(《解釋》第63條、第64條)
    (1)負責人批準;
    (2)被拘傳人所在的市縣進行;
    (3)2人執(zhí)行;
    (4)轄區(qū)以外執(zhí)行——通知當?shù)氐墓驒z、法
    3.時間
    三、取保候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安全部關于取保候審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
     1.取保候審適用情形
    (1)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
    (3)應當逮捕,但患有嚴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懷孕、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4)對被拘留的,需要逮捕而證據(jù)不符合逮捕條件;
    (5)提請批準逮捕后,檢察機關不批準逮捕,需要復議、復核的;
    (6)檢察機關決定不起訴,需要復議復核的;
    (7)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羈押的案件,不能在刑訴法規(guī)定的偵查羈押、審查起訴、一審、二審期限內辦結,需要繼續(xù)查證、審理的,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或者監(jiān)視居住。
    (8)持有效護照和出入證件,可能出境逃避偵查,但不需要逮捕的
    累犯、犯罪集團的主犯、以自傷、自殘方法逃避偵查,以及其他嚴重犯罪的,不適用取保候審。
    2.取保候審的方式
     (1)人保
     A保證人的條件:與本案無牽連;有能力履行保證義務;享有政治權利,人身自由沒有被限制;有固定的住處和收入。(第54條)
     B義務:監(jiān)督;及時報告
     C責任
     a.行政責任:罰款(1000——2萬);
     b.刑事責任
     c.民事責任(前提:協(xié)助逃匿、明知藏匿地點而拒絕提供;民事連帶;連帶的范圍)(《解釋》第73條)
    (2)財產保(人民幣;起點)
    注:不能同時適用
    3.被取保候審人的義務(第56條)
     (1)未經執(zhí)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所居住的市、縣;
     (2)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3)不得以任何方式干擾證人作證;
     (4)不得毀滅、偽造證據(jù)或者串供。
    4.取保候審的程序
    (1)取保候審的申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和律師)
    (2)決定機關
    (3)執(zhí)行機關(是否違反義務的確定以及罰款的執(zhí)行機關——公安機關)
    (4)違反的后果(具結悔過;重新交納保證金或提供保證人;監(jiān)視;逮捕)
    變更逮捕的情形:企圖自殺、逃跑;毀滅、偽造證據(jù)、串供、干擾證人作證;擅自離開,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兩次;傳訊不到案,造成嚴重后果或者兩次;在取保候審期間故意犯罪。
     (5)在取保期間涉嫌新的犯罪,保證金的處理
     (6)對沒收保證金不服的救濟(向執(zhí)行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核)
    5.期間(計算;三機關分別適用;需要重新辦理手續(xù))
    四、 監(jiān)視居住
     1.適用的對象
     2.被監(jiān)視居住人的義務(第57條)
     (1)未經執(zhí)行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住處,無固定住處的,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指定的居所;
     (2)未經執(zhí)行機關批準不得會見他人;
     (3)在傳訊的時候及時到案;
     (4)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擾證人作證;
     (5)不得毀滅、偽造證據(jù)或者串供。
     注意:與被取保受審人義務的區(qū)別
     3.期限
    五、拘留
    1.適用的條件(現(xiàn)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1)正在預備犯罪、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fā)覺的。
    (2)被害人或者在場親眼看見的人指認他犯罪的。
    (3)在身邊或者住處發(fā)現(xiàn)有犯罪證據(jù)的。
    (4)犯罪后企圖自殺、逃跑或者在逃的。
    (5)毀滅、偽造證據(jù)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講真實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2.拘留程序
    1) 決定權(檢察機關的權限);
    2) 執(zhí)行權
    3) 2個24小時
     在拘留后的24小時內,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應當將拘留的原因和場所,告知其家屬或者單位。在拘留的24小時之內進行訊問。拘留錯誤的,立即釋放,發(fā)放釋放證明書。
     當檢察院決定拘留的案件,由公安機關去執(zhí)行,檢察機關訊問、通知。
    4) 對縣級以上人大代表的拘留(現(xiàn)行犯;重大嫌疑分子);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
    5) 異地拘留,應當通知當?shù)毓矙C關,當?shù)毓矙C關協(xié)助
    3.拘留羈押期限(與偵查羈押期限的關系)
    1)公安機關 A 3+7=10
    B 3+4+7=14
