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土專業(yè)輔導:巖石力學研究的現(xiàn)狀和未來(5)

字號:

將結合“中國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發(fā)展前景展望”(第3節(jié))來敘述。
    參考文獻
    1. Directory,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1996,2000),Compiled by the   ISRM Secretariat   A. A .Balkema/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2. 傅冰駿   光輝的歷程——紀念國際巖石力學學會成立35周年, 巖石力學與工程動態(tài),1997年第4期,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北京
    3. 周維垣主編 高等巖石力學 北京 水利電力出版社 1990
    4. 傅冰駿 國際巖石力學與工程新進展——參加第8屆國際巖石力學大會報導 西部探礦工程 第9卷 第2期,1997年
    5. 蔡美峰、何滿潮、劉東燕主編 巖石力學與工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規(guī)范教材 科學出版社 2002
    6. Lin Yunmei et al(2002),(Editors),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inton Press, Inc. Princeton, USA.
    7. 傅冰駿 參加1996年國際巖石力學學會年會工作報告 巖石力學與工程動態(tài),1996年第4期,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北京
    8. News Journ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ock Mechanics,(2001,2002,2003)Vol.6 No.3,   Vol.7 No.1, Vol.7 Nos.1,2,3
    9. 傅冰駿 國際巖石力學學會羅哈獎(Rocha Medal)綜合報導,巖石力學與工程動態(tài),1998年第3期
    10.. 傅冰駿 國際巖石力學學會繆勒獎(L.Muller Award)情況報導,巖石力學與工程動態(tài),1995年第1期
    11. 傅冰駿 參加第10屆國際巖石力學大會簡報,巖石力學與工程動態(tài),2003年第3期
    第二節(jié)   中國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的主要成就
    一、簡單的發(fā)展歷程[1]~[14]
    在解放前的歸中國,連年戰(zhàn)亂,民不聊生,巖石力學研究基本上是空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水利、水電、采礦、交通、建筑、冶金,國防等建設工程的發(fā)展,提出了大量急待解決的巖石力學問題,從而使這門學科逐步發(fā)展壯大起來。上世紀50年代初,一些單位就建立了巖石力學實驗室,初步開展了若干研究工作。而系統(tǒng)地、全面地對巖石力學進行研究,是從1958年開始的。當時,為適應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建設的需要,在國家科委領導下成立了三峽巖基研究組,以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及中國科學院為主體,在陳宗基教授指導下,集中了全國水利、水電、建工、礦冶、高等院校等18個單位100余名科技人員,下設大壩地基、地下結構、巖質邊坡、動力特性、灌漿加固等5個專業(yè)組,在室內外開展了大量試驗研究工作,如:巖體流變試驗,隧洞壓水試驗,地應力測試,振動爆坡試驗等。根據(jù)科研工作的需要,還研制成功一批儀器設備,如巖石三軸儀(垂直總荷載5000kN,側向壓力150Mpa,試件直徑9cm,高度20cm),大型電磁振動臺,巖石扭轉流變儀,液壓鋼枕等。三峽巖基組的工作,不僅對我國水工建設巖石力學的發(fā)展起重要作用,也為中國巖石力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文化*期間,同全國的情況一樣,我國的巖石力學事業(yè)遭到極大的破壞。盡管如此,我國的科技人員仍然發(fā)揮自強不息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若干重點工程,如葛洲壩、劉家峽水利水電工程,金川鎳礦工程、成都—昆明鐵路工程及國防工程建設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針對葛洲壩水利樞紐進行的巖石力學研究最有代表性。
    葛洲壩工程是我國于70年代在長江干流上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第1座巨型水利樞紐,有“萬里長江第1壩”之稱。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是壩基中廣泛分布有原生或構造軟弱夾層,總計約80余層。在陳宗基先生指導下,來自水利電力部、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的科技人員對此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為全面探索夾層的礦物、物理、力學、化學性質,除進行一系列宏觀、微觀分析外,著重進行了室內和野外抗剪、蠕變、松馳、振動爆破及抗力體試驗。在抗剪蠕變試驗中,考慮到浸水、振動、長期滲透、反復荷載等因素對強度參數(shù)的影響。野外抗剪蠕變試驗采用的試件尺寸為50cm×60cm,持續(xù)時間長達3個月??沽w試驗尺寸分別為11.65m×1.70m×2.30m×及9.54m×1.70m×2.30m(長×寬×高),規(guī)模之大,在國內外均屬罕見。根據(jù)大量試驗研究結果,運用流變力學原理,解決了軟弱夾層及非連續(xù)、層狀巖體結構的力學問題,并提出了有關的數(shù)學、力學模型及計算方法、為大壩設計和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在極為復雜的巖基上興建如此巨大的工程,當時在國內外均無先例可循。通過興建葛洲壩,不但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壩工技術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在巖石力學發(fā)展,也堪稱一個重要的里程碑。