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鑒別診斷筆記(2)

字號:

8、驚悸與怔忡的鑒別
    特點   病 因 病 機(jī) 病 情
    驚
    悸 外有所觸,時作時止。 內(nèi)因:多心虛膽怯思慮過度或心虛停痰。
    外因:七情刺激。 驚則氣亂,擾動心神,心無所主,實證居多。 較輕,全身情況較好,病勢淺而短暫。
    怔
    忡 本無所驚,心中自動,持續(xù)發(fā)作。 內(nèi)因:驚悸日久或久病體虛。
    外因:感受外邪或溫邪灼傷真陰。 氣血陰陽虛損,心神失養(yǎng),或虛火擾心,水飲凌心或*邪犯心,心脈痹阻。 較重,全身情況較差,病勢深重。
    9、出血部位與相應(yīng)臟腑
     出血部位 臟腑病位
    鼻血 鼻腔 肺、肝、腎
    齒血 齒齦、遲縫 胃、腎
    咳血 肺、氣管 肺、肝、腎
    吐血 胃、食管 胃、肝、脾
    便血 胃、腸 脾、胃、腸
    尿血 腎、輸尿管、膀胱、尿道 腎、膀胱、脾
    紫斑 肌膚之間 胃、脾(血)
    10、咳血與吐血的鑒別
     咳 血 吐 血
    病 史 肺癆、咳喘、喘證、心悸怔忡 胃痛、脅痛,黃疸、積聚
    出血先兆癥候 喉癢、咳嗽、胸悶等 惡心、胃部不適、頭暈
    出血方式 血由肺來,隨咳嗽而出 血由胃來,隨嘔吐而出
    血的性狀 血色鮮紅,常夾有泡沫痰 血色鮮紅或紫暗,常夾有食物殘渣
    出血之后癥狀 可有痰中帶血數(shù)天,除非咽下大量血液,否則大便色正常。 無痰中帶血現(xiàn)象,但大便多呈黑色
    11、紫斑與丹毒的鑒別
    丹毒以皮膚色紅如紅丹得名,輕者壓之褪色,重者壓之色不褪,但其局部皮膚灼熱腫痛與紫斑有別。
    12、梅核氣與虛火喉痹
     梅核氣 虛火喉痹
    發(fā)病人群 多見于青中年女性 以青中年男性發(fā)病較多
    病 因 因情志抑郁而起病 多因感冒,長期煙酒及嗜辛辣食物而引發(fā)。
    主要癥狀 自覺喉中有物梗塞,但無咽痛或吞咽困難。 咽喉部有異物感外,尚覺咽干,灼熱、咽癢。
    相關(guān)因素 咽中梗塞感與情緒波動有關(guān),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時,癥狀減輕或消失,而當(dāng)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時,則梗塞感加重。 咽部癥狀與情緒無關(guān),過度辛勞或感受外邪則加劇。
    13、胃痛與胃痞、真心痛、脅痛和腹痛鑒別
     病變部位 主要癥狀特點
    胃 痛 上腹胃部近歧骨處 胃部疼痛,伴食少、惡心、嘔吐、泛酸、嘈雜等,多為隱痛、脹痛。
    胃 痞 心下胃部,病及胸隔 心下痞塞,胸膈滿悶,觸之無形,按之不痛。
    真心痛 心痛常及心下 當(dāng)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劇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氣短、汗出等。
    脅 痛 脅 部 脅部疼痛為主,伴胸悶,喜長嘆息。
    腹 痛 胃部以下,恥骨毛際以上 疼痛多伴有飲食,大便失常。
    14、 嘔吐與反胃的鑒別
     病因病機(jī) 癥狀特點
    反 胃 脾胃虛寒,胃中無火,難于腐熟,食入不化。 食飲入胃,滯停胃中,良久盡吐而出,吐后轉(zhuǎn)舒。
    嘔 吐 邪氣干擾,胃虛失和 實證: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無規(guī)律。
    虛證:時吐時止,或干嘔惡心,多吐出當(dāng)日之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