     C 30+7=37
    2)檢察機關 A 10
     B 14
    4、刑事拘留與民事拘留、行政拘留區(qū)別
    區(qū)別
     刑事拘留
     民事拘留
     行政拘留
    1.法律性質不同
     保障刑事訴訟順利進行的強制措施,本身不具有懲罰性,是一種審判前的羈押
     是對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人采取的,具有懲罰的性質
     對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人采取的,具有懲罰性質
    2.法律依據(jù)不同
     《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
     《治安管理處罰法》、《行政處罰法》
    3.適用對象不同
     現(xiàn)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
     妨害民事訴訟行為的人,包括民事訴訟參與人,也包括案外人。
     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不構成犯罪的人
    4.采用的機關不同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
     人民法院
     公安機關
    5.適用目的不同
     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殺或者繼續(xù)危害社會,保證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
     保障民事訴訟的順利進行
     懲罰一般的行政違法者
    6.羈押期限不同
     一般10日,對流竄作案、多次作案、結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的最長拘留期限為37日
     15日以下
     15日
    7.法律后果不同
     先行拘留一日的可以折抵刑期一日
     是對有妨害訴訟行為人的懲戒,與判決結果無任何關系,可以提前釋放。
     是對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人的處罰
    六、逮捕
    1.有權逮捕的主體
    (1)批準逮捕權
    (2)決定逮捕權
    (3)執(zhí)行逮捕權
    2.逮捕的適用條件
    (1)證據(jù)因素(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三個方面?!兑?guī)則》第86條)
     人民檢察院對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采取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fā)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當批準或者決定逮捕。
    “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情形:
    (一)有證據(jù)證明發(fā)生了犯罪事實;
    (二)有證據(jù)證明該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
    (三)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jù)已有查證屬實的。
    “犯罪事實”既可以是單一犯罪行為的事實,也可以是數(shù)個犯罪行為中任何一個犯罪行為的事實。
    (2)刑罰因素
    (3)必要性(人身危險性因素)
    (數(shù)罪中的一罪符合此條件即可)
    3.逮捕的程序
    (1)決定期限(拘留的,7天;未被拘留的,15天,最長不超過20天)
    (2)檢察機關審查后的處理:批準與不批準(沒有退回補充偵查)
     “人民檢察院辦理審查逮捕案件,發(fā)現(xiàn)應當逮捕而公安機關未提請批準逮捕的犯罪嫌疑人的,應當建議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如果公安機關不提請批準逮捕的理由不能成立的,人民檢察院也可以直接作出逮捕決定,送達公安機關執(zhí)行?!保ā兑?guī)則》第103條)
    (3)逮捕執(zhí)行
     A 2人;
     B 2個24小時;
     C 異地執(zhí)行;
     D 釋放被逮捕的人或者變更逮捕措施的,應當通知原批準的人民檢察院。
     (4)不批準逮捕的救濟:公安機關的復議、復核(此期間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或釋放被拘留人)
     (5)特殊的犯罪嫌疑人的逮捕程序(人大代表;涉及國家安全、政治外交的案件——市級檢察院層報檢,征求外交部的意見;其他的案件,省檢征求省級外事部門,報人民檢察院備案;危害國家安全案件、涉外案件、自偵案件向上級檢察院備案,接受監(jiān)督。)(《規(guī)則》第93、94條)
    4.逮捕的變更
     1)逮捕變更為其他措施
     A可以變更或解除的情形(嚴重疾病;正在懷孕或者哺乳;超過法定期限的—第74條)
     公安機關釋放被逮捕的人或者變更逮捕,應當通知原批準的人民檢察院。
     B應當變更或解除(《解釋》第81條)
     a第一審人民法院判處管制或者宣告緩刑以及單獨適用附加刑,判決尚未發(fā)生法律效力;
     b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期間,被告人被羈押的時間已到第一審人民法院對其判處的刑期期限的;
     c因進行司法鑒定而尚未審結的案件,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屆滿的。
    2)其他措施變更為逮捕
    對于被取?;蛘弑O(jiān)視的人,如果有社會危險性;嚴重疾病、哺乳的情形消失之后,應變更為逮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