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疼痛相關因素——行為因素

字號:

疼痛行為因素包括各種可見的與疼痛有關的行為,研究證明癌癥疼痛患者比不疼痛的患者在走路、站立的時間上明顯減少,77%的癌痛患者報告,當他們疼痛時周圍環(huán)境中的人們可以通過他們面部表情、情緒或活動變化、痛苦主訴等感受到。一些研究者對癌痛患者有關疼痛的交流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注意到晚期癌癥患者主訴疼痛、交流疼痛、與照護他們護士的反應之間存在關系,在這些疼痛患者中大約1/4的病人不與護士交流疼痛,他們自述疼痛得分比那些出現疼痛并能報告疼痛患者或者被醫(yī)護人員提供了鎮(zhèn)痛藥的患者得分低。把自己視為重癥的患者,報告疼痛亦重,并傾向于經常需要鎮(zhèn)痛劑。在一項對正在治療頭頸部癌癥病人疼痛的行為表現研究中提出:保護性活動和表情異常是疼痛的主要行為指征,表情異常與患者報告疼痛的強度明顯相關。在治療期間患者走路或站立的時間趨于減少,而臥床的時間增加。
    疼痛行為另一方面是由簡單對策或患者介入到控制疼痛中的活動組成。有研究發(fā)現許多住院患者經常用鎮(zhèn)痛藥,但1/3人仍然報告臥床、活動受限、影響體位及身體自由活動。一項對351例住院患者的調查,其中部分為癌癥患者,研究人員注意到,最常用的減輕疼痛方法有藥物、休息或臥床、熱敷、分散注意力等。一些研究發(fā)現癌癥患者應用非鎮(zhèn)痛藥物的方法有:以行為適應為基礎的疼痛控制方法,依次排列為:熱敷、分散注意力、更換位置、按摩、非麻醉性藥物、鍛煉、調整體位、按壓、制動、自我保護、應用止痛藥。應用行為及認知應對對策對減輕疼痛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