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醫(yī)執(zhí)業(yè)醫(yī)師:實踐技能鑒別診斷筆記(3)

字號:

15、嘔吐與噎膈鑒別
     病 位 主 癥 病 程 病 情 預 后
    嘔 吐 胃 嘔吐無規(guī)律,吐出胃內容物。 較 短 較 輕 多能治愈,預后良好
    噎 膈 食管 進食梗阻不暢,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 較 長 較 重 治療困難,預后不良
    16、痢疾和泄瀉的鑒別
     共同點 不同點 病 位
    病因病機 大便性狀 里急后重
    泄 瀉 多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由外感時邪內傷飲食而發(fā)病,病位在胃腸,主癥以大便次數增多為特點 濕邪內傷,脾虛濕盛,運化失職,濕濁內生,混雜合污而下。 大便溏薄,清溪如水,或完谷不化,甚則滑脫不禁,無赤白膿血便。 無或不明顯 脾胃
    痢 疾 濕熱,疫毒,飲食壅滯于腸中,與氣血搏結,腸道傳化失司,脂膜血絡受傷,腐敗化為膿血。 大便次數多而量少,排出赤白膿血便,便而不爽 明顯 腸
    17、暴痢與久痢的區(qū)別
    病 名 發(fā) 病 病 程 腹痛里急后重 瀉下赤白粘凍 性質
    暴 痢 急 短 顯著 多鮮紫 多偏于實
    急 痢 緩 長 不著 多粘凍 多偏于虛
    18、便秘與積聚鑒別
     便 秘 積 聚
    包塊部位 小腹左則 腹部各處均可出現
    包塊性質 便秘多捫級索條狀物 形狀不定
    與排便的關系 包塊為燥屎內結通下排便后消失或減少 與排便無關
    19、虛秘和實秘的區(qū)別
     病因病機 主 癥 兼 證 發(fā) 病 病 程
    實 證 腸胃積熱,氣機郁滯,陰寒積滯,邪滯腸胃,壅塞不通發(fā)為便秘。 大便干結,腹脹滿痛,拒按有形 正氣不虛 較 急 較 短
    虛 證 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陽虛寒凝,陰虛腸枯,腸失溫潤,推動無力。 大便并不干硬,但難排出 正氣不足 較 緩 較 長
    20、水腫與鼓脹的鑒別
     水 腫 鼓 脹
    水飲停位 水泛肌膚 水聚腹腔
    病 機 肺、脾、腎三臟香干為病。 肝、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淤、水聚腹中
    主 癥 頭面或下肢水腫,繼及全身。 單腹脹大,四肢多不腫,反而瘦削,后期或伴見輕度肢體浮腫。
    面 色 晃 白 蒼 黃
    腹 壁 無青筋暴露 青筋暴露
    21、陽水與陰水區(qū)別
     病因病機 發(fā) 病 主 癥 兼 癥 病 程
    陽 水 多因風邪外襲,水濕侵漬導致肺不宣降,脾不運化。 較急,每成于數日之間 腫多由上而下,繼及全身,腫處皮膚崩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 煩熱、口渴、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較 短
    陰 水 多因脾腎虧虛,氣化不利所致。 多逐漸發(fā)生,日積月累,或由陽水轉化而來 腫多由下而上,繼及全身,腫處皮膚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復,甚則按之如泥。 不煩渴,小便少但不赤澀,大便溏薄,神疲氣怯 較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