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評師輔導:酸雨的治理措施

字號: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治理措施
    世界上酸雨最嚴重的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后,終于都認識到,大氣無國界,防治酸雨是一個國際性的環(huán)境問題,不能依靠一個國家單獨解決,必須共同采取對策,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1979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lián)合國歐洲經(jīng)濟委員會的環(huán)境部長會議上,通過了《控制長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并于1983年生效?!豆s》規(guī)定,到1993年底,締約國必須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為1980年排放量的70%。歐洲和北美(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等32個國家都在公約上簽了字。為了實現(xiàn)許諾,多數(shù)國家都已經(jīng)采取了積極的對策,制訂了減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規(guī)。例如,美國的《酸雨法》規(guī)定,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qū),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萬噸/年,經(jīng)過10年減少到1000萬噸/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萬噸/年,到1994年減少到230萬噸/年,等等。目前世界上減少二 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脫硫技術,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約40%一60%的無機硫。
    2、優(yōu)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氣等。
    3、改進燃煤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態(tài)化燃煤技術是受到各國歡迎的新技術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進石灰石和白云石,與二氧化硫發(fā)生反應,生成硫酸鈣隨灰渣排出。
    4、對煤燃燒后形成的煙氣在排放到大氣中之前進行煙氣脫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煙氣中85%一90%的二氧化硫氣體。不過,脫硫效果雖好但十分費錢。例如,在火力發(fā)電廠安裝煙氣脫硫裝置的費用,要達電廠總投資的25%之多。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難之一。
    5.開發(fā)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術不夠成熟,如果使用會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費用十分高.
    酸雨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表現(xiàn),因最早引起注意的是酸性的降雨,所以習慣上統(tǒng)稱為酸雨。
    純凈的雨雪在降落時,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溶入其中形成碳酸,因而具有一定的弱酸性??諝庵械亩趸紳舛纫话慵s在316ppm左右,這時降水的pH值可達5.6。這是正常的現(xiàn)象,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酸雨。
    我們所講的酸雨是指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使得pH值降低至5.6以下的酸性降水。隨著近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發(fā)展,這樣的降水開始出現(xiàn),并且逐年增多。它已經(jīng)開始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以及人類自己了。
    古代的雨雪酸度沒有記載,對大約180年前的格陵蘭島積冰的測定表明,那時降雪的pH值為6~7.6之間。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世界上降水的pH值一般都大于5,少數(shù)工業(yè)區(qū)曾降酸雨。從60年代開始,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和礦物燃料消耗的增多,世界上一些工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如北歐南部和北美東部)降水的pH值降到5以下,而且范圍不斷擴大,生態(tài)系統(tǒng)受到了明顯的傷害。
    1872年英國化學家史密斯在其《空氣和降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一書中首先使用了“酸雨”這一術語,指出降水的化學性質受到燃煤和有機物分解等因素的影響,也指出酸雨對植物和材料是有害的。
    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水生生態(tài)學家戈勒姆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揭示了降水的酸度同湖水和土壤酸度之間的關系,并指出降水酸度是礦物燃料燃燒和金屬冶煉排出的二氧化硫造成的。但是,他們的工作都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二十世紀60年代間,瑞典土壤學家奧登首先對湖沼學、農學和大氣化學的有關記錄進行了綜合性研究,發(fā)現(xiàn)酸性降水是歐洲的一種大范圍現(xiàn)象,降水和地面水的酸度正在不斷升高,含硫和含氮的污染物在歐洲可以遷移上千公里。
    1972年瑞典政府向聯(lián)合國人類環(huán)境會議提出一份報告:《穿越國界的大氣污染:大氣和降水中的磕對環(huán)境的影響》。從此更多的國家關注酸雨這一問題,研究的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
    1975年5月,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舉行了第一次國際酸性降水和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討論會。1982年6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國際環(huán)境酸化會議,酸雨已成為當前全球性環(huán)境污染的主要問題之一。
    酸雨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現(xiàn)象。酸雨中含有多種無機酸和有機酸,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以硫酸為主。硫酸和硝酸是由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轉化而成的,可以是當?shù)嘏欧诺?,也可以是從遠處遷移來的。
    煤和石油燃燒以及金屬冶煉等工業(yè)活動會釋放二氧化硫到空氣中,通過氣相或液相氧化反應生成硫酸。同時高溫燃燒會使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生成一氧化氮,其在大氣中與氧繼續(xù)作用,大部分轉化成為二氧化氮,遇水或水蒸氣就會生成硝酸和亞硝酸。
    由于人類活動和自然過程,還有許多氣態(tài)或固體物質進入大氣,對酸雨的形成也產(chǎn)生影響。大氣顆粒物中的鐵、銅、鎂等是成酸反應的催化劑。大氣光化學反應生成的臭氧和過氧化氫等又是使二氧化硫氧化的氧化劑;飛灰中的氧化鈣、土壤中的碳酸鈣、天然和人為來源的氨,以及其他堿性物質又會與酸反應,而使酸中和。
    降水的酸度實際上就是降水中的主要陰陽離子的干衡。當大氣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濃度較高時,降水中就會表現(xiàn)為酸性;如果降水中代表堿性物質的幾個主要陽高子濃度也較高時,降水就不會有很高的酸度,甚至可能呈現(xiàn)堿性。在堿性土壤地區(qū),或大氣中顆粒物濃度高時,往往出現(xiàn)這種情況。相反,即使大氣中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濃度不高,而堿性物質相對更少時,則降水仍然會有較高的酸度。工業(yè)區(qū)的高大煙囪可把二氧化硫擴散到很遠的地方,因而很多山區(qū)和荒野地帶也降酸雨。
    硫和氮是植物生長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元素,弱酸性降水可溶解地殼中的礦物質,供動、植物吸收。但如果酸度過高,例如pH值降到5以下,就可能使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受損害。
    在土壤鹽基飽和度低的地區(qū)或土層薄的巖石地區(qū),酸性雨水降落地面后得不到中和,就會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
    當湖水或河水的pH值降到5以下時,流域內的土壤和水體底泥中的金屬(例如鋁)就會被溶解進入水中,毒害魚類,使其繁殖和發(fā)育受到嚴重影響。水體酸化還會導致水生生物的組成結構發(fā)生變化,耐酸的藻類、真菌增多,而有根植物、細菌和無脊椎動物減少,有機物的分解率降低。因此,酸化的湖泊、河流中魚類減少。瑞典和挪威南部以及美國東北部許多湖泊都已成為無魚的死湖。
    例如美國東部阿迪朗達克山區(qū),海拔700米以上的湖泊,目前半數(shù)以上湖水pH值在5以下,90%已無魚。而在1929~1937年間,只有4%的湖泊的pH值在5以下,或者是無魚的?,F(xiàn)在瑞典18000多個大中型湖泊已經(jīng)酸化,其中約4000個酸化嚴重,水生生物受到很大傷害。
    酸雨還會抑制土壤中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與土壤粒子結合的鈣、鎂、鉀等營養(yǎng)元素,使土壤貧瘠化。
    酸雨會傷害植物的新生芽葉,從而影響其發(fā)育生長;酸雨腐蝕建筑材料、金屬結構、油漆等,古建筑、雕塑像也會受到損壞;作為水源的湖泊和地下水酸化后,由于金屬的溶出,就會對飲用者的健康產(chǎn)生有害影響。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人為排放量。另外瑞典等國試驗在已酸化的土壤和水體中施加堿性的石灰,在短期內也曾